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瓦良格,遲到20年的海試 (ZT)

(2011-07-29 21:37:41) 下一個


瓦良格,遲到20年的海試



■ 土立方~earththree


接上篇《貌同實異的中國版“瓦良格”航母》——
她曾是蘇聯海軍的第三代航空母艦(俄名稱“重型航空巡洋艦”),代表了蘇聯解體前最高海軍科技成就;她也曾被荒棄達10年之久;現在,她即將成為解放軍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
她的試航,或將在2011年8月的中旬展開。



一、不可能再進行的“計劃1143.6”


“瓦良格”號(蘇聯代號,計劃1143.6,Варяг)原名“裏加”號(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拉脫維亞首府命名),1985年12月4日在尼古 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開工,1988年11月25日下水。作為“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計劃1143.5,Кречет)航母的次製艦,她本應與上世紀90年代 服役部署於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與姊妹艦“庫茲涅佐夫元帥”號(部署於北方艦隊),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圖:1988年11月25日,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為“裏加”號重型航空巡洋艦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2年後,為紀念在日俄戰爭中戰沉的瓦良格號巡洋艦,“裏加”號改名“瓦良格”號。


但直到蘇聯解體,瓦良格艦的建造率僅完成了68%。至1992年1月,瓦良格艦的建造宣布完全停工。


圖:1989年10月21日的“瓦良格”號(左,時名“裏加”號)與“庫茲涅佐夫”號(右,時名“第比利斯”號)的合影,當時首製艦“庫茲涅佐夫”號剛剛開始海試。


直到2001年真正開始拖航至中國前,瓦良格號幾乎完全荒棄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的碼頭上,或是漂蕩在黑海中。如果按照最初蘇聯海軍的發展規劃,“瓦良格”號實際應於1991年~1992年左右完成舾裝進行海試。但這一切已不可能再假設和返回了。


圖:1998年時的瓦良格號。荒棄的不僅瓦良格號,背景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也因長期蕭條而雜草眾生(本圖攝於1998年7月14日)。


二、“左3年右4年”,終獲新生


真正拖回“瓦良格”號是在2001年10月底(11月1日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在經曆了4個月(123天),共15200海裏的航行後,於2002年3月3日抵達大連港。整個航程單海運費就高達500萬美元。


圖:“瓦良格”號拖為最初泊於大連港51區碼頭(西區4號散貨碼頭),此時的“瓦良格”號已經風吹日曬,荒棄達10年之久了。(本圖攝於2002年4月27日)


但“瓦良格”號並非就此重生,之後它同樣“無人搭理”的閑置在大連港的碼頭又是漫漫的三年時間。


圖:拖回一年後,已經鏽跡斑駁的“瓦良格”號。(本圖攝於2003年2月15日)


對“瓦良格”號的改建在2005年第一次有所動作。當年的4月26日,“瓦良格”號被拖進了大連造船廠新建成的30萬噸船塢(第一工場)。當天大連港輪駁公司的出動了全部6艘大馬力拖輪,費時近3個小時,大連港也專門封鎖了全部航道。


圖:2005年4月26日,在購回後3年又1個多月後,“瓦良格”號拖入大連船廠30萬噸船塢。


圖:進入船塢後的“瓦良格”號。


第一次進塢作業僅有近4個月的時間,主要內容基本是對泡入水中多年的艦殼進行除鏽與清理。2005年8月,除鏽後重新塗裝,煥然一新的“瓦良格”號再次下水。


圖:2005年8月初,再次下水的“瓦良格”號,注意艦艏的“紅星”徽章依然保留。


就在大眾紛紛猜測“瓦良格”號就此便會重新啟用之際,它卻又在碼頭上睡了4年的時光。
2009年4月27日,距“瓦良格”號上一次入塢整整4年後。“瓦良格”號又被拖到了新落成的第三工場30萬噸級船塢,再次入塢。


