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對曆史越來越感興趣。看了中國的上下五千年,又開始看古羅馬史。 中間來了《沉默的榮耀》電視劇,有興趣了解蔣到台灣後的所做所為。等在網上找到劇時已經更新到24集。 還是和以前一樣,看了一、二集,有一些了解和劇情的鋪墊,但還沒到金門海戰。跳到第十集,過了。 回到第七集,國軍在開金門之戰的慶祝大會。
第一集就看到那時的GCD有人開始輕敵了, 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摧枯拉朽,很多人對局勢過於樂觀。 東海小組裏的負責人交班吳石時說,台灣很快會解放,“已經聽到了解放軍進軍的號角聲”。這應該也是不少台灣中共特工和大陸黨內人士的想法。
大院裏的肖將軍名鋒【1】,這個名字現在可能沒有很多人知道了,但說起金門之戰,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以前一直想寫寫他,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又提起了這個茬。這位1916年生人,1928年參軍,1931年入黨的軍人,是我爸爸的前輩和曾經的上級。兩人在部隊裏認識好多年。

肖將軍入伍後堅持寫日記,是經過長征的真正老紅軍。他記載自己一生打了一千多場仗, 可惜最後一戰栽在金門,被毛批示“十年不提蕭”。 1955年僅授大校銜,而與他同等資曆的軍人,再不濟也是少將。1961年,肖鋒才被提為少將,那時距金門之戰已經過去了 11 年。 今後他再也沒有被提升,1991年將軍75歲就走了。
金門之戰對GMD的意義重大,被稱為轉折之戰,改變了常敗的態勢。 而GCD中頭腦清醒的人,開始認識到當時的輕敵浮躁之風。金門之戰的結果,共軍敗在最根本的三個原因上。 一是金門島上的防禦本來就有22兵團的1萬2千人,後來GMD又調來胡璉12兵團的5萬援軍,這就是《沉默的榮耀》裏, 吳石等人拚死從香港送出來的情報。 當時老蔣命令“全力保金門”,空軍海軍一起上。艦艇運送增兵很快。
二是共軍沒準備足夠的帆船。 而且對水流資訊了解不足。一梯隊三個團9000人搶灘時, 大多戰士不懂水性更不懂大海潮汐,拚命讓船上灘頭,這樣可以縮短下船後在水裏奔跑的時間。 沒想到後來退潮迅猛,很多船就擱淺在沙灘。戰士們都衝上去了,船老大自己推不動船,船就成了沙灘上的靶子在國軍的炮火中被炸和燃燒。
本來征船就不容易,共軍使用了金條租用船隻也征不到更多了。沒有返航的船,二梯隊就上不去。 本來一小時的船程就變成了永遠等不來的援兵。 9千對6萬,又沒有重武器。上去的部隊隻帶了兩、三天的幹糧。

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三,當然是指揮官的責任。肖鋒出身紅一軍,當年最牛的共黨軍隊。長征後進入陝北,他當過紅1軍團1師3團的政委。 那是多牛的團隊。 他的直屬上司有陳庚、楊成武、楊得誌、譚政。。。可後來就聽不他什麽響動了。 沒有戰功,晉升就慢。
1991年2月3日淩晨肖鋒去世。 2月2號晚上他寫了此生最後一篇日記。 1994年 北京軍區的一位文化創作員張惠方,關於金門戰役的報告文學《海漩-兵進金門全景紀實 》出版。 肖將軍的夫人貢喜瑞親自到我家送了一本。 這本書我沒有全部仔細看,看著心碎,而且還生氣。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可惜了當年用命的軍人,和海峽對岸拚命送情報的吳石等人!共軍從三野十兵團的司令員葉飛到具體指揮作戰的肖鋒,都太輕敵了。 指揮能力太差了! 而且這不是一場戰役的事兒。
1970-80年代交接時軍隊重回正軌搞了許多軍事演習。北京軍區在壩上的一次鄧小平和葉劍英都去了。 當時的演習計劃有一部分側翼迂回包抄,時任軍區裝甲兵副司令的肖將軍讓坦克全速下山。 當時我爸爸在旁邊說這個坡度、土質,全速很可能會翻車。 不聽。怕上級看了“慢,不好看”, 結果演習時果然翻車了。我是在將軍去世後聽別人說這事的。 覺得老爸很酷,回去問他,他隻說了一句,“戰前不看地形不了解地勢,實戰中是要死人的。”。
金門之戰時肖鋒是28軍的副軍長。10兵團在1949年9-10月先後拿下了福州、廈門、鼓浪嶼一帶;還掃清了外圍的澳頭、大、小嶝等小島。 打得挺艱苦,但把湯伯恩兵團給打敗了。 覺得大功告成,驕傲又輕敵。 然後葉飛就留在城市裏了。 上行下效,28軍軍長朱紹清說身體不好也去城市裏養病了,政委陳美藻被調往福州,負責地方治理事務。甚至28軍參謀長也被抽調到地方去了。
34歲的肖鋒成了28軍內唯一指揮官,擔負了金門之戰的指揮之責。 船不夠,船老大和水手也不夠。 戰鬥計劃是10月25號淩晨開始進攻,在前一天接到了國軍調12兵團胡璉的6萬人增援的情報。肖鋒確實請示了上級,但葉飛還是堅持認為應該打,覺得是“小菜一碟”。希望能趕在胡璉兵團到來之前占領全島。
