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梵高 ——偶讀雲易的《向日葵的激情……》一文有感

(2011-07-27 16:39:46) 下一個

    沒想到在原創上讀到藝術史論類的文章。
    雲易的《向日葵的激情:超越技術的藝術 ---談談梵高的貢獻》。
好久沒見到這類文章了,為雲易叫聲好,鼓個掌吧!
    文章站在對藝術家的才華和熱情的讚美的角度上,探討了梵高的繪畫語言和繪畫觀念的形成,並提出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為何梵高的作品在他去世之後變得價值連城?
    她的文章圍繞著藝術家本身和他的作品,指出了一個真理:藝術的生命,可以是存在於技巧之外的。
    雲易的文章感性色彩很強,是個藝術家吧?完全站在藝術家自身的角度對待梵高。
    為了不讓大家揣摩我的背景,不得不交待一點底。我的大學和第一個碩士學位都是繪畫。(四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但自始至終對藝術理論感興趣,就去上了第二個研究生(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和當代藝術史。不想在這兒曬太陽,而是讓大家明白,我在這裏不想從一個藝術家的角度,而是想從一個研究藝術行為和社會、藝術市場的關係的角度,盡量用最淺顯的文字(畢竟原創不是藝術理論論壇),從一個與雲易完全不同的角度,簡單地談一下藝術家和社會、藝術市場的關係。
    本著讓讀到這篇小文的人都能參與的心情,我不取所有的專業詞匯,盡量想製造一種輕鬆感。
    我這篇小文好像是想接著雲易的文章寫下去,好像是她的文章的下一章節,有或是姊妹篇。
    還是從梵高談起吧。
    凡高生長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年代。
    早期印象主義的馬奈、雷諾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為繪畫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們已經日上中天,獲得了保守的巴黎畫壇的首肯和接納,他們已經過著優越的富人生活,特別是1886年莫奈在紐約展出的45幅作品引起了美國藝術界的震蕩,印象派似乎成了法國美術界唯一的一麵時尚旗幟。
    藝術市場是一個世界上最奇怪的市場。它不像股票和匯率,有著完整的規範,又有相當的冒險機製。在藝術市場中如魚得水、混水摸魚的是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商業畫廊、收藏家、投機商人、藝術品使用者……他們既是買家又是賣家,以一套極為獨特的知識為背景,像耍弄股票一樣耍弄著藝術品,極大地增加著這些不可再生的藝術品的虛擬的附加值。
    梵高其實什麽都不是。
    活著的梵高,當年窮得冒煙兒,他的社會層次離這一切太遠了,他沒有名氣,像千百個遊蕩在巴黎的藝術沙龍裏的窮藝術家一樣,像那些巷子裏無家可歸的狗一樣不會引人注目。
    死了的梵高,他的名字和作品又成了藝術市場中投機藝術品商人手中的棋子,通過各種各樣的名正言順的包裝和操作,把大把的金錢花在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中,極力提高著他的作品的價值。
    藝術經紀人和畫廊老板們在幹什麽呢?他們以“藝術”的名義,不惜血本,用盡心機,搜腸刮肚地利用畫展、拍賣、以國家政治為背景的藝術行為、藝術沙龍中的聚會、出版藝術家的信劄和傳記等手段,提高他們認可的藝術家的知名度,以冒險家式的前期風險投入,為後期從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中獲取巨大的利潤鋪路。
    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術史上,和曆朝曆代一樣,千百個才華橫溢、努力了一輩子的無名的歐洲藝術家們,被藝術殿堂上的為數不多的一些藝術大師們的耀眼光環徹底淹沒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凡高還是幸運的,他的名字畢竟響徹了最高的藝術殿堂,作品被炒作成幾千萬美金一幅,美術史家談到他,異口同聲地道盡他早期悲滄的際遇,他光焰四射的才氣和火焰一般的在其作品中體現的個性,好像從來沒想到,梵高隻是那些藝術商人、拍賣機構、收藏家們從千百個失意的藝術家們當中選中的一個可以大發利市的旗幟。
