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論朝鮮戰爭
【共和國從百年恥辱中興起】
我出生的年代,是新中國誕生的年代。共和國在我出生日之前84天成立。
因此,我生命的全部成長曆程,生活的全部歡樂與痛苦,幸福與磨難,注定地與共和國的成長曆程同步。
要認識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必須理解誕生和塑造了我們性格的那一整個時代。馬克思講得對:就人性而言,那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現實性而言,人性乃是其所依賴的全部社會關係的綜合。
我降生的這一年代,是中國大地上還沐浴著革命風暴和戰爭火焰的時代。
中國革命之父毛澤東曾指出,1949年勝利的中國革命,是對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政治繼承。而俄國革命之父列寧則指出,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繼承。
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人類曆史中,這三次偉大的革命像三座火山一樣驟然爆發而深刻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1949年取得勝利的中國革命,不是曆史變遷中的偶然戲劇性產物。如果我們深入追溯這一革命的生成與壯大,會意識到,這是近100年來世界曆史運動和中國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進程。
這個共和國是從近百年的持續動亂、災難、列強交替入侵、匪患與無政府狀態,人民水深火熱的狀態中誕生的。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西方勢力如洪流一般滾滾侵入中國以後,這個國家的整個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就進入了一個分崩離析的解體過程。
在此之後,整整經曆了近100年的社會演變和革命運動,中國社會才實現了重新整合,新中國所重建的社會新製度使中華民族獲得了統一和安定。
法國革命史家托克維爾曾指出:
“1789 年,法國人以任何人民所從未嚐試的最大努力,將自己的命運斷為兩截,把過去與將來用一道鴻溝隔開。為此,他們百般警惕,唯恐把過去的東西帶進他們的新天 地,他們為自己製訂了種種限製,要把自己塑造得與父輩迥異,他們不遺餘力地要使自己麵目一新。”(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漢譯本)
這恰恰也正是1949年中國大革命的政治文化特點。
對於中國人來說,20世紀的第一年——1900年是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作為舊世紀終結和新世紀的開始,在這一年,大清帝國的首都被美、英、日、徳、奧、意、俄、法區區不足3萬人的8國聯軍所攻占。
然而,整整50年後,1950年,一支裝備簡陋的中國革命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痛擊美國為首的120萬人組成的聯合國17國部隊,將其從中國國境線上驅逐到北緯38度線以南。
50年間,曆史乃發生了何等深刻重大的變化!
【朝戰爆發的原因】
在我出生後不久,就遭遇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重大曆史事件——朝鮮戰爭爆發。
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
曆史材料表明,中國人並不情願打這一仗。這場戰爭,是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局部熱戰。對中國人來說,是被當時二極世界中的兩個霸權國——美國和蘇聯強拖進去的。
但是,朝鮮戰爭深刻地影響了每個中國人的家庭和生活。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向東南伸入黃海與日本海之間,三麵環海,背連大陸,地形狹長。朝鮮民族從曆史看與中華民族具有極其深切的關係。殷商族起源於東夷,從曆史文化看與古朝鮮民族淵源甚深。所以周人征服殷商,其王子箕子即亡命於朝鮮半島。
早自隋唐時代,朝鮮問題即曾影響中國政治。隋皇朝亡於對高麗的遠征失敗。在明時代,朝鮮多次受到日本的侵略威脅,而中國也多次出兵給予援助。在19世紀末,由於大清帝國的衰落,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
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朝鮮獲得解放,美、蘇根據斯大林和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劃分世界協議,遂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駐軍在朝鮮半島 的南北地區。1948年8月15日,朝鮮南部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朝鮮北部也於1948年9月9日在蘇聯扶持下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 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三八線”成了天限之南疆北界。此後,南北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和軍事摩擦日益尖銳,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了大 戰。
曆史材料表明南征戰爭是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發動的。當1950年初金日成和斯大林策劃這場南征時,新成立的中國政府並不詳知內情。
戰前,金日成曾探試中國領導人對其南征計劃的態度。毛澤東警告他,如朝鮮爆發戰爭,美國可能幹預,而發展為一場持久戰。表明了希望金日成慎重處之的態度。
最近披露的史料表明:
“麵 對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領導人感到不安。他們焦慮地注視著國際上,特別是美國的反應。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麵隨之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 月27日宣布台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台灣的進攻,確保台灣及台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在毛澤東看來,美國的這一行 動,顯然救了台灣國民黨的命。”①
①引自《百年潮》,青石文“解放台灣計劃擱淺內幕”。
朝鮮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嚴密地對中國封鎖蘇聯援朝備戰活動的消息和意圖。直到戰爭即將爆發,才把既成事實推給中國,並要求中國給朝鮮以軍事支援。
