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殲轟7: 完全由中國自主研製首款國產戰機

(2011-09-03 22:06:47) 下一個









俄稱殲轟7完全由中國自主研製首款國產戰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4 10:57:14  













國產殲轟-7A飛豹戰鬥轟炸機。

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據環球網引述俄羅斯軍工新聞網報道,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季刊《21世紀武器庫》認為,如果 說把強-5強擊機看作中國首型完全自主生產的戰機多少有點勉強的話,那麽殲轟-7“飛豹”戰鬥轟炸機則完全可以無條件地稱為國產戰機。因為除了動力裝置及 個別航電設備之外,殲轟-7實際上完全由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發和製造。

俄刊稱,與殲-10多用途戰鬥機相比,殲轟-7無疑是更加中國化的國產飛機,它不像殲-10那樣既有國外樣機,又在外國幫助下設計,還裝配進 口發動機。和強-5一樣,現實軍事衝突成為研發殲轟-7空中攻擊係統的直接動力。1974年1月19日中國軍隊在西沙群島登陸,粉碎了越軍的抵抗,徹底收 複了被越南侵占的島嶼。當時已經灰溜溜地敗走越南的美國隻能坐視,不敢幹涉。盡管收複西沙群島的戰役順利結束,但是中國軍隊卻無法忽視自己在戰鬥中暴露出 的一些問題。比如,盡管中國空軍和海軍在靠近爭議地區的機場部署了115架飛機,但在整個戰鬥行動中僅起飛401架次,而且沒有一架飛機能直接飛到距離中 國沿岸(海南島)僅230公裏的戰區上空。當時中國空軍強-5強擊機和殲-6戰鬥機的作戰半徑根本達不到這種遠程空戰的要求,轟-5轟炸機的戰鬥使用因擔 心遭受更大的損失而變得困難,因為轟-5戰術技術性能相對較低,且已經老舊,受到了越軍F-5E戰鬥機的威脅。中國航空兵的使用困難也是由現代化導航瞄準 係統、通信指揮係統、無線電情報偵察設備和電子戰設備不完善,甚至是完全缺失而造成的。結果中國海軍登陸部隊被迫在沒有空中支持的條件下行動,中國海軍首 架飛機直到敵方繳械投降幾個小時之後才飛臨西沙群島。

在對西沙海戰進行總結之後,中國海軍和空軍很快就向國防部提出建議,要求盡快研製能夠首先替代轟-5轟炸機的新型增程攻擊機。實際上用於替代 強-5、轟-5飛機的前景戰鬥轟炸機的概念性研究工作早在1973年就已開始,西沙戰事隻是為其研發提供了額外強大的推動力。中國國防部認為,當時國家航 空工業和經濟現狀不允許同時實施兩個各自獨立卻又非常接近的航空攻擊平台研製項目,因此決定在兩個高度統一的方案框架內為空軍和海軍研製通用戰鬥機。 1976年6月中國航空工業和軍方代表在北京開會討論研製新型諸軍種通用戰機的可行性問題。會上一致認為,中國海軍和空軍需要的全天候超音速攻擊機不僅應 當擁有較高的飛行技術性能,而且還應確保在敵軍地麵和海上防空兵器對抗條件下較高的戰場生存能力,能在戰術和戰役縱深內行動。中國海軍代表堅持雙發雙座配 置方案,仿效的樣板是1974年首飛的歐洲“旋風”戰鬥轟炸機原型機。在武器配置方麵,既有常規殺傷兵器,也有當時強-5不具備的製導武器,還應當能夠攜 載戰術核彈藥。

