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中國領土爭端(四)——中哈、中吉、中塔、中阿

(2011-05-10 07:23:52) 下一個

中國領土爭端(四)——中哈、中吉、中塔、中阿


軒轅春秋 三種不同的紅色

這篇帖子原本設想是第二篇,中俄爭端後直接寫中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之間的領土爭端,但卻一直拖到現在,甚是羞愧。這三個國家都是前蘇聯加盟共和 國,而中國和這三國的邊界線之形成,也是由於19世紀晚期俄國不斷侵占中國的過程,而其後屬於中蘇爭端。至於阿富汗,則是屬於帕米爾爭端,理應和這三個國 家放到一起來說。

一、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間邊界的形成

要說中國和哈、吉、塔三國之間的邊界問題,就必須先回顧這條邊界線的形成過程。而這個過程,主要和兩個事件相關,其一是《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伊犁條約》及其一係列子約的簽署,其二是英俄私分帕米爾。

1、《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伊犁條約》及其一係列子約的簽署

乾隆時期,清政府平定準格爾部、回部大小和卓後,蔥嶺(即帕米爾)以西諸國紛紛歸降,使得中國版圖西至巴爾喀什湖和噴赤河,從而奄有整個西域,此時俄國勢力尚未到達中亞。


(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道光25年(1820年)清時期全圖西北部分)

十九世紀時,沙俄開始進入中亞,並不斷侵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國領土,而且建立了維爾尼堡(即今阿拉木圖)等城堡,構築起了一道由北向南深入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長達700餘公裏的武裝堡壘線,並以其為依托,進行武裝移民。

鹹豐十年(1860年),中俄簽訂《北京條約》,除了割讓了烏蘇裏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又對西北邊界做出了規定,雖然這一規定含混不清,但從此卻埋下了俄國侵占中國西北的釘子。

同治3年(1864年),新疆回亂,俄國趁火打劫,出兵威脅清政府,在此脅迫之下,清政府隻得簽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原屬烏裏雅蘇台將軍轄區的 西北部,包括唐努烏梁海10佐領、阿勒坦淖爾烏梁海2旗、阿勒坦烏梁海7旗,以及伊犁將軍、喀什噶爾大臣轄下的柯爾克孜、哈薩克各部落,自天山以西,直至 巴爾喀什湖的大片領土全部割讓給俄國,總麵積達44萬平方公裏。

隨著回亂的加劇,新疆局勢益發險惡,1871年(同治十年),俄國以邊界被侵為名,悍然出兵,強占伊犁地區。1875年,在左宗棠的指揮下,湘軍開始入疆平亂,次年消滅阿古柏,收複新疆全境。

當中國收複新疆之後,向俄國提出歸還伊犁的要求,而俄國以種種理由進行阻撓,意圖強占,於是清政府於1867年派崇厚赴俄索地。崇厚為人昏庸怯懦,見識全 無,在俄國人的忽悠之下,糊裏糊塗的將霍爾果斯河以西、齋桑湖以東、以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近10萬平方公裏土地,割讓給俄國,是為《交割伊犁條約》, 又稱《裏瓦幾亞條約》。

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大嘩,交涉結果也大出清政府意料之外,於是崇厚回國後,即時下獄,判斬監侯。另派曾紀澤使俄,與俄國重新交涉。曾紀澤是清末傑出的外交 家,其人膽氣見識舉國所罕有。使俄期間,據理力爭,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部分挽回崇厚所造成的惡果,收回了特克斯河流域2萬平方公裏土地,但霍而果斯河以 西、齋桑湖以東等將近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終究無法收回。曾紀澤所簽,即為《伊犁條約》,又稱《中俄改訂條約》、《聖彼得堡條約》。

此後,中俄之間又簽署了一係列《伊犁條約》的子約,通過《伊犁條約》和這些子約,俄國共在中國攫取7萬多平方公裏土地。


俄國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和《伊犁條約》所掠奪的中國土地

2、俄英私分帕米爾

帕米爾古稱蔥嶺,本是中國領土,東起今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西至噴赤河,南至興都庫什山,北至外阿賴嶺。分為八個部落,分別是塔格敦巴什帕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郎庫裏帕米爾、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瓦罕帕米爾,統稱為“八帕”。


