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些國內蠻熱門的微信公眾號的文章, 發現十篇裏總有三, 四篇在談論如何做精致女人, 或精致女人是如何如何的, 有一大堆讀者擁護叫好的。
還有不少文章在談論如何自立,不仰靠男人養之類的文章, 也得到一大堆讀者的讚同。
很好,國內女性在關注關愛自身, 在學習獨立,自我成長, 非常可貴。
那麽國內女人談的所謂的精致女人的標準是什麽呢?
感覺還是比較外在的東西: 外貌,身材, 衣著,包包,工作,賺錢, 男人,嫁的好壞……。
所謂精致的女人自然是懂得愛惜自己的, 花錢,花時間護膚,不惜代價,用“貴婦保養品”,“一線美妝”,每日勤做麵膜……….等來保養自己。
努力賺錢, 愛惜自己,舍得花錢買個名牌包包,以為自己買香奈爾,愛馬仕而"傲嬌"。
自己把自己養的穿戴高貴, 裝扮的美麗, 有一份體麵的能體現自己生命價值的工作,最終, 吸引到了一位條件優越的“高富帥”, 人生的意義就實現了完成了。
遺憾的是, 按照國內女性的標準,北美女人很少精致的。
看一看北美女人的一天, 就知道我們很難精致。
一個下雪天, 起來一看, 銀裝素裹,景色很美。 但對於要上班的人,天寒地凍的日子真的是嚴酷的。
發動車子,開足暖氣, 關上車門,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 開車上班去了。
小心路滑,一路爬行,到了公司,我們褲子上早已是雪/泥跡斑斑。
下班了, 走到停車場,見一位嬌小的女同事, 拖著一個行李箱下班(有些部門可以一周有兩天在家上班, 行李箱要裝電腦和文件),她開著一輛很大的van, 瀟灑地開走了。
我們有巨大的停有上千輛車的停車場, 下班時分,人人都在掃車上的雪和積冰,用掃雪的器具用力清除,發出嘰咕嘰咕的聲音。
看著她的背影, 感到她有些cool, 也感到自己有些cool呢。
回到家裏,我們有些人也許還需要掃雪呢。
在銀行工作,過去我們被容許隻有周五才可穿牛仔褲。現在一些不需要與客人見麵的部門,可以天天穿牛仔裝上班。
每天上班,除了上衣我們按北美的習俗,每天要更新。上班的男女幾乎每人每天都穿著牛仔褲上班,怎麽舒服怎麽來。我的兩條牛仔褲輪流穿了一整年。
所以粗布牛仔褲是我們的日常著裝,高跟鞋與長裙很少有機會穿。
在北美上班的我們與精致是無緣的,舒服方便是第一位的。
我們有份工作來養活自己, 不工作時我們中有些人可能需要夏天割草, 冬天掃雪, 自己開車,養護車子, 房子,自己理財。我們自己養活自己。
甚至我們自己安裝家具(不包括我)。我們開車去Canadian Tire, Home Depot.我們像男人一樣, 去買維護自己家的工具, 器具,家居必要的東西。
我們活得與男子無異。
不是我們不想活得精致,而是北美的生活的環境,讓我們一條牛仔褲就可以走遍天下。
其實每個生活在北美的女人衣櫃裏,也總有幾件可以上晚會的吊帶的晚禮服,我們也會化精致的妝,我們也可以穿的優雅體麵, 在必要的場合。隻是這種場合一年也隻有幾次吧。
我們的精致與性感標準可能不同於國內的而已。
北美女子的另類性感, 我是從Helen Hunt 主演的《Twister》裏感受到的。
她飾演了一位專門追趕龍卷風的氣象學家, 37,8歲的樣子,一頭飄逸的金發或腦後束成一個發髻, 幹淨利落,沉醉於自己所愛的事業,有些瘋狂地追逐著龍卷風,不知有多豪邁和性感。
這就是北美女子的魅力,為自己活, 做自己喜歡的事, 活色生香,魅力四射。
那麽生活在北美的女人如何要精致生活呢?
