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是許多民族,文化,麵孔,語言和傳統的混雜之地。在蘇聯解體前,吉爾吉斯人隻占到該國人口的40%,是自己國家中的少數民族。許多人在十八十九世紀來到這裏,比如,有眾所周知的猶太人,有為逃避兵役的德國人(主要是門諾教徒Mennonites),有為擺脫饑荒的韓國人,等等。19世紀末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開始湧向吉爾吉斯大草原。到了蘇聯時期,該國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數量幾乎超過了吉爾吉斯人。蘇聯解體後,許多俄羅斯人和西方人遷回西方,如今吉爾吉斯人占總人口的70%以上。今天生活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俄羅斯人不到37萬。
蘇聯的解體通常被認為是共產主義社會實驗的失敗。盡管如此,在中亞仍然能感受到人們懷舊的情緒。也許懷舊是人類的自然屬性,與社會製度無關。哪位老人不懷舊呢?
五年前從烏茲別克斯坦過境去土庫曼斯坦時,導遊就說,若是蘇聯時期,那會有這些麻煩。他還說,他父親時代,一家五口人,隻有父親一人工作,一家人也生活的很安逸。他現在隻需要供養一個兒子,生活壓力卻遠遠大於他的父輩。
在文教,體育,醫療方麵,蘇聯的確給普通民眾帶來了福利。在中亞旅行,常常可以看到滿口金牙的中年以上的男人和女人。據說這是蘇聯的福利。我今天有機會向CEO確認此事。
CEO說,他嬸嬸就是滿口金牙。是包金嗎?我問道。實心的金牙。因為當時沒有其它材料,隻能用金來做牙齒。CEO回答說。如果沒有國家的補貼,顯然不可能有這麽多普通人能負擔得起滿口實心的金牙。
這個係列的第四篇《曆史與現狀》曾經提到過吉爾吉斯斯坦坐落在天山金腰帶上,有大量的金礦。我借此機會也谘詢了CEO。他說,吉爾吉斯斯坦的金礦現在被加拿大掌控。加拿大人拿走了70%的利潤。這是曆史遺留的問題。吉爾吉斯人一直在抗爭,希望能盡早推翻這些不平等條約。
我們昨天晚上來到伊塞克湖畔的Tamga Village過夜。
我們昨晚留宿的Guesthouse的男女主人是俄羅斯人。夫妻倆都有著俄羅斯人典型的特征,瘦瘦高高的個子,金色的頭發,白色的皮膚。
這對俄羅斯夫婦不僅待人禮貌周到。精心打理的後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質樸而有情調的後院還建有桑拿房供客人使用。早晨臨別前我們一起合影留念。
位於伊塞克湖畔的Tamga Village不僅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還有據說是有療病功效的溫泉等自然資源,是著名的療養勝地。估計相當於中國人心目中的北戴河。在蘇聯時期,這裏建有高規格的療養院。英雄,勞模,高官紛紛來到這裏休養生息。
我參觀過的另一處蘇聯療養院是格魯吉亞的紅軍療養院,據說那裏的泉水可以醫治風濕病和傷殘。我離開那裏時還帶走一大瓶礦泉水,之後喝了好幾天。如今我可以徒步聖路,不能確定是否與喝了那瓶礦泉水有關哈。
離開Tamga Village前,我們去參觀了當時的蘇聯療養院。像滿院灑落的秋葉一樣,院內的設施都已經凋零,隻留下沒有使用沒有維護的一棟棟空房。我們被直徑帶到療養院的展覽館。
展覽館的陳列品述說著,療養院曾經的光榮和輝煌。
在來這裏療養過到名人中,你能認出幾位?
