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托寶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米飯和麵包的較量(下)

(2016-01-28 14:17:45) 下一個

 

麵包對於法國人,就像米飯對於我們中國南方人一樣,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一般法國人在吃法餐時,如果偶爾把米飯當作配菜,那在這之外還是要吃麵包的。換句話說,即使盤子裏有米飯,他們也不把米飯當作主食。

在法國餐館裏,麵包是免費供應的。普通餐館裏最常見的是切成小段的棍子麵包,放在麵包籃裏隨菜一起上來,一桌子人共享,吃完再要,吃夠為止。高級餐館有時會自己製作麵包,一個個單獨的小麵包,侍者隨時補給到每個客人麵前專門的麵包碟裏,也是吃夠為止。法國人到其他歐洲國家,總是抱怨餐館裏不主動提供麵包。有一年我們在布魯塞爾一家餐館裏,再三要求,人家才給我們上了兩片寒磣的麵包,還不夠老鼐塞牙縫的。

家裏吃飯,麵包也是主食。做麵包本身不是什麽技術性很高的活,不過發麵揉麵外加烤,總是費時間,所以大部分人願意去麵包店裏買現成的。最經常買的麵包是250克的棍子麵包,也就是坊間俗稱的法棍(baguette)。這個名字雖然容易讓人聯想到賭棍、惡棍,但指代的卻是一根長度大約為兩尺、表麵金黃、內部柔軟、安全無公害的長型麵包。

果真安全無公害嗎?倒也不盡然。我曾經數次被這麵包的硬殼劃破上齶,托小貓換牙的時候也不願意吃。事實是,由於法棍長而細,外殼多過內在,所以必須新鮮趁脆吃才行,隔夜就或韌如橡皮或硬如石頭(視保存環境的濕度而定),不好吃了。所以我們買麵包,一般都買一根法棍當天吃,再買一隻易於保存的胖麵包留備過夜,第二天早上切片烤了抹黃油果醬作早餐。

我剛認識老鼐時,看他總是說要去買麵包,又抱怨瑞士沒有好麵包店。當時很是無法理解。現在回想,他找麵包,就跟我過河去扛那一袋五公斤的大米一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使然,是生命中無法擺脫之癡。他在我廚房裏看到電飯鍋裏的半鍋剩飯,與我在他廚房裏看到狹長紙袋裏的半根麵包,心裏的感受該是一樣的吧。

我不知道瑞士的麵包多少錢一根,因為沒買過。在巴黎時,法棍是0.7歐元,現在過了十幾年,外省的價錢也不過0.9而已。在我常去的麵包店,我還喜歡一種裏麵有雜穀的麵包,零星遍布著葵花籽、黑麥、芝麻等等,早上切片烤過之後特別香,我用它抹黃油果醬,或者蜂蜜,或者老幹媽紅油腐乳。

早餐之外的正餐,隻要有時間坐在桌邊慢慢吃,那麽除非很餓,我一般願意吃肉和菜直到飽,不吃麵包。在餐館裏,如果配菜恰巧是米飯,那我就更不吃麵包了。這是我與老鼐的本質區別:我從不同時吃米飯和麵包。不管是中餐西餐,隻要吃米飯的場合,我絕對不吃麵包。

但是有些菜是必須配麵包才好吃的,比如鵝肝醬、蝸牛、各種奶酪。這些東西,如果不配著麵包吃,總覺得缺了點什麽。於是又回到明君和忠臣的關係了,一口蝸牛一口麵包一口紅酒,又是五髒廟的千秋霸業。

然而,雖然我還沒有機會做各種嚐試,但我相信,能配麵包的菜,多半都能配米飯。法式焗蝸牛這種多汁濃油的東西,想像一下,配米飯肯定沒問題。連Maroilles臭奶酪拌著油潑辣子都可以充當豆腐乳,別的菜還不是米到擒來?要成就千秋霸業,就一定要有洋為中用的決心。想想歐洲人湯若望都能在順治朝混到一品官,我們就知道,要成就五髒廟的大業,一定要充分發揚國際主義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