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同實異的中國版“瓦良格”航母 ——解析中國版“瓦良格”號航母 中國第一艘航母(前俄海軍“瓦良格”號),從去年底開始所引發的輿論關注持續高漲。隨著近日南海問題的升溫,以及“瓦良格”號舾裝完工的日益臨近,更是激起了大眾的強烈興趣。 其實,航空母艦及其戰鬥群是個複雜的作戰係統,它並非隻是一個籠統的“軍艦+飛機”的概念。如同水麵戰艦有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之分,航母也 分為不同的類型,各類型肩負著完全不同的作戰使命。不同的作戰使命(指導思想),又決定了航母的設計構造(或改裝)、武器裝備配置、艦載機選擇、以及航母 戰鬥群的艦艇組成,還有相關的作戰形式、戰術條例。 一、從蘇俄時代的“瓦良格”號說起 “瓦良格”艦的蘇聯代號為1143.6,船廠代號“訂單106”,屬於前蘇聯海軍1143.5-6計劃(“庫茲涅佐夫”級航空)的產物。其中 1143.5型為首製艦“庫茲涅佐夫”號(船廠代號“訂單105”,原名“蘇聯號”,後改名“克裏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第比利斯號”,服役前 又更名為“庫茲涅佐夫號”),1143.6為“瓦良格”號(最初命名“裏加”號,90年改名“瓦良格”)。 圖: 首製艦“庫茲涅佐夫”號,1991年初駛往蘇聯海軍北方艦隊的途中,此行後“庫”艦便正式加入了北方艦隊服役。圖片由美國海軍2級助理攝影師 Jerry.Ireland拍攝,時間是1991年1月12日。(國內網友繪製的中國航母假想圖,不少就是以該圖為基礎CG創作的) 雖然“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瓦良格”艦)的規模較前任“基輔”級航母要大出很多,外觀上也有較大的差別。但該級艦依然繼承於“基輔”級 (1143計劃),這點從計劃代號便可明顯看出。他的設計使命和戰略目的也是繼承1143型“基輔”級航母,貫徹前蘇聯海軍“近岸邊緣海大規模海空聯合戰 役”戰略思想。 圖:從北極點向下俯視,蘇聯如同一個半環型,挾持著北半球。依靠潛伏在近海的導彈核潛艇和部署於廣闊領土上的導彈發射車,即可輕易的向所有敵人開火。所以蘇俄海軍所貫徹的戰略思想並非是遠海大洋和美國航母決鬥,這也是蘇俄航母設計思想的決定因素。 基於此戰略思想,蘇俄從1123型“莫斯科”級到1143型“基輔”級,再到1143.5-6型“庫茲涅佐夫”。航母的設計配置始終把反潛作戰作為主要使命——“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隻是不斷的強化了殲擊機防空半徑。 蘇俄海軍基於蘇俄獨特地緣的戰略思想,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 二、中國版“瓦良格”號——戰略指導細節 中國的地緣特點決定了中國海軍與蘇俄海軍奉行完全不同的海洋戰略。中國的近海防禦是不需要航空母艦的,其周邊海域(直到“第一島鏈”)其實完全 或基本處於中國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內,也處於各類戰術導彈的打擊範圍。所以中國大多數民眾至今談到航母總是念念不忘的“東海問題”和“南海問題”,甚至 是“台灣問題”,都根本不是中國航母計劃的真實原因。