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與遠洋海軍之路(一) ■ 土立方~earththree http://earththree.blog.sohu.com/169918635.html 筆者注:本文係編譯、整理自美國海軍學報《艦隊防空》上一組對中國海軍發展曆程的學術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諾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亞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譯,管帶。 在中國很多的軍事分析文章中,缺乏航空母艦似乎被等同為中國缺乏海上航空兵保障,這個謬論被廣泛引用。 圖:珍貴的解放軍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對此最為感受至深的當數美國人。在1965年海南島事件(海航殲-5攔截美軍F-4B)中,當美軍機群貼近北部灣緩衝區時,包括海南島在內的數 個機場電信發生爆發性增長。當中美機群剛剛接觸時,大批殲擊機正從各機場蜂擁至北部灣。關於此戰,中國至今隻公布了直接交戰的作戰單位和飛行員,海航8師 (1號機穀德合、2號機程紹武、3號機魏守信,4號機李大雲)。而實際上包括美軍雷達哨,以及蘇軍駐鴻基的防空部隊在內,都截獲了中國境內的航空兵異動, 及已處於警戒阻塞戰位的機群信號。中方機群的目標批次大大超過“楊基”(美軍在北部灣航母編隊指揮機構代號)戰鬥群所能抗擊的能力。這便是美國海軍在戰鬥 膠著狀態,勿忙召回美方機群的主要原因。 圖:60年代至80年代中國海軍航空兵主要防空區。 中國民眾對航母的熱情來自對近代史的屈辱感以及民族主義色彩的強國夢想。民眾對戰略問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都未曾有大的改變,人們津津樂道地用戰國時代謀士們的策略論述方式和古代兵法觀點看待現代世界局勢與國際關係。國民在談論國家對航母的觀點時,也充斥著這種觀念。 早期戰略 在50年代末,蘇聯顧問組曾向中國提過一套國家防禦戰略計劃建議。其中關於瀕海防禦部分中,將海軍艦艇作為早期預警體係,引導岸基航空兵和海岸 防禦兵力協同,遂行戰略防禦。包括在領海線外的公海建立全天候空情識別圈。按當時作戰準則,海軍艦隊主要作為延伸的戰略雷達哨和對空引導指揮所,形成對大 片海域的有效控製。 圖:50年代中國從蘇聯引進的裏加級護衛艦,同時中國還引進該艦的部分散件,自行建造了數艘。西方稱之為“成都”級。 按蘇聯顧問提出的建議,在中國沿海要建立4個這樣能推伸200公裏以上的防空圈。包括遼東和山東附近的黃海海區、上海附近的東海海區、廣州附近 的南海海區,以形成對這些主導國民經濟的重要地區的戰略屏護。而福州及廈門附近正對台灣的海區則主要由岸基航空兵和小型艦艇遂行防禦,原因是海峽的縱深不 足,完全可在岸基雷達的指揮係統作用半徑內。 圖:引進自蘇聯的07型“自豪”級驅逐艦,102“撫順”號。 致命傷 為實現這個前推戰略前沿的近海防禦戰略,中國付出了至少30年的努力卻沒有任何進展。 圖:受中蘇決裂影響最大的便是海空軍的現代化建設。 早在“二五”計劃期間,海軍就提出了建造防空護衛艦的計劃,命名053計劃。之所以選擇建造護衛艦,因為當時中國有較大把握設計和建造65型護 衛艦,這也是在60年代前期中國唯一掌握了設計和建造技術的艦型。053計劃的主要戰略目的是以裝備雷達和艦空導彈的護衛艦為基礎,部署海基防空與雷達警 戒體係。該計劃擬建造10~15艘防空護衛艦,按此計劃,中國海軍將能完全阻斷台灣國民黨空軍襲擾大陸的主要通道。 圖:按最初的053計劃,解放軍海軍將能完全有能力阻斷台灣國民黨空軍對大陸的襲擾。 不過此時中蘇關係的決裂導致技術引進的中斷,而國內科研係統在防空艦的關鍵技術——艦載三坐標雷達和艦空導彈,的研製上都遭遇了瓶頸,053計劃中途被迫改變。原053計劃變更,衍生出了053H製海護衛艦計劃和053K防空護衛艦計劃。 圖:擁有強大製海火力的051型驅逐艦,缺乏有效的防空能力卻是致命缺陷。 圖:053K型護衛艦,首製艦531“鷹潭”號。 決策層之所以實施如此龐大而有嚴重致命缺陷的計劃,實屬迫不得以:一是當時海軍的艦艇爭待更新(到60年代末,中國海軍原有艦艇僅有半數可出 勤);二是評估認為艦空導彈的空白,不會馬上對沿海態勢產生重大影響;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為配合洲際導彈研製的遠洋護航(後稱580任務)。 