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子無才便是德”
田 心
中文和合本聖經裏有三處用“才德”作為女性的定語,有兩處說“才德的婦人(《箴言》12:4、《箴言》31:10),有一處說“才德的女子”(《箴言》31:29);在英皇欽定本聖經中,這三處的英文詞是virtuous或virtuously,英文詞的意思是“德”,並沒“才”的意思。那麽,中文和合本聖經譯者為什麽譯成“才德”?筆者認為,中文和合本聖經是清末譯成的,這與中國明清以來一般民眾對明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的“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解有關。一般民眾對後一句話的理解是:女子若通文識字又博覽群書,難免邪心萌動不守婦道,倒不如無才守德為好。這就是明代以來一般民眾對女子才德關係的看法,所以和合本中文聖經譯者把才德合並作為女性的定語,既譯出了英文裏“德”的意思,又表達了中國一般民眾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解。當然,明清以來,也有人奮起抨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例如清代著名才子李漁;但因無法撼動數百年來的民眾共識,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本世紀的數年前(大約在2012年初),有位台灣“黃庭禪創始人”張慶祥先生發出一番高論,才改變了明清以來幾百年廣大華人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解。張慶祥先生在各國華文報刊上發文,又到各地去講演,傳播他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新解。他的主要論點是:數百年來,人們誤解了這個“無”字。他認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裏,這個“無”字是動詞,是“自視若無”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裏卻自視若無才”。他舉例說,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心不起一點罣(讀音gu)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我的一切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而是“我雖然很有才,但一點也不自炫我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試想,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
張慶祥先生此高論一出,就連中國大陸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以及這“百科”那“百科”的,都幾乎一字不改地照抄了張慶祥先生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新解,但閉口不提新解出自何人何處。
(二○一八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