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寒竹:市場原教旨主義在改革深化中邊緣化

(2012-02-20 19:26:26) 下一個


寒竹:市場原教旨主義在改革深化中邊緣化




歐美主流媒體最近密集發表質疑和批評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文章,作者皆為著名的學者。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街頭抗議運動此起彼伏,正醞釀著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改革停滯論”難以解釋現實


最近,適逢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圍繞這一話題,國內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發出中國的改革已經死亡的感歎。有言“上世紀80年代的特征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征前期是改革,後期是開放;而最新的這10年,維穩則成了最基本的基調”;有言今天的改革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隻摸石頭不過河”;還有人表示“三十年改革開放”的說法言過其實,真正的改革也就最初的十幾年,等等。


盡管學者們判斷改革停滯的標準或有差異,但認為中國的經濟體製沒有按照公平的原則進一步市場化,則是比較一致的共識。這種對中國改革失望的感歎,與近幾年關於“國近民退”的說法相互呼應。概而言之,都認為中國經濟仍被政府強力掌控,離真正的市場經濟還很遠;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幾乎都是因為市場化進程半途而廢引起的。當然,要使改革死而複活的藥方也很簡單,就是堅持不懈地把市場化的原則貫徹到底。


上述言論聽起來似乎頭頭是道,但究竟有多少事實支撐呢?其實,關於中國近年來的改革、發展狀況,還有市場化速度,都可以用事實驗證,而非隻流於抽象想象。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至今已超過10年。從入世10年間的數據變化,可以清楚地認識中國的改革和市場化進程。

































































































2001-2010年間中國宏觀經濟數據變化


 



2001年


2010年


總人口


12.7627億人


13.4100億人


城鎮人口比重


城鎮人口48064萬人,占37.7%;

鄉村人口79563萬人,占62.3%


城鎮人口66557萬人,占49.68%;

鄉村人口67414萬人,占50.32%


GDP總經濟規模


10.96萬億元


40.12萬億元


人均GDP


8622元


29940元


農產品總產量


45263.7萬噸


54641萬噸


全年財政收入


16371億元


83080億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66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7595億元


156998億元


人民幣匯率


1美元兌8.2766元人民幣


1美元兌6.6227元人民幣


外匯儲備


2121.65億美元


28473.38億美元


外貿進出口總值


5097.7億美元


29727.6億美元


進、出口總額


出口2661.6億美元;

進口2436.1億美元


出口15779.3億美元;

進口13948.3億美元


貿易順差


全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25.5億美元


全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6898億元


278140億元


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


68.9億美元


590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


468.8億美元


1057.4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認定改革停滯的一個根據,是所謂近年來市場化進程發生逆轉。但是按照常識,一個有著強大計劃經濟傳統的國家,如果在入世後不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很多產業在世界貿易體係下,可能連立足都很困難,更遑論有所發展。如果中國市場化改革停滯不前,那麽如何解釋入世以後中國產業的發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經濟總量的躍進?


近年來媒體和學界宣稱,中國經濟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趨勢,這說明改革已遭遇瓶頸。要解開這個廣為流傳的謎題,也隻要回到事實即可。


1978年,中國的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企業的92.0%,到2008年,這個比重下降到43.8%,30年間的下降幅度超過50%。國有企業減少,民營企業增長的趨勢,在最近幾年尤為突出。就企業的數量、總產值、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和從業人數而言,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分別為10.1%、33.3%、48.1%、44%和27.2%;到2009年,這一數字分別下降到4.7%、26.7%、43.7%、26.9%和20.4%,下降幅度為5.4、6.6、4.4、17.1和6.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非國有經濟的比重相應提高。2005年,私營經濟在企業數量、總產值、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和從業人數方麵的比重,為45.6%、19%、12.4%、14.3%和24.5%;2009年,相關數字分別上升到58.9%、29.6%、18.5%、28%和33.7%。目前,民營企業在貿易行業(包括批發、零售、酒店和餐飲等)已占絕對優勢;即使是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這樣需要大量資金的領域,民營企業也超過了國有企業。在這30年間的任何一個年份,民營企業發展勢頭都領先於同期的國有企業。


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被曆史拋在後麵


上述數據都來自國家統計部門,而斷言中國的改革和市場化已經停滯不前的學者大都位居於體製內,很難有理由不注意到這些數據。那麽,這些和事實截然不同的斷言是何以得出的呢?這既跟中國改革本身的不斷深化有關,也跟許多學者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有關。


中國30多年的改革,跟經濟發展有些類似,都經曆了早期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在改革初期,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中國的改革實際上處於粗放型階段。在這個階段,過去模仿蘇聯斯大林體製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體製,已經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社會亟需引入市場競爭機製。這個階段的改革相對比較簡單,政府隻要退出許多微觀經濟領域,讓市場看不見的手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動經濟高速發展。