   梵高隻活了37年。一個天才而早亡的藝術家是藝術商人眼中最具有商業潛力的偶像,因為他的作品數量不可能再增加,而藝術品的價值隨著商業炒作和時間的推移,是不封頂的!
   比梵高晚一點在巴黎大街上混日子的意大利天才畫家莫迪利安尼,(1884-1920) 和梵高的際遇非常類似,他來到巴黎時,馬蒂斯為首的野獸派震驚畫壇,畢加索的立體派正在積極醞釀。他對此卻毫無興趣,認為野獸派的色彩與線條過於露骨,立體派的形體分析則過於理智。性情孤傲的他浪蕩在街頭巷尾的小咖啡館中,為人畫一些肖像素描,索價低廉,還經常被人嘲笑。他沉默寡言,性格古怪,隻活了26年,留下了大量的花在紙片上的速寫和素描和一些小型油畫。誰會想到,如今誰要是想得到一幅莫迪利安尼的作品,要付出幾百上千萬美金才能一了心願?
    藝術品到底有其真正的價值嗎?
    一個永遠也說不清的問題。  
    查立曾經在世界上最高規格的三大當代藝術展之一的“文獻” 展覽公司工作過一年多(Documenta,當時是五年一次展覽,另外兩個分別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巴西的聖保羅藝術雙年展), 看著這幫歐洲藝術界的天之驕子,拿著那張嘴,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意思,還真是有點兒讓人家給鎮住了。當時,我著重研究歐洲戰後、特別是德國引領的六七十年代的當代藝術潮流。
    我曾經和第九屆“文獻”展的老板(策展人,一般由世界上各大美術館的館長或者著名藝術評論家中選出)、比利時根特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揚 •胡特說起這個命題,他嘲笑我的命題是詭辯術。
    我的提出的問題是,在抽象藝術形態占主導地位的當代藝術中,沒有了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的相對統一的評價標準,如具象的造型、光線、形似和神似,作品的美感範圍、與社會的交叉感染力,象征意義等等,都沒有了,這等於給了機會主義者一個極好的機會。進入沒有了標準的當代藝術大合唱。極端的個人主義大爆發,剛好迎合了這個魚龍混雜的世道(當然我知道抽象藝術有抽象藝術的準則,隻是把話說得過頭點兒,以引起他的注意)。
    我給出的例子是,假如畢加索(歐洲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勞森伯格(60年代美國波普藝術的創始人)這類隨心所欲的藝術大師某天某日,信手拿起一個煙頭,安放在一個基座上,說這就是他的藝術作品,藝術商人們又能說什麽呢?他們會順著大師的一貫思路去舉一反三,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請最有名的藝術評論家來主持展覽的開幕式,會將這個煙頭放置在特殊的玻璃櫃子裏,陳列在單獨的展廳中,配以特殊的燈光照明,為它投放巨額的保險,增加安全保衛措施,單獨收取昂貴的入場券,以凸顯它的獨特的價值。結果肯定是這個煙頭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個藝術家的價值會得到大力提升,經銷商和收藏家手中的這個藝術家的其他的作品都會雞犬升天,他的作品價值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的問題是:胡特先生,要是一不留神,把這隻天價的煙頭扔進一個煙灰缸裏,和其他的煙頭混在一起,您還能分辨得出,哪一個煙頭才是那個在藝術點殿堂裏絕頂風光過的煙頭呢?或者是,情急之下隨便哪一個都行?哈哈,因為人們更看重的是藝術家的名聲和以往一個煙頭的已經形成的光環,而不在乎到底是哪個煙頭了?
    問題出在這裏:藝術市場行為操縱著人們的習慣思維和新的藝術標準的生成。
    四年前吧,中國當代藝術的天之驕子張曉剛的作品在紐約的拍賣會上派出了舉座皆驚的一百九十萬美金的第一名,今年他的作品竟拍出了一千一百萬美金的天價,背後的一切運作,藝術經紀人的辛勞和炒作手法,都是前台的那些隻對張曉剛的藝術天分和成長道路寫一些口水文章的雇傭藝術評論家根本不知道的。
   什麽是一件藝術品的真正的藝術價值呢?
   隨著梵高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展出,書信、傳記的出版,凡高的名字家喻戶曉,生前窮困潦倒的梵高,留下的近五百張作品竟成了世界上億萬富翁炫耀他們財富的資本。
    看看這些資料也挺有意思。