圖:攝於2010年初的“瓦良格”號,此時瓦艦已進入了大連船廠位於香爐礁新建的第三工場30萬噸級船塢。而俄文艦名和艦艏的蘇聯“紅星”徽章已於去年5月底就被去除了。


與上一次入塢(第一工場)修理不同,此次“瓦良格”號在第三工場的船塢中待了近一年時間(11個月),再一次的下水到了2010年3月19日。此時距“瓦良格”號拖回大連,已經過去了整整8年。


圖: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號再次下水。泊大連船廠30萬噸南舾裝碼頭。外觀上最明顯的是,船體的艙室已改為全封閉式,原舷窗全部取消。(本圖攝於2010年4月7日)


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的舾裝改建作業正式開始。
從這時開始,大家開始逐漸看清了新“瓦良格”號的真實麵貌。包括艦島的新桅杆,雷達及電子設備布置,近防係統及武器設備,甲板設備,起降設備等等,一一呈現。


圖:2011年6月,“瓦良格”左舷斜角甲板的著艦助降鏡安裝。


2011年7月3日,海軍“徐霞客”號(舷號88)訓練艦駛抵大連,與“瓦良格”號相伴而泊。88艦“徐霞客”號的到達,意味著“瓦良格”號的舾裝作業已經全部完全,即將出海試航。


圖:已泊於“瓦良格”號前方的88艦“徐霞客”號訓練艦,她將擔負“瓦良格”號海試的主要後勤保障工作。(本圖攝於2011年7月4日)


此時的8~10月份時光,正是中國北方海區風浪較平靜,水溫適宜(便於人員搜救及水下作業)的時節,這是最適合海試的條件了。


三、遲到20年的海試


按照正常的造艦流程,一艘軍艦的建造要經過數個階段:從圖紙設計,到開工鋪設龍骨到船體及部分設備安裝建成下水,然後要先在舾裝碼頭上完成全部設備的安裝與調試,然後再進行一係列的海上測試(俗稱海試),最終檢收合格才能進入艦隊服役。
這其中的海試階段,則是最為關鍵的,它承接在船廠建造和成軍形成戰鬥力之間。要通過海試,來檢驗船舶的航行穩定性,動力係統的可靠性,所有艦載設備的工 作效能、可靠兼容性(電子設備是否會相互幹擾)。對於航空母艦而言,海試中間還要完成艦載機的起降試驗,所有航空係統與船舶係統的銜接與配套試驗等。
以“瓦良格”號同級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為例:
“庫茲涅佐夫元帥”號1985年12月下水,舾裝工作進行了約四年時間。到1989年9月開始海試,1989年11月1日進行第一次艦載機著艦試驗。海試共進行了一年多時間,到1991年1月加入北方艦隊正式服役。而真正形成戰鬥力,則是到了1995年底。


圖:“庫茲涅佐夫元帥”號1991年1月22日服役,接收艦載機部隊直到1993年,而形成戰鬥力則要到1995年底。


對於解放軍海軍,對於整個中國來說,這是第一次擁有航空母艦。從技術層麵的航母改建的設計是否合理、設備是否過關,到操作層麵的航母操艦、(固定翼)艦載機真實起降,這些都是完全沒有經驗的“第一次”。
所以“瓦良格”號的試航及服役,不可能想大眾預盼或是期望的那“大躍進”。至少要嚴肅認真的對待和檢驗數個關鍵技術上的實際掌握能力。


■ 航行性能測試


重獲新生的“瓦良格”號與原“瓦良格”號在艦體內部結構上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就是拆除改造原艦艏滑躍甲板處的12具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係統。
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本是作為蘇聯海軍真正的反航母(反擊對方大型艦艇)的“殺手鐧”,單枚即重約7噸(6980千克),長度達7米,發射井高 度相當於五層居民樓。拆除改造包括12枚“花崗岩”發射係統在內的原“瓦良格”號武器布置,所帶來的重量分布變化,或高達千噸,相當於一艘中小型護衛艦的 重量。
如此改建後,艦體的重心、結構承載,以及引起的適航穩定性影響有幾何?這是試航的要點。
同時,航行性能測試中還要挑戰艦船的各方麵設計極限,以此檢驗各係統的設計與建造是否達標。


