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博客

許多人或事,大概是不能按照鬥爭哲學那樣用“兩個凡是”來分類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何一對死敵都愛吃同一種佳肴、都愛娶同一類美女了。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彩色照片的查考

(2013-10-06 21:24:08) 下一個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幅彩色照片,注明攝於1945年。見下圖:

 




       
原照片文字說明是:沒有任何文字比這張彩色照片更具有說服力。在田間歇息吃飯的農民一家人。杭州地區的鄉村引起我和幾個戰友的極大興趣。在機場附近田野裏耕作是當地的主要活動,1945年秋天溫和的天氣最益於各種農場的好收成。農民們及其家人打著手勢友好地接待我們,並且樂意讓我們拍照。(艾倫·拉森攝)

這位攝影師顯然是當時在中國幫助抗日的外國軍人。看了這張照片後,我不禁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彩色照片出現在哪一年?於是上網查到了下列資料:

1861517,在倫敦英國科普會演講中,馬克斯韋爾用三原色相加混合也就是加色法方法,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圖像。他被公認為彩色攝影原理的創立者,彩色攝影的試驗從此開始了。 
 
世界第一幅彩色照片出現於1877年。 法國人L•D•杜國豪倫在1869年最早闡述了減色法的成色原理。1877年他成功拍攝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安古連城鎮風景》。 
 

那麽,中國最早的彩色照片出現在哪一年?按照官方曆史資料記載,應該是1949101日新中國成立時的《開國大典》這幅照片。然而在頭一年的5月份,昆明展出了250幅彩色照片,經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鑒定為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彩色照片。這批照片是由援華美軍克林頓·米樂特和羅伯特·伯徹兩位先生,於1944年在中國昆明拍攝的彩色反轉片,現已無償贈送給中國國家博物館。但是,根據攝影家張錦奎先生新近掌握的有關資料,中國最早的彩色照片並非是1944年拍攝的昆明彩色反轉片,而應該是1937年由我國攝影大師金石聲拍攝的彩色照片《春遊》。這一發現如經有關專家考證核實,那將又一次改寫中國攝影之最。

這幅《春遊》彩照是攝影家金石聲於1937年春天在杭州旅遊時拍下的。畫麵中,一位年輕女子立於風景秀麗的西湖之濱。隻見她清秀的笑臉、齊肩的秀發,身穿淺藍色旗袍,下著白色尖頭皮涼鞋,左手放在胸前,挽著一件配有紅色絨球排扣的彩色格子外衣,右手自然下垂,優雅地握著一根黃色的小木棍。下午溫暖的陽光從身後映照,再襯上那朦朧的遠山和湖水,一切都顯得那樣閑適而優雅,充盈著生機盎然的春之氣息。

  這幅彩照是如何發現的?事情純屬偶然。以前,張錦奎先生曾收藏到幾份1948年在上海發行的《柯達商報》,裏麵有一篇連載文章《彩色攝影概述》,其導語曰:因輸入限製,敝公司迄今未有彩色攝影之材料輸入。但近來職業攝影者與業餘愛好者對於彩色攝影之興趣,日見濃厚,先將關於彩色攝影應有之基本知識,略加敘述,藉作事前準備。以此他認定,凡在1948年前拍攝的中國照片,都應該是黑白照片,因為那時候,彩色膠卷還沒有進口。就是有看到彩色的,也應判斷為著色的黑白照。

  但是,在張錦奎先生最近收藏到的一套《飛鷹》攝影雜誌裏,卻發現了兩幅彩色照片(創刊號的封麵照片《任重道遠》和第19期內頁照片《春遊》)。當時他不以為然,認為是人工著色。後來經過仔細閱讀,竟在第15至第17期中,發現有金石聲寫的《多美天然色攝影》的連載文章。他在文章中就顏色照片的拍攝原理、拍攝技術、暗房製作技術等均作了詳盡闡述,還製圖列出具體參數,以方便愛好者操作。接著第18期和19期的《編者言》還分別就此作了說明:多美顏色片,因製版須三星期,故本期不及刊出。”“本期顏色版大費周折,始於本期與讀者相見,因費用甚巨,不能每期刊載。該照片係金石聲君春假旅杭時,用依爾福多美天然色片所攝。至此,才知道《春遊》是貨真價實的彩色照片,是金石聲先生在理論基礎上反複實踐的成功之作。

  為了求證這一判斷,張錦奎先生又研讀了許多有關攝影史料。中國攝影史及出現彩色照片的大致脈絡,便在腦際漸漸清晰起來:早在1838年法國發明攝影術之後,隨著鴉片戰爭爆發,攝影術也隨之傳入中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它僅僅停留在商業運用上,直至上世紀初,因中國知識分子的介入,國人才對攝影術進行了學習、研究和應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藝術攝影已興起第一個浪潮,並在國際上贏得榮譽。其中張印泉、郎靜山、金石聲、吳中行、盧施德等一批攝影大師在攝影各個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均取得新的突破。而作為《飛鷹》雜誌主編的金石聲先生,不但在攝影理論和藝術攝影的實踐中卓有成效,而且在拍攝彩色照片的探索中也走出了成功的路子。然而,就在他拍攝的彩色照片《春遊》刊登於第19期《飛鷹》雜誌上時,盧溝橋的炮聲已隆隆響起。緊接著第20期剛剛印就的《飛鷹》雜誌,也在·一三日軍的炮火中全部燒毀。

可想而知,在當時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人們飽嚐戰爭的苦難,誰還有這份心思去欣賞什麽藝術呢?因此,這幅中國首張彩色照片,也就隨著祖國的苦難,被人們久久地淡忘了。文革期間,藝術攝影因資產階級情調而受到批判。直至我國改革開放之後,藝術攝影才受到普遍重視和發展,繼而形成了第二次藝術攝影高潮。《飛鷹》雜誌在時隔70年後的今天出土,是正逢其時,而這幅《春遊》彩色照片,也應該還其曆史本來麵目了。

 

(寫於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田心PAULBAO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別怨我媽' 的評論 :

謝謝評論。你說解放不久,那就是1949年或之後了。不錯,那時一般照相館都有手工繪製彩色照片的服務,但主要是針對頭像和室內照。像本文中粘貼的這兩張照片,是不可能用手工繪製的,而是通過彩色膠卷衝印出來的。

那麽,世界上最早的彩色膠卷出現在何時呢?我把百度百科的一段介紹文字粘貼如下:

1861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隨後,法國科學家歐威在實踐中采用三色濾光鏡成功完成天然色照片.為1936年柯達公司研究出柯達克羅姆反轉片帶來曙光.也就是第一張彩色膠片的誕生。直到1888年,柯達公司製造出新型的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
別怨我媽 回複 悄悄話 好像解放不久的彩照是彩繪,手工繪製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