把東海和南海問題關聯到航母上來,這是民眾缺乏地緣和軍事常識的表現,也是長期應試教育的惡果,更是 民族悲情感的體現——因為實現中沒有解決東海和南海問題便喚呼航母,其實解決東海南海問題,沒有航母照樣解決,有了航母要解決也是用不上的(中國近海不適 合航母作戰)。 圖: 隨著空中加油和大型預警機,海軍防空艦及新型潛艇的服役,東海、南海及台灣都處於解放軍岸基航空兵和各類戰術導彈的打擊半徑及火力覆蓋範圍內。即使必須武 力解決上述問題,航母也不是可行的方案,因為中國近海(無論東海還是南海)都不適合航母戰鬥群的部署展開。在東海或南海使用航母作戰,隻會集中太多軍事資 源(保護航母戰鬥群)。而這些資源其實分為多個編隊在多個方向上使用,反而更有效果。 中國航母真實的戰略使命源於日益增強的國力要求。任何一國的國力增強,必然伴隨著海外資源的強烈需求和海外利益的擴張。保護海外投資和海上生命 線——最關鍵的便是從中國到非洲和從中國至南太平洋的海上安全保障能力——以及參與國際秩序構建,這些才是中國航母戰鬥群的真正使命。 圖:2008 年末開始的中國海軍索馬裏護航,其真實意義並不為大多數國內民眾所了解。這其實是中國21世紀遠洋海軍戰略的開始,這是脫離了毛澤東時代狹獈的國家海防理 念,以融入國際社會、承擔國際社會和平與安全責任為基礎的全新海洋戰略。是21世紀中國國力增長後的必然結果。 這種新時期的中國海洋戰略不同於美國海軍的全球戰略思想,在本質上其實是與以法國海軍為代表的“藍水海軍”相似相近的,而中國航母作戰條令的理論基礎也正是來自法國。 圖:現在媒體露麵較多的尹卓,即是中法海軍交流期間派駐法國航母上駐訓的中國海軍軍官。國內有些激憤的“愛國青年”曾對尹卓多有抨擊,其實中國航母的作戰理念和遠洋海軍戰略思想的細化,正是由他們這批軍官帶回並逐步構建的。 這種“藍水海軍”的戰術思想,體現在航母作戰上—— 三、中國版“瓦良格”號——貌同實異的改裝 基於“藍水海軍”戰略的中國版“瓦良格”號,其改裝和各係統配置,就必須較原蘇俄設計作出根本性的調整。 ■ 艦體結構的改造 圖:看仔細了,這可不是導彈核潛艇的發射井,而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前甲板上敞開的12具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井。 如此龐大的製海係統,用“變態”來形容都不為過之。這種射程達到500公裏以上的反艦係統,才是蘇俄海軍(在必要時)針對美航母戰鬥群的“航母殺手鐧”。 圖:這就是“變態”的P-700“花崗岩”(SS-N-19)遠程反艦導彈,俄海軍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殺手鐧”。 但這種“變態”係統是蘇俄不可能對華出口(相當保密)的,也是解放軍所不需要的。 ■ 艦載機的選擇 圖: “庫茲涅佐夫”號上的Su-27K(後稱Su-33)艦載機,當時“庫”艦正與美海軍“聖哈辛托”(USS SAN JACINTO,CG-56)號導彈巡洋艦一起進行例行聯合軍事訓練。本圖由美國海軍3級助理攝影師Todd.Summerlin拍攝,時間是1996年 2月23日。 Su-33型艦載殲擊機對於蘇俄航母來說基本是可以“勝任”的。因為在蘇俄海軍的近岸邊緣海聯合戰役思想中,Tu-22M超音速遠程岸基轟炸機和核潛艇才是真正的打擊力量,還有P-700“花崗岩”這樣的遠程導彈,艦載機隻是延伸艦隊的防空半徑而以。 圖:國產殲-15型殲擊機雖然源自Su-33艦載殲擊機,但實際采用了大量的殲-11B戰機的改進經驗和成果,對海對地攻擊能力大大強化,早已不是原版的Su-33了。 