帕米爾地圖  1951年光華輿地學社繪製《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地圖》新疆省部分,此圖為帕米爾未被侵占時的狀態。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英、俄兩國開始分別從南北兩麵侵入帕米爾, 1878年(光緒四年),中國徹底粉碎阿古柏偽政權,派人向俄國索還伊犁,俄國借機勒索,要求將帕米爾地區兩國邊境延伸至瑪裏他巴爾山,在《伊犁條約》談 判過程中,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曾紀澤嚴詞拒絕,稱“崇厚約中所未有之地,斷不能增。”但在此後談判中,俄方脅迫中國代表沙克都林紮布,不但將俄國邊界向南延 伸至瑪裏他巴爾山,而且又向南延伸200多裏,直至烏孜別裏山口。在1884年簽訂《伊犁條約》的子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中規定:在帕米爾地區,自烏孜 別裏山口起,“俄國國界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向南”。

通過這一條約,按照這一規定,俄國則掠奪了薩雷茲、阿爾楚爾兩帕的部分土地,塔克敦巴什帕米爾、郎庫裏帕米爾、小帕米爾及大帕米爾的小部分將因位於“一直 往南”一線以東而留給中國,而位於“一直往南”和“轉向西南”兩線之間的薩雷茲、阿爾楚爾等兩帕的另一部分及大帕米爾大部分所構成的三角地帶則成了“待議 地區”。


《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對帕米爾的劃分

麵對俄國的咄咄攻勢,英國人開始感到不安,他們擔心照此趨勢,俄國將和印度直接接壤,從而給英國帶來莫大的壓力,於是他們也開始加大對帕米爾的侵占,而俄 國人則毫不示弱,更加肆無忌憚的在帕米爾橫衝直撞,1892年,俄國大舉侵入帕米爾,向東推進到薩雷闊勒嶺,向南推進到瓦罕穀地。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開始謀取和俄國妥協,1895年,兩國達成協議,私自瓜分了屬於中國的帕米爾地區,由薩雷庫裏湖向東畫一直線,以北地區劃歸俄國,以南地區劃歸阿富汗。

就在同一時刻,清政府在為了保護帕米爾也進行了努力,一方麵部署軍隊,增強防衛,沿薩雷闊勒嶺和俄國形成對峙,一麵照會英俄政府,表示這一協定純屬非法, “中國絕不能認”,然而畢竟弱國無外交,最終當英俄私分帕米爾的協定達成的消息傳來,清政府除了照會兩國政府,發誓“日後必重申前說”之外,也隻能打落牙 齒和血吞。

就這樣,英俄兩國在背著中國的情況下,將中國領土私分,自此之後,中俄兩國隻能以薩雷闊勒嶺為界,八帕之中,除塔格敦巴什帕米爾和郎庫裏帕米爾一部分留在 中國之外,其餘均被英俄兩國劃分,其中瓦罕帕米爾劃歸阿富汗,即今阿富汗瓦罕走廊,其餘五帕半,全部被俄羅斯所攫取,今屬塔吉克斯坦。


如今的帕米爾地區

英俄私分帕米爾,是完全非法的,曆屆中國政府從未承認,目前中國地圖上,自烏孜別裏山口以南的這段國境線,被標識為未定國界。

二、中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四國的領土爭端及其解決

雖然中俄之間簽署了各種條約,基本確定了西段邊境,但由於俄方(包括蘇聯)對中國領土的不斷蠶食,中蘇雙方在國界線的具體走向上,產生了很多矛盾,在西段 共有大大小小爭議區二十多塊,涉及麵積有三萬多平方公裏,所謂中蘇邊界西段問題,主要是這二十多塊地區的問題。後來蘇聯解體,這段邊界由哈薩克斯坦、吉爾 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繼承,於是就轉變為中哈、中吉、中塔之間的爭端。

1992年開始,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展開了邊界談判,1994年起,分別和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三國達成多項協議,逐次完成談判,徹底解決了與各國的領土爭端。

這條邊界線二十多處爭議地區中,有的麵積很小,有的資料不全,因此不可能一一說明,下麵僅擇其重要的,介紹一二。

(一)、哈薩克斯坦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界北起阿爾泰山,南至汗騰格裏峰,長度為1770公裏,共分為四段,從北向南分別是阿勒泰段、塔城段、博爾塔拉段、伊犁、阿克蘇段。