圖:中國第一代驅逐艦051型,缺乏現代防空火力是致命的缺陷,使得其無法在岸基航空兵掩護半徑外遂行作戰任務。 053K計劃於6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在當時極左的形勢下,上馬該項目本身就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但由於文革的一係列影響,無論是中遠程三 坐標雷達,還是配套的紅旗-61艦空導彈,研製進度一拖再拖。同時由於缺乏相關的基礎研究,甚至缺乏海上作戰經驗,導致053K係統設計在人機接口的處理 上,操作使用過於複雜。種種的原因導致整個係統的穩定性極差,整體效能不足。而因文革混亂的質量管理,053K原計劃的次艦532“中東艦”(未予正式命 名)因質量太差不合格,在艦體完成後即閑置多年直至報廢。 圖:053K型護衛艦次艦532“中東艦”(非正式命名),由求新船廠在文革期間建造。 1978年053K型首製艦531“鷹潭”號進入東海艦隊試驗,這才使得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艦空導彈防空艦。但受技術水平所限,053K係統 的穩定性太差且設計不合理。在隨後不久的赴南太平洋洲際導彈試驗(580任務)中,海軍並沒有將531艦編入,後解密資料證明其設計目的和性能都不足以執 行遠海任務。 轉機與回歸現實 在中蘇珍寶島戰爭後,從1970年開始,蘇聯逐步恢複了中斷近10年的對華軍事技術合作。空軍的米-6及米-8型直升機即是此時引進的,華約對華的出口也開始大幅增長。更重要的是中國開始得到了與西方進行軍事技術合作的空間。 圖:1970年引進自蘇聯的米-6重型直升機,現藏於中國航空博物館。 從70年代初開始,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取得了重大改善。1972年英國同意出口民用“斯貝”發動機技術,次年引進軍用“斯貝”發動機又獲英國政府同意。同時英府還主動表達提供“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願意(詳見:http://t.sohu.com/m/198018027)。 圖:中方代表團考察英國“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 “鷂”的引進計劃引發了中國海軍對采用艦船搭載垂直起降飛機的興趣。海軍為此專門開展了多項預研和評估,並在70年代後期首次提出了用快速滾裝船改造成類似法國“貞德”號直升機母艦的具體建議。 1982年馬島戰爭震動了中國軍方,隨之引起了關於海防裝備和艦隊防空的務實研究。 圖:馬島海戰中的“海鷂”戰機。雖然媒體曾將其視為名星,但事實上它絲毫未能起到艦載航空兵應有的防空攔截作用。 在馬島戰爭的5月25日,格拉斯哥號驅逐艦與大刀號護衛艦的遭遇是現代海空協同作戰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案例。當天戰鬥不到5分鍾,而且執行遠程屏 護的海鷂編隊當時恰處於該空域。然而海鷂不僅沒來及進入攔截陣位,卻檔住了格拉斯哥艦的海標槍導彈射界,致其錯過射擊時機。當阿根廷攻擊機掠過海鷂遮檔 後,大刀號卻再次檔住了海標槍的射界。導致阿機編隊迅速闖入了艦脡編隊的射擊近界以內,致使兩艦導彈武器徹底失效。 圖:油畫,在5月25日的戰鬥中,阿軍火神編隊兩架A-4B超低空衝向大刀號護衛艦。 馬島海戰讓中國軍方清醒的意識到,在沒有完善的艦空導彈體係支撐下,艦載航空兵將難以承擔保衛艦隊和自身母艦的使命。而艦空導彈係統恰恰正是當時中國海軍的裝備空白和致命傷。寥寥數架艦載機提供的防禦圈,對一支沒有任何艦對空導彈武器係統的中國艦隊完全無濟於事! (待續)
實際上中國從50年代後期至 今,盡管長期缺乏先進技術的戰機,甚至數十年間幾乎完全開放夜空,連攔截亂竄的台灣偵察機都力不從心。但從戰役級別的作戰而言,中國沿海一直是超級強大的 防空區。解放軍航空兵對沿海海空聯合作戰的支援強度,遠高於美軍雙航母,甚至三航母戰鬥群所能承受的能力。
這或許是古代兵法被長期作為民族思想財富的宣傳所致。中國人甚至把在國外軍事院校圖書館中能找到的中國古代兵法書籍,當成是證明中國古代兵法能夠指導現代軍事戰略的證據。但在西方看來,那些著作僅僅是對人類早期謀略思維的粗略總結。
