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宋魯鄭:印度憑什麽趕上中國?

(2011-06-04 15:50:51) 下一個

印度憑什麽趕上中國?


                                   ----也以此文獻給積極參選的人士


  宋魯鄭 2011-06-02 22:38:56


中印兩國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都是當今世界人口和疆域大國。雙方在近代都遭遇了西方的侵略和殖民。二戰後雙方擺脫西方控製獲得民族獨立後,基本上處於相同的發展水平(1949年,印度略領先於中國----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落後於印度)。當然雙方不同之處也有,比如印度完全成為西方的殖民地,中國則依然保持了形式上的獨立。西方撤離後,被認為留給印度兩項寶貝:英語和民主製度。而中國則走向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不過雙方製度雖然不同,但巧合的是,雙方都采用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下的中印兩國雖然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特別是中國還發生了十年文革,但當毛澤東去世時,中國仍然略領先於印度。看來,西方在印度留下的兩個寶物並沒有發揮什麽積極的作用。


1978年,中國進入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開放時代,經濟突飛猛進,不僅遠遠地把印度拋在身後,更迅速超英、趕法、躍德、跨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或者十年最多二十年,中國將力壓美國,重回全球頂峰。反觀印度,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拋棄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改革----這也同樣表明,西方留給印度的民主製度在糾錯能力上,特別是全局性的糾錯能力上,遠遜於中國。到今天印度的經濟總量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而且與中國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年年在擴大(2006年至2009年,中印兩國GDP的差距分別為:2.94倍、2.91倍、3.78倍、4.00)----這和中國與它的趕超目標美國差距越來越小形成鮮明對比。更為奇特的是印度的經濟結構,是人類經濟史上罕見的、在工業和農業都落後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卻異樣發展。


除了全球通用的GDP這樣的指標,在社會發展上,印度也同樣遠遠落後於中國:比中國還嚴重的腐敗(印度的腐敗是這樣的:搞定了中央,搞不定地方,搞定了政府,搞不定議會,等到全搞定了,又選舉了)、文盲率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僅為4%。印度至今有三分之一的貧窮人口(這是按印度官方的標準,僅為聯合國每天消費一美元的三分之一),高達四億五千萬人,中國即使按聯合國標準,為1億左右(聯合國2010年數據,溫總理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公布的數字是1.5億),按中國自己的標準,則為2千多萬。在不滿5歲的印度幼童中,有43.5%的孩子嚴重營養不良,比非洲的比例還要高。所以印度的預期壽命僅為64歲,遠低於中國的73歲。對於印度,一語以蔽之:雖然有選票,但仍然在挨餓和家無定所!至於基礎設施,印度更是遠遠落後於中國。


當然從現代文明的角度來衡量,印度最觸目驚心的還是依然事實上廣泛而又根深蒂固存在的種姓等級製度以及對婦女的歧視。印度目前有有超過一億五千萬的賤民,他們在印度是被認為“不可觸摸的人”。低種姓的人所受歧視之嚴重可從如下一起悲劇可知一二:今年5月印度查爾肯特邦的印度國大黨民選議員勒克拉因女兒與低種姓的青年相愛,為了挽救家族榮譽,勒克拉便指使別人殺死了青年。這在印度視為光榮的“榮譽謀殺”。受過良好教育、民選的議員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可想而知。至於女性受到的歧視,也可從如下事例得以驗證:201041,印度終於頒布《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第一次從法律上保證了女童的受教育權利。


所以說,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卻也是一個貧窮、落後、腐敗、族群歧視嚴重的國家。哪麽這一切的根源何在呢?顯然,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就需要從製度本身尋找原因。


首先,我們還是要先看看西方的民主是如何成功的。西方的民主製度經曆了數百年的演變:文藝複興、宗教改革、民族國家出現、工業革命、城市化(英國1851年城市人口就超過農村人口,現在的印度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全球殖民以及逐步擴大的投票權。簡而言之,沒有一個國家是在實現工業化之前實行今日典型的民主製度:多黨、普選。而一個國家在工業化之前,實行一步到位式民主製度的,沒有一個取得西方式的成功。這是印度民主表現如此糟糕的最主要的原因。


印度在社會、經濟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過早建立了民主製度,導致一係列問題無法解決。


印 度麵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人口爆炸。到目前,印度人口已突破十二億,再過不到二十年將超過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可是印度的國土麵積還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 我們設想一下,十三億人的中國縮小三分之二多是一個什麽概念?恐怕中國資源對人口的承載極限早已打破,全麵崩潰並引發全球的難民潮。 而印度正在一步步接近這個現實。這也是為什麽盡管印度經濟在九十年代開始起飛,但失業率卻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出現了世界經濟史上少有的例外。放眼全球, 如果經濟發展起來之前就已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唯一的解決之道隻有計劃生育。但在印度的民主製度下,哪個政黨提出計劃生育政策,哪個政黨就會在選舉中丟掉 政權。最後再也沒有一個政黨敢於逆民意而上,隻能眼睜睜看著印度人口突破十億、十一億、十二億直至毀滅的哪一天。可以說,人口爆炸不僅是民主無法解決的, 反而是民主這種體製阻撓了問題的解決。