女人的精致應該是活得smart,建立一個有尊嚴的生活, 在社會上有一份貢獻, 在工作或自己喜愛的事業中得到樂趣和滿足。人, 活 著,總應該創造些什麽,來滿足心靈的需求。
愛惜自己的靈魂,關愛自己的身心,關愛自己,遠不是好好保養自己, 每天出門衣服搭配協調, 畫個精致的妝, 做一個美麗的女人, 受到男人寵愛那些外在的東西所能涵括的。
自己工作養活自己,這一點與大部分的國內女人一樣, 沒有區別。不同的是,我們從未為要靠自己或靠男人而躊躇不前。
國內的女人似乎還在覺醒階段,還在努力掙紮, 還徘徊在幻想有個男人養我或不得不自己養自己的夢境和現實中。
因為在國內被有錢/有地位的男人/丈夫寵愛的女人是會受到廣泛羨慕的。
不明白的是女人是一個人,又非寵物, 為什麽要受到男人的寵愛?
國內的女人一邊在工作養自己, 一邊卻在羨慕靠男人養的女人。為了說服自己, 喜歡寫或讀那些勵誌文章。
所以很多文章尚在喋喋不休應該獨立和被人養的問題上打轉, 似乎還在覺醒階段。
一方麵, 仍在羨慕 “在家做全職太太, 有錢有閑, 悠遊自在。”
“珠寶要男人買的才值錢, 花要男人送的才矜貴。”………;
另一方麵, 好似已在覺醒“生活, 是自己賺出來的, 別人的打賞, 最好不要期待”。
一些不靠男子, 自己有能力賺錢, 自己買名牌包包的文章把自己該做的事寫得簡直就好似可歌可泣的,令人發笑。
有些題目: “我養你啊”“不需要, 我那麽貴, 你也養不起”讓我看了也要笑。 沒有嘲笑的意思, 環境不同。 她們尚處於覺醒掙紮階段, 能在那樣的環境裏談論自立, 實在也是很可貴的。
畢竟還有一大批女性活在追逐“誰能養我?”的夢境裏。
就像網上看到的一位女性為了依附於一個已婚富男, 已生了3胎,仍未得到名份,打算繼續要生第四胎, 這樣可以維持名媛的身份與富裕的生活。
人各有誌, 我們無法評判別人的生活。
這樣的文章有那麽大的市場,說明女性還是有很多自己尚不明白的地方, 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有些話: “就算你養我又怎樣? 我不稀罕, 我那麽貴, 誰也養不起。”
本來男人女人, 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生命,自己養自己,天經地義。
女性為什麽要追求標榜自己要活的貴, 感覺貴, 生活的貴呢? 因為還是感覺自己很匱乏, 因為感覺自己不矜貴, 才要標榜自己的貴。
我有兩個好朋友,她倆都是家庭主婦, 早年也與丈夫一起打拚養家。 後來因為丈夫賺得多, 她們無須工作,她們就在家相夫教子, 把子女盡心撫養大。這是自然條件, 她們從未努力去追尋要人養,和一心一意要去找男人養不同。
一些精致的女人,保養的不錯,生活精致優雅,她們可能婉約,美麗,柔媚,有人寵幸, 也的確很令人羨慕。
不過也看到了除了少部分如俞飛鴻那樣的女人, 大多數還是活在人雲亦雲的環境裏,如牆頭草, 沒有自己的個性和內在的東西。
在男權社會裏, 太能幹, 太強大, 男人不喜歡。為顧及男人的麵子和感受, 在這樣的文化裏讓女人不得不藏起自己的鋒芒,關閉自己內在的聲音。
我的一個在國內的外甥女結婚時,我聽了朋友的意見,迎合對方的喜好,送了一個名牌包包(Coach)。 可惜到後來我感覺到她好似看不上。
與她在上海見麵,也沒說個謝謝。 沒說幾句話, 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包包, 就說:現在好像 MK (Michael Kors)也不太流行了。我半天沒反應過來, 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在評價我的包包。(我的包包是別人送給我的)。
有點hurt我的feeling呢。 花了幾百加元給她買個名牌包,我自己買的最貴的包包沒超過100加元的呢。因為我的衣著和包包不等同我這個人。
而一個名牌包包在國內女人心裏就代表了一個人價值的高低, 有沒有比這個更荒唐的觀念?