中國軍方1976年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增程攻擊機研發方麵的具體要求,其中一項是首先能夠替代空軍和海軍裝備的轟-5轟炸機。沈陽、南昌和西安 飛機製造公司設計團隊隨即先後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沈飛率先提出的殲轟-8方案實質上是殲-8II殲擊截擊機的攻擊版,能保證統一性和通用性,大幅降低空中 殲擊和攻擊平台的生產成本,最初得到了國防部和國防科工委的支持。但是當時殲-8II的研製尚未完成,原型機直到1984年6月12日才順利首飛。另外, 當時對能否成功研製出同時滿足多種要求的統一作戰平台還有很多疑慮。因此軍方對通用機型的興趣很快就開始消退,沈飛的工作重點隨即集中到殲-8II項目 上。

俄刊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提出的強-6方案顯然是未來殲轟-7的主要競爭對手,它在中國軍用飛機研製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初計劃使強-6 成為蘇製米格-23BN殲轟機的現代化中國版。當時中國得到了數架米格-23BN,又從埃及進口了一批米格-23S前線殲擊機。此前負責強-5研製工作的 陸孝彭被任命為強-6飛機總設計師,在他的領導下新飛機麵貌定型工作於1979年2月完成,實際上是米格-23BN和米格-23S的合成品,特別借鑒了設 有機載雷達艙的米格-23S機首部分,充分使用中國當時熟悉和理解的蘇聯技術和設計方法,以便多快好省地研製出符合要求的新型戰鬥轟炸機。但是研製人員很 快就發現,中國空軍和海軍要求新飛機不僅要有米格-23BN配備的激光測距儀,還要有確保飛機對地麵、水麵、空中目標全天候攻擊能力以及地形規避能力的多 功能雷達,而這種要求卻無法通過簡單仿製米格-23S使用的RP-22機載雷達的方式得到滿足。結果當時做出了一項相當大膽的決定,創造性地仿製從越南戰 場上得到的美國F-111A飛機上的雷達係統,包括一套AN/APQ-113環視掃描雷達和兩套AN/APQ-110地形規避雷達,將其改裝到強-6飛機 上。但是中國工業在技術上難以勝任仿製當時最現代化且最複雜的無線電電子係統的任務,而且缺少必要的先進元件基礎,被迫重新使用電子管,結果導致機載雷達 設備的尺寸和重量進一步增大。另外,3套美國拋物線天線雷達的整體尺寸遠遠大於蘇聯RP-22雷達,這要求強-6機身尺寸必須增大,整體布局被迫調整。結 果最初慣用的與米格-23類似的側進氣道改成了和F-16相同的機腹進氣道,飛機尺寸和重量顯著增加,達到了“旋風”戰鬥轟炸機的水平。最終無論是飛機, 還是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的重量和尺寸都大幅增加,未能有效控製在合理範圍之內,導致解放軍領導層逐漸失去了對強-6項目的興趣。

公正地說,強-6項目努力嚐試了當時最先進的其他技術成果,比如電傳操縱係統、慣性導航係統、可變後掠翼係統等。在電傳操縱係統方麵,陸孝彭 領導設計人員緊張工作,努力攻關,用了9年時間(1980-1988),類似設備還在其他稍晚一些的中國飛機上使用;AN/AJQ-20慣性導航係統的命 運基本類似,中國專家努力將其從F-111A移植到強-6上,其中國版產品直到90年代強-6項目停止時還在研製之中;在可變後掠翼係統方麵,中國產品的 重量比米格-23使用的俄製係統增加了12%。由於其他方向的重量同樣明顯增加,導致飛機戰鬥載荷降低,作戰半徑縮短,最初打算安裝的一台最大推力9.3 噸的WS-6發動機無法保證飛機達到應有的設計性能。為挽救被動局麵,1983年開始研製WS-6G改進型發動機,其最大推力應當提高到14噸,推重比達 到7,並計劃裝配到殲-13新型殲擊截擊上。由於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作戰效能本應比改進型強-5增加2倍的強-6項目在1989年被迫停止。之前 已製造了3架強-6原型機,第一架用於靜態試驗,第二架用於航電設備地麵試驗,第三架用於可變後掠翼飛行試驗,但最後也未能升空。盡管強-6項目最終未能 圓滿實現,但其研發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經驗和技術後來都在其他更為成功的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俄刊稱,中國西飛公司和603所在其他企業之後加入了新型超音速攻擊機的研發工作。在經過幾年前期研究之後,1983年開始設計適宜低空使 用、相對較重、機動能力有限的雙發雙座戰鬥轟炸機,最初代號轟-7,之後改為殲轟-7。最初的並列雙座布局方案與F-111和蘇-24類似,後來進行大幅 修改,變成現在的串列雙座布局,與英法“美洲虎”、日本F-1或南斯拉夫、羅馬尼亞IAR-93戰鬥轟炸機更為相似。鑒於上世紀70年代羅馬尼亞和中國的 特殊政治關係,不排除兩國之間在軍用飛機製造領域直接展開科技交流的可能性,殲轟-7和IAR-93座艙布局非常接近就是明證。應當指出的是,70年代中 期西飛已經擁有自主生產和改進轟-6轟炸機的經驗,這無疑會在殲轟-7戰鬥轟炸機研製中得到應用。另外,中國在研製殲轟-7時還率先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 件,走到了世界前列。