如 果我們考慮到,二次大戰後蘇美在柏林直接對峙,蘇美交鋒的正麵戰線在歐洲。而當時柏林前線隨時麵臨美蘇由冷戰轉為熱戰的局勢。那麽,史家有理由設想,斯大 林支持發動朝鮮戰爭的政策是服從於以蘇聯利益為核心的世界戰略的。他在東方將中朝推入正麵挑戰美國的朝鮮戰場,借此轉移了美國在歐洲的壓力。同時利用中朝 消耗美國的實力,又抑製了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地緣政治新中心的興起。
[何按:現在看,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一直不信任毛澤東的斯大林欲借此戰防止中國日後突然轉向美國陣營。朝鮮始終是大國博奕之地。]
事 實上,同樣的戰略斯大林曾在1939年對德國采用。當時他與德國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和友好條約。在條約密款中達成與德國瓜分波蘭的協議。由於這一條約,使 德國人在東線無後顧之憂,而把軍事主力投放到對英法作戰的西線。斯大林坐山觀虎鬥,讓英法與德國在前線搏拳,而為蘇聯爭取了幾年的和平時間。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麵。麥克阿瑟保證不會侵略中國,並且自信地表示中國“無意參加這場戰爭。當今是我們強大而中國軟弱的時代,若中國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受到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他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結束。】
對於這場逼進新中國北大門的突發戰爭,中國政府不得不做出反應,號召抗美援朝。
但 此前中國本來是在準備進攻台灣。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決策者意識到:“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隻好把打台灣時間往後推延。”“由於中國東北邊 防以及增援朝鮮的問題日益緊迫,中國的戰略重點被迫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地區。至此,進攻台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 戰計劃。”
【毛澤東將錯就錯化被動為主動】
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令毛澤東對蘇、朝極其不滿。
7月2日,周恩來召見蘇聯大使,在討論如何應付聯合國卷入朝鮮戰爭的外交問題後,他極為反感地告訴大使說:早在5月與金日成的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就已經提醒他美國可能幹涉的問題,而金日成當時不相信。
當時一份綜合反映外國人對朝鮮戰爭看法的《內參》認為,“蘇聯鼓勵朝鮮內戰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取台灣。”
毛 澤東並不希望這個時候進行朝鮮戰爭,是再明顯不過的了。他本來想首先解決台灣問題,然後,再尋找適當時機協助金日成解決朝鮮統一問題,但究竟什麽時候可以 武裝進攻南朝鮮,既需要通盤考慮,也需要合適的機會。因此,從一開始他就對金日成的南進計劃的可行性表示懷疑。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輕而易舉地圍殲了人民 軍進攻部隊,使毛澤東更加相信自己的估計是正確的。
斯大林逝世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在這個問題上埋怨斯大林。他肯定地說:斯太林關於朝鮮戰爭的決定,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百分之百地錯’”。
【毛澤東因勢利導,力排眾議】
但是,毛澤東的雄才大略恰恰表現在,麵對這一意料之外的逆境,麵對強大的對手,他竟然將錯就錯——化被動為主動,從而把握住曆史潮流的大方向,使之有利於中國。
由於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局勢日益嚴重。
後來的史料揭秘:1950年10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頤年堂開會。毛澤東認為出兵援朝乃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軍入朝,但林彪稱病推辭。遂改派彭德懷掛帥。
實際上,在討論抗美援朝的政治局會議上,遠非所有的人都主張入朝參戰。史料表明,當時一派主和,一派主戰,還有一派主張緩戰,實際也是主和。主戰派是少數。
主 和派的意見是:國內戰爭創傷急待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無製空海權;經過長期戰爭,幹部 和戰士有厭戰思想等等。基於上述情況,參加會議的多數人認為出兵問題應慎重從事。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後來回憶這次會議中大家發言的基 本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時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支持毛澤東入朝參戰的決策。他說:“積極進攻是更好的防禦。我們鴨綠江10OO多公裏防線,需要多少部隊?而且年複一年都得準備打,不知它哪一天打進來;既然早晚都要打,我看還是早打為好。跟美國這一仗,看來是不可避免的”。
彭德懷也是主戰派。他認為出兵是必要的,如果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果讓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戰爭打到中國,共產黨再回山溝,無非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毛澤東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出兵參戰。
【美國認為中國問題就是全球問題】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統帥麥克阿瑟於10月24日下令軍隊全線向鴨綠江岸推進。後來有人認為,麥克阿瑟向中朝邊境推進,是自作主張。當時美國政府為歐洲安全,並不願冒險與中國作戰。
這種看法在戰略上是完全錯誤的。
朝鮮戰爭雖然是二次大戰後的一場局部戰爭,但其實卻是一場全球地緣戰略之爭。
早在一百年以前,美國全球戰略的設計師馬漢(A.T.Maham)就指出:中國在美國的全球利益中居於中央樞紐的戰略核心地位。
如果美國要控製世界,那麽就首先必須控製中國:
“需重申的是,當前的主要利益焦點是中國,它幅員廣大又處於動蕩之中;另外,在中國四周還有著其他陸上的或海上的富庶地區,它們構成了從爪哇到日本的東亞世界。這一地區的未來市場價值是正愈演愈烈的政治和軍事爭論的核心所在。
除此之外,以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眼光,還應考慮到對歐洲文明的吸納對亞洲國家的長遠影響。這些影響會使亞洲成為怎樣的一個社會?在精神上和我們相同,還是不如我們或甚至更優越?”
