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殲—20背後的神秘團隊

(2011-05-09 19:30:54) 下一個

殲—20背後的神秘團隊



  • 2011-03-29 16:20

  • 《環球人物》




他們研製的這款隱形戰機,也許暫不能與F—22同日而語,但第一次讓中國人看到了與美俄並駕齊驅的希望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張雷



李大光(國防大學教授)



慕連好 孫雙義(二炮駐濟南某軍代室總代表、副總代表)



蘇坦 孫禮



1月11日中午,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機場上,一架黑色的新型飛機牽動了很多人的目光。自從幾天前有網友爆料“中國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將在這幾天 試飛”開始,這座機場的圍欄外就不再平靜。此時,伴隨著這架飛機的轟鳴聲,圍觀的人越來越多。12時50分左右,轟鳴聲突然轉高,滑行,起飛……屏氣凝神 的人群中頓時傳出了一陣歡呼聲:“起來了,起來了,太快了,太爽了……”在一架殲—10教練機的陪伴下,這架黑色的飛機在機場上空飛行3圈、18分鍾左 右,於13時11分成功著地。



看到這一幕,圍欄外的人們無法抑製內心的喜悅,激動地燃起了鞭炮。



幾個小時後,中國國防部官員證實了殲—20戰機試飛成功的消息。



“黑絲帶”震動世界



殲—20試飛的過程,被在場的一位四川網友拍了下來,並立刻傳到網上。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段僅僅6分多鍾的視頻,被點擊上百萬次。“中國殲—20隱形 戰機首飛”的消息和 46張現場照片,也迅速在網上傳播。網友們還根據機身的塗色和“四代”諧音,給它起了個一語雙關的名字——“黑絲帶”。



其實,早在去年12月,就有一段網友拍攝的殲—20在跑道上滑行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但當時,很多人懷疑它的存在,認為視頻可能是經過剪輯處理的。



現在,沒人再懷疑了。但是,與中國人的興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些國家在看待殲—20時,心情非常複雜。



這架戰機試飛之時,正值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訪華。在飛赴北京的專機上,蓋茨表示,中國在建造其第一架隱形戰機方麵,“超出了我們情報部門的預測”。此前,美國國防部官員一直聲稱,中國在2020年之前無法研發出這麽先進的隱形戰機。



殲—20試飛成功的消息傳出後,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稱,這是中國國防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發展的重要標誌。盡管中國批量生產殲—20並將其裝備到部隊還需5—10年時間,但它此次亮相,已公開了中國要在10年內成為世界一流軍事強國的意圖。文章還說,西太平洋其他國家和地區,都不具備研發隱形戰機的技術和工業能力,為了應對中國闖進隱形戰機俱樂部這一新情況,它們會選擇購買美俄隱形戰機。比如,日本可能選擇購買美國的F—35隱形戰機。印度須仰仗俄羅斯的T—50隱形戰機。而中國台灣地區可能不得不重新規劃其空軍的力量配置。



俄羅斯《航空港》網站則報道稱,中國殲—20是世界上第三個最新隱形戰機,將成為美國F—22和俄羅斯T—50的有力競爭對手。




殲—20到底有多厲害



歐美媒體如此關注殲—20,不是沒有道理。日前,美國媒體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竭力研發70年代的戰鬥機(即第三代戰 機),比歐美國家和俄羅斯的腳步落後了20到30年。如今,中國即將步入能夠在本土生產隱形戰機的俱樂部。現在,這個俱樂部的唯一成員是美國。在過去的 20年裏,美國已成功研發並裝備了100多架隱形戰機。而俄羅斯的第一架隱形戰機T—50,2010年1月才剛剛完成首次試飛,目前也處於飛行測試階段。 其他擁有研發隱形戰機能力的軍事航空強國,如英國、法國和瑞典等,都已經放棄了在這一領域的努力。因此,殲—20的出現,至少可以向世界表明,中國已迎頭 趕上,有了生產先進戰機的能力。



據介紹,殲—20與美國的F—22和俄羅斯的T—50,屬於同一代戰機。根據不同的劃代標準,人們將它們稱為“第四代戰機”或“第五代戰機”。我國多 數軍事專家將這3種戰機並稱為“第四代戰機”。國防大學的一位軍事專家介紹說,第四代戰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戰機,具有“超強隱身能力、超強機動能力、超 視距探測攻擊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其中,“超強隱身能力”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因此,人們常把這些戰機稱為隱形戰機。