殲轟-7戰鬥轟炸機主要用於對敵方嚴密防護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既能使用自由落體航空炸彈,也能使用製導導彈。根據最初的設計,殲轟-7最為 典型的戰鬥飛行應當在低空和超低空完成,機組人員由飛行員和領航操縱員組成,包括導航瞄準係統在內的航電設備應當確保殲轟-7既能使用空空導彈進行防禦性 空戰,又能對地麵和海上小型目標實施攻擊,同時還要保證飛機的低空飛行和地形規避能力。

殲轟-7采用高位雙後掠翼標準氣動布局,使用全動水平尾翼、單麵垂直尾翼、機腹導流片。國產HTY-4彈射座椅性能優越,能保證飛行人員在高 度0-20000米、時速0-1000公裏的條件下逃生。一體化座艙蓋保證了良好的視線,儀表係統達到了第4代水平。殲轟-7使用的2台WS-9加力渦扇 發動機是中國根據英國技術許可生產的,其原型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為F-4K/M戰鬥機研製的“斯貝”Mk202發動機,這也是二戰後中國戰鬥機首次使用西 方動力裝置,而不是蘇聯發動機。中國早在選定新型戰鬥轟炸機方案之前的1975年就已英國簽署了新型發動機采購和許可生產協議,1976年進口了50台 Mk202成品,並且開始準備生產中國版產品WS-9。殲轟-7使用的232H型多用途脈衝多普勒雷達充分借鑒了美國F-4E飛機使用的AN/APQ 120雷達的工藝和技術方案,性能相當先進,既能有效對抗空中目標,也能應對地麵目標。對米格-21殲擊機類的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70-75公裏, 對大型水麵目標為160-175公裏。


俄 刊稱,1988年8月殲轟-7首架原型機081號在西安公開亮相,當年12月14日成功首飛,次年11月17日首次達到超音速飛行速度。中國共製造了5架 殲轟-7係列試驗樣品機,編號081到085,其中一架(可能是082號)於1994年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90年代初先後決定從俄羅斯進口蘇-27前線 殲擊機和蘇-30MKK多功能戰鬥機後,中國領導層對殲轟-7的興趣有所降低。畢竟蘇-30MKK載彈量可達8噸,使用現代化火控係統,在對地麵目標攻擊 方麵完全可以替代殲轟-7,僅在長時間低空飛行舒適度方麵略遜色於中國飛機,因其機翼負荷略小。另外,蘇-30MKK還能用作高效戰鬥機以奪取製空權,也 能用作巡邏截擊機,而這是殲轟-7所不具備的。不過殲轟-7項目並沒有停止,而是繼續發展,在生產了5架驗證機之後,預生產一批20架殲轟-7,交付中國 海軍使用,其中最初幾架飛機於1994年出廠,各有5個武器掛點。隨後開始生產第一批35架量產型殲轟-7,裝備到東海艦隊海航6師16團(上海)。