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改革,盡管也會引發矛盾,但矛盾相對比較簡單。粗放型的改革需要“闖關”的勇氣多過具體的專業知識。由於曆史的原因,這個時期活躍在中國改革舞台上的學者,原先主要研究計劃經濟體製。他們對市場經濟的具體內容,以及其優勢和弊端並無深入了解。不過,既然過去頂禮膜拜的計劃經濟模式已在現實前碰壁,自然就隻能轉身擁抱市場經濟。在這一階段,所謂改革就是朝著市場經濟一路狂奔,於是這一代的許多人都成了市場經濟的虔誠信徒,成了市場原教旨主義者。


在改革初期,這種對計劃經濟的矯枉過正,對市場經濟的無限膜拜,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如果沒有這一代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在當時為市場經濟正名,身體力行地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很難想象中國能有今天的繁榮。但是,這些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有著很大的局限。一方麵,由於深受來自蘇聯的“普世主義”哲學思維影響,他們在內心深處相信世界上必有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可以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既然計劃經濟已經一敗塗地,當然就隻有靠市場經濟取而代之,這成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界的主流觀點。“主流經濟學家”這個稱謂也開始流行。另一方麵,這些學者受傳統政治經濟學影響很深,長於用宏觀概念敘事,而短於對具體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盡管改革開放後對西方經濟學如饑似渴地學習,但傳統政治至上的思維模式,使他們常常把經濟問題政治化,這一點恰恰與西方20世紀的主流經濟學背道而馳。


由於上述原因,由這些學者引領的粗放改革模式,有一種簡單化的內在缺陷。他們把複雜的社會改革,當作簡單的撥亂反正,與之相應的改革理論就是從一種普世主義轉為另一種普世主義,用“市場經濟就是好”取代“計劃經濟就是好”。這種簡單化的改革模式,促進了市場化迅速蔓延到許多公共領域。在住房、教育和醫療領域的全麵市場化,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弊端。當民眾對新的“三座大山”表現出極大不滿時,他們束手無策但又不願承認普世主義有問題,隻能把市場化過度擴張引發的弊端歸咎於市場化的停滯,把市場化引起的社會分化歸咎於國企和土地的私有化受阻。這種南轅北轍的說法,最終導致曾引領潮流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在改革深化的進程中逐漸邊緣化。


深化改革亟待模式創新


在住房、教育和醫療領域市場化改革的失敗,標誌著“市場經濟就是好”的粗放型改革必須轉型,改革必須進入以創新為標誌的深化階段。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文明傳統,中國近代激烈的政治和社會革命,決定了中國的改革不可能照搬任何一種現成的樣板。因此,任何一種原教旨主義都不可能適合中國,中國的改革者必須走出簡單地把別人的模式當作“普世模式”的誤區,必須走出中國獨有的道路。


在以創新為標誌的改革深化階段,改革的問題早已不是好與壞能夠簡單概括。市場經濟好不好?國有企業好不好?私有化好不好?政府幹預和調控好不好?任何一個腳踏實地的改革者都很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絕對的好和壞,而隻有在具體實踐中適合與否。所以,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是深化改革關鍵。從這幾年改革的深化過程看,意識形態先行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逐漸邊緣化,改革呈現出全方位的深化和平衡發展。中國的市場化進程不僅沒有停滯,在許多領域還在不斷擴展和深化,民營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在國民經濟體係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同時,為了平衡市場化帶來的社會分化,中國也在摸索道路和創新。通過政府看得見的手讓收入分配向弱勢群體傾斜,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共同富裕;改進政府在公共領域裏的行為;強化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社會責任;遏製政府權力在市場經濟中的腐敗;加強最低工資、社會保險、住房等的保障,等等。這些問題至今雖未解決,但已成為當前改革的熱點,並有望引領深化改革的方向。


如果僅僅因為中國的改革沒有向市場化方向一路狂奔,沒有全盤實行私有化,政府還在用看得見的手幹預和調控市場,市場原教旨主義就斷言改革已經停滯不前,那麽顯而易見,停滯不前的不是中國的改革,而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自身。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已經不是任何一種原教旨主義能夠理解或解釋的了。在西方,先前被奉為圭臬的華盛頓共識,正引起越來越多的反思和批評。歐美主流媒體最近密集發表質疑和批評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文章,作者皆為著名的學者。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街頭抗議運動此起彼伏,正醞釀著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如果在這樣一個時代,誰還要繼續抱著“XX就是好”的老黃曆,隻能是落後於時代越來越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