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博客

許多人或事,大概是不能按照鬥爭哲學那樣用“兩個凡是”來分類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何一對死敵都愛吃同一種佳肴、都愛娶同一類美女了。
個人資料
正文

“人文”與“文學”的區別

(2013-11-29 08:45:18) 下一個

“人文”與“文學”的區別

 

 

 

 

“人文”,英文裏用複數詞humanities表達,中文裏說的“人文學科”,正確的英文翻譯是the humanities。國內有些大學裏用這個英文詞來表達“文學”,是錯誤的;“文學”在英文裏是用literature表達的。下麵一段文章裏,梁曉聲對“人文”的解釋是正確的。我聯想到近年發生在美國的一件事:在中國擁有十億以上觀眾、被稱為“喜劇大師”的趙本山,到美國來演出,演出結果是一敗塗地。原因不是語言問題,台下的觀眾全是能聽懂趙本山鐵嶺普通話的;但是這些觀眾已經深受美國的人文影響,認為趙本山喜劇的笑點充滿對殘疾、低能、弱智人群的諷刺,是非常“缺德”的!在美國,全社會的任何角落、任何時間裏,無不充滿對殘疾、低能和弱智人群的憐憫、關心和幫助;若是相反,則一個演員會失去一切觀眾,一個政客會失去一切選票,一個商人會失去一切顧客,甚至一個警察、一個公共汽車司機也會因此丟掉飯碗。這就是美國和中國的人文差異。而“文學”與“人文”的概念不同,“文學”是“人文”的內涵,“人文”是“文學”的外延;“文學”是展示“人文”的文字手段。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人文” 的含義

 

什麽是“人文”?想必讀過書的人也未必說得清。

作家梁曉聲用了6 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的含義。

不少學生覺得驚訝: “‘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話,以人為本。”

梁曉聲因此發出一聲感歎: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能告訴別人什麽呢?是啊,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知道“人文”更豐富的內涵嗎? 為了解說“人文”,梁曉聲講了一個故事:

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前麵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後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

他問司機:“能超嗎?”

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

正說著,前麵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後車的司機說了點什麽,然後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麽了?”

司機轉述了他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麵,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到這是理所當然的。

梁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這讓我想起澳大利亞的侄兒經過的另一個故事:

周末,侄兒隨著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悉尼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

我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

那華人平靜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隻有符合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

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

那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麽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兩則故事,大致告訴了我們什麽是“人文”。

“人文”其實並不晦澀,在我看來,它的實質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裏?

如梁曉聲所說:在高層麵,它關乎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麵,它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就在人和人的關係中、就在人性的內涵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又如作家龍應台所言,它是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和他的整體氣質。

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檢點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盡可能為別人著想,幫助他人?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國”。

我想為了國家更發達、社會更和諧,為了我們更自在、更快樂;補經濟課、科技課、法律意識課都沒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是文化這一課 - “人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呂洞賓 回複 悄悄話 作家梁曉聲用了6 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的含義,未必能夠講通講透。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去領會去感悟,亦難知其萬一。一個民族國家,縱然文明史五千年,仍需文化革命。所以,人文大師,賣狗皮膏藥的不少,蓋因人文二字,講不清道不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