實踐證明,殲轟-7成為一種相當成功的海上攻擊機,它的列裝無疑大幅提升了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實力。量產型殲轟-7翼展12.71米,長 22.32米,高6.58米,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8.5噸,最大戰鬥載荷6.5噸,最大速度1.7馬赫,實用升限15600米,低空作戰半徑 900公裏,高空作戰半徑1650公裏,攜帶副油箱時最大航程3650公裏,兩次加油後最大航程6650公裏。武器外掛點由5個增至7個,其中機翼下6 個,機身下1個,攻擊性武器包括最大射程40-50公裏的“鷹擊-81”(C-801K)亞音速反艦導彈(性能接近於法國“飛魚”)、1500千克級自由 落體航空炸彈、無控火箭彈。自衛性武器包括2枚“霹靂-5”空空導彈、1門23毫米23-III型雙管航炮(與俄羅斯GSH-23L航炮類似)。

需要指出的是,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0MKK/MK2多功能戰鬥機火控係統在技術上與中國研製和生產的導彈係統並不兼容,中方壓根就沒向俄方 提供中國導彈的信息,結果殲轟-7成為同類飛機中唯一能夠更加經濟更大規模攜帶國產航空殺傷兵器的有效載體,這可能也間接促進了殲轟-7項目的進一步發 展,盡管它在整體作戰效能上,包括攻擊力方麵,略遜於中國空軍2000年12月開始列裝的蘇-30MKK。因此,在從俄羅斯引進蘇-30MKK的同時,中 國不但嚐試自主生產類似飛機,而且還在繼續改善殲轟-7戰鬥轟炸機。

俄刊稱,作為對首批38架飛機的補充,中國空軍大約在2002年又得到了第2批38架蘇-30MKK多功能戰鬥機。就在空軍優先引進蘇 -30MKK的同時,此前裝備轟-5轟炸機的海軍航空兵各團也開始大量換裝殲轟-7。從具體性能上來看,殲轟-7與美國F-4II“鬼怪”雙座戰鬥機大體 相當,在個別方麵略勝一籌,比如最大起飛重量、低空最大速度等。在列裝首批量產型殲轟-7(1)戰鬥轟炸機之後,中國海軍開始列裝第二批量產型殲轟 -7(2),首先是東海艦隊海航6師17團(義烏)。這批新飛機開始使用中國自主生產的改進型WS-9發動機,替代從英國進口的50台斯貝Mk202。相 比之下,雖然推力性能基本相同,但是改進型WS-9使用性能大幅提升,可靠性明顯提高,同時還保持了和斯貝Mk202在使用方麵的完全兼容性。之後殲轟 -7停產,開始生產更先進的殲轟-7A改型產品。由083號殲轟-7驗證機改裝的首架殲轟-7A原型機首次公開亮相是在199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隨 後繼續不斷完善機載係統和設備。2002年7月1日兩架全新的殲轟-7A試驗飛機中的首架首飛成功。2004年底中國空軍和海軍開始列裝新型殲轟-7A。

如果說殲轟-7隻能與美國60年代末研製的F-4M、F-4E相提並論的話,那麽殲轟-7A則完全可以和80-90年代美國“鬼怪”最新改進 型、法國“幻影2000”或日本F-4EJKai相比較。殲轟-7A使用的國產電傳操縱係統顯然是在強-6項目框架內研製而成的,JL-10A新型機載雷 達、GPS接收儀、配備多功能顯示屏的座艙儀表,以及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進。其中JL-10A脈衝多普勒雷達能繪製地形圖,有效發現低 空目標,對類似米格-21殲擊機的空中目標的搜索距離為80公裏,跟蹤鎖定距離40公裏,能同時跟蹤4個空中目標。除了能保證飛機使用高精激光製導武器之 外,還具備地形規避能力。有報道稱,與殲轟-7相比,殲轟-7A性能大幅提升,其最大載彈量增至9噸,可掛載的製導武器類型顯著增加。除了“鷹擊-81” 反艦導彈之外,還能使用俄製KH-31P或國產“鷹擊-91”、國產KP-88(C-701)高速反輻射導彈,KH-31A超音速反艦導彈,KH- 29L、KH-29T空麵製導導彈(據稱中國2002年大約采購了2000枚俄空軍現役KH-29L/T導彈),俄製KAB-500和國產500千克級 LT-2航空製導炸彈,可能還有能夠有效攻擊大型海上目標的俄製KAB-500L、KAB-1500L-PR、KAB-1500L-F航空炸彈。另外,供 殲轟-7A和轟-6使用的“鷹擊-83”(C-803K)新型反艦導彈也於2002年11月完成了最大射程試驗。