由於Su-33殲擊機的對地攻擊能力有限,蘇俄航母在對地攻擊上使用的是Su-25攻擊機來彌補缺陷。這也使得國內外不少評論猜測國產L-15型高級教練機會成為裝備中國航母的艦載機。 圖:L-15雖然被眾多軍迷喜歡,但近似FC-1的售價讓其在許多領域都缺乏競爭優勢。 當中國軍迷的眼光還在L-15上時,就在近期,由俄羅斯網站上最先曝出了一款神秘的中國戰機。 圖:俄網站上的中國新型神秘戰機“諜照”(左),及與傳聞的隱身“飛豹”大改的對比。 如果筆者沒有判斷錯的話,這款新型的神秘戰機(或隱身“飛豹”)才是中國未來國產航母真正的艦載機型。 ■ 航母戰鬥群的空情保障 圖:馬島戰爭中沉沒的 “考文垂”號驅逐艦。5月25日下午,突破“海鷂”防空圈的阿根廷“宙斯”編隊轟炸了考文垂號,3枚炸彈命中——遠程空情保障對航母艦隊來說悠關生死。 原本“瓦良格”號的雷達配置包括多台相控陣雷達和遠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這些雷達采用不同的波段交替工作,不間斷提供戰鬥群的500公裏空情 保障。但在艦載遠程雷達方麵,這還是中國海軍的技術瓶頸。同時中國航母還不具備美國航母戰鬥群模式的,依靠預警機實現遠程警戒能力。 圖:“庫茲涅佐夫”號艦島配置的多台中遠程雷達(左)與中國版“瓦良格”號公開的艦島雷達配置(右)對比。 在這樣的配置下,要實現航母戰鬥群的遠程雷達空情保障,就得依靠“數據鏈”係統,進行外層雷達警戒艦與內層警戒艦及航母之間空情“接力”傳遞,這便決定了中國航母戰鬥群的水麵艦艇配置。 ■ 航母戰鬥群的艦艇配置 圖:054A型遠洋通用護衛艦對於中國航母戰鬥群是有重要意義的,它承擔了配合052C型“中華神盾”艦,完善艦隊防空火力圈和遂行反潛驅逐的重要任務。 (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 土立方~earththree
由於我國特有的保密製度,國內外媒體對此都缺乏嚴謹的專業報道。海外除了專業情報機構外,大眾媒體的分析評論其實隻是來自於民間的猜測或是小報記者們的 主觀臆想。而海外媒體上這種缺乏艦艇武器和海軍戰術專業基礎的報道,再傳至國內,又成為了國內媒體“引經據典”的來源,結果便會鬧出許多“以訛傳訛”的笑 話。
要真正的評判中國的新“瓦良格”號,就必須從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技術細節去深入分析。
蘇聯(俄羅斯)擁有地跨亞歐大陸的獨特地理優勢,所以蘇俄海軍根本無需像美國海軍那樣奔波於全球大洋。隻要防禦好蘇俄近海,即 能有效的影響整個歐亞大陸,甚至是整個北半球。蘇俄海軍航母的設計使命也即是,能在岸基航空兵活動半徑的邊緣海區(鄂霍次克海和巴倫支海),支援己方潛艇 作戰,突破美海軍的海上封鎖線。——所以前蘇聯給予的正式名稱為“重型(反潛)航空巡洋艦”——這也是“近岸邊緣海聯合戰役”戰略思想的精髓。
而基於蘇俄海軍戰略思想所設計的“瓦良格”艦,其內部結構設計、武器配置、艦載機選型及配套設施、作戰條例,也顯然是不合適中國海軍的。
——這就決定了“瓦良格”的中國改裝,從內部結構設計、裝備配置,以及日後的作戰使用,都必須重新進行調整。而這種調整是根本性的,甚至必須是脫胎換骨的。
包括中國在巴基斯坦謀求瓜達爾深水港使用,以及中巴公路、中巴鐵路的規劃(連接中國至瓜達爾港的陸上通道),這些都是為了配合此新時期海洋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方麵要求航母戰鬥群能在遠離岸基支援體係下遂行作戰行動;