印 度是一個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家。眾所周知,任何宗教都有愚昧之處,基督教甚至導致了西方長達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但基督教通過宗教改革,基本克服了其弱點。 印度教最大的問題在於種姓製度,但印度一直沒有出現西方式的宗教改革。所以,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製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故我的存在。種姓製度在產生 時就是一種政治和經濟製度,其對印度經濟消極影響之大難以估量。比 如一是隻允許同一種姓的人在一起工作,二是泯滅做為常人通過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希望。因此,在印度想在一地建立擁有大規模勞動力的工廠是不可能的。隻能在 不同的地方才能召集到足夠的同一種姓的人去勞動。現在在印度的鄉村不同種姓的人是住在同一村裏的不同區域。印度除了賤民階層外,另外四大種姓下麵還有1500餘種亞種性,不同種性的工作和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這阻礙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實現。但在民主製度下,不僅不敢對宗教勢力動手,反而要借助宗教勢力的支持以贏得選票。


印 度由於有著龐大的人口,其最大的資源就在於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因此,從就業角度講,從發揮全球比較優勢講,印度全力發展第二產業,加工製造業是順理成章 的事情。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印度卻走向了發展軟件業這種高智力、高投入但產業鏈極短、拉動力很弱、對解決大眾就業無甚幫助的發展道路。而原因仍然 在於民主。因為要發展第二產業需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大量的可用的勞動力。然而,在印度,要建一條高速公路,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隻要有一戶百姓不同 意拆遷,這條高速公路也得告吹。這也是為什麽到現在印度也隻有一條高速公路的原因。而嚴重製約製造業發展的另一大瓶頸電力,也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嚴重匱乏。


在 這裏還要多講一下,為什麽印度存在極其龐大的貧民窟。一是印度實行土地私有製。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並。於是導致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但 人類曆史上的城市化都是伴隨工業化產生的。印度卻由於在民主製度下無法解決基礎設施和印度教種姓製度對工業化的製約,造成第二產業相當薄弱,根本無力吸收 湧入城市的人群。更要指出的是,印度雖然是土地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而且耕地麵積超過中國,但卻解決不了全國的溫飽問題。根據總部設於華盛頓的國際食品政 策研究所發布的饑荒指數印度排在88國家中的第66位,中國15位,而 凡是倒數三十位的國家,都是饑餓嚴重存在而迫切需要首先解決的國家。印度農業落後的一個原因也同樣和民主製度有關:地方官員出於選舉的需要熱衷於給農民補 助,立竿見影,但卻不願意進行長期的水利投資。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許成鋼一再主張中國土地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哪就不妨看看現在的印度吧。


關於印度,還要指出一點的是,由於宗教和種族衝突,印度一直無法有效的保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歐盟兩位學者(NICOLA GNESOTTO女士國際安全問題專家、歐盟安全研究學院第一任校長,GIOVANNI GREVI先生--歐盟安全研究學院研究員)合著了一本《2025年的世界》。預測屆時印度的第一位挑戰就是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居第二位的是人口、經濟增長和投資。也就是說民主化已經六十多年到2025將達到近八十年的一個民主國家,政治動亂和經濟落後居然是這個社會最主要的挑戰!(法國時事雜誌《新觀察家》也把印度的國家風險等級列為五級----最高六級,五級和六級為高風險國家。中國為四級)


然而,盡管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腐敗、族群歧視、宗教衝突嚴重的國家,但卻仍被西方所看好。最新的一位就是《紐約時報》的記者紀思道。他認為印度終將超過中國的理由有三:


一是印度擁有獨立的新聞媒體和聯係基層群眾的公民組織,而且正在漸漸成為打擊腐敗和效率低下的監督機構。並認為印度的政府腐敗已經達到了它的最高點,其狀況正處於逐漸減弱的趨勢,但在中國,貪腐則是在持續惡化。


但紀思道沒有解釋何以印度獨立六十多年一直存在新聞自由和公民組織,但卻一直無法解決嚴重的腐敗,何以現在它就能夠發揮作用。另外紀思道可能忘記了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破產的冰島。冰島全球經濟自由度與英國並列第五(2008年瑞士管理學院)、全球民主度排名高居世界第二(2007年英國《經濟學家》)、全球新聞自由指數第一(2007年記者無疆界)。但就是這樣一個從西方眼裏堪稱完美甚至無與倫比的榜樣,卻在美國“毒債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成為全球第一個破產的國家!以冰島為例,紀思道的解釋顯然過於勉強。


