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特菲爾德的傳道生涯

(2010-12-10 19:24:20) 下一個
J.C萊爾
譯/梁曙東、朱文麗

早期生涯

菲爾德出身寒微,並沒有什麽財富或上層關係幫助他在這個世界出人頭地。他的母親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經營貝爾旅館。懷特菲爾德的早年生活——據他自己的記述——是毫無信仰可言的。雖然家境貧窮,但因為懷特菲爾德是格洛斯特的居民,他得以在該市免費的文法學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懷特菲爾德似乎在15歲的時候離開了學校,不得不輟學幫助母親料理生意,並自己掙錢謀生。後來在上帝的佑助和自己的努力爭取下,他終於又到學校繼續學業。18歲時,進入牛津大學的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學習。

懷特菲爾德在牛津的日子是他生命中的偉大轉折點。在進入牛津之前的兩三年時間裏,他並非沒有信仰方麵的強烈感受。但從他進入彭布羅克學院後,這些感受很快成熟起來,他堅定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隻要可能,他就堅持不懈地運用各種蒙恩之道。他把空閑的時間都花在探訪牛津的監獄、給囚犯讀聖經以及盡力行善上。他認識了約翰•衛斯理和他的弟弟查爾斯,還有一小群誌趣相同的年輕人,包括《塞倫和阿斯巴西奧》(Theron and Aspasio)的作者,遠近聞名的詹姆斯•赫維(James Hervey)。這是一群委身於上帝的人,他們嚴格“遵循方法”生活。“循道會”一詞就是首次用在這群人身上的。懷特菲爾德一度如饑似渴地閱讀《托馬斯• 肯培傳》(Thomasa Kempis)以及卡斯塔努紮(Castanuza)的《屬靈爭戰》(Spiritual Combat)之類的書,險些變成了一個半天主教徒、禁欲主義者、神秘主義者,將所有信仰都歸結為苦行舍己。

但他漸漸從這樣的黑暗裏被解救出來,部分是由於一兩位有經驗的基督徒的忠告,部分是由於閱讀像司古哥(Scougal)的《人心中的上帝的生命》(Life of God in the Heart of Man)、威廉•羅(William Law)的《嚴肅的呼召》(Serious Call)、巴克斯特(Baxter)的《召喚未歸正者》(Call to the Unconverted)、阿雷恩(Alleine)的《警告未歸正的人》(Alarm to Unconverted Sinners)以及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的《聖經注釋》(Commentary)。但最主要的,他自己說:

我的思想現在更開闊了。我把別的書放在一邊,開始跪下來讀聖經;隻要有可能,我都心懷禱告去讀每一行每一字。這真是我靈魂所當吃喝的。我每天都接受從上麵來的新鮮生命、亮光和能力。在一個月中我讀上帝的書所得到的真知識,比從閱讀所有人的書中得到的更多。

1736年,年僅22歲的懷特菲爾德在聖三一主日,由格洛斯特的本森(Benson)主教按立擔任聖職。

懷特菲爾德的第一篇講道正是在他出生的格洛斯特城的聖瑪麗勒克裏教堂(St.Mary-le-?Crypt)所做的。然後,他在倫敦的陶爾教堂臨時任職兩個月,以此開始了他的日常傳道生涯。除了在那裏固定事奉,他還不斷到倫敦的其他教堂講道,以及其他地方——艾靈頓、比肖斯改特、聖丹斯坦斯、聖瑪格麗特、威斯敏斯特、堡爾和琪普塞德等教區的教堂。從一開始,他就贏得了無論是在他以前還是以後的傳道人無法相媲美的讚譽。不管是平常還是主日,無論他到哪裏講道,那裏的教堂就會爆滿,這產生了極大的轟動。很簡單的事實就是,這位極有口才、即興傳道的傳道人,用極不尋常的嗓音和講道方式傳講純正的福音。當時倫敦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會眾極為驚奇並為之傾倒。

