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山同一木,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猜一猜誰在敲門

(2011-11-16 17:21:40) 下一個

 

記得小時候,家裏有敲門聲時,沒有人會立即提高警惕,繃緊神經,心中猜測來者何人。那時,我們做小孩子的,還會非常開心有人來敲門,經常激動地搶在大人前麵去開門,期待著有什麽新鮮的熱鬧的事情發生。

 

可是後來的中國的城市,社會治安越來越差,即使不是親曆的危險,聽來看來的各種社會不安全事件,都讓人不由不心生謹慎,提高自保意識。天黑後回家開門前,都要左右看看,有無人跟蹤,遇陌生人敲門,來者報不出熟悉的名字,或令人放心的目的時,更是不能隨意開門迎侯,借賣保險、送水、送報紙之名入室犯罪的報道太多了,聽了都怕,何敢不防。而身為女子,則更需十二倍的自我保護意識。

 

這麽一來二去,數年累積的安全意識,把我對陌生人的警惕性謹慎心陪養成了一種自身的條件反射,植入了神經係統,走到哪帶到哪了。來到美國後,雖然了解到整個社會與所居社區的安全性都不勞掛心,但遇有陌生人敲門時,還是不由得 “條件反射” 起來,絕做不到如美國人一般,聽到門鈴聲,就毫不懷疑地開門查看。

 

我這份“條件反射” 的確增強了自我保護性 ,可是用在一個安全性良好的地區,有時倒顯出了幾份不禮貌。

 

在美國的這幾年,通常來敲門最多的是郵差來送快遞,送包裹。這種人很好辯認,從窗戶看出去,路邊停的就是他們的工作車,身份是錯不了的,假冒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除了必須有人簽收的快遞,一定要等主人開門。除此之外的包裹,即使有時我沒有及時開門,或家人無人的時候,他們也常常把包裹直接留在門口就行,不必一定要敲破門,非要等人來接待。這樣的包裹丟在門口,一整天都不會有其他人來碰,直到主人回家來取。既然不影響我取貨,白天一人在家時,即使知道門外站著的是郵差,我還是以“條件反射” 為原則,幹脆不應門,心中雖然感謝郵差的服務,可是隔了門扇,這個謝字也是送不出去的。

 

還有一類常來敲門的陌生人,是各個教會的傳教士們。帶著主的關懷,帶著博愛的溫暖,這些傳教者們的態度都是和藹可親的。但是他們敲門時,從窗戶向外看,有花木擋著,既看不到人,也沒有如郵局那樣的工作車停在路邊,以供辯識。所以一人在家時,即使大概知道是傳教者,我還是不開門的。有一次,聽到敲門聲,我從窗戶向外看,巧的是,那兩位老美白人婦女也從門邊側了身,向窗內看,我們目光一接觸,我就不好裝做沒看見,隻好應答了兩句,舉舉手中的菜,表示自己在忙著做晚飯。按美國人的習慣,既然看見了來訪者,總是要開門麵對麵說話的,可是一來我對被傳教沒有興趣,二來我腦中仍存著防 “假借事端行不軌” 的警惕性,就沒打算開門。那二位見我沒有開門說話的意思,一定是有點驚詫的,其中一位的老婦人臉上雖掛著笑,但語氣裏透出了不滿: “對不起,打擾了,我知道您現在一定很忙” ,然後兩人就走了。我聽著這話音,心裏明白剛才的舉動,實在是有失禮貌,可是又不能追過去解釋,我們在中國時就是不輕易給陌生人開門的。但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老婦人的笑和語氣我都一直記得,心中隻盼望她不要一眼就認定我是中國人就好。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貨品質量不太過關,使用時也要多操些心,那時有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關水龍頭時不由自主都使上好大勁,龍頭關得特別死,這一舉動被美國教授立即翻譯過來: 中國的水龍頭質量一定不太好,不關緊點,就會漏水。那時的拚命關水龍頭是“條件反射” 的行為記憶,我現在的拒不開門也是一樣,一樣會被留了心的美國人解讀出來,這也正是我一想起來,就覺得別扭的地方。

 

想到自己的行為有影響 “國體” 的可能性,再加上到了一個社會安全比較良好的地方,本就不需要過度緊張,有時心情好時,我也會對陌生人開門,做到不失禮儀。可是,有一次,又遇到一件怪事。

 

那次是一個來推銷什麽洗滌劑的黑人小夥,一見我開門,就開始象唱Rap一樣,又急又快地解釋這種洗滌劑的優點,看我沒有購買的意思,又開始給我證明這種洗滌劑的安全性,旋開蓋子,把泡在溶液中的噴頭杆抽出來,舌頭在上麵迅速地舔了一下。我本來就被他的Rap吵得頭昏,這下更被這種 “勇敢” 的行為嚇了一跳。這黑人小夥大概看我隻有觀眾的表情,沒有購買者的眼神,還不等我再一次說 “不想買,謝謝” ,就手腳麻利地旋上蓋子,裝入包中,忽地一下轉身走了。這麽神裏神經的舉動,讓我覺得和國內報道中提醒市民小心提防的現象,也差不了多少。這麽一想,我突然就覺得今天這個門,開得又有點多餘。看著他的背影,我自嘲地笑了,不知道下一次再有陌生人敲門,該不該立即開門。

 

在中國生活多年,突然換了一處環境大不同的地方,一年半載間可以改了裝束,卻難在幾朝幾夕間,改了潛意識中早已形成的舉動。來美國幾年,沒有想到,該不該給陌生人開門,成了我一個必須思考和需要反醒的問題。而由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我們那在發展中不斷進步的中國,為經濟的發展,付出了很多代價,失去了很多曾經美好的東西。

 

盼望著總有一天,在中國生活的人們不必再為社會治安而操心,不必對陌生人高度警惕,不必在來在美國時,成為一個人與人相互信任社會的 “不相容者”。

 

                                             2011年11月16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