那麽,作為第四代戰機,殲—20具有什麽優勢呢?專家指出,隱身性能將使其在麵對非隱形戰機時,具備很大的優勢。比如,隱形戰機能夠讓敵機直到被擊落都不知道是誰發起了攻擊;能和對方的預警飛機近距離“親密接觸”而不被發現;甚至能安全地穿透對方的防空係統……



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是美國的F—22,它也是當前最先進的戰機。強大的隱身性能,保證它能躲避對方雷達的探測,進而掌握戰鬥的主動權。俄羅斯的T—50,也大致具備這樣的作戰能力。



從曝光的圖片來看,殲—20的外形與F—22類似。通過與照片中的參照物相比較,專家推測,殲—20的長度超過20米,翼展超過13米,能夠攜帶15 噸燃料,起飛重量在36到40噸之間。這說明,它的體積似乎比F—22更大,重量比T—50更重。而這兩點又意味著,殲—20具備比F—22和T—50更 強大的遠途飛行和荷載能力。



此外,從照片上看,殲—20的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的艙門采用鋸齒邊設計,因而具備強烈的隱形戰機特征。專家分析,從外形來看,殲—20對雷達波的散射能力,要超過美國的F—35隱形戰機,與F—22相比也不遜色。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因此認為:“殲—20具備與F—22一比高下的潛力,並將是有效的‘F—35殺手’。”《時代》周刊則憂慮地說:“殲—20足以成為令美國海軍擔憂的‘航母殺手’。”




十年研發成就“飛天夢”



殲—20試飛成功後,歐美媒體紛紛問: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要探尋答案,首先得走近一個神秘的戰機研製團隊。



為了讓殲—20 飛起來,中國人在10年前就開始勾勒第四代戰機的圖景。2001年8月,中國工程院主辦的《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發表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4位科研人員共 同撰寫的文章:《一種小展弦比高升力飛機的氣動布局研究》。文章描述了當時科研人員在經過大量實驗後對中國新一代戰機的設想,並提出了一種“未來戰鬥機” 的設計方案。該文的第一作者,就是被稱為“中國先進戰鬥機之父”的宋文驄。作為殲—10(第三代戰機)的總設計師,這位老人的堅持與努力,最終幫助後輩們 成功研製出了殲—20。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當殲—10呼嘯著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宋文驄潸然淚下。他已經從事了幾十年的飛機研製工作,但由於保密 等原因,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做什麽工作的。有一年,弟弟宋文鴻去探望他,無意間看見書櫃裏有幾本醫學類書籍,回去後便對家人說:“哥哥現在可能已 改行當醫生了!”我國對殲—10進行適度解密後,一些報紙和雜誌開始在公開報道中將宋文驄稱為“殲—10之父”。家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幾十年來一 直在默默地為國家研製戰鬥機!



談到宋文驄,同事們都說:“宋總什麽都好,就是有時候有點倔……”不過,殲—10得以定型,多虧了這位嚴謹的“倔老頭”。在一次試飛測試中,殲—10 首次完成了超音速飛行。承擔試飛任務的同事們都很高興,唯有宋文驄眉頭緊鎖。回到辦公室後,他立即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結果發現,這次試飛得到的數據,與飛 機模型在風洞裏接受測試時得到的數據相比存在差異。有人認為:“數據雖有差異,但並不存在安全隱患。”但宋文驄說,絕不能留下任何遺憾,因此一定要進行改 進。此後半年多的時間裏,他與有關部門進行了十幾輪研究和協調,最終與所有研製單位統一了認識。就這樣,在宋文驄的嗬護下,殲—10最終“長大成人”,開 始守衛祖國的藍天。



有了殲—10,研製更先進的戰機就具備了紮實的基礎。宋文驄把接力棒傳給了一位年輕人——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



與殲—20銳利霸氣的外觀不同,今年47歲的楊偉看起來更像一位儒雅的學者。不過,他骨子裏卻是一位“拚命三郎”。數字式電傳飛行控製係統,是一架戰機由傳統戰機轉變為數字操控戰機的關鍵。楊偉正是我國新一代殲擊機電傳飛行控製係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