1、阿勒泰段
阿勒泰段國界上,大的爭議地區共有四處,如圖所示,由北向南,分別為阿克哈巴河河源爭議區(A)、克孜烏雍克爭議區(B)、別爾克烏爭議地區(C)、烏勒昆烏拉斯圖河源爭議區(D)。

阿勒泰段邊境

A、阿克哈巴河河源爭議區
阿克哈巴河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北部,是中哈兩國的界河。阿克哈巴河有兩個源頭,北源長,水量少,南源短,水量多。中國認為北源長,因此是主源,所 以將國界畫在北源上,蘇聯方麵認為南源水量多,才是主源,因而將國界畫在南源上。雙方因此各執一詞,從而形成了爭議區,麵積38平方公裏。


阿克哈巴河河源爭議區

本地區是高寒山區,人跡罕至,因此雙方都未能進行控製。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劃界時,劃歸中國。

B、克孜烏雍克爭議區

克孜烏雍克位於哈巴河縣西部,根據清朝時相關條約,此處應該以阿拉克別克河為界,但俄國在劃定邊界時,指認我國境內一條無名水溝為阿拉克別克河(現已消失),而將真正的阿拉克別克河標注為“他依卡河”,從而形成了爭議區,麵積90平方公裏。


蘇聯時期,曾多次染指克孜烏雍克地區,但終究未能得逞,1962年伊塔事件之後,中國派生產建設兵團185團場進駐該地,牢牢的將其控製在手中。克孜烏雍 克是中蘇西部邊界爭議地區中,唯一一個被中國所完全控製的地方,而185團場也成為中國最前沿的團場。在中哈邊界談判中,該地區被劃歸中國。

C、別爾克烏爭議區

這一地區的邊界線,按照條約從額爾齊斯河南灣到庫塔勒河的直線。庫塔勒河就是烏勒昆烏拉斯圖河的下遊,這是一條內流河,當它流到此處時,河流分成東西兩個 河叉,中國的邊境線是額爾齊斯河南灣到西叉的連線,而蘇聯的國界線是南灣到東叉的連線,從而形成了一個長三角形的爭議地區,麵積65平方公裏。


別爾克烏爭議區  飛揚軍事eliter製作

這一地區北部為荒漠,人畜難以生存,而南部為季節性牧場,被蘇聯實際控製。在中哈談判中,劃歸中國。

D、烏勒昆烏拉斯圖河源爭議區

烏勒昆烏拉斯圖河有東西兩條河,都發源於薩吾爾山脈。按中俄有關邊界條約的規定,界線應經過薩吾爾山脈上的木斯島山“西腳”與河相接,應以西河源為界,蘇聯地圖線卻畫在木斯島山東腳的河源上,形成了爭議區,麵積為18平方公裏,由蘇方實際控製。中哈談判時,劃歸中國。


烏勒昆烏拉斯圖河源爭議區  飛揚軍事eliter製作

2、塔城段


塔城段國界   2008年《新疆地圖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測繪局繪製

塔城段國界東起於薩吾爾山木斯島峰,南直阿拉山口,全長474公裏,在這段線上,有幾處較大的爭議區。

A、察汗鄂博爭議地區

察汗鄂博地區位於塔城國界線北部,額敏縣與和布克賽爾縣交界處。這是中蘇(也是中哈)之間一處很大的爭議區,總麵積達528平方公裏,被蘇聯實際控製。


中哈雙方自1992年開始談判,到1994年就完成了其他各處的劃界,唯有本處察汗鄂博地區以及另外兩塊區域(汗騰格裏峰和夏爾西裏)無法達成,直到2008年才達成協議。