他離開倫敦後不久,接到衛斯理兩弟兄的邀請,請他去北美喬治亞殖民地協助照顧那裏的一家孤兒院。1737年下半年他漂洋過海到了美洲,在那兒呆了將近一年。

開始露天布道

1738年下半年,懷特菲爾德從喬治亞回國,但他不久就發現,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再像他去喬治亞之前了。大部分的神職人員都不再支持他,並懷疑他是一個狂熱分子和盲信者,尤其對他所宣講的重生教義極其反感——而這正是許多受了洗禮的人迫切需要的!能讓他上講壇講道的地方急劇減少。從這時起,懷特菲爾德在英國教會內的用武之地已在各方麵大大縮小了。

在在這個關鍵時刻,懷特菲爾德邁出了轉折性的一步,他采用了露天傳道的方法。他看到,到處都有成千上萬不上教堂敬拜、在星期日無所事事或是犯罪的人,而教堂內的講道對他們鞭長莫及。懷特菲爾德懷著神聖的進取精神,決心效法他的主的做法:“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主動接近他們,“勉強人進來”。(路14:23)

從那時起,在倫敦周圍,隻要有大片空地,有成群無所事事、不認識上帝、不守安息日的人聚集,懷特菲爾德就會站起來為基督揚聲。他傳道的地方有哈克尼公地(Hackney Fields)、瑪麗勒波尼公地(Mary-le-bonne Fields)、梅市(May Fair)、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布萊克希斯(Blackheath)、莫菲爾德(Moorfield)和亨廷頓公地。成百上千從未夢想過上教堂的人仔細地聆聽、如饑似渴地接受他在露天宣講的福音。純正信仰的工作在推進,就像把柴從火中抽出來一樣,從撒旦手中靈魂被搶了出來。這工作的進展如此迅速,以至於當時的英格蘭教會難以接受。大部分的神職人員,不願去得著那些幾乎像蠻族的草民,也不願別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做。從此,懷特菲爾德在英國國教講壇上的事工幾乎完全停止。

從1739年到1770年他去世的31年間,懷特菲爾德的經曆幾乎隻有一個麵貌,這個非同尋常的人心裏隻有一件事:隻以他主的事為念。從星期日早上直到星期六晚上,從1月1日到12月31日,除了臥病在床,他幾乎從沒停止過傳講基督,走到世界各地勸勉人悔改,到基督那裏得救。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幾乎沒有哪一個稍有規模的城鎮,是他沒有去傳過福音的。如果教堂的門向他敞開,他很樂意在教堂裏講;如果隻能進會堂,他就很開心地在會堂裏講;如果教堂或會堂都向他關閉,或者因為太小,不能容納所有聽眾,他也樂意隨時準備在露天傳講。31年之久,他一如既往地這樣工作。他總是宣講同樣的榮耀福音,而且有目共睹的,總是帶有極大的果效。他在莫菲爾德講道後,僅在聖靈降臨節那一周的時間裏,便收到1000封關注靈魂的人的信,並且有350人領受了聖餐。據估計,在他34年的傳道生涯中,他公開講道達18000次。

當冬天露天傳道必須暫停時,他在倫敦的日常傳道工作也同樣令人驚歎。由於英國國教各教區的講壇都向他關閉,人們在托特納姆法院路特意為他建了一所會幕教堂。他在裏麵的工作包括以下內容:每星期日上午六點半,主領幾百人參加聖餐儀式,過後帶領禱告,上午下午都講道,傍晚五點半再講道。最後,對在會幕教堂分席而坐的寡婦、已婚人士、年輕人和未婚女士講話,以合宜的話勸勉不同處境的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上午,他通常六點開始講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六晚上,他作講座。這樣看來,他每周講道達13次!這期間他還要與幾乎世界各地的人保持頻繁的通信聯係。

像懷特菲爾德這樣能夠經得起長久勞作的人實在了不起。盡管他經常遭遇暴力,卻沒有遭害,這同樣充滿神奇。因為沒有完成命定的工作,就絕不會死去。1770年9月29日,星期天,他猝死於北美紐伯裏港,年僅56歲。他曾經與阿伯蓋文尼城一位姓詹姆士的寡婦結婚,但她先他而去。從他在信件中很少提及他妻子的情況來看,這場婚姻似乎沒給他帶來多少快樂。他沒有孩子,但他留下了比兒女成群的人遠為美好的名聲。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喬治•懷特菲爾德那樣,如此完全地將畢生奉獻給基督,一生為他所用。