當我說出右下角兩張照片中的人名時,講解員和CEO都很驚訝和驚喜。我說,我在休斯頓的宇航中心聽過加加林從太空傳回來的聲音,印象很深刻。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的地鐵站裏見到過燒製在瓷磚上的捷列什科娃頭像。加加林和捷列什科娃分別是進入太空的人類第一位男女宇航員。
因為我認出了加加林,講解員後來給我吃小灶,分享了加加林來這座療養院時的照片和簽名。
展覽館裏陳列的一組日本人和日本媒體的圖片引起了我的興趣。原來蘇聯紅軍當年將抓獲的日本俘虜放逐到這裏來建療養院。這些日本俘虜在此期間受到了吉爾吉斯斯坦當地人的善待,回到日本後,至今仍不忘舊恩,高齡回訪。
Yurt,中文翻譯為“蒙古包”,其實並非蒙古人專有,似乎應該譯成氈房。它是用羊毛氈毯搭成的,遊牧民族的活動居所。氈房在吉爾吉斯斯坦被當作遊牧民族的標誌,印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國旗上。
作為個人遊記,我對用“蒙古包”,還是用“氈房”,持隨意態度。在我的遊記中蒙古包=氈房。
我們今天上午前往位於Barskoon Village的Ak-Orgo Workshop Centre 觀摩氈房的製作,並參與搭建氈房。
Ak-Orgo Workshop Centre 是我們的旅行社G Adventures在5年內讚助的第50個當地扶貧項目。G Adventures一直倡導和推動做負責任的旅行。遵紀守法,尊重當地的人文風俗,保護自然環境,保護旅遊環境,是其行動指南。比如,為保護和善待動物,我們的行程中沒有觀摩金雕抓兔子的表演。再比如。G Adventures嚴禁破壞旅遊環境的當街施舍行為,鼓勵大家向當地的扶貧項目捐贈,等等。
我們來到這裏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叨的比什凱克Bishlkek,做馬奶酒,攪拌馬奶用的棒子。在這個係列的第3篇《初到比什凱克》,對此有過介紹。
在Ak-Orgo Workshop Centre遇見的小美女,天真活潑的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CEO甚至笑說,小美女美得令人心碎。
我們是今年前往那裏參加活動的第47個G Adventures旅行團,也是今年入冬前的最後一個旅行團。
Ak-Orgo Workshop Centre的老藝人設計和製作的氈房在《國際瑪納斯》比賽中獲得過金獎,也令這家作坊在當地名聲大振。
注:這個係列的前兩篇中已經介紹過瑪納斯。瑪納斯是吉爾吉斯人的民族之魂,來到吉爾吉斯斯坦對此需要有所了解。
老藝人介紹和演示了氈房的設計和製作。
我們之後一起搭建氈房。
今天搭建氈房一共隻用了26分鍾,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這是我拍攝的搭建氈房完整過程。拍攝時采用了timelapse方式,視頻隻有25秒。
當地的幾位女中學生主動前來給我們跳舞。
午餐過後,我們前往今晚的目的地,吉爾吉斯斯坦第四大城市卡拉科爾(Karakol)。
卡拉科爾有兩處一般遊人都會去打卡的景點:一是,俄羅斯的東正教教堂。
二是,東幹人的的清真寺。東幹人,是中國河西走廊的回族穆斯林人來到吉爾吉斯斯坦後的稱呼。在這個係列的第六篇中曾經介紹過。
在卡拉科爾令我感興趣的是普熱瓦爾斯基( Nikolai Przhevalsky)博物館。
來到吉爾吉斯斯坦後,我在比什凱克第一次見到普熱瓦爾斯基的畫像時,曾經驚訝的以為是斯大林的畫像。CEO笑道,這人不是斯大林,但坊間的確有傳說,斯大林是普熱瓦爾斯基的私生子。
普熱瓦爾斯基是俄羅斯著名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他被認為是為中亞的地理知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曾經走遍了當時西方未知的中國地區,如西藏北部,青海和新疆北部,但最終沒能抵達他心中的目的地:西藏的拉薩。
普熱瓦爾斯基在他第五次旅行開始前不久,在今天的卡拉科爾死於斑疹傷寒。沙皇立即將該鎮改名為普熱瓦爾斯基。俄國十月革命後恢複原名。1939年,卡拉科爾市再次被更名為普熱瓦爾斯基。1991年蘇聯解體後,再次複名卡拉科爾。
根據維基的介紹,普熱瓦爾斯基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充滿偏見,不知道是不是與他進入西藏前被中國拒簽證有關。他的旅行為沙皇帶回許多關於中國的信息。他極力鼓動沙皇進軍中國,占領中國領土。
普熱瓦爾斯基在俄國似乎很深熱捧。在卡拉科爾有他的紀念碑,博物館,在聖彼得堡也有他的紀念碑。
換一個角度和立場來看,在俄國人心目中,普熱瓦爾斯基可能相當於中國人心目中的張騫。這個比喻很可能不準確,甚至不合適。畢竟我之前對普熱瓦爾斯基一無所知,現在也隻是讀了維基的一點介紹。希望一千名讀者中能有人出來發表高見。
關於張騫鑿空西域的動機和經曆,有機會的話,我爭取在以後的篇幅中簡述。
普熱瓦爾斯基的墓碑前放有鮮花,說明至今還有人在懷念他。
祝感恩節快樂,順心安康。每天都能遇見值得感恩,開心喜樂的好人好事,
好地方,好景色,好時光,好心情
過去,克裏米亞雅爾塔黑海岸邊的山坡上,也坐落著一座一座的療養院。不對旅遊者開放,而是接待國家各工作單位組織職工來這裏度假療養。很多其實就是普通職工。對職工個人來說,是免費的,國家出錢。
那時的焦慮程度可能確實比現在低,很輕鬆就能過安逸的生活。
各民族之間也沒有現在這樣的仇恨。
但是,“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蘇聯時代的年青人向往西方時髦的服裝而得不到,一肚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