在1998年中哈簽署的《中哈國界補充協定》中,對察汗鄂博和夏爾西裏分別做出了分割,一部分劃歸中國,一部分劃歸哈薩克。

下圖是飛揚軍事的eliter製作的察汗鄂博地區邊界圖,可以更清楚的看清劃界細節。


B、塔城西部地區

在塔城西部,有三處爭議地區,分別是克孜烏拉、加曼奇、巴克圖等地區,麵積都很小,劃界後的情況缺乏資料,估計是劃給了哈薩克。


C、巴爾魯克山西麓爭議地區

巴爾魯克山西麓在裕民縣,此處有幾處爭議地區,包括塔斯提、丘爾丘特、鐵列克提等地。總麵積305平方公裏。

巴爾魯克山西麓邊界走向

這一地區是當年中蘇兩國鬥爭最為激烈的地區,曾發生多次流血事件。影響最大的,就是在1969年8月13日發生的鐵列克提事件。當年3月,在中蘇東段邊界 上發生了珍寶島事件,蘇聯侵占珍寶島,被中國守軍擊退,於是蘇聯尋機報複。5個月之後的8月13日,在中蘇西部邊界的鐵列克提地區,一支中國邊防部隊巡邏 隊在進行正常巡邏時,遭到蘇聯方麵預謀已久的伏擊,蘇聯方麵出動了直升機、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對我巡邏隊展開猛烈進攻。在猝然遭襲之下,我巡邏隊退 守無名高地,並展開反擊。終因火力懸殊,巡邏隊及增援部隊全軍覆沒,28人犧牲,11負傷,1人因傷被俘,(一說犧牲人數為68人),被俘戰士於蘇聯犧 牲。

在中哈談判時,這一地區被劃歸中國。2008年,當年的主戰場無名高地被命名為“忠勇山”。

D、阿拉山口地區

阿拉山口位於塔城市和博爾塔拉州交界處,在這裏有兩塊爭議地區,分別位於阿拉山口的西邊和西南,西北地區位於塔城市裕民縣和托裏縣境內,麵積185平方公裏,西南地區位於博爾塔拉州博樂縣境內,麵積86平方公裏,兩處均為蘇聯實際控製


在1994年中哈簽署的中哈國界協議中,西北地區185平方公裏,中國獲得85平方公裏,西南地區86平方公裏,中國獲得56平方公裏。

劃界後的阿拉山口

3、博爾塔拉段


博爾塔拉段邊境有兩處爭議地區,一為阿拉山口西南處,前麵已述。另一處為夏爾西裏地區,即圖中B區。


劃界前夏爾西裏地區中蘇兩國國界線走向

夏爾西裏地區位於博爾塔拉州博樂縣北部,根據清朝和俄國的有關條約,該處應以分水嶺為界,夏爾西裏河作為博爾塔拉河的支流,其流域理應為中國領土。但蘇聯 卻認為兩國國界應該為山脊,堅持以哈拉吐魯克山脈山脊為界,於是形成了320平方公裏的爭議區,由於中國和這一地區之間有高山阻隔,進入困難,因此一直被 蘇聯所實際控製。

在後來的中哈談判中,這一地區和察汗鄂博地區一同成為了談判的重點和難點,直到1998年才達成協議,中哈兩國分割了這一地區,中國得到220平方公裏,哈薩克斯坦得到100平方公裏。


劃界後的夏爾西裏國界線

4、伊犁、阿克蘇段

這是中哈最後一段國界,北起霍爾果斯河河源,南至汗騰格裏峰。此段比較大的爭議區主要有霍爾果斯河源爭議區、霍爾果斯口岸爭議區、霍爾果斯河口爭議區,以及汗騰格裏峰爭議區。


A、霍爾果斯河源地區

按清朝與俄國的相關條約,中國國界本應循霍爾果斯河而行,直至河源。但蘇聯地圖卻將河源劃入蘇聯境內,因此形成爭議區,麵積約265平方公裏。為蘇聯實際控製。


這裏也是當年中蘇爭端比較激烈的地區,70年代時,蘇聯甚至越過蘇圖線5公裏,射殺我邊民。1994年中哈談判時,劃歸中國。

B、霍爾果斯口岸

在清朝和俄國的條約中規定兩國界線沿霍爾果斯河而行,但1914年霍爾果斯河向西有較大的改道,形成了新的土地。1915年中俄雙方達成協議,決定對改道 後新形成的土地進行平方,並樹立了界標。但多年之後,當年樹立的界標早已不見,蘇聯單方麵石堆連線,作為雙方的實際控製線,因此形成了爭議區,麵積大約 20平方公裏。