去世的情形

這位偉大福音傳道人最後彌留之際的情形和細節非常令人矚目,我理當在此多費點筆墨。這是與他生命的華彩樂章極其和諧的休止符。他這樣以講道為生30多年,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用一句話說,他幾乎是死於疆場之上。他常說:“突如其來的死亡,就是突如其來的榮耀。不管這是對是錯,我還是禁不住希望我可以這樣離去。對我來說,活著要受人照顧,看著朋友為我哭泣,這比死更糟糕。”他如願以償。一夜之間,他氣喘突然加劇,朋友們幾乎還不知道他病了,他就倒下了。

9月29日,星期六,在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懷特菲爾德騎馬從樸次茅斯前往紐伯裏港。他答應了星期日早上在那裏講道。不幸的是,在路上,他受人苦苦懇求,要他在一個名叫埃克塞特的地方講道。盡管他感到非常不適,內心卻無法拒絕。在他講道之前,一位朋友說他看上去比平時更辛勞,對他說:“先生,你更應該上床睡覺,而不是講道。”對此懷特菲爾德回答說:“先生,確實如此。”然後,他轉過身來,緊握雙手,望著天上說:“主耶穌,我做你的工作非常疲倦,但對你的工作並不厭倦。如果我還沒有走完我的道路,請讓我去,再一次在田野裏傳講你、印證你的真理,然後回家,死去。”然後,他向田野裏的一大群人講道,講道的經文是《哥林多後書》13章5節,曆時將近兩個鍾頭。這是他最後一次布道,是他整個生涯完美的結束。

一位目擊者作了下麵關於懷特菲爾德生命落幕的動人敘述:

他從座位上起來,站得挺直。他外表本身就是一篇極有力量的布道。他消瘦的臉,蒼白的臉色,來自天上的火在他衰殘的身上奔湧而出的明顯爭戰,都深深打動著人們。他心靈願意,但肉體正在死去。在這樣的情景中有好幾分鍾,他不能說話。

然後,他說到:“我要等候上帝滿有恩典的幫助,因為我肯定,如果他願意,他要再次幫助我講述他的名。”然後他講了一次很可能是他最好的布道。講道的後半部分包含了下麵這段話:“我要走了,我要去到為我預備的安息裏。我的日頭已經照亮了許多人,但現在它要落下了 ——不,是升起,直到榮耀不滅的天頂。很多人在世上比我活得長,當我這身體不在的時候他們還活著。我要去那裏——哦,何等神聖的想法!——一個不知何為時間、年齡、疾病和愁苦的世界。我的身體垮下,但是我的靈魂升騰。我多麽願意永遠活著傳講基督,但死了就是與他同在。相比那在我眼前尚未完成的巨大工作,我的一生多麽短暫,如果我現在離去,盡管隻有如此少的人顧念天上的事,但那賜平安的上帝必然要眷顧你們。”

講道結束後,懷特菲爾德與一位朋友吃午飯。盡管他已經非常疲倦,但仍繼續騎馬趕往紐伯裏港。到達那裏之後,他早早用過晚飯,上床休息。根據傳言,當他手裏握著一支點亮的蠟燭走上樓梯時,他在樓梯盡頭忍不住轉過身來,向聚集在一起要見他一麵的朋友說話。他說話的時候,似乎有火在他裏麵燃燒。還未能講完,他抓在手裏的那支蠟燭已經燒到盡頭。他退下進到臥室,就沒有再活著出來。上床後不久,一陣劇烈的氣喘控製了他,在第二天早上六點前,這位偉大的傳道人就死了。如果曾經有人在活著時就預備好麵對死亡,那就是懷特菲爾德了。當時候臨到,他已經預備好了一切,靜待死亡。他被安葬在他死去的地方——他要講道的那間教堂講壇下的地窖裏。他的墳墓一直到今天仍在。沒有任何事比喬治•懷特菲爾德逝於斯葬於斯更讓這座小城聞名了。