我的外甥女和我的一些其他女親友,從與她們的交流中發現, 她們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的國內女人, 不管是年輕還是年老的,仍然保留著的一種陳腐的觀念。盡管不得已有一份工作,自己在養活自己, 但在內心裏,假如有機會別人養她們, 她們仍會沾沾自喜的, 看不起那些自食其力的女人的。
年輕女孩的打扮容貌也與這裏的華裔同齡的年輕女子不同, 微信上發來的頭像, 洋娃娃式的, 濃妝, 大眼, 裝扮的可愛型。
這裏長大的華裔女孩, 有一股爽朗,自信, 自然的勃勃英氣。
生活在北美的女人,獨立,能幹,豪邁, 自然,性感,活得理直氣壯。
我們可能low key, 含蓄,但與婉約, 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欲迎還拒,甚至嫋嫋娜娜都沒有關聯。
即使是與男人調情,也既是含蓄又明朗的。
在北美的大多數女人, 作為獨立的生命, 沒有想要靠男人的概念。
感到欣慰的是,這樣的文化養育下的年輕華裔一代像我女兒那樣, 獨立,大方, 自信, 卓約,清素,堅強,天性自然,純樸,有愛心,也有仁慈。可以自助旅行一人看世界,也會參與誌願者活動, 付出時間與愛心。
她們更多是關注她們喜歡的事業,心理上的滿足和她們的成長。
最近關注了俞飛鴻。我在另一篇文章《俞飛鴻, 也許可以成為女性的標杆 》裏寫到, 俞曾說:
“我不關心我紅不紅,這些問題從來沒有困擾過我。
我關心的是我的生活, 我的心境, 我有沒有成長”
那樣的女性真的是活出了她的自我, 聽隨自己的心, 關愛自己, 不人雲亦雲,曲意逢迎,趨炎附勢。她們已把人生活出了物質的層麵, 上升到了精神。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人的最低需求是生理, 安全的滿足, 想要吃飽穿暖,有安全感。 追求生活的富裕, 還是低層次需求。現在的女性更想要自我實現, 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滿足。
像俞那樣的女性, 在國內盡管現在仍是寥寥無幾,寥若晨星, 但會越來越多。 不僅維持一個美貌和光鮮的外在,她們還關注自己的成長,檢驗自己的本性,欲望和抱負,好好為自己活一生, 不是為了別人。
那樣的女性, 才是真正的由內而外的精致的女人, 值得效仿。
附:
Helen Hunt < Twister > Youtube 片段 (2分鍾)
影片中的金發女子是氣象學家,男子是她的分居丈夫,他過去也是同行,這次帶著女友(黑發女子, 心理醫生)來找她簽離婚協議, 不期然也去追逐龍卷風。 經曆了一場異常激烈的龍卷風, 對共同的理想追求所感受的極大的喜悅,滿足和共鳴,他們明白彼此是match, 又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很讚同您的這段評論!
"在一個物質和精神都比較文明的社會,女性對外表美麗的追求應該與能否因此獲得生產資料無關。她們既不會為嫁給有錢人而盡力張揚奢華,也不會因為外表對申請基金無助而疏於修飾。女性應該承擔起使人類生活更文雅和優美的大部分責任。男人會因為女性的在場,變得更禮貌,不好意思講粗話,孩子會因為母親的精致懂得欣賞男女有別的美."
