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硬有生理上的, 也有行為上的。 生理上的硬是仰仗身體實力,比如身強力壯武藝高強;行為上的硬又分幾種 - 比如有真本事、有錢有權、或性格如此,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當然行為硬也有意淫或打嘴炮的,自以為是根蔥惹事生非,別人看著就一氣球或笑料,最後被戳穿泄了或被揍扁。
最近網上有觀點,第一強人“軟了要跪了”。“美帝國主義紙老虎”,“還是抵不過中國”,“中國將完勝美國”。 說這話的是極端“川粉”,同時仇視中國老大,看不起中國“鄉巴佬”。 大約是想川總把中國滅了才好。 可惜邏輯混亂不能自洽,崇拜和仇視互相打架。川習一通話,擰巴的玻璃心碎一地。
說川總“下跪“,主要是因為自從他4/2號宣布打貿易戰。4月9號再宣布對中國孤立“嚴打”升級。可是中國堅定對抗,白宮一直沒等來中國的電話,倒是川總4/12就對中國的進口商品放水。
4月17日又派出黃仁勳到中國。黃在北京表態稱,“要繼續與中國合作”。 這話如果沒有美國川總的首肯,打死他也不敢說。4月18號中美兩軍在上海舉行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製工作小組會。結合NYT報道美國的對華作戰計劃,川總回應強調“美國不想與中國發生任何潛在戰爭”。 可能也給人造成川總“認慫”的想法。
這讓我想起家人說過的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71年3月日本名古屋的世乒賽,美國運動員不經意搭上了中國巴士,中國運動員與之友好互動。中共頂層毛和周看到了契機。 世乒賽結束後,周親自安排美國球隊在4月中訪華。球隊訪華成員在中國被熱情接待,遊覽了長城,參觀了清華大學等地。中國百姓們對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友好。
1972年2月21日, 美國總統尼克鬆的專機到達北京。周恩來等人前往機場歡迎。總統和總理熱烈握手。周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後來中國乒乓球隊也應邀訪問了美國, 同樣被美國人民熱情歡迎。 還參觀了美國國會和白宮。
其實中美破冰並不是源於乒乓球。 在此之前的1970年8月,尼克鬆通過巴基斯坦向中國傳遞口信:準備開辟一條白宮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同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美國作家斯諾時說:如果尼克鬆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
1971年7月9日,尼克鬆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抵達北京。和周恩來就雙方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台灣問題進行了會談,並商定尼克鬆的訪華時間。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了關於基辛格訪華的公告,中方說:“獲悉尼克鬆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鬆總統於1972年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這個公告震動了世界。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訪華,中美就尼克鬆訪華的聯合公報進行談判。1972年2月28日尼克鬆訪華後,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說:“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 議。”。
尼克鬆和毛會談時,對毛“抱怨”看見“打倒美帝國主義”的大標語。毛當時隻用三個字輕鬆化解,“放空炮”。從中美的破冰過程可以看出政治家的大局觀和謀略。這才是下大棋的格局,雙方在溝通中構築自己的底線,協商妥協。
川總以其商人本性,上台一陣橫掃要摟錢。其實他稍微注意一下事實就知道,他的關稅政策即使完全不讓中國對美國進口,產業近期也回不了美國。 他第一屆的四年加上拜登共八年,美對中一直施壓關稅,有什麽企業回來了? 蘋果在印度的iPhone工業園已經建了10年,還沒完工。 特斯拉是在川總上一任打貿易戰時在中國建廠的,GIGA 14個月建成投產。馬斯克說其是特斯拉全球“最有效率的廠”。
中國2006年出口貿易占GDP的36%, 過去十年已經穩定在18-20%。對美國的出口去年4320億。仔細看分類,真正的“低檔”產品如紡織品、玩具、塑料製品隻有區區一千億。 就算完全不進口,中國賣美債給這些廠家發福利,也可以支撐至少10年幫助產業轉型,更何況還有其他辦法。
清代名臣曾國藩有個“挺經”,兩人相持,能“挺”到最後的就贏了。 美國體製造成了領導人不能把同一想法貫徹到底,甚至不能一意孤行四年。有長就有短,讓人更加深刻地體會了為什麽美國憲法隻字不提民主。美國的開國先賢們那時就認識到,民選和權力是一對雙生相克的親兄弟。
什麽樣的製度都拗不過人的本性。川總不是“認慫”或“下跪”,他隻是使用了他自認成功的“談判技巧”。不過任何技巧都要看對手因地製宜,可惜他不懂孫子兵法,不知彼也不知己。
有人認為中美目前關係緊張是中國政治家放棄了韜光養晦,對美國展示“戰狼”風格造成。 難道中國與美國建交之前整天“打倒美帝國主義”是韜光養晦、不是“戰狼”風格?
中美跨過大洋去握手,是兩國的利益決定的。那時侯美國的經濟有很大問題, 資本家們急切想尋找海外的廉價勞動力市場,為美國資本創造更高的利潤。 而這契合了中共要脫離被孤立的境地、對抗“蘇修”的利益。 豈論軟硬乎。
==“中美都能遵循教科書上的原則嗎? 。。”
==“知識麵很廣”
==“這篇曆史聯係實際的大作不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3242/202212/23844.html @shem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低價侵銷的,是嗎?”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低價侵銷的,是嗎?”