傳道的特點

懷特菲爾德對不滅靈魂的直接造就是巨大的,是無法估量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北美可靠的見證人記錄下他們堅信的這一點:他是被上帝使用,使數以千計的人歸正的器皿。無論他在何處傳道,許多人不僅僅是歡喜、激動、被吸引,還確確實實被改變,從罪中回轉,成為徹底服事上帝的人。他的講道給各階層的人都帶來了強有力的影響。不僅如此,他的事奉也祝福了數以千計從未見過他、從未聽過他傳道的人。

現在讓我來指出懷特菲爾德傳道的特別之處。

一方麵,懷特菲爾德所傳講的是特別純正的福音。也許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那樣,給予他們的聽眾這麽多的麥子,這麽少的糠秕的。他不是站起來講他的派別、他的事業、他的利益、他的職分,而是在不斷地對你講你的罪、你的心、耶穌基督、聖靈、悔改、信心和聖潔的絕對必要性,他按著聖經闡釋這些重大問題時采用的方法來講。他經常說:“哦,耶穌基督的義!請原諒我幾乎在所有的講道裏都提到這一點。”這樣的傳道是上帝樂意尊榮的,它首先必然是對真理的彰顯。

另一方麵,懷特菲爾德的講道特別清楚簡單。他的聽眾對教義無論有怎樣的看法,都絕不會不明白他要講的意思。他講話的風格是輕鬆、簡明和對話式的,討厭長而複雜的句子。他總能看到目標,直接朝目標進發。他很少用深奧的論證和細致的推理來困擾聽眾。簡單的聖經上的話語、恰當的例證、貼切的故事,這些都是他經常使用的武器。結果就是,他的聽眾總能明白他的意思。他從來不會讓他們聽得摸不著頭腦。傳道人要取得成功的另外一個重大要素:他一定要用盡各種方法,讓人能明白他的意思。烏什(Usher)大主教的話是很有智慧的:“把易變難,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但是把難變易,這是偉大傳道人的工作。”

另外,懷特菲爾德的傳道特別勇敢直接。他從來不用“我們”這個不確定的說法,這個詞在英格蘭的講壇中用得非常多,隻會給聽眾帶來如墜雲霧的混亂感覺。他直麵眾人,就像一個帶著上帝給他們信息的人一樣,“我來這裏是要講關於你的靈魂的事情”。結果就是,許多聽眾經常認為,講道是特別對他們講的。他不像很多人那樣,隻是滿足於在長長的講道結束時附上一條可憐的應用。相反,他的應用像一條連續不斷的脈絡貫穿於他的講道,“這條是給你的,這條是給你的”。他從來不會放過他的聽眾。

懷特菲爾德傳道的另外一個震撼人的特點就是他描述事情時的特別能力。阿拉伯人有一句諺語:“最好的演說家能把人的耳朵變成眼睛。”懷特菲爾德似乎在這方麵有特別的能力。把要講的題目戲劇化,他做得如此徹底,仿佛他講的事就在你的眼前閃動。他經常對他講的事情作栩栩如生的描述,以至於聽眾相信,他們真的看到了、聽到了這些事情。其中一位給他作傳的人這樣說:

有一次,切斯特菲爾德伯爵來聽他講道。這位偉大的傳道人用瞎眼乞丐為例描述一個沒有歸正的罪人的可憐光景:天色已黑,路上危險,這可憐的乞丐走到懸崖邊上,他的狗離他而去,他隻能依靠那唯一的拐杖摸索探路。懷特菲爾德帶著極大的熱情講這個題目,極盡描繪的能力,以至於全體聽眾都屏住呼吸,鴉雀無聲,仿佛他們看到了那可憐老人的動作。最後,當那乞丐準備邁出致命的最後一步,摔下懸崖取死的時候,切斯特菲爾德伯爵竟衝了上來,像要去救他,大聲說:“他摔下去了!他摔下去了!”這位高貴的伯爵被這位傳道人完全吸引過去,以至於忘記了整件事情隻是描繪出來的而已。