1998年,楊偉受命出任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總設計師,兼任飛行控製係統總設計師。從此,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擔任我國新一代外貿型 FC—1戰機的總設計師,還要負責殲—10戰機雙座型的研發工作。如今,FC—1戰機早已交付巴基斯坦軍隊,雙座型殲—10也已翱翔在保衛祖國領空的第一 線。殲—20試飛成功後,當人們再次看到楊偉時,發現他與幾年前相比,顯得有些疲憊和憔悴,但更加穩重和自信了。



在殲—20的研發團隊中,發動機研究人員也是必須要提的。航空發動機被視為飛機的“心髒”。在殲—20亮相前,外界最大的疑問就是它會采用什麽樣的發 動機。由於我國此前沒有合格的發動機,殲—10被迫使用俄製AL—31FN。據分析,此次試飛的殲—20,安裝的卻是一種從未曝光的新型國產發動機。在現 場拍攝視頻的網友發現,“殲—20不到200米助跑就飛起來了”,足見其發動機功能之強大。那麽,是誰研製出了如此厲害的發動機?據透露,它的研製者名叫 甘曉華。這位航空動力專家,目前是空軍裝備研究院的總工程師。靠著研發殲—20航空發動機,今年54歲的他,獲得了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等功表彰。在此之前, 為了“治療”我國戰機的“心髒病”,甘曉華和同事們已奮鬥了無數個日夜。對於其中的苦與樂,他曾這樣說:“不少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究的同行說,研發航空發動 機不僅時間長,而且很難獲得成果,一輩子可能都搞不出一個型號來。不少同行還說,以後打死我也不讓我的孩子學發動機。我感到他們的話是發自內心的,是源自 對國家的責任心和對發動機的真情,為不能把這樣的關鍵技術搞上去感到痛心疾首。”




“戰機是飛出來的”



殲—20的試飛隻是開始。從試驗樣機到裝備部隊,一款戰機的成熟定型,往往需要10餘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其間,研發團隊會做什麽?試飛員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說:“戰機是飛出來的!”而他們,正是讓這些戰機“飛出來”的人。



戰機飛行員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危險和挑戰的職業,因而被譽為空軍的“王牌”。而戰機試飛員則是“王牌中的王牌”。他們駕馭的都是普通飛行員從未駕駛過的最先進、最前沿機型。



提起試飛員和飛行員的區別,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曾說:“當我在部隊還是一名飛行員的時候,我並不了解飛機的具體結構,我默認飛機是完好的,一旦在 空中遇到特殊情況,隻需要按照手冊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無法處理,隻需要彈射跳傘逃生就行。但是,手冊上的規定則是試飛員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作為一個試飛 員,我就需要了解我的飛機在什麽位置配備了什麽東西,配備的這些東西會有什麽影響。如果不清楚,出現了問題你甚至不知道怎麽和地勤人員講清楚。試飛員要幫 助地麵的工程師判斷飛機的故障。”



由於培養戰機試飛員是一項極端機密和特殊的工作,截至目前,我國的試飛員仍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群體。1989年之前,我國戰機試飛員主要從空軍現役飛行 員中進行挑選,然後在試飛團靠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培養。上世紀90年代初,張景亭、李中華和徐勇淩3人被選中,前往俄羅斯國家試飛學院進行深造。該學院是 全球最先進的試飛學院之一。最終,他們成為中國僅有的3名獲得國際試飛員證書的頂尖人才。2006年,我國空軍遴選出了第一批試飛員。當時,通過部隊推薦的方式,全軍近300名現役飛行員參加選拔,最後隻有8人成為正式的試飛員。



1998年3月,我國首席試飛員雷強成功完成了第三代戰機殲—10的首飛。從首次駕駛殲—10起落,到空軍部隊批量裝備,他駕駛殲—10飛了1000 多架次,以“零墜毀”的成績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戰機試飛史上的一個奇跡。相比之下,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的第三代戰機,在試飛階段都曾發生多次墜機事故。 就連F—22的試飛階段,也有兩名美國試飛員喪生。



駕駛殲—20進行首次試飛的是試飛員李剛。成功著地後,他說“感覺太好了,不過癮!” 李剛說得很輕鬆,但實際上,每一次試飛都是“刀鋒上的舞蹈”。試飛員黃炳新曾透露,他駕駛我國首架國產FBC—1戰機執行首飛任務前,在辦公室抽屜裏留下 了一封遺書。這不是杞人憂天。1994年,我國一架飛機就曾在1.96萬米高空試飛時發生空中解體,最終機毀人亡。