當時的作戰計劃是 28軍82師的 244團、246團3營;84師251團、29軍85師的253團為第一梯隊,趁夜色出發,25日淩晨在在金門古寧頭至東的湖尾鄉登陸突破,截斷島上的守軍, 先殲滅島西部的國軍。 天亮了後會合二梯隊再向東部進攻。 二梯隊由82師 245、246團;29軍86師256團,87師的259團共 1.1萬人組成。 預計三天,10月27號結束戰鬥。
 
這叫什麽布陣? 梯隊中的團隊都不是一個部門的。指揮官覺得肯定沒問題,每個師都上點人好分功? 而且這一戰共軍沒有任何軍師級指揮官跟進第一梯隊。 按其身先士卒的傳統,至少主攻82師指揮部要派一名師級幹部和參謀們加入第一梯隊的, 但後來說船讓給團裏了,準備第二梯隊再上。 當時竟然也沒人管,現在死無對證。
時也運也。當時發生了兩件事。 一是24號國軍12兵團的胡璉率18、19軍的先頭部隊開始換防當時的22兵團湯恩伯、陳長良部,因為乘軍艦,很快到達。結果金門兩股兵力合在了一起,陡增了一倍;二是25日夜裏, 國軍一位排長巡邏不慎踩到了自家埋的地雷, 爆炸亮光中看到共軍駛來的浩浩船隊,立刻鳴槍報警。全島從西到東拉響了警報,進入戰爭狀態。
共軍船隊提前暴露,立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炮擊。前鋒244團擔任攔腰截斷金門守軍的任務,雖然被過早發現,船隊的攻擊隊形被打亂, 還是頑強登陸了,立刻陷入包圍之中。 接著後麵陸續出發的251和253團都搶灘成功。但是,船隊沒能按計劃返回接應二梯隊,基本因迅猛的退潮在沙灘上擱淺成了靶子。。。 。
軍隊是很講究下級服從上級的。本來三個團就不屬於一個師,在金門島上又沒有一個更高的指揮官統一指揮,各自為戰。 246團和253團占領了製高點,一直堅持到27號, 以為援兵來了就會“解放金門”。 隨著胡璉12兵團援兵後續不斷到來,22兵團的部隊沒撤參加戰鬥, 金門島上的共軍結果是5千犧牲,其中若幹團幹部選擇成仁。4千被俘。
肖鋒在第一梯隊登陸後就認為勝利在即,開始在指揮所喝酒。 根本沒有準備第二梯隊萬一沒船怎麽上島怎麽辦。 覺得國民黨軍隊會一觸即潰。他根本忘了國軍也是在島上背水一戰! 怎是一個慘烈了得。 共軍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國軍是哀兵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
《沉默的榮耀》裏的吳石等特工們,不但遇到了國軍中強有力的特工朱正文,也遭遇了共軍中的敗軍之將。 金門之戰,共軍敗在自己的輕敵和指揮官的無能。唏噓。 關於這部劇,我還會再有下文的。
【1】網上現在也傳為蕭鋒,但將軍本人後來都使用‘肖’為簽名,所以我還是用了他生前最後的姓氏寫法。專門查了資料,蕭是蕭的簡化字,百家姓上是自古就有的姓氏。 而肖是二代簡化字。1977年12月20日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的。 其中蕭再簡化為肖。
==“當時,蔣介石流淚歎說:“台灣安全了”;此戰被視為內戰轉折點並引發美國介入台海,形成了冷戰格局。好一篇雄文,讚!問好京妞。”
==“我曾經看過關於金門之戰的計算機仿真戰,結論是:即使第二梯隊登島,GCD也沒有勝算。”
我曾經看過關於金門之戰的計算機仿真戰,結論是:即使第二梯隊登島,GCD也沒有勝算。
==“但現在畢竟隔著海峽,背水一戰,共軍就不可能那麽輕易摧枯拉朽了。”
據我了解,確實是。
(1)中、朝、蘇三方,不用說,金日成是發動朝鮮戰爭最積極的一個。
(2)斯大林態度前後有變化。
最初,斯大林反對北朝鮮攻入南朝鮮,因為蘇聯和美國的冷戰剛開始,他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歐洲。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斯大林的態度。
中華民國曾和蘇聯簽訂條約,規定旅順為蘇聯的軍港,不受中國管轄。
解放後,毛澤東到蘇聯,把旅順主權要了回來。
這以後,斯大林態度發生變化,同意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
動機,我聽到過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蘇聯失去了旅順港,想要在朝鮮找一個蘇聯海軍在太平洋的不凍港基地。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57-199911063.pdf