懷特菲爾德傳道的另外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他極為真摯。他的布道不像樸次茅斯港早晚鳴放的禮炮,隻是一種形式,到時即鳴,不會打擾任何人。懷特菲爾德的布道充滿生命和火熱,叫人無法擺脫。要睡著是不可能的,不管喜歡與否,都要聽。他有一種神聖的力量,像風暴一樣抓住人的注意力。人們還沒有時間思考該怎麽辦,就已經被他的能力大大推動。我們肯定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如果我們要人相信,就一定要讓人確信我們自己是真摯的。傳道人之間的分別常常並不在講的內容上,而更多是在把這些內容講出來的方式上。

懷特菲爾德的傳道還有一個值得我們特別留意的特點,這就是他的講道包含著極大的傷痛情感。他在講壇上痛哭,這並非罕見。在他晚期旅行中經常陪伴著他的哥尼流•文特(Cornelius Winter)甚至說他很少發現懷特菲爾德講完道是不流淚的。在這當中並沒有任何造作的成分。他為在他眼前的人們大動感情,他的感情以眼淚流露出來。我想,在他傳道成功的所有因素當中,沒有什麽是比這更重要的了。這喚醒了人們的感情,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深處,而這是再多的理論和表演都無法做到的。這緩解了很多人對他的偏見,他們無法仇恨這個為他們的靈魂如此大大流淚的人。有一個人對他說:“我來聽你講道的時候,我的口袋裏裝滿了石頭,打算打碎你的腦袋。但是你的講道勝過了我,打碎了我的心。”人一旦明白一個人是愛他的,他就會樂於聽他講的一切。

在對懷特菲爾德講道的分析上,現在我請讀者加上這一點,就是他生來就有好幾樣能成為演說家的最罕見天賦。他的動作是完美的——如此完美,連那位著名的演員蓋瑞克(Garrick)也毫無保留地發出稱讚。他的聲音和他的動作一樣奇妙——如此有力,可以讓3萬人同時聽到他的講話,語調如此動人,富有音樂美感,以至於有人說,他說出“美索不達米亞”這個詞都可以讓人流淚。他在講壇上的風度特別優雅迷人,據說隻要聽他說話5分鍾,就會忘記他其實是一個斜視的人。他話語的流利、恰如其分的表達是一流的,他總能在合適的地方說出合適的詞。我要再說一次,把這些天賦和前麵講過的事情加在一起,想一想,我們所掌握的情況是否已經足夠說明他作為傳道人是有能力、廣受歡迎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說,我認為英格蘭從來沒有一個傳道人,像懷特菲爾德那樣集所有這些優秀品質於一身。無疑,有一些人在其中一些天賦方麵超越他,也許也有人在一些方麵與他並駕齊驅。但在一個傳道人能夠擁有的最好天賦的完美和諧組合方麵,再加上無與倫比的聲音、風度、表達、動作、對語言的掌握,我要重申我的看法,懷特菲爾德是無可匹敵的。

個人品格

對於這位18世紀的偉大屬靈英雄的內在生命和個人品格,我就不必詳細闡述了。實際上我不需要這樣做。他是一個特別敞開的人,是沒有什麽需要辯護或解釋的。他的缺點和美好品質都一清二楚。所以,我隻需要指出他品格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

他是一個有著深深和無偽的謙卑的人。任何一個讀過由吉利斯(Gillies)博士出版的懷特菲爾德所寫的1400封信的人,都會看到這一點。一次又一次,正當他如日中天、廣受人們愛戴的時候,我們發現他用最卑微的詞語來描寫他自己和他的工作。在1753 年9月11日他寫信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為您無限憐憫的緣故,賜我一顆謙卑、感恩和交托的心。真的,我比最卑鄙的人還卑鄙,實在驚奇他竟然使用像我這樣的惡人。”在1753年12月27日,他寫道:“我的朋友,不要表揚這條如此懶惰、不冷不熱、無益的蟲,請不要這麽做。我求你們鞭策我,說,你這個睡著的人,醒來吧,去為你的上帝做一些事。”對世人來說,像這樣的話無疑是愚蠢、造作的,但是熟讀聖經並從中受教的人,在這裏看到的是所有最偉大的聖徒出自內心的感受。這是像巴克斯特、布蘭納德(Brainerd)和馬欽芮(M’Cheyne)這樣的人所說的話。受上帝默示的使徒保羅也有同樣的心思意念。那些有最多光照和美德的人總是最謙卑的。

