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暖花開時節,田野裏地埂上野菜也會爭相破土露出它們的容顏,能叫上名來的有薺菜、曲曲菜、馬齒莧、掃帚苗、蓬棵菜、灰灰菜等等。《蓬棵菜》則讓我記憶深刻。在生活極其困難的年代,這些野菜養活了不少人,沒有野菜,也就沒有家鄉人乃至更多人的生存。
在農村長大的我,自記事起每天下午放學就要到山上去給家裏飼養的豬、兔挖野菜。有些也揀出來作為下飯的菜肴,也從母親烹調野菜中熟悉著各種野菜的吃法。
母親在世時, 一提起1960年前後的幾年,媽媽就會說“3兩糧”那年。那時口糧少得可憐,野菜就變成了主食。人們喜愛的野菜連菜根都被挖得淨光。我和弟弟、大侄子為了能拔到蓬棵菜,甚至會跑到離家十多裏地的《紅山馬家》村邊,也不見得能滿載而歸。挖回來的蓬棵菜,媽媽會做成菜團、涼拌等花樣。無奈中,柳樹葉和槐樹葉人們也爭相食用,榆樹皮更是被人們視為寶貝。不少人渾身浮腫,爾後幹瘦,甚至撒手人寰。。。
那時我年紀還小,沒有多少饑餓難耐的記憶。家裏7 口人,能吃的東西怕也是都便宜了我們幾個年紀小點的了,隻記得媽媽人很瘦。自62年後生活條件才慢慢好些了,可也沒聽見媽媽她給我講過那時的艱辛。試想當年媽媽她是以何等的智慧打理著那一家老小7 張等吃的嘴,真的是太難為媽媽了。作為女兒,在媽媽有生之年也沒用心去思考詢問那個年代媽媽是如何艱難走過,想來也是不孝...至今我還保留著一張媽媽兩腮塌陷和那兩隻深凹的大眼睛的照片。每逢想起這些,便會深深理解並感悟著作為母親那偉大的心胸以及默默的似春雨潤物無聲的無私奉獻。每每翻看那張照片,都令我辛酸心疼也淚水盈眶...
今天帶“靈靈”(廠裏小狗)遛彎,看見蓬棵菜就拍了下來,順手拔了一點,也是因為想起了媽媽...
蘭州拉麵加蓬灰,是種植物堿。華北諸省有種野菜叫:掃帚苗。
————————————————————————————————————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象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象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著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
回答: 你看看這個。。。 由 湘西山民 於 2013-01-20 18:53:21
提醒你一句————————“征蓬”不是“地上飛卷的塵沙”!
——————————————————————————————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象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象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著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你看看這個。。。
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使至塞上
單車欲向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這裏再選兩首王維的五律。這兩首詩的風格和前三首不同,比較雄健。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麵的蕃夷部落不時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塞防守,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並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專以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兩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入的名作。第一首《使至塞上》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雲:"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隻用一輛車就夠了。後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隻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二句,實在是重複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向邊"。二句隻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後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隻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
"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象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象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著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