所謂精致,那是極致,有時間有機足夠的金錢能力都可以去追求和滿足,但那些都是現象…但我相信像由心生。
樓主,不用解釋,我和你站在一起。
就納了悶了,既然他們用得比送禮物的人高檔得多,怎麽不把自己用的高大上的也買了送給國外的老土呢?所有那些白拿人家禮物還嫌人家檔次低,卻隻顧自己用高檔貨,從不給人買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假設不送那個coach,送一張幾百美元禮物卡,按常理,接受禮物卡的人絕對會感恩道謝,絕不會有不滿。禮物本來就是份心意,又沒問你要貨款,感謝是必須的,實在瞧不上就說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建議送禮者可以轉送其他需要的親友,別再為她費心挑選買了再千裏迢迢背回去。
這個現象很普遍,很多朋友都說送給國內親友的禮物要麽遭嫌棄不夠檔次,要麽沒有任何反應。哎,又要拿人家禮物又要端著架子,何必。
幹脆別好心送別人禮物,把那錢拿來武裝自己,省得被人唧唧歪歪。
多年前在一個大學裏工作。那係主任辦公室裏來了一個工作人員,是真的南方大富家,老錢家裏長大的女子,一輩子的trust funding 就足夠了。學曆很好,那真是一個可人兒,每天的服飾、淡妝極宜。舉手投足,真是範兒,而且溫婉柔順。那係裏的著名男教授們,己婚、未婚的大學者們,每天找理由往係主任辦公室跑、談笑風生,遲遲不肯走嗬。後來外係的男教授們也聞風而至,並沒邪意,隻為一睹芳容。我雖為女流之輩,每天清晨上班,如果起電梯與她差幾步,我自然會快趕一下。那濃淡相宜的好聞的香水味道在電梯裏留下。那是係裏的一道風景線……。
這裏長大的中國家庭的女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地域,讀的公校高中、教會學校或者以學術為重的私立高中,能夠一概論之嗎?這是個思維邏輯問題。
許多大的金融辦公大樓,要求著正裝。如果穿無袖連衣裙、需要套上西裝或者其他外套。自然會容妝整齊,首飾拎包得體。在公司的董事會上,女的需要著裝精致,盡管不需要都是豪華。更不用說business dinner, 和晚會。你能想象原來的Washington Post 的女主人會整天牛仔長褲,T sheet 嗎?!
現在中國國內的許多女性非常優秀、教授、政府公司高管、領導,董事長。她們的工作需要她們服裝講究,有許多“名牌”服飾。因為她們完全可以支付。
這裏沒有什麽心靈、知識、內心美的…酸勁兒!
我認同樓主的觀點,這裏大多說女人活得更灑脫。愛精致未嚐不可,愛隨意也無需自卑。大多數人不需為名牌煩惱。
本來也不想回複評論,不過還是想要說,因為注意到有些人習慣站在某個製高點來評論有些文章,有時以偏概全, 有時偷換概念,在文學城裏看到過多次。我想博主都會歡迎一些建設性的評論吧。
請不要抬出“國內女性”“國內女同胞”做我的對立麵,我承受不起。我的文章明確說明是有關部分女性。何況我高度讚揚了俞飛鴻, 她難倒不是國內女性嗎?
我這篇博文來自於我的個體經驗(讀了一些文章, 與國內親友的溝通), 你沒有經曆過, 不理解, 可以理解。 但請不要隨意否定別人的經曆和真實感受。也不必要把自己硬要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裏,完全不必。
每篇博文都來自於個體的經驗,和個體的感受,可能有偏頗之處。 但每篇博文不可能涵蓋全體特質,所以不必要用其他的個體經驗來否定某個經驗。 這樣的評論就不必要再重複了, 因為意義不大。
真正有韻味的人,是內心豐富、有愛有詩意的人。
再說,打扮精致整潔,一樣讀書著作、做科研,領導本行業往前走。有些人的工作確實是需要出場氣勢壓人的。隻要不是Steve Jobs, 女生,還是不要整天牛仔長褲,黑色T sheet. 當然,好的藍色修身牛仔褲,配上從Neiman Marcus 剛買的黑色羊絨短款衫,配上漂亮的耳環項鏈,還是很有魅力的。:)
我覺得 難道 女人買一個或買十幾個包,(其實所謂名牌包,名牌鞋到底能有多貴呢?)就一定和精致有關了? 如果精致 就是這點要求的話, 那我猜對不少女人來說真的太容易做到了。
可能隻是想做 還是不想做的問題。
在北美, 精致穿著是要看場合的。這裏的企業文化是休閑性的,社會文化也是輕鬆休閑性的, 除了一些社交的場所需要特別著裝外, 平常休閑穿著不過是入鄉隨俗罷了。
我隻是看不慣那些要給自己戴“北美女人”的帽子,要在中國大陸女性那裏顯擺優越感!統一定義,中國國內女性期待被人養,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不公平,是無知!