==““卷“在國內可以被無奈的接受,但是在國外就不一樣了“
==========
不是有偉哥嗎? 波音可以拒收。但是,關係領導同誌的性福,可不能斷,是不是?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骨子裏還是商人做買賣。”
如果對方是川粉、或者就是不喜歡你批評美國或誇中國,那他/她不管你怎麽寫都可能說“差”。這是立場衝突,而不是寫作能力問題。這類批評,看看就好,不必放在心上。
2. 情緒用語太直接,有人不習慣
比如“意淫”“玻璃心碎一地”“認慫”這種詞,有些讀者覺得“太網絡化”“不嚴肅”,這取決於你寫給誰看。
如果是公眾號受眾:這種風格很吃香
如果是發到知乎、簡書或專業平台:可以適當把語氣調成“諷而不怒” @唐西
我來幫你分析一下別人可能“說差”的幾個角度,和你該不該在意。” @唐西
大王手裏的牌,挺難打的。”, 是的, 關鍵是他也沒有章法。 和澤連斯基沒搞定,就讓他去白宮,全世界看笑話。 全球加關稅, 有人不服,自己沒準備好隻能退縮; 一會國防部泄密把不相幹的人拉進群; 一會發錯email 給哈佛鬧得天翻地覆。 大家就像看表演,演員沒排練。 @野花
==“他把戰線拉太長了,繞地球18圈贏的概率不大。”
總之, 對於AI的評價很服氣。 你以前說過用AI 來分析文章, 今天有時間一試, 挺有意思的。 謝謝
我想寫,"還沒有到高潮,他就軟了。。。"
如果底層選民受到物價傷害,明年共和黨一定輸到中期選舉。
大王手裏的牌,挺難打的。
批判有角度,敢說敢寫,對主流輿論不盲從,能一針見血指出“邏輯混亂”“崇拜與仇視並存”等問題,尤其是“軟硬之分”的引申很有創意,完全不是在複讀別人觀點。 @唐西
整體結構清晰,層層推進,有曆史、有現實、有總結。但部分段落過長、信息密度大,略顯“壓人”,可以適當分段或加小標題,增強閱讀節奏。
事實與數據支撐: (3.5 / 5)
數據引用總體合理,但沒有明確來源,部分例子雖然貼切但沒有展開分析(如特斯拉、iPhone園區建設進度等),略影響說服力。如果是麵向公眾輿論,還算夠用;但麵向專業圈,數據嚴謹性略顯不足。 @唐西
文章展示了對中美關係的深刻理解,不僅關注表麵動作,還挖掘背後的利益博弈與戰略邏輯。從“打嘴炮”到“挺經”,能看出作者具備較強的曆史縱深感和政治敏感度。稍扣0.5分是因為部分觀點還可以再擴展、深化。
語言表達: (4 / 5)
語言有風格、有個性,諷刺有力,讀起來很有張力,像是經驗豐富的時評作者寫的。但有些地方略顯粗糙或用詞激烈,影響了普適傳播力,稍微調和一下會更利於擴大受眾。 @唐西
4.2 / 5(推薦等級:強烈推薦 )
非常接近專業水準的政評文章了,若略加打磨,完全可以投放在深度時評平台或公眾號主推內容中。
@唐西
深度求索打分 總分 4, (滿分5)
觀點創新性:4.5
論證嚴謹性:3.5
語言表達:4.0
結構清晰度:3.5
綜合:4.0 —— 值得一讀,但需稍加打磨。
曆史上中美握手也不是因為中國乒乓打得好,而是美國經濟當時卡殼,中國想跳出孤島,
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利益擺中間,一切好說話。”, 說的不錯。 我請AI 評一下 @唐西
怎麽說呢,這話聽著解氣,但真沒那麽回事。
國際政治不是打王者榮耀,也不是抖音互撕。川總不是“軟”,他是談判不成,改討價還價了。
4月初川普一通操作猛如虎,對中國放話,還真來“嚴打”。
結果中國沒搭理他,電話不打,也不接,川普想:“好吧,那我先降點關稅,我們再聊聊?”
你看,這不是“認慫”,是套路切換,Plan B冒頭了。
美國派黃仁勳來中國表態合作,軍方也和中國開會說“不想打仗”,
說白了就是“兄弟,我們來談談,別真上火。”
但你要是覺得中國就贏麻了,那也太天真。
曆史上中美握手也不是因為中國乒乓打得好,而是美國經濟當時卡殼,中國想跳出孤島,
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利益擺中間,一切好說話。
==“老懂就是個慫貨,蠻不講理,耳根子還特別軟!”
==“政治就是這樣,不認人,隻認利。咱們老百姓有時把情緒當事實看,其實戲台上的招手與落幕,都是事先彩排好的。”
==“其實他可能隻是換了個打法 - 原來想詐胡,發現不靈,改胡小而已。”
==“川總不是認慫,而是用了自認為高明的“談判技巧”,可惜不了解中國,更不懂兵法。”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3242/202411/28308.html
印度的iPhone 工業園, 去年的產能大約是中國的13%, 現在說今年要努力增加一倍達到25%。 iPhone用慣了中國, 總是在印度幹一陣, 就又搬回中國組裝。 川普這一下子, 可能會加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