五十年的艱苦征程



殲—20試飛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最新戰機技術的國家。這背後,除了工程師和試飛員們的付出,我國政府數十年的潛心規劃和部署,才是最根本的動力。



1951年12月,周恩來總 理親自主持會議,決定在3到5年的時間內仿製蘇製雅克—18初級教練機和米格—15戰機。此後,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國家航空工業局宣告成立。1956年8 月2日,航空工業局局長王西萍下達命令,分別在沈陽飛機廠和沈陽發動機廠建立飛機設計室和發動機設計室。當時,為了組建這兩個設計室,航空工業局從全國抽 調了近200位航空科技人才。



1956年7月19日,一架機身前部印有鮮紅“中0101”字樣的銀白色殲擊機,在東北某機場騰空而起。這就是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殲 —5。它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跨入噴氣時代。殲—5是以蘇聯米格—17戰機為藍本仿製的,當時在世界範圍內也堪稱先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噴氣技 術的國家之一。在此之前,隻有美、蘇、英、法、德和瑞典等6個工業發達的國家能夠製造噴氣式戰鬥機。應該說,此時,中國戰機與美國F—86、英國“獵人” 等先進戰機的水平旗鼓相當。1964年,我國首批殲—6戰機交付空軍使用。該機係蘇聯米格—19戰鬥機的國產型號,是中國第一種國產超音速戰機。



與研製第一代戰機的過程相比,我國研發第二代戰機的步伐艱難了許多。殲—7戰機的原型為蘇聯1961年轉讓給我國的米格—21F—13。在試製這種戰 機的過程中,受中蘇關係破裂和“文革”的幹擾,研發團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但航空科技人員通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仿製出了殲—7戰機。1966年1月17 日,殲—7進行首次飛行,並於當年投入生產。此後,在該機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出了一係列新型戰機。可以說,通過研製殲—7,我國在戰機製造方麵走完了 “引進—消化—吸收—自主開發”的全過程,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此後,我國的戰機研製水平開始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1969年7月5日,我國高空高速戰鬥機殲—8首飛成功。但是,十年動亂的嚴重幹擾,遲滯了該機的研製工作。直到“文革”結束3年後,殲—8才實現設計定型。但這時,它與航空強國的戰機相比,已經落後了很多。




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奮起直追,從1986年起開始正式研製殲—10戰機。1998年3月,該機實現首飛。它起初裝備的是俄製AL—31FN渦輪風扇 發動機,未來將采用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此外,這款戰機還采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製係統。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使殲—10成了我國現 役最先進的主力戰機。即便在全球範圍內,它也稱得上是頂尖的第三代戰機。



就這樣,經過數十年的艱難探索,在一代又一代研究團隊的無私奉獻中,研製殲—20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常規武器的戰略作用



從殲—5到殲—20,對我國意味著什麽?



專家認為,現代戰爭已由過去的單一兵器對抗,轉變為海、陸、空三位一體全方位的較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製空權的爭奪。通過空中打擊奪取戰場製空權,可 以直接實現一個國家的政治目的,或是奪取戰爭主動權,從而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所以,殲—20的誕生,不僅改變了我國在世界兵器排行榜上的排名,更重要的 是帶來了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殲—20在軍事上的影響尤其不容忽視。其一,美國正在推進的F—35隱形戰機計劃,將因殲—20的誕生而變得步履維艱,甚至會出現尚未服役便已落後的 風險;F—22戰機對我國戰機的絕對優勢,也將因此大打折扣。其二,在殲—20麵前,台灣采購美國F16C / D戰機的計劃,將變得毫無意義。其三,在目前中日糾紛頻出的情況下,殲—20的出現,將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考慮與中國激烈對抗的後果。可以說,殲—20這種 常規武器,正在發揮戰略武器的作用。



不過,美國媒體認為,中國新開發的殲—20隱形戰機,可能在10年之後才能用於實戰。在此之前,中美兩國間的軍力對比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對此,專家指 出,尚處在繈褓中的殲—20,也許在技術上暫不能與F—22同日而語,但至少,它第一次讓中國人看到了與美俄等國並駕齊驅的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