他是一個用燃燒的愛愛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9)不斷出現在他所有的書信裏。它就像芬芳的膏油,讓他所有的通信充滿了香氣。他總是在講關於耶穌的事,從不厭倦。正如喬治•赫伯特所說的那樣,“我的主從來不會長久離開他的思念之外”。他的愛、他的贖罪祭、他的寶血、他的義、他樂意接納罪人,他對聖徒的忍耐和溫柔,在他眼中看來總是使人煥然一新的話題。至少在這方麵,他和那位滿有榮耀的蘇格蘭神學家羅哲夫有著奇妙的相似之處。

他是一個孜孜不倦勤奮為上帝工作的人。要在教會史冊上找到如此努力為基督工作,如此徹底把自己用在事奉基督裏的人,恐怕是很難的。亨利•維恩在巴思這個地方為他的葬禮所做的布道中做了如下見證:

這位屬上帝的人勞苦之大,是何等神跡奇事!在將近30年間,他的身體竟能不間斷承受如此重擔,對此我們隻能驚奇不已。還有什麽能比長時間經常、持續、劇烈的肺部過度操勞,更能考驗一個人的體質,特別是在他年輕的時候。明白肺部結構的人,有誰會想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個星期裏講話40個鍾頭,很多時候是講60個鍾頭,長年累月這樣講,對著成千上萬的人講,而且在這樣的勞苦工作之後,沒有休息,又被邀請到家裏,繼續用詩章和靈歌獻上禱告和代求呢?實情就是,在勞苦工作方麵,這位非同尋常的上帝的仆人在幾個星期裏所做的事,就和大部分人在一年裏盡力工作所做的一樣多。

他是一個直到生命盡頭都極為舍己的人。他的生活方式是最儉樸的,飲食節製是出了名的。在一生中他都是一個早起的人,一般在四點鍾起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他在晚上也同樣準時,大約十點休息。他是一個習慣禱告的人,常常整夜讀經靈修。與他經常住一個房間的哥尼流•文特說,他有時候在夜裏起床禱告。他不關心金錢,除非它有助於基督的事業。一次,有人堅持要給他7000英鎊供他自用,他拒絕了。他沒有積累大筆的財富,沒有建立富有的家庭。他去世時留下的一丁點錢全是朋友給他的饋贈。教皇罵馬丁•路德“這個德國野獸不愛金子”的話,也完全適用在懷特菲爾德身上。

他是一個特別無私、目標專一的人。他隻為兩個目的而活——上帝的榮耀和靈魂的得拯救。他對次要的和自私的目的根本一無所知。他沒有結黨,讓跟從者以他的名為稱號;他沒有成立宗派,以他自己的作品為教義信條。他喜愛的一句話可以最好地歸納他的品格,這句話就是:“隻要基督得到高舉,就讓喬治•懷特菲爾德的名朽壞吧!”

他是一個特別歡喜快樂的人。見過他的人,沒有一個懷疑他是以他的信仰為樂。在整個事奉生涯中,他在很多方麵受到試煉——一些人誹謗他、蔑視他,假弟兄曲解他,無知的神職人員到處反對他。不斷的爭論讓他擔憂,但是他從來沒有失去喜樂。他是一個非常喜樂的基督徒,他的音容笑貌就是對他事奉主的工作的見證。在他死後,一位住在紐約的尊貴夫人,說到聖靈怎樣影響她,怎樣把她的心爭取過來歸向上帝時,用了這句特別的話:“懷特菲爾德先生如此喜樂,這吸引我去做一個基督徒。”

