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不是馬謖, ──評長平之戰與趙括
軒轅春秋 : 薩蘇
兩個名字常常被 相提並論,那就是馬謖和趙括,從街亭當地的情況判斷,馬謖可算是咎由自取,而趙括呢?情況就複雜的多。關於長平之戰的軍事分析,某也曾經頗有興趣,甚至和 軍事院校的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趙括和馬謖,還不完全一樣,他的失敗,更多的是他對手的勝利,當然,他自己也有失誤。
(一)
如果仔細分析史料,秦國戰勝並非完全因為趙括。假如更換一下主帥,是趙奢對白起,可能也會戰敗,但是因為他沒有趙括掛帥那麽突出的戲劇色彩,這場戰役可能 不會被記敘爭論的如此激烈。這之前韓魏伊闕之戰被秦國殺了23萬人,也夠慘重的了,但是沒有人記得那次作戰韓魏的統帥是誰。楚國的絳侯醜也大敗於秦,損失 也很大,但因為他是宿將,就沒有人記得這回事了。就算是廉頗,也未必是白起的對手,他對王齕,已經是勉力支撐。趙王讓趙括代替他,也不是吃飽了撐的,那時 候趙軍已經損失了五萬之眾(相當於羅馬十個軍團吧)。秦國散布謠言的本意,也是希望戰爭進程快一點,因為它怕自己的補給跟不上。實際上,一方麵秦國並沒有 把希望都寄托在趙國更換統帥身上,另一方麵,就算是慢一點,秦國也一樣會打贏,因為趙國的補給比秦國更糟糕,按照廉頗的戰法,不久趙軍就首先陷入饑餓了。
接收上黨,是對秦國的積極抵抗和國防線的前推,趙國的選擇比後期各國爭相向秦國割地買和平,不知道強了多少倍。政治上沒有問題,軍事上就不好說了。
客觀說起來,廉頗趙括,很象東北戰場上的兩個國民黨將軍,衛立煌和陳誠。都是名將,戰略南轅北轍,陳誠主動進攻,衛立煌持重堅守,可是碰到林彪,都是一樣的找不著北,不過是一個敗得快些,一個敗得慢些罷了。白起,就是那個時候的林彪。
從主帥才能上說,趙括的指揮作戰能力不算差,換成其他名將大概也會象他一樣打趙括並沒有太多的錯誤--不犯錯誤,在一般戰爭中就意味著勝利。常常被人們議 論的趙軍被包抄斷絕糧道問題也不是關鍵。事實是當時趙國國內也沒有糧食了,向各國借糧都失敗,魏國有糧,但是等待趙軍糧盡以便坐收漁利--所以就算是廉頗 的對峙戰法,這時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從戰爭過程看,趙括應該算個不錯的軍事將領。問題是白起何許人也?名將中的名將!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戰指揮是拿破 侖式的富有創造力。比如趙括出擊的時候,謹慎的留下大將馮亭重兵鎮守東壘大營,而白起呢?就能夠聲東擊西,調虎離山,讓馮亭上當,離開大營而導致東壘失 守。這一點差距,趙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經告訴趙王,隻要秦將不是白起,他就能夠對付。因此,後來趙王讓趙括的家屬連坐,實在沒有道理,倒是該讓自己 連坐才對。
趙括在不知道對手統帥更換的情況下出擊秦軍占據的西壘(這原來是趙軍的主要工事,廉頗任上丟給了秦軍),致使白起突襲趙軍東壘成功,戰局驟轉惡化。不過, 白起到達前線,是處於嚴格保密狀態的,如果真的知道對手是白起,某以為趙括斷然不會主動出擊。趙國的情報戰失利,是長平失利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二)
但是趙括也難辭其咎。某以為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被困於東西壘之間的穀地以後,趙軍對秦軍的進攻屬於添油戰術,逐次使用兵力,始終 無法突破。幾十萬大軍最後饑餓投降,而沒有展開戰線和秦軍進行決戰是他的最大失誤。換句話說,趙國的軍隊大多處於隻吃飯不打仗的狀態,直到被活埋。戰爭的 基本原則就是盡量發揮自己戰爭機器的最大潛力,假如趙軍四十萬人全部投入戰鬥,而秦軍存在一個微小的指揮失誤使一部分部隊不能及時參戰(因為趙軍可以選擇 進攻方向和時間,古代軍隊的機動性和通訊能力又比較差,這種可能性很大。)那麽戰爭的整個天平就會傾斜。趙軍的騎兵部隊以胡服騎射著稱,正麵衝擊力非常出 色。至於作戰的時機,應該選在秦軍長壘完成之前,因為那時雖然東西兩壘為秦軍占據,形成對趙軍不完全的包圍,但也導致了秦軍兵力的分散。如果趙軍向南翼或 者北翼發動全線進攻,秦軍的應對就比較為難了。趙括當時采取的戰術卻是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機,幹擾秦軍的築壘工事,並伺機突圍。但是始終無法突破秦軍的 陣地,直到全軍覆沒。
另:舊長平地有骷髏廟,祭祀被坑殺之四十萬趙卒。廟主骷髏大王,就是趙括。