這其中,公共媒體的熱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往往是迎合大眾尋找熱點,從中國近代屈辱曆史引申,強調國家主權受到威脅,由此呼籲建造航母。但這其實與中國軍方的戰略取向和規劃大相徑庭,且炒作的內容也常常缺乏基本常識而造成誤導效果。
事實上,中國建造航空母航在決策中的最大問題,既非技術也非所謂的國防和地緣政治,而是國家海洋戰略的方向。
在隨後中蘇簽定的二四協定中,關於艦艇引進種類和數量配比都體現著上述戰略方針。包括沿海地區的 空軍基地的建設選址,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建議。當時引進的護衛艦與驅逐艦的搭配都是2比1,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兼顧防空隊形與艦炮防空戰術的要求。同 時在驅逐艦上配備岸艦和艦空電台,依靠密語口誦報文可對空引導通信。當時在中國海軍大型艦艇上都備有對空通信密語手冊和引導戰術手冊。
不過直50到60年代後期,中國海軍艦艇都幾乎沒有能夠裝備中遠程對空雷達。直到60年代末期07型驅逐艦的引進才安裝了515型對空雷達。可見長達20年時間,海軍雖然向這個方向努力,卻並沒實現過這個配置。
1954年,海軍“瑞金”號被台灣國民黨航空 兵炸沉。這使得海軍意識到艦隊防空的重要性,並將防空問題放在了最優先的地位,對大型艦艇的使用也變得非常謹慎。由於長期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且沒有為岸 基航空兵提供空情保障的技術手段,中國海軍主要執勤海域從沒超出過領海線。
1950年代中期蘇聯政治風向轉變,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時代的否定撼 動了毛澤東。因為毛正在奉行斯大林時代的路線。作為一支剛剛進城的革命力量,毛澤東盡管充滿信心但卻沒有十分把握能引領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毛所能參照的 就是斯大林路線的藍本。毛認為必須遏製赫魯曉夫政治變革對中國精英階層的影響。一係列的措施,使得中蘇之間最終發生了意識形態的正麵衝突,隨後波及到了所 有的中蘇合作領域。導致了在60年代初期兩國關係的決裂,而這決裂中損失最大的便是海軍。
19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了首個大規模造艦計劃,整支艦隊的體係沿用戰後蘇聯基礎。驅逐艦以蘇聯56型為藍本,編號051計劃,護衛艦編號053計劃 (後改為053H製海護衛艦計劃)。包括051型驅逐艦和053H型護衛艦在內,所有型號都擁有強大製海火力,但缺乏有效的對空火力。
但是這一有利的契機並沒能立即產生效果,達成相關技術合作的協定。因為毛夫人江青主導的文革派主要是文官階層,沒有任何工業和科技背景,任何對外的技術 合作都將使他們被拋開。因此他們打著自力更生的旗號,不管是否有能力,都按最高技術指標在國內立項項目。這導致70年代中國出現了無數擁有高不可攀技術指 標的爛尾項目,消耗了大筆資金。
——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以建議的形式正式提出航空母艦的規劃設想——要明白的是,此時中國海軍就連最基本的艦隊防空導彈係統都尚未裝備。
在長達數十天的英阿馬島海戰中,由於皇家海軍艦 載機兵力稀薄,阿根廷航空兵的多方向進攻迫使海鷂戰機基本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往往是在艦對空抗擊結束後,海鷂才趕到交戰空域。而阿根廷戰機的攻擊往往在 2分鍾內結束並脫離,皇家海軍艦脡和阿戰機都隻一輪開火機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空中執勤的海鷂飛機甚至都還沒來及完成航向轉彎。
80年代初,對於中國海軍來說,放棄昂貴而不切實際的規劃,放棄發展航母,優先發展和優先建立艦隊的艦空導彈體係以及艦隊自動化指揮係統,提高海空協同作戰能力,無疑是非常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