·另一方麵,其所針對的又並非是敵方強大的海空軍力量,並非需要美國航母那樣的海基戰力,更非是進行“太平洋戰爭”那樣的航母決鬥;
·其所針對的是遠在萬裏之外的海外利益及勢力範圍內的敵對武裝,或是恐怖組織。這些敵對武裝(或恐怖組織)並不會擁有強大的海軍,但卻可能擁有較高強度 的空防、空襲能力和強大的陸軍。所以呈現的作戰形式中,靈活有效的對地攻擊必不可少,這又區別於蘇俄航母隻需單純提供艦隊防空的戰術要求;
——近期法國針對利比亞(北非)的軍事行動,就是這種“藍水海軍”戰術思想最經典的體現。中國海軍未來將麵對的,最大的潛在危機區域也正是非洲可能的動蕩局勢。
繼承於1143型“基 輔”級航母,“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同樣配有強大的反艦和防空火力。最重要的便是飛行甲板前部的12枚P-700“花崗岩”(北約代號SS-N-19)遠程 反艦導彈係統,這是“庫茲涅佐夫”號真正的製海攻擊武器(而並非和美航母一樣是靠艦載攻擊機)。
P-700反艦導彈,僅彈體長度就達10米,重約7噸(6980千克),射程可達550公裏。P-700“花崗岩”的彈體尺寸相當於一架米格-15殲擊機,發射井的高度相當於五層居民樓。
所以如何改造“瓦良格”號前甲板這12具P-700“花崗岩”係統所占用的空間,便是“瓦”艦中國改裝中的頭等大事。因為“花崗岩”係統的超級龐大,這12具發射井不僅是占用空間的問題,還涉及到了整個艦體的重心配平。
原“瓦良格”號配置的艦載機主要是Su-33(原稱Su-27K)。Su-33實際隻能算作傳統防空殲擊機,其作戰使命其實和前任“基輔”級航母配置的Yak-38完全相同,本質區別僅是在於Su-33的作戰半徑和製空能力要遠強於Yak-38而以。
而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單純的製空殲擊機則是根本不能滿足作戰需求的。
對於中國“藍水海軍”戰略而言,艦載機的對海,尤其是對地攻擊能力的需求甚至會超過防空殲擊機。因為中國航母並不是去謀求與美國航母的海上決鬥,而是能有效威懾(或打擊)敵對武裝或恐怖組織。
在這點上,中國軍方的方向基本是明確和正確的。即以多用途戰鬥機(國產殲-15),依靠一種機型來完成製空和製海及對地攻擊等多重任務。這不僅可以減少遠征作戰中的後勤保障壓力,更關鍵的是可以隨時調整用於某一任務的兵力,戰術價值不言而喻。
當年中國空軍在引進Su-27SK型殲擊機及生產技術後不久,就曾“緊急叫停”過國產Su-27型(殲-11)的仿製生產。原因就在於早期Su-27係 列殲擊機都存在缺乏對地攻擊能力的通病,離現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有較大差距。隨後國產殲-11B型戰鬥機的改進重點,便是大大增強對地攻擊能力。 而引進Su-33技術的殲-15型戰鬥機,自然順理成章的依靠此前積累的Su-27改進經驗,強化了對海對地攻擊能力。實際與原型Su-33殲擊機,有著 本質上的區別。
其實L-15高教機的上艦機率並不大。
首先,雖然L-15具備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雖然俄上艦的Su-25也兼並飛行員恢複訓練的任務,但兩者是天差地別的。L-15是教練機出身(兼當攻擊機),而Su-25則是“純種”攻擊機出身(兼當教練機);
其次,更要命的是,L-15的價格有點“誇張”。L-15的采購價格甚至逼近了FC-1型戰鬥機。放著多用途的殲-15不用(或是少用),而要相對高價的去采購L-15來當攻擊機,這買賣就太不劃算了。