另一種說法是:毛澤東要走了蘇聯在旅順和東北的利益,斯大林心裏有氣,想用朝鮮戰爭報複毛澤東。
朝鮮戰爭爆發,蘇聯是和朝鮮一起計劃的。
(3)很自然,中國是最反對發動朝鮮戰爭的。
當時,中國出於自己的利益,想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解放台灣。
而爆發朝鮮戰爭對兩者都不利。
蘇、朝策劃朝鮮戰爭,中國一點也不知道,是從報紙上看見的。
《三國演義》有一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這通常指關羽和徐庶,二人心認劉備為“主公”,卻也沒出賣曹操,保持個人道德操守。我在公司工作,有人讓我做不合規矩之事,我堅決拒絕,要對得起公司付我的那份工資。我在美國,心有中國,絕不做傷害這兩個國家的事,如有矛盾則以個人認知視公平正義決之。
我的觀點看國共紛爭,覺得所有臥底都應該被抓,臥底對本黨危害太大了。反對哪個黨,一刀一槍戰場上幹,占著那麽高的職位,享受那麽好的待遇,背叛自己的“主公”不可取。“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一個人總要對得起賞識自己的伯樂吧!臥底做到高位,最好金盆洗手,否則要有心理準備,給人造成那麽大傷害,後果可知。
向肖將軍致敬,戰場上的敗軍之將也值得尊敬!
之後毛再次強調要解放台灣。 聚集了三個兵團、12個軍,50萬大軍準備攻台,粟裕被任命為總指揮。 但是6月26韓戰爆發, 9月15日聯軍登陸金川。。。 葉飛肖鋒之敗, 對局勢的影響不可小覷。 @dong
==“共軍當時強在陸軍,海軍和空軍幾乎為零。五十年代解放台灣幾乎不可能。”
==“正在看此劇,看到17集。家裏那位早看完了,說越往後看越心焦,都有點不敢看。”
湯伯恩是從廈門逃跑到金門的, 也是個敗軍之將。 總之, 共軍太輕敵了, 肖鋒無勇無謀, 打敗了, 見到葉飛哇哇哭。 慫人一枚。 @新林院
金門作戰計劃是兩個梯隊共兩萬人, 當時島上的22兵團1.2 萬。 22兵團相當部分是從福州廈門敗逃的,共軍認為會被一擊再逃。 完全沒有想到, 胡璉的12兵團援兵到的那麽快, 而且2梯隊因為沒船, 根本上不去。 這種指揮官, 難道不該重重的處分,連降5級8級之類的。。。 葉飛在 55年還是授了上將。
==“諾曼底兩棲登陸,盟軍與德軍兵力比例是 7:1。
共軍兩棲登陸金門,與國軍守方的兵力比例是 0.15:1,確實是指揮能力太差了!”
Amphibious Assault Ratio: Due to the extreme difficulties, a successful amphibious assault often necessitates a much higher ratio of local combat power, potentially requiring a 6:1 ratio or more。”, 是的, 兩棲作戰, 攻方有很多困難。 當時金門島上國軍有坦克,還有軍艦和飛機的支援, 共軍啥也沒有。 葉飛和肖鋒太輕敵了。 @新林院
==“【金門之戰,共軍對國軍兵力對比是9千對6萬】
陸戰,攻方若想取勝,經典的原則是,與守方的兵力比例應至少 3:1。”
"土八路”,不是白叫的。共軍當時強在陸軍,海軍和空軍幾乎為零。五十年代解放台灣幾乎不可能。所以現在網上別有用心的人說,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台灣問題早解決了,都是在胡說八道。抗美援朝靠的是陸軍,可打台灣不可同日而語。
----非常同意!
陸戰,攻方若想取勝,經典的原則是,與守方的兵力比例應至少 3:1。
General Offensive Ratio: The classic military adage for a successful conventional ground offensive against a dug-in defender is a 3:1 attacker-to-defender ratio。
兩棲登陸,更為困難,攻方若想取勝,與守方的兵力比例應至少 6:1。
Amphibious Assault Ratio: Due to the extreme difficulties, a successful amphibious assault often necessitates a much higher ratio of local combat power, potentially requiring a 6:1 ratio or more。
諾曼底兩棲登陸,盟軍與德軍兵力比例是 7:1。
共軍兩棲登陸金門,與國軍守方的兵力比例是 0.15:1,確實是指揮能力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