王如鬆院士的文學情懷(一)
田 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鬆,是我讀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四年間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的同班同學和密友。文革初期的1967年夏天,免費串聯還沒有結束,當時我在北京的某大學,他在合肥的某大學,我們曾經在北京見麵又同去淮北一遊。此後一別四十二年多,到2009年11月下旬他到深圳出差,來我家一聚,是我1963年離開淮北之後與他的第二次見麵。那時我已是不再上班的退休佬,他卻還在中科院上班(屬於終身不退休的科學家),是生態學科的院士待遇研究員(他2011年才正式當選為院士),以及當時全中國所有生態學博士研究生的總導師,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參事,還有許多其它頭銜。但我們一見麵,他毫無副省級科技官僚的架子,談笑舊憶,恰似回到少年時代。在文學方麵,我們也交換了各自作為行外愛好者的一些文稿;就像兩個京劇票友,自娛自樂,互為知音。我們夫婦想留他吃飯,他執意謝絕,隻說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後一句話,此後我們再沒有過見麵的機會。
他研究的學科是生態,所以曾用文學筆調寫過一首《生態之歌》,他寫文學作品時自稱“九九公”。歌如其人,富含哲理,睿智而又謙卑。特抄錄如下,與文學城網友們共賞。
(二○一四年三月二日)
生態之歌
藍天,天藍,
天是夢,是道,是神。
白雲,雲白,
雲是氣、是德、是能。
藍天深遽、浩瀚、豪爽、犀睿。
白雲自由、超脫、飄然、清純。
碧水,水碧,
水是源、是媒、是情。
綠地,地綠,
地是基、是母、是文。
碧水晶瑩、甘淳、執著、柔韌。
綠地青活、野趣、博大、精深。
紅脈,脈紅,
脈是有、是紋、是火。
清心,心清,
心是無、是鏡、是冰。
紅脈燃燒、奔放、奉獻、短暫,
清心和善、包容、淡泊、永恆。
水土氣生,是天形之、育之、蓄之,
道法自然、物競天生。
綠藍紅白,是人損之、益之、化之,
心隨文化、事在人成。
生,出於土,而製於人,
態,歸於心,而萌於能。
為學日益,生態集哲學、科學、工學、美學之睿智,
為道日損,生態化物間、人間、時間、空間之隔層。
生之態,綠韻紅脈,
競生、共生、再生、自生,生生不停。
態之生,經時緯空,
物態、事態、形態、心態,態態恒更。
乾坤之精,唯爾有味!
科學之髓,於斯為盛!
(九九公,2007.1 於海南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