1994年中哈劃界時,該處被劃給哈薩克斯坦。


1998年新疆地圖冊,霍城縣地圖,1:55萬比例

C、霍爾果斯河口地區

霍爾果斯河口在霍爾果斯河流入伊犁河處,根據清朝時中俄條約,邊界線為此處向南方的烏孫山脈的直線。但蘇聯硬說霍爾果斯在東麵另有以河口,以所謂“東河口”為起點向南劃線,因此形成了40平方公裏的爭議區。

80年代蘇聯地圖  比例尺1:50萬

在94年中哈談判時,雙方經過嚴肅考察,最終確定所謂“東河口”實乃子虛烏有。該區域劃歸中國。

D、汗騰格裏峰地區

本處為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國交界點,中國認為三國國界應當交匯於峰頂,而蘇方認為中國國界從山峰東側15公裏處通過,而峰東地區劃歸了吉爾吉斯,因此形成麵積約130平方公裏的爭議區。

因為這一區域主要是和吉爾吉斯的爭端,所以這裏不詳談了。

(二)、吉爾吉斯

中國和吉爾吉斯的邊境北起汗騰格裏峰,南至點紮阿拉依斯基山山脊,共1096公裏,共有大的爭議區四處,分別是汗騰格裏峰爭議區、英沿爭議區、瓊烏散庫什河河源爭議區,瑪裏他巴爾河爭議區。


中吉邊界線及爭議地區

A、汗騰格裏峰
汗騰格裏峰是天山第二高峰,海拔6995米,中國認為應是中、哈、吉三國交界點,但蘇方認為中國國界從峰頂東15公裏處經過,從而形成了130平方公裏的爭議區。該區域為高寒無人區,兩國誰也未能實際控製。


汗騰格裏峰區域是雙方劃界時的一個交點,直到1998年,中、哈、吉三國才達成協議,簽署了《中哈吉邊界補充協定》,確定了該區域的歸屬。按照協定,該區域劃歸中國。

B、英沿爭議區

英沿在溫宿縣北部,是一個盆地,因英沿河(英也爾河)流經而得名。中國地圖中國界線沿盆地北麵山脊而行,蘇聯地圖中,國界線沿南麵山脊而行,因而形成爭議區,麵積200公裏,因蘇聯方向進入盆地交通困難,因此在爭端中,中國占有優勢。


在1996年中吉談判中,英沿爭議區劃歸中國。

C、瓊烏散庫什河河源爭議區
瓊烏散庫什河又名烏宗圖什河,其河源位於阿合奇縣北部,按照清朝與俄國的條約規定,雙方應當以分水嶺為界,瓊烏散庫什河流域應全部屬於中國,但蘇聯方麵卻認為應當以南天山主山脊為界,因此形成了大片爭議地區,麵積2844平方公裏,為蘇聯所實際控製。


80年代蘇聯地圖,中蘇聯地圖中的瓊烏散庫什河河源地區,瓊烏散庫什河河源全部被劃入蘇聯境內。


中國地圖中的瓊烏散庫什河河源地區,瓊烏散庫什河河源全部在中國境內。(1994年版新疆地圖冊,阿合奇縣地圖)

這一地區在中吉談判中是一個難點,直到《中吉邊界條約》簽署之後,這一地區歸屬仍舊未能達成一致。1999年,雙方終於簽署協議,分割了這一區域,2844平方公裏的區域,中國獲得860平方公裏,吉爾吉斯獲得1984平方公裏。


劃界後的瓊烏散庫什河河源地區,中國獲得該區域東南方(1998年新疆地圖冊,阿合奇縣地圖)

D、瑪裏他巴爾河爭議區

瑪裏他巴爾河是烏恰縣中國和吉爾吉斯界河,因為中蘇兩國對這條河指認不一,雙方各自指認一條河,稱之為瑪裏他巴爾河,因此形成了220平方公裏的爭議區。


中吉談判時,該區域劃歸吉爾吉斯。


劃界後的瑪裏他巴爾河區域(1998年新疆地圖冊)

(三)、塔吉克

中塔邊界長400多公裏,其中爭議區域三塊,分別是烏赤別裏山口段、喀喇雜克山口段,以及烏孜別裏山口以南段。



A、烏赤別裏山口段
這段爭議區域在阿克陶縣西北部,根據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的規定,雙方應以分水嶺為界,凡是向東流的河流流域,全部屬於中國,而蘇聯卻以薩雷闊勒嶺主脊為界,因此形成爭議區。本地區由蘇聯實際控製。