這個失誤的造成,和趙括的指揮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相對於他,西漢名將霍去病就善於運用兵力,他的預備隊配置特別巧妙,打起仗來每個人都能投入戰鬥,沒有閑人,所以戰鬥力特別強。趙括呢,就有失誤了。
第一,趙括的應對築壘戰術是前線施壓,伺機出擊,其實是建立在等待對方失誤的基礎上,隻要對方築壘作戰過程中指揮上出現失誤,趙軍就可以機動部隊實行突 破,把部隊跳出秦軍包圍圈,另尋有利地形建立新的防線,甚至和秦軍進行機動作戰。現代的足球比賽與此相似,象90年代的AC米蘭就專門等待對手的失誤,戰 績很好。很難想象完成一個對四十萬軍隊的包圍會沒有失誤。問題是趙括的對手是白起,戰國最出色的軍事家。他完成了這個奇跡般的工程,以慘重的代價築成了環 繞趙軍的包圍長壘,而沒有任何趙括可利用的失誤。難怪趙括要哀歎為什麽第一次為將就碰上了克星。
第二,趙括本來的戰略指導思想是主動進攻,和秦軍決戰,而忽然發現秦軍的統帥,正是他最為畏懼的白起,他的戰略思想頓時發生了大逆轉,從積極主動一變為保 守防禦,失去了主動進攻的信心。要知道此時如果進行決戰,這將是乾坤一擲式的豪賭。本來豪賭是青年人的喜好,無奈趙括對於白起的懼怕根深蒂固,這一場輸不 起的賭博,而且秦軍已經占據有利形式,這場賭博輸多贏少,趙括不敢以全軍下注。所以他考慮的主要是如何突圍,而沒有和秦軍陣戰的決心。初次為將者往往因為 猶豫不能捕捉戰機,趙括應該也不例外。
第三,趙軍的騎兵部隊在這之前的偵察作戰中,損失慘重,攻擊力受到削弱,恐怕也是趙括不能下決心進行決戰的一個原因。拖到秦國軍隊的長壘築成,進攻的代價 大大增加,而且,攻擊一部秦軍得手的時間也需要更長,長到足以使秦軍從其他方麵發動對趙軍側翼的攻擊,決戰的條件更加惡劣,當然趙軍更不會決戰了。值得注 意的是白起也非常注意不和趙軍決戰,他的戰略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拖垮趙括,說明決戰,對秦軍是不利的,至少不如圍困有利。
假如趙軍真的發動決戰,會是怎樣的結局呢?趙軍會取勝麽?
某以為不會。
(三)
秦軍人數,戰鬥力少占上風,但是兵力分散,趙軍地形不利,但是可以進行內線機動集中兵力,假如雙方統帥能力相當,趙軍應該能夠取勝。問題是秦軍統帥白起並非等閑之輩,他的機動部隊在外圍部署很強,而且大量裝備騎弩,如果趙軍突破秦軍防線,迎接他們的應該是凶猛的箭雨。
不過,這是一個對付趙軍突圍的作戰安排,如果趙軍並非突圍,而是決戰,地點就選擇到東西壘間趙軍陣地的南翼,那麽秦軍就會出現以寡敵眾的現象,如果秦軍一 支一支投入戰鬥,就會形成各個擊破,如果等待集中兵力,趙軍有可能乘機占據秦軍當麵陣地,打破秦軍的外線包圍態勢。作為白起,如果趙軍的動作足夠果斷凶 猛,更大的可能是收縮兵力,盡量拉長戰線,避免出現局部被趙軍殲滅的局麵,這樣,雙方可能打成對趙軍比較不利的正麵對峙。隻要秦軍頂住趙軍最初的猛攻,正 麵對戰,趙軍也不是秦軍的對手,這也是廉頗一直避免的局麵。但是,這個對峙要大大強於被圍困致死!恐怕趙軍快要覆滅的時候趙括是很想打成這樣的局麵的,但 是他已經沒有這個力量了。沒有在秦軍築壘完成之前發動出擊,反映了沒有經驗的將領對戰機的把握問題。
即便趙軍失敗,這種全軍的攻擊結果,也會給秦軍帶來更大的殺傷,並至少保證部分兵力的突圍,而不至導致實戰中趙括身死軍滅的結局。實際上,某在分析長平之 戰的時候,是參考了西方的一次戰役的,就是斯巴達克斯的芬提大捷。那一仗,羅馬軍隊的統帥是奧萊施杜斯,這位未來的執政官和趙括一樣犯了不少錯誤,以至於 在大平原上被斯巴達克斯四麵包圍了起來(斯巴達克斯,葛拉尼克斯,愛諾瑪伊,克立克薩斯各據一邊),而他的兵力,比斯巴達克斯隻是稍稍遜色。但是這位將軍 在被包圍後卻比趙括靈活,他果斷的全軍撲向克立克薩斯--營裏一個人也沒有留,連儀仗隊都投入戰鬥。希望在第一時間粉碎角鬥士兩個高盧軍團的抵抗。他幾乎 成功了,隻是由於兩個因素才是戰局逆轉,第一,克立克薩斯部下的名將鮑爾托立克斯(某當年記這些古怪的名字幾乎發瘋,不過為了後麵看的順暢,還是忍著罵娘 記住了。)率領一千名角鬥士進行了決死的反衝鋒,陣亡了八百-- 傷口都在胸前,但是為援軍爭得了時間。第二,斯巴達克斯是當時白起式的將領,他神速的率領自己的部隊趕來攻擊了奧萊施杜斯的後衛,等到葛拉尼克斯的援軍趕 到,奧萊施杜斯就明白了自己已經全無希望。羅馬軍團戰敗了。但是,三萬名羅馬軍隊隻有七千名陣亡,其他人還是能夠潰散逃走,將軍本人也負了傷,但是衝了出 去。
如果把它看作一個袖珍的長平之戰,也許我們可以預測趙括全軍發動決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