    1990年5月15日,《加歇醫生像》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日本收藏家。保持世界上賣價最高的藝術品直到2004年。

    1987年11月11日,《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震驚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爭論,有人在報上呼籲:“文化和商業要保持道義上的距離”。

    1987年3月30日,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買家是日本的安田火災與海南保險公司總裁後藤安夫。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沒有胡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在我這篇小文結束之前,再給大家講一個精彩絕倫的提升一件藝術品價值的策劃。
    1988年日本的買家為了展示梵高的向日葵的價值連城,高調籌備了一個讓這件藝術品與日本民眾見麵的展覽。
    策展委員會專門派出一組攝影師趕赴法國,在梵高曾經生活、作畫的鄉間拍攝了幾千張向日葵的圖片,在展廳前麵的大廳裏像貼牆紙鋪天蓋地貼滿,金燦燦一片陽光燦爛,大大加深了參觀者對向日葵的印象。進入展廳之時,經過精心布置的展廳內非常黑暗,隻有數盞聚光燈照射著黑暗中的一隻水晶玻璃展櫃,大家在參觀手冊上已經知道它是專門用防彈玻璃造的!(扇乎,誰會去對一張畫開槍呢)
    那張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梵高的《向日葵》,在宛如陽光的聚光燈下,宛如在真正的陽光下盛開,金光燦燦。參觀的人們交口稱讚這張傳世珍品時,眼睛逐漸熟悉了黑暗,忽然全身一個激靈!原來在黑暗中,那張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兩旁,貼著牆根,竟然是左右各有一大排全身黑色警服的安全警察!這些精彩的策展手法,怎能讓一般的參觀者不相信這幅梵高作品的價值呢?
       
    話說完了,還是接著碼字寫小說來的輕鬆。梵高已去。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春雨瀟瀟11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在這裏遇到喜歡藝術理論的人士,我其中的一個碩士學位是藝術理論藝術史。 還沒有機會讀那篇雲易的文章,會拜讀的。如果文學城多登載些這樣的文章,在交流的過程中,讀者會受到啟發和提高。
無去來處 回複 悄悄話 藝術門外漢,小學畫個水彩畫都得老師高抬貴手才能及格的那種。很喜歡你的文章,隨便說兩句。個人比較喜歡莫奈和梵高。有次在大都會看到幾幅從梵高藝術館借展的畫,確實引人入勝。我覺得好的畫就是能吸引人的畫,對於藝術圈之外的普通人來說,有的藝術品被吹得天花亂墜,看了除了鬧心意外不會再想看第二眼。對畢加索不感興趣,不知道為什麽就那麽著名。不過有同事淘換一個咖啡杯子給我,上麵的圖案是畢加索一幅畫的局部,倒是挺招人喜歡的。當時把個舊杯子送我,也是因為我說了一句有點兒畢加索的意思嚜。記得以前去看陳逸飛的畫展,印象深刻的是“黃河頌”和幾幅西藏主圖的畫,等看到那些仕女圖,就覺得匠氣十足,沒什麽意思了。藝術品欣賞確實因人而異,也因此就更需要藝術評論的輿論導向,要不然沒有市場,那些幫閑的吃什麽呢?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感謝查立的延伸。其實說凡高的畫“價值連城”並不是我的原意,我是想說凡高的藝術價值,和金錢沒關係(我個人也不願意在這個肮髒的藝術市場上多費筆墨)。但你的“延伸”很重要,因為一般人會誤認為我是在說凡高的畫真的值那麽多錢。
我也是四川美院的(雲易不是我的真名,說真名我們可能互相認識)。我個人幾乎不和藝術市場沾邊。我個人認為藝術市場本是人性虛榮的聚集點,中國的藝術市場更是如此。
bluey 回複 悄悄話 真的不需要寫這麽多,這是微博和輕博的時代。知道和喜歡梵高,是因為那本著名的傳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