“海 上強國需要在中國海岸擁有地盤,並開辟它與世界的自由交通,它們可以直言不諱地聲明長江的可航行河段是它們進入中國內陸的必經之路和在當地發揮影響的中 心。長江深入中國內地,而且很大的輪船從海上可直接沿長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也依靠長江與外界便捷地來往。
地 理上,長江介於中國南北之間,從而對商品的分配和戰爭的進行都頗具影響。所以,一旦在長江流域建立起了勢力,就在中國內地擁有了優勢,並且能自由、穩定地 通過長江溝通海洋;而在長江地區的商業優勢又會加強其他方麵的有利地位。這些合在一起,誰擁有了長江流域這個中華帝國的中心地帶,誰就具有了最可觀的政治 權威。”
“既然當前的世界曆史正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而中國漫長的變化趨勢也處於了一個將決定未來前景的轉折點,那麽對美國來說,它的公民完全有必要認真考慮他們的國家在中國應扮演怎樣的角色並如何為此做好準備。這種準備是目標和能力兩方麵的。
目標上的準備是一個精神和道德過程,它使我們首先製定何為正義、何為不當,然後再仔細選取一個行動方向,也就是形成一項政策,它是粗線條的但目標十分明確。“
馬漢認為:”能力上的準備是物質行為,包括兩個相關的要素:
1.作好必要的武力準備;
2.按照政治形勢的切實需要來削減義務。這能使我們節省下力量並將其補充到必要的地方去以加大力度。
日本加入歐洲文明係統充分顯示了它的優秀品質。
為了普遍的利益,必須使中國對歐洲和美國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開放,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
我們必須注意,19世紀馬漢的上述戰略思想,實際就是在整個20世紀直到現在指導美國對華關係的基本思路。
【朝鮮半島是東方地緣政治的樞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已經徹底摧毀了日本帝國。
但 是,戰後新中國的統一和獨立,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意味著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這是美國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所絕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美國 之所以介入朝鮮戰爭,以及在數年以後介入越南戰爭,其戰略目標都是同一的,“這實質上是一場為爭奪歐亞大陸邊緣地區沿海地帶控製權的戰爭。我們的目標是必 須阻止那些在原則上和理想上與西方文明完全相左的霸權國家統治這些地區。“
[引自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戰爭與和平的地理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10月初版,第83頁。
尼 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年-1943年),荷蘭裔美國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耶魯大學國際研究所主持人。在地緣戰略學上被稱為“圍堵政策之教父”。他是 美國外交政策的古典現實主義的發起者之一,另著有《世界政治中的美國戰略:美國與權力平衡》(1942年)。1943歲死於癌症。《和平的地理學》是斯氏 未完成之作,為寫書而作的講演稿,其因病暴卒後,經同僚整理出版。但此書“卻是斯皮克曼作為壟斷寡頭謀士的主要代表作,影響也最大、最深遠”。]
為此目標,美國為朝鮮問題必然不惜與中國一戰,以從根本上抑製新中國的崛起,此正是美國政府的長期戰略性國策。
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反對麥氏在10月24日向中朝邊境進軍。因為從長遠戰略的觀點考慮,控製邊境就取得了威懾中國的戰略地帶。麥克阿瑟也正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到達中朝邊境的山地,設置陣地,對那裏到鴨綠江岸的整個地區就可以用巡邏隊加以控製,從而威懾中國。
從地緣戰略的觀點看,朝鮮戰爭是全球霸主美國為遏製新中國崛起而發動的第一場大戰。
【越南戰爭是朝鮮戰爭的後續】
事實上,第二次戰爭又於數年後發生在越南。
中國軍隊通過朝鮮戰爭,挫敗了美國控製遠東的戰略目標。
朝鮮戰爭使中國在東方具有一條安全的國境線,而且打出了中國的國威。
自從1840年以來的100年間,除抗日戰爭外,中國所有的對外戰爭記錄,都是倍遭屈辱和失敗的記錄。
抗日戰爭雖然獲得勝利,但這一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集體戰勝的產品,並不純粹是中國自身的對外勝利。