孩子有時會羨慕家裏的寵物貓, 說它可以想玩就玩, 想睡就睡, 不用上學。他問我想做寵物貓嗎?我說不想也不敢。寵物貓可以過得自由自在是有我們寵著它。萬一碰到不好的主人,日子就很悲慘了。所以,最要緊的是生存的本領。而且,這裏根本沒人注意別人穿什麽,用什麽。我喜歡漂亮衣服,買來自己娛樂自己,因為沒機會可以穿。
太同意了!在我多年的工作經曆裏,大家關注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衣著。
"北美女人離精致很遠" - Cannot agree.
現在天天要按時起來上班,隻是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有時候我煩都煩死了!艾瑪!我太太太向往不用為了五鬥米折腰自由自在的精致生活了!我不要豪放要精致!可惜前世沒有積夠福分啊!
那誰不是說了:閑暇是人生的精華。所有的精致都是在閑暇中才能產生的。而有閑暇的捷徑就是---有人養。所以我表示對博主鄙視的女生很理解。哈哈哈哈!
依我之見,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女人也是各不相同的,這樣一刀切意義並不很大。
也請不要貼標簽。 什麽地方我寫別人寫得不堪了?俞飛鴻也非北美女人吧?國內的人說我們土, 她們也有優越感嗎?
至於你評論有些女性的打扮,穿著,有些harsh呢, 也不過是一部分人, 邏輯上也不能涵蓋全部北美女人。 所以這樣的argue沒什麽意義。有些女人比較隨便, 不注重打扮,也沒什麽不好, 隻要她們心理健康快樂, 我們不必要judge, 因為我們不知道她們背後的生活經曆是怎樣的。
名牌不一定就代表精致。 包括精致的服飾,精致的妝容我都覺得不一定就代表精致。精致女人很難定義。
一些女人,頭發剪成狗啃的,油膩膩的、唇膏塗不勻、指甲枯幹不齊、衣著紅黃綠亂搭,鞋子都是灰蒙蒙的。一條牛仔褲不知道是哪年的?一個假的LV 拎包裏拿出一個韮菜炒雞蛋的飯盒…。
稱“北美女人”?因為有一份工作、職業女性?
這不能代表我們這些在美國工作的職業女性的形象。
真正的自信是來自於內在的, 不是表麵膚淺的東西。
我正好來自於上海, 也算注重外貌大半輩子了吧。現在發現外在的光鮮並不能帶來真正的自信和心靈的安寧。
有人喜歡couch , or MK, Prada 是個人所喜。隻要工資可以承受,無可厚非。
“北美女人”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群體,有不買$100 拎包,整天衣衫不搭的,素麵朝天,頭發淩亂的。也有許多優雅如赫本,Grace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素養差別太大。
一個不懂著裝、色澤搭配、發式時尚、精致容妝的女人,很難說是一個自信的女人。請不要用“北美女子”戴帽子。
不講究的女人在哪裏都不講究。與是否為職業婦女不搭界。
這邊大山大水,HIKING 農場裏那國內的習俗就太傻瓜了,平時也是平底鞋,但是不是周末不想穿牛仔褲
公司裏西人同事都有雙精致的小皮鞋換,辦公室裏還是要穿高跟鞋,犒勞自己是女人嘛
冬天雪在大,PARTY是後備箱可以裏放高跟鞋,換上不一樣,特別是腰和背立刻不駝背了,敲電腦敲的腰都彎了
還有就是口紅要塗,冬天加國都是黑乎乎的大衣,塗口紅寒風裏立刻多了點顏色,最好指甲也要塗
俺們出國不是受苦來的,european的紅指甲,鮮花是我們要學習的,最好腳趾甲也塗了,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