另外紀思道如果看看自己國家的曆史,美國在經濟起飛階段同樣存在嚴重的腐敗(當然還有嚴重的食品衛生、環境汙染、礦難、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及軍事鎮 壓),何以美國的新聞自由也都發揮不了有效的作用?事實上,腐敗的真正根源在於貧窮。透明國際的排名也同樣驗證了這一點:廉潔的國家都是富裕國家,腐敗的 國家都是貧窮國家。和製度沒有多少相關性(海地、伊拉克、阿富汗都是排名最腐敗的國家)。透明國際認為中國的廉潔程度十多年來一直在提高(和紀思道的結論 相反),也和中國經濟十多年一直在高速發展相對應的。隻要印度解決不了貧困,就永遠無法擺脫嚴重腐敗的狀況。另外紀思道先生沒有注意的是,印度腐敗排名急劇下降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由於選舉時的嚴重賄選現象。還有,2010年底印度爆發損失金額達310億美元的腐敗案,電信部長因此辭職。但此前就已有媒體和反對黨進行揭發,但由於這位部長來自聯合政府的一個小黨,總理辛格為維持聯合政府隻能置之不理。這些都不妨稱為是由於民主導致的腐敗。至少在印度,民主不但沒有成為遏製腐敗的有效方式,反而是腐敗的一部分。


二 是印度有人口紅利,而中國人口紅利正在走向結束。但問題在於,人口紅利要想發揮作用必須有兩個條件:一要接受過基本教育。二要大規模的工業化。如果沒有這 兩條,人口紅利毫無意義。今天的印度,文盲率仍然相當高,工業化更是極為薄弱,在這種情況下,何來人口紅利?恐怕都隻能是人口包袱罷了。所以盡管現在50%的人口的年齡在30歲以下,但這些人大部分都沒有工作(中東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發生革命)。印度的文盲率之所以高居不下,除了貧窮,也同樣和印度的民主脫不了幹係。因為印度的民主無法解決實際存在的種姓製度和婦女歧視,導致這兩大群體受教育率過低。據統計,90%的賤民都是文盲。民主導致的文盲還有一個原因:對於地方政府來講,選民越是文盲越容易控製和影響,所以地方政府對自己承擔的掃盲工資並不熱心。


三是印度的種族、宗教矛盾開始緩和,而中國的民族緊張還在惡化。


但紀思道忽視了中、印兩國此類矛盾量和質的差別。中國曆史上就是一個無神論國家,所以既沒有西方常有的宗教迫害,也沒有西方常有的宗教戰爭,對各種宗教信仰也往往持寬容和包容態度。這和印度不同宗教之間曆史上就有積怨完全不同----印 度總理甚至被不同信仰的衛兵暗殺,足見矛盾之尖銳。此外,中國穆斯林人口僅有兩千萬(《伊斯蘭教史》),但印度是一億兩千萬。至於西方關注的西藏不過三百 萬人口、新疆維族人口一千萬,這和中國十三億比起來,比重都不大。可以說,由於規模的原因,中國的民族問題形成的挑戰遠低於印度。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問題 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中國的經濟實力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更大餘地。


民主的印度是否能夠趕上中國,還可以觀察一下中、印、俄三國曆史上的此消彼長。中國曆史上一直領先於印度,但隻有移入了西方民主製度的中華民國時期,才曆史性的第一次落後於印度。俄羅斯自從近代崛起超過中國之後,無論是沙皇時代還是蘇聯時代就一直遙遙領先。蘇聯解體前,GDP是中國的四倍。但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葉利欽的民主時代,俄羅斯一落千丈,直到今天也仍然未能恢複元氣。到今天,中國的GDP已經是俄羅斯的五倍!曆史的事實可以總結如下:中國實行民主製度導致曆史上第一次落後於印度,俄羅斯實行民主製度,近代以來第一次落後於中國!不同的是,中華民國結束之後,中國就巴超越了印度,而俄羅斯想超過中國,恐怕遙遙無期。


當 然這個事實和邏輯自由派人士未必會承認,不過假設正好反過來:中華民國時期遠遠超越印度和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落後於印度和俄羅斯,我想自由派人士 還會不承認這種邏輯和事實嗎?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當兩個起點想近的國家在六十年之後,一個遠遠落後另一個,這不是製度原因又是什麽?


所以,印度之所以趕不上中國,或者是由於它過早的實行了西方的民主製度,從而製約了這個國家問題的解決;或者它在殖民者離開後,不管是否適合自己(政治製度也好,經濟製度也好),都不得不接受一切殖民地時代的遺產----我 們可以看看全球,西方殖民者被迫離開後,留下的究竟是穩定、發展還是動亂就一目了然了。不過一個國家一旦實行了民主製度,除非淪落到毀滅性、災難性的地 步,極難擺脫。比如魏瑪共和國、中華民國、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而且就是西方建立民主製度,也要經曆無數次的流血、戰爭和複辟的反複。其實,印度六十多年 來,幾乎所有的印度政黨的領導權都是繼承製的,或者是在兒子、女兒、遺孀、女婿中展開競爭。由是觀之,印度民主的磨難期恐怕還不知何時才是盡頭。最後還要補充的是,鑒於印度如此不堪,以致成為西方推行民主的負資產,也有部分學者幹脆把印度從民主國家行列中除名。牛津大學南亞政治高級研究員Sarmila Bose在《泰吾爾報》上撰文聲稱:印度並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而是一個有競爭的專製國家,專製力量(仍然)在通過舉行選舉儀式的方式尋求合法性。正如印度接受了公正並永遠地改變了它的含義,它也接受了民主,並且將它變成一種獨一無二的政治遊戲。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解讀,主旨還都是一樣的:不管印度是不是民主製度,但確是一個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製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