而朝鮮戰爭則不同。這場戰爭,實際是新興的中國麵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及其率領的14國聯軍作戰,以極落後簡陋的物質戰爭手段,對抗當時世界上軍事技術最先進、最現代化、最強大的軍事機器,而結果是打出了一個中國占優勢的平手——實際是贏得了戰略上的重大勝利。
20世紀對中國來說,是在一場恥辱的戰爭中開始的。這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的戰爭。
50年後的朝鮮戰爭徹底洗雪了這一恥辱。
朝鮮戰爭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曆史進程。
沒有朝鮮戰爭,就沒有後來的越南戰爭。
沒有越南戰爭美國軍事上的失敗,就沒有美國世界霸權體製在70—80年代的衰落和新中國在20世紀中後期世界政治中的蓬勃崛起。
【毛澤東晚年朝戰的反思】
數十年後,晚年毛澤東與親友(周士釗)談話時,回顧朝鮮戰爭做了這樣的反思:
“關於抗美援朝的問題,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那時全國剛剛解放,最急切的問題,莫過於和平建設。如果要我講不打的理由,我可以講得出千條萬條。但是這千條萬條理由,也覆蓋不住‘不能置之不理’這六個字。
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的最終目的是要侵略我們的新中國。它當時的矛頭,實際上已經直指我國的東北,朝鮮隻是它的跳板。
如果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然它不越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要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那我們又怎麽能進行和平建設呢?
如果置之不理,那就正中它下懷,它就會得寸進尺,就會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老路,甚至要比日本搞得更厲害。”
“當時我已經看出,美帝國主義要把朝鮮這把尖刀硬插在我們的頭上;從台灣方向來,一把尖刀插在我們腰上;從越南方向來,一把尖刀插在我們腳上。它就是想要從這三個方向來向我們中國開刀。
我們當時搞抗美援朝的目的,就是不允許美帝國主義打的那個如意算盤得逞。這就叫做‘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所以當時我們才下決心要發動抗美援朝。”
“那 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戰爭創傷尚未醫治,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還相當落後,財政經濟狀況又很困難,我們的海軍、空軍還處在初創階 段。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有人不同意派誌願軍出國作戰,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免得引火燒身。我們是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當時我和中央一些同誌經過周密的考慮和 研究,製訂了持久的戰略方針。我們對這場戰爭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那 時我們分析美帝國主義的軍隊有一長三短。它的鋼鐵多,飛機大炮多,這是它唯一優勢,即長處。但是它在世界上的軍事基地多,它到處樹敵,到處布防,兵源不足 是它的第一短;它遠隔重洋,侵略朝鮮,運輸線太長,武器和物資供應困難,這是它的第二短;為侵略而戰,師出無名,士兵士氣低落,這是它的第三短。這三短是 它的致命傷。它雖然有一長,但不能蓋過這三短。”
“我 們則為正義而戰,師出有名,為抗美援朝而戰,為保家衛國而戰,我們戰士士氣高昂,兵源充足。但我們不祈望速戰速決,我們要和它進行持久的戰爭。我們要一步 一步地消滅它的有生力量,要使得它每天都有損失,每天都有傷亡。它一天不撤退,我們就打它一天。它一年不撤退,我們就打它一年。這樣一來,它就會傷亡多, 就早晚會受不了。到那個時候,它就不得不坐下來和我們進行談判,和平解決問題。隻要它願意和平解決問題,我們就可以結束這場戰爭。這就是說,美帝國主義侵 略朝鮮,無論它怎麽打,都一定要徹底失敗。”
“我們那時靠的基本上還是小米加步槍的武器裝備。但戰爭的結果是,美國失敗了,這是曆史的結論。抗美援朝這一仗,我們不僅打出了軍威,而且打出了國威,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們雖然付出了代價,但我們打這一場戰爭還是值得的!”①
①《周士釗憶毛澤東》。
這是何等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