最後,但絕非最無關緊要的一點,就是他在信仰上有著非同一般的愛心、寬容、慷慨。他根本沒有那種狹隘的思想:以為自己陣營的人已經完全壟斷了真理和天堂。他愛所有真心愛主耶穌基督的人。他用天使的標準——“他們是否認信並向上帝悔改,相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行事為人上聖潔”——衡量所有的人。如果他們是這樣的人,他們就是他的弟兄。不管是否認識,他的心都與他們同在。對他來說,小小的分歧隻不過是草木禾秸,主耶穌的記號是他唯一關心的。當我們想到當時的時代精神,他的這種寬宏大量就更了不起了。就連蘇格蘭的厄斯金(Erskines)兩兄弟,也要求他除了給他們自己所處的蘇格蘭分離教會講道以外,不要向任何別的人傳講。懷特菲爾德問他們,為什麽隻向他們講道?得到的回答很有意思:因為我們才是主的百姓。懷特菲爾德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問:“是不是隻有你們才是主的百姓?”他告訴他們:“如果其他所有的人都是魔鬼的百姓,那麽更需要有人向他們講道。”最後,他說,“如果教皇本人把講壇讓給他,他也會很高興地在上麵傳講基督的義”。他一生堅持這種寬容的精神。如果其他基督徒誤解了他的意思,他也會原諒他們;如果他們拒絕與他同工,也仍然愛他們。再沒有什麽能比他在死前所作的請求,更有力地見證他沒有一點狹隘的思想了。這請求就是當他死的時候,請求讓約翰 •衛斯理在他的葬禮上講道。由於在加爾文主義的觀點上的分歧,很久以來衛斯理就與他的意見相左。但是懷特菲爾德直到生命的最後,仍定意要忘記在細節上的分歧。他看待衛斯理,就像加爾文看待馬丁•路德一樣,“隻是耶穌基督的好仆人”。另外有一次,一位好爭論的宗教教授問他是否認為在天上可以與衛斯理再見麵,他那令人震驚的回答是:“先生,不可以,我怕是不可以。他會如此接近寶座,我們相隔如此之遠,幾乎連看他一眼都看不到。”

我絕不是說本章的主人公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他也像所有上帝的聖徒一樣,是一個被造不完全的人。他有時候判斷錯誤,常常對上帝的護理匆忙得出結論,錯把他自己的心願當作上帝的帶領。……我們卻毫不懷疑,他在根本上還是一個極其聖潔、舍己和表裏如一的人。一位美國作家寫道:“他品格上的缺點,就像太陽黑子,任何花大力氣冷靜而仔細觀察這些黑子的人,都不難察覺。但實際上,這些都消失在普照和煦的光輝中了。”上帝如果把更多像這位100年前偉大的英格蘭福音傳道人一樣的牧師賜給我們今天的教會,教會就真是有福了!

《英國複興領袖傳》簡介

18世紀的英格蘭,國力衰微,政治、經濟腐敗,信仰、道德都處在極大的黑暗之中。然而從18世紀中期開始,懷特菲爾德、衛斯理、羅曼等人發起的信仰複興運動震撼了整個國家,帶來一場信仰和道德上的完全徹底的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民族的曆史進程。本書所記載的就是這11 位巨人非凡的生平,他們對真理的忠誠、布道的大能,及他們在使一個世代悔改歸正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作者在書中宣告說:我堅信,除了路德和在歐洲大陸與他同時代的人,以及我們這裏的改教殉道者以外,自使徒時代以來,世界上還沒有出過這樣的偉人。我相信,還沒有人那樣清楚地傳講聖經真理;沒有人像他們那樣生活;沒有人在事奉基督上顯出如此的膽量;沒有人為真理受這麽多苦難;沒有人行過如此多的善舉。

作者J.C.萊爾(1816-1900)是英國國教的首任利物浦主教,他繼承17世紀偉大清教徒傳統,持守聖經的至高權威,成為一位優秀的聖經學者。作為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受到斯托德等大家的推崇,萊爾是大能的講道者和忠信的牧者,司布真認為他是“英國國教中的傑出人物”

注釋:

1.本文選摘自《英國複興領袖傳》,J.C.萊爾著,梁曙東等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