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1)
2018 (52)
2023 (1)
2024 (1)
說說愛情的感覺和發生的基礎
遍野
在戀愛和婚姻中,有些人是用心愛的,有些人是用頭腦愛的,大多數人是二者兼有,隻是二者的比例因人而異。無論是哪一種愛,都沒有錯。生活中都有可能相愛一生,都可能白頭偕老。
用心愛是感性的,用頭腦愛是理性的。有位哲人在談認識論時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句話有三層次和四個概念。 三個層次是“感覺到的東西”,“理解了的東西”,和“深刻地感覺到”,四個概念就再加上一個“理解”。如果談論感情,感性愛和理性愛的關係,用這個道理,同樣是對的。
今天得空,侃侃第一個概念:“感覺到的東西”。在感情方麵,就是愛的感覺,初戀的感覺。
愛的產生首先要有愛的欲望。小孩子一般是不會產生那種感覺,因為沒有欲望。一個需要針線的人,不會去買皮革,因為不需要。有了欲望和需求,人們愛的產生首先還是從感性開始的。如果機會來了,就可能產生那種常說的有“感覺”,甚至是“一見鍾情”。
其實,因為不存在單純的感性認識,在人們的感情中,也不存在單純的感性的“愛”。人們在進行感性認識時, 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觀念已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感覺過程之中。為什麽一個人會對某個異性有那種愛的“感覺”,而對其他的異性則不會呢?因為人們頭腦中對自己未來的愛人/伴侶有一定的期望值,無論這種期望值是顏值,財富,才華,還是社會關係或其它。如果生活中遇到一個人,他/她的一些“指標”達到自己頭腦中的一些期望值,這時候,才會有“感覺”。如果指標和頭腦中期望值的符合度很高,可能會“一見鍾情”。這說明感性認識對理性認識的依賴,盡管這種認識會是朦朧的,無法用言語精確描述的。
愛的產生和其程度的深淺,依賴於和自己頭腦中期望值符合的程度,並且總是在自己頭腦已有知識的指導之下,雖然可能是不自覺的。這種期望值常常是潛在的,下意識的,所以愛的產生常常是“情不自禁”的。不由自己的頭腦所控製的。當然了,不同背景和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對同一個對象所產生的愛,或者感覺的清晰度和深刻度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頭腦中那些對愛的期望值又是如何產生的?這種對愛的潛意識是如何建立的?肯定和他/她過去的經曆有關。影響一個人對未來婚姻的期望,父母親的婚姻狀況肯定是極其重要的因素,還有親戚朋友的婚姻狀況。從正麵來說,有些女孩子,將來可能模仿和期望她母親的生活經曆,有些男孩子也會象他父親那樣對待和要求自己的妻子。除父母親戚朋友的婚姻影響外,也和他們生長的文化環境有關。例如,牛郎織女等故事聽的多了,就會影響一個人後來的婚戀觀。老農民有一句話很形象,“捉(買)豬崽子要看母豬。”一個人決定婚姻時,不考慮對方的家庭環境肯定是一招臭棋。
期望值也和(特別是年輕人的)認識能力有關。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是很重要的因素,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對一些人來說有著很強烈的暗示效果,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根本無效,因為後者能清醒地認識到,那是不可能,或者很少發生的事,那隻是個故事,好玩的故事而已。這也說明,小時候的戀愛很多會很不靠譜。因為認識能力有限,對世界的感悟偏激,片麵。
人頭腦中的期望值會變化,人們可能“得隴望蜀”,那個陳什麽美在上京考試以前,可能對自己的老婆孩子很滿意,但是考上了狀元,心勁就變了,對婚姻的期望值就變成了當駙馬。一個深受獅子吼影響的人,對婚姻的期望值就會變得很在乎和諧。但是,那部分屬於“理解了的東西”,是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