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於時語: 從阿富汗看西方世界的伊斯蘭問題

(2012-02-13 21:05:45) 下一個


從阿富汗看西方世界的伊斯蘭問題






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新近出版新著,公開警告美國正在重蹈蘇聯崩潰前夕經濟停滯、軍費膨脹和阿富汗十年戰爭泥沼的覆轍。


奧巴馬的世界戰略大轉向緊鑼密鼓,尤其是美國與菲律賓強化軍事合作,甚至談判簽訂允許美軍重新駐紮菲國的新約,都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一戰略東移,再次代表了“奧巴馬主義”的“成本效益核算”特征:在當今全球化的國際大博弈中,奧巴馬政府明確看到了西方世界的“上駟”、“中駟”和“下駟”手段的強弱演變。


華盛頓新近大放裁軍風聲,除了軍隊人數,甚至連將軍和士兵的薪資和福利都被拿上了“案板”。這裏有財政赤字高企的無奈,但是也反映奧巴馬政府看到在新一輪國際大博弈之中,軍事力量雖然是美國花費天文數字預算全力維持的“上駟”,其直接效益卻相當有限。


不妨回顧一下,自從美國在越戰失敗之後,蘇聯侵占阿富汗,覬覦印度洋,並且通過越南和古巴軍隊染指東南亞和非洲,在軍事上咄咄逼人。美國最後獲得冷戰勝利,靠的不是軍力,而是經濟硬力量和文化軟力量雙管齊下。尤其在東歐,美國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勢不可擋。


奧巴馬顯然汲取了這一經驗,尤其是以高科技軍力和美國文化軟力量來對付伊斯蘭世界,實在是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如今重點轉向,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實力,也是看到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特別是“普世價值”,在亞太地區是北京無法匹敵的“上駟”,足以抗衡中國目前唯一的“上駟”──金錢財力。


但是這一戰略轉向的前提,是從耗費了數萬億美元的“反恐戰爭”中脫身,代之以低成本在穆斯林世界“維穩”。要同時抗衡伊斯蘭文明和華夏文明,是盛極而衰的西方文明已經無力從事的兩頭作戰。正在經曆曆史性演變的伊斯蘭世界,因此是奧巴馬戰略轉向的首要挑戰。


美國軟實力對伊斯蘭無能為力


已有論客指出,歐美聯手加強對伊朗的“經濟戰”,實在是為了避免再打一場對穆斯林國家的公開戰爭,尤其是防止以色列軍事突襲的“先斬後奏”。我要補充的,是這一圍堵政策,還有華盛頓利用遜尼與什葉教派矛盾分而治之的策略成分。


暫且不提美軍撤退之後日益惡化的伊拉克國內安全局勢,奧巴馬爭取結束另一場戰爭的努力,麵臨困難的挑戰。《華盛頓郵報》近日公開批評:要結束阿富汗戰事,奧巴馬政府至今拿不出一個實際策略。


華盛頓在阿富汗“取勝”的標準,經過一再降低後,明顯是與塔利班組織通過談判達成某種政治妥協。歐美近日允許塔利班在卡塔爾公開成立辦事處,反映了在阿富汗焦頭爛額的北約軍隊急於求和之心。


西方的最低條件,是塔利班最多隻能與美國扶植的喀布爾政權“平分秋色”,組成某種聯合政府。可是卡爾紮伊政府的政治腐敗和軍事渙散都仍然無可救藥,一旦沒有北約軍隊支撐,隻會馬上步當年南越阮文紹政府,和蘇聯扶植的阿富汗共產黨政府的後塵。


問題是美國和北約軍隊的長期駐紮,不僅耗費巨大,更會導致卡爾紮伊政權進一步失去社會支持。這代表了西方麵對伊斯蘭世界的兩難困境:強大的軍力對伊斯蘭宗教信仰的“精神原子彈”無能為力,西方文化軟力量又與穆斯林社會格格不入。


這也反映了為什麽西方在中東可以順利顛覆的都是世俗主義政權——伊拉克的薩達姆和利比亞的卡達菲,敘利亞的阿薩德眼看會是下一個。這反而進一步加速了中東地區的宗教化趨勢


不提美軍士兵侮辱阿富汗塔利班戰士的“尿屍”錄像引起的嚴重反響,新近一個月內,連續發生兩起阿富汗政府軍人槍殺法國駐軍的事件,迫使法國決定暫停軍事行動,並且威脅要從阿富汗撤軍。


法國《世界報》社論披露:北約內部情報報告表明,阿富汗政府軍人攻擊北約軍隊的事件不僅日益增加,而且大都與塔利班的滲透無關,反映了歐美花費巨大武力人力,裝備訓練的阿富汗政府軍隊,越來越仇視北約“占領軍”。西方要依靠這支軍隊來抗衡塔利班和保護卡爾紮伊政權,豈非緣木求魚?


我在兩年前就預言:如果不采用托洛茨基式的政治委員製度,華盛頓永遠無法在穆斯林國家扶植起一支既有戰鬥力又有凝聚力的軍隊。阿富汗是這一斷言的明證。


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新近出版新著,公開警告美國正在重蹈蘇聯崩潰前夕經濟停滯、軍費膨脹和阿富汗十年戰爭泥沼的覆轍。由於這場“反恐”戰爭大大加速了巴基斯坦的宗教化,如果阿富汗出現如同越戰那樣始亂終棄的終局,會造成整個區域的災難性動蕩。


作者在北美從事科研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