中國地圖中的烏赤別裏山口段(1994年版新疆地圖冊)


蘇聯地圖中的烏赤別裏段(80年代蘇聯地圖)

1997年中塔談判中,雙方分割了這片區域。


1997年劃界後的烏赤別裏山口段。

B、喀喇雜克山口段
喀喇雜克山口段位於阿克陶縣西部,中蘇雙方在此也有大片的爭議區域。由蘇聯實際控製。


中國地圖中的喀喇雜克山口段,國界線向西凸出


蘇聯地圖中的喀喇雜克山口段,國界線平直向南。

在1997年的中塔劃界談判中,中國放棄了這塊區域。


劃界後的喀喇雜克山口,國界線走向基本和蘇聯地圖線一致。

這兩塊區域沒有更多的資料,不知道其總麵積是多少,劃界後中國獲得多少。但根據新華社報道,稱“中塔2002年劃界談判的結果是基本按照實際控製線劃分, 但是中國取得了實際控製線以外2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這2000多平方公裏自然包括分別於2002年簽署了《中塔國界補充協定》中劃給中國的烏孜別 裏山口以南的1000平方公裏,如此算來,則烏赤別裏山口和喀喇雜克山口兩區域,中國共獲得實際控製線以外1000平方公裏土地。

C、烏孜別裏山口以南地區

根據清朝時中俄《續勘喀爾噶什界約》,中俄邊界至烏孜別裏山口後,“中國國界一直向南,俄國國界轉向西南”,但實際上,俄國卻將薩雷闊勒嶺主脊以西所有土地全部據為己有,甚而至於和英國私分這部分帕米爾,因此形成爭議區。


烏孜別裏山口以南地區

這部分領土總麵積2.8萬平方公裏,占塔吉克全國領土的1/5,是雙方談判中的重中之重,最後的談判,由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四國組成聯合代 表團,和中國進行五國雙方的談判,最終中國基本放棄了對這塊地區的主權要求,塔吉克同意劃分給中國1000平方公裏的水源地。

雙方於2002年簽署《中塔國界補充協議》,就在一周前(2011年1月14日),塔吉克議會批準,該協議正式生效。

(四)、阿富汗

中國和阿富汗的主要爭端,是瓦罕帕米爾問題。當年俄國和英國私分帕米爾,將本屬中國的瓦罕帕米爾地區劃分給當時英國的保護國阿富汗,以作為英俄之間的緩衝地帶,也就是今天所謂“瓦罕走廊”。但曆屆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英俄私分帕米爾的合法性。



1963年,中國和阿富汗正式開始邊界問題的談判,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中國政府考慮到,中國和阿富汗都是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阿富汗是一個小國,與中 國和平相處,因此,中國決定可以不考慮曆史上的邊界線走向和位置,對阿富汗予以必要的照顧,以雙方當時的實際管轄為基礎進行劃界”。因此,中國基本上沒有 經過討價還價,就痛快的答應了阿富汗的要求,全部放棄了對瓦罕帕米爾的主權要求,在談判中,實質問題的會談僅僅10個小時,是中國(估計也是全世界)曆時 最短的邊界談判。

三、結語

隨著上周(2011年1月14日)塔吉克斯坦議會批準《中塔國界補充協定》,曆時一百多年的中國西部領土爭端最終劃上了一個句號。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和這 幾個國家之間的談判,除了建國初期在和阿富汗的談判中表現出了過度的理想主義之外(這也是那個年代中國在處理一切對外問題上的通病),其餘在和哈、吉、塔 三國談判中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的,前核心在中塔簽署協議後,稱其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非是虛言。

既然是談判,自然是有得有失,有妥協也有爭取。而在領土談判中,通常都有三條線,一條是對方的地圖線(即對方的領土要求),一條是我方的地圖線,一條是實 際控製線。由於前蘇聯的蠻橫囂張,在中蘇談判中,幾乎所有的實際控製線都和蘇圖線重合,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爭議區域都控製在對方手中,在這種情況下,還 能通過談判索回大片領土,那的確是非常之不易了。

至於網上痛罵政府賣國,叫喊要收回所有幾十萬平方公裏失地的那些人,不過熱血無腦的叫囂而已,無視可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