俄刊稱,中國海軍航空兵3個團已經或正在裝備殲轟-7A戰鬥轟炸機,分別是北海艦隊海航50師14團、南海艦隊海航9師27團、北海艦隊海航 7師20團。2005年中國空軍開始列裝殲轟-7A,主要是濟南軍區航空兵5師14團、沈陽軍區航空兵11師31團、南京軍區航空兵28師82團。每個團 配備18到20架殲轟-7A或殲轟-7。國產殲轟-7A現代化改進型戰鬥轟炸機的列裝對中國優先采購蘇-30的政策產生了影響。2003年中俄簽署了采購 合同,2004年8月中國海軍首次開始接收24架蘇-30MK2多功能戰鬥機,它比蘇-30MKK的航電設備更先進,反艦武器配備也更強。當時中國海軍似 乎還在談判采購另外一批使用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蘇-30MK2飛機,但是隨著殲轟-7A的順利生產和列裝,以及中國在殲-11B和殲-11BS研製 方麵取得的成績,中國領導層對繼續進口俄製戰機的熱情開始冷卻。不過,近期殲-11B項目進展受挫,可能會促使中國重新考慮進口蘇霍伊係列新型多功能戰鬥 機。

俄刊稱,在滿足本國軍隊需求的同時,中國還成功研製了“飛豹”的出口型號FBC-1,並積極推向國際市場。中方強調,FBC-1的航電設備可 以根據客戶的具體需要靈活配置,可以選擇中國或其他國家生產的相應係統。從2001年亮相莫斯科航展的FBC-1大尺寸模型來看,這種飛機可掛載KH- 31AE超音速反艦導彈,以及中短程空空導彈。據稱已經有一些國家,包括伊朗,表現出了對FBC-1的興趣,但是暫時還沒有大規模采購的消息。

還有報道稱,西飛目前正在研製新一代攻擊機殲轟-7B。這種飛機表麵上是殲轟-7的全麵改進型產品,實際上是一種新型飛機。從2008年珠海 航展上推出的新飛機視頻資料來看,新型殲轟-7B和殲轟-7一樣采用串列雙排座艙布局,在機身結構方麵廣泛使用隱形技術,包括低輻射進氣道和雷達吸波塗 層。另外還將使用新型航電設備。殲轟-7B還有可能安裝國產新一代WS-10A發動機,其最大推力可達12-13噸,與AL-31F大體相當。目前該發動 機正在進一步完善和量產準備階段,如果該項目得以順利完成,可以預計裝配WS-10A發動機的殲轟-7B有望在2015年前後列裝。不過,目前來看,殲轟 -7B使用改進型WS-9發動機更為現實一些。

俄刊稱,和強-5強擊機一樣,殲轟-7戰鬥轟炸機同樣沒有實戰經曆。但是近年來殲轟-7係列飛機開始積極參與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聯合演習,完善 與俄製航空裝備的作戰協同技能。在中俄“和平使命-2007”聯合演習中,殲轟-7在俄軍訓練場上空演練了對假想目標實施攻擊的科目。但是在中俄“和平使 命-2009”聯合演習中,2009年7月19日中國空軍第28師的一架殲轟-7A在吉林墜毀,兩名飛行員喪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