圖:美海軍“羅納德·裏根”號(USS Ronald·Reagan,CVN-76) 的試航照,此時該艦正進行15度極限傾角轉向測試。


■ 電子設備兼容測試


大型戰艦不象普通船舶,由於任務的需要必須安置多種電子設備,這些設備之間是很容易產生相互幹擾的。之前解放軍海軍的某些大型艦艇就存在“多型雷達不能同時開機”的缺陷,但那是技術與條件有限的“迫不得以”。
而現在的“瓦良格”號,作為海上的航空兵平台,電子設備更為複雜,可靠性與兼容性的要求也更高。這些都是必須通過嚴格及反複的海試去檢驗與改進的。


■ 艦載機著艦起降試驗


航母的艦載機起降試驗,各國較多采用的方式是:待航行測試完成後,先試降(落),再試(起)飛。
作為中國航母的艦載機,殲-15型的基本起降參數可參考蘇-33型。大致為,最大起飛重量26噸,最大著落重量近20噸,垂直衝擊速度達6.1米/秒。那麽改建後的飛行甲板和甲板結構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極限起降條件,這是著艦及起飛試驗的重點。


圖:“瓦良格”號的飛行甲板起飛位示意圖,共有1到3共3個起飛點。1~2號是標準起飛點,3號是反斜向交叉長起飛點。


“瓦良格”號采用滑躍式起飛甲板。這種起飛方式具備更高飛機起飛角度和高度,需要的保障人員也較少。這是它的優勢,但這種設計也有致命的缺陷。
除了大眾認知的,難以滿足大型飛機(艦載預警機,運輸機)起飛外,更重要的是:由於載機起飛的動力完全依靠引擎動力,要在較短的起飛甲板上達到足夠的起 飛速度(120~140公裏/小時),故艦載機無法實現滿載/滿油起飛,戰時作戰能力有所下降;同時為保證飛機的平穩起飛而不致失速,對飛行員的技術也有 更高的要求。
反映在起降試驗上則是——危險性會有增大。


圖: 蘇聯完成首次固定翼飛機(非垂直短距起落)在航母上的成功著陸試驗,是在1989年11月1日。由蘇霍伊設計局首席試飛員普加喬夫,駕駛T-10K-2號 原型機(即後來的Su-27K原型機,再後來改稱Su-33型)完成。而真正由海軍飛行員完成的起降測試與訓練,則要到1991年9月26日。


考慮到中國是剛剛擁有航母,一切都是新係統新裝備。所以“瓦良格”艦的艦載機起降試驗,如果適航測試一切順利,最快也隻能安排在來年的春夏季。要考慮水溫對可能的飛行員失事搜救的影響。


■ 全武器係統測試


航空母艦自身也裝備有各種防禦武器,這些武器係統(包括火控雷達、指揮控製係統)在“瓦良格”號上,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這也需要全方麵的檢驗。


圖:新“瓦良格”上安裝的國產多管近防係統。注意炮架,這並非是驅逐艦/護衛艦上安裝的標準“730”7管30毫米近防係統。


 



2011年7月27日,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國防部記者會上披露,“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航母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出海試驗時間將根據改造工程進度確定。”
綜合“瓦良格”號的改建進度(可判斷為實已基本完成),以及天氣海況等自然因素,2011年8月過後的,是最為適合解放軍“瓦良格”號航母的出海試航的時節。
如果從前蘇聯海軍“瓦良格”號1991年~1992年的海試計劃來算,新“瓦良格”號即將開始的試航,遲到了整整20年之久。這一年歲,也許比現在艦上不少水兵的年紀都要大了。


(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寫於 2011年7月28日 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