雖然這張“諜照”隻露出了一個前座艙的細節,但這和很早就傳聞的隱身版“飛豹”改型計劃是不謀而合的。
這不僅附合中國航母強調製海、對地打擊能力,同時能兼顧艦隊遠程防空攔截的作戰需求。也和法國航母依靠多用途“陣風”戰機,美國航母依靠F-18E/F戰機(現役)及F-35(未來),犧牲製空能力轉而強調通用性的發展趨勢和戰術思想是異曲同工的。
現代航母戰鬥群需要作用距離可達500~800公裏的遠程雷達空情保障,艦載戰鬥機的防空執勤則部署在300~600公裏處。
這一數據的依據是:艦載機防空圈要超過來襲敵機空艦武器投彈距離,可在敵機投彈前實施戰鬥機攔截;同時可對突破攔截圈的敵機也有追擊的足夠時間;也能讓 戰鬥群的內層防空艦對敵機有足夠時間進行預瞄預跟蹤。同時此距離下來襲的敵機要對己方戰機進行中程空空導彈伏擊,則必須深入雷達警戒空域50~200公 裏,己方戰機可有數分鍾的預警領先時間掌握主動權。
從現在中國版“瓦良格”艦已公開的照片看,中國“瓦良格”主要安裝的是與052C型(170號、171號)驅逐艦相似的“中華神盾”相控陣雷達,以及與052B型(168號、169號)驅逐艦相同的俄製MR-710型“頂板”對空/對海雷達。
航母戰鬥群除了航母本身外,還需要多艘水麵艦艇,潛艇(承任戰鬥群的警戒、防空、反潛等任務)以及補給艦隻等輔助船隻。根據不同的戰略使命和不同戰術任務,航母戰鬥群又會有不同的編成方案。
·前述空情保障的技術要求,決定了中國版“瓦良格”戰鬥群必須依靠數據鏈係統來完成內外層艦隻的情報傳遞。現公開的資料看,中國版“瓦良格”安裝的是俄製“燈泡”數據鏈係統,那麽擔負戰鬥群編成的警戒艦艇就必須與此係統兼容。
·而從作戰戰術角度看,航母戰鬥群必須要有絕對的防空和反潛能力。以海軍現有防空驅逐艦、護衛艦看,
~052B型(168號、169號)驅逐艦裝備的隻是俄製9M38M2型“無風”中程區域防空導彈係統。“無風”係統無論是考慮射程(48公裏)還是考慮引進的成本及風險,都是不適合的。所以052B型實際是肯定可以排除在未來航母戰鬥群編成之外的。
~而052C型(170號、171號)驅逐艦雖然裝備性能更為先進的國產“海紅旗”-9型防空係統,但受限於發射裝置較差的通用性,在近程節點防空能力方麵卻有較大的缺陷和隱患,必須還要有能承擔近程節點防空能力的其它防空艦隻來“補漏”。
~這個“補漏”的任務,其實就是054A型通用性護衛艦。
鑒於篇幅所限,對中國版“瓦良格”的分析評論暫就到此。實際上評析中國版“瓦良格”航母(及其戰鬥群),還有很多技術和戰術的要點。比如艦載機起飛方式及未來發展,典型的戰術運用,遠洋持續戰力評估,等等,這裏暫不一一展開了。
但大眾需要明確的是:
1、中國海軍的遠洋戰略,絕不再是狹獈的盯著東海和南海的“小海軍”思想。新的戰略思想才決定了中國的航母計劃,無論是中國版“瓦良格”還是日後的國產航母;也決定了中國航母戰鬥群真正的作戰使命;更決定了中國航母采用的技術路線和技術細節。
2、而貫徹此遠洋海軍戰略改造出的“瓦良格”號,已是完全不同於蘇俄海軍“瓦良格”號的,貌同實異的中國航母之雛形。
3、花如此大力氣,牽動無數工業部門、影響了全海軍造艦計劃及軍兵種改革的中國版“瓦良格”號,更不會隻是一艘“訓練艦”(那是極大的資源浪費)。未來這艘中國版“瓦良格”號將呈現的是,完全區別於蘇俄海軍和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藍水海軍”模式。
寫於 2011年7月5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