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國內電力鋼材等產業政策看國內的十一五規劃

(2010-02-21 08:30:12) 下一個

一直想寫篇文章,想以國內爭議比較大的鋼鐵和電力為契機,剖析一下國內即將製定的十一五規劃(2005--2010)的各項重要經濟指標的預測值。因為我發現,國內經濟調控官員和經濟學家,開放以來直到目前,對於各項經濟指標的預測和調控,基本都是一種瞎子摸象的做法,各種所謂的宏觀調控措施,都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正如今年國內出現嚴重電力危機,國家就急急召開電力會議,臨時修改十五電力規劃一樣,都是屬於頭疼醫頭,根本沒有比較可行的中長期規劃。比如剛剛修訂的十五電力規劃,照我的測算,基本也是杯水車薪,根本於事無補。


我覺得,製定十一五計劃,對西方國家的一些個重要能源原材料等經濟指標,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西方發達國家目前的人均收入乃至各項重要經濟人均指標的高度均衡性,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等的人均鋼鐵消費量,電力消費量,乃至人均GDP,基本都是均衡的,盡管絕對值不是完全一樣,但是大數是基本一樣的。比如美國日本等的鋼鐵消費量是500公斤,水泥的消費量是600公斤左右,甚至人均GDP大數2-3萬美元等等基本都是均衡的,其它如西歐,澳新等等西方發達國家,基本都是這個數字。我最後的結論是,的確西方的確存在一隻無形的手,在自動調整著西方這種靜態的經濟指標平衡。日元80年代升值,其實就是西方社會在靠西方“這隻無形的均衡之手”調整未遂後,政治性和行政性地強製日本實現與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均衡。西方社會不可能容忍倭寇通過低幣值破壞打破這種均衡,具有戲劇效果的是,倭幣升值後,倭人人均GDP和西方發達國家均衡後,倭的競爭力乃至各種具體的經濟指標,比如人均鋼鐵水泥等等,一下子和西方實現均衡。除了日倭,而且我還通過分析戰後德國的GDP變遷的例子說明,以美元計的各國GDP從來都是個虛假的數字,完全不能反應美國以外各國的實際經濟實力。最後的結論是,GDP乃至人均GDP基本就是個騙子遊戲,鋼鐵,水泥,電力等等工業原材料和石油煤炭等能源的消費生產量,包括總量和人均,才是實在的,而且是西方社會裁決是否邀請一個國家進入他們均衡體係的唯一標準。戰後除了亞洲四小被邀請納入西方均衡體係,西方社會基本是封閉和排外的結論。小型和城市國家有可能被邀請進入西方社會的均衡體係,類如中國這種超大型的國家,能否有機會進入西方社會,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摻雜著曆史,文化乃至政治意識形態等等因素。這個部分是我這個係列的重中之重,並且已經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是有一點確是非常明顯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龐大的國家,隻可能有一個進入西方這個分贓的均衡體係。無論是從能源環境承受等等考慮,還是其他,西方這個分贓均衡體係不可能能同時承受這兩個國家同時進入。而且考慮到目前西方社會加緊轉移工業和服務業到第叁世界以謀取最高利潤的不可逆的趨勢,以及目前印度目前的發展事態,決定中印命運的臨界點極有可能就是在2010-2015年間。中國比印度先行一步改革,目前積累龐大的國土整治和城市化和工業化資金和經驗,如果能以目前這個速度和趨勢發展下去,中途不出現重大的類如6.4那樣的政治或者故土分離等局麵,平穩邁過2010~2015年這個門檻,則大功基本告成,進入西方均衡體係基本問題不大,剩下的就是個討價還價的問題了。


  以西方世界同時期的國民的人均GDP,或者是GDP總量,來製定十一五各項經濟指標規劃,是愚蠢危險和誤導性的。正如上文所說,以美元計量的GDP除了能完全真實地反映美國的真實的經濟現狀,與基本真實地反映西方均衡體係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其他所有非西方分贓均衡體係的國家而言,就是一個垃圾指標,毫無借鑒作用。比如,橫向研究別國的經濟指標,以此規劃本國的經濟,實際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再創造,絕對不是什麽照抄。在這裏,參照標準非常關鍵。比如,在規劃需要多少頓鋼鐵才不會再重複建設“時(經過長期計劃經濟熏陶出來的我國經濟學家 和長期以來靠計劃吃飯的我國經濟部門官員,對於重避免重複建設有著全世界罕見的熱情,是本文的另一個專題,且慢表),就麵臨個參照指標問題。如果以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參考指標,美國2002年的GDP是10萬億美元,鋼材產量大約1億頓,2002年我國的GDP大約是1.2億萬美元,大約是美國GDP的十分之一。如果認為為GDP的產量,基本反映鋼材的需求量,用美國的GDP指標以及相應的鋼材產量,來規劃我國的鋼材產量(以此達到對重複建設恨之入骨的我國經濟學家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要求),那我國2002年的鋼材產量,應該是美國鋼材產量的十分之一,大約是1千萬頓。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是個荒謬的結論,2002年我國的鋼材的實際的產量,消費量是其實接近2億頓,並且供不應求,價格一直往上串。

  製定十一五規劃,除了垃圾指標的GDP外,其他指標的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占有量,比如工業原材料和電力等能源指標人均占有量,都要特別引起注意。西方均衡體係的這些個經濟產量的人均占有量,之所以那麽平衡和均衡,並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他是西方均衡體係社會,經過幾百年的反複調整磨合,最終達到的,它實際反映了目前人類最高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的最高臨界。這個均衡體係的各項指標,自西方社會完成大規模的國土整治和工業化城市化後,一直是均衡和平穩的,就表明了這一點。除非某一天突出出現重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技術和工藝的重大革命和創新,破壞了這個均衡體係,就可以預見的未來而言,這個均衡的指標體係,基本就是我們製定一切規劃的總的參照線。

  上文說過,製定中長期經濟規劃指標,人均占有量非常關鍵,尤其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占有量是十分重要的取舍參照數。我粗粗測算了一下90年代以來的一些重要經濟指標,發現國內要支撐目前這種經濟規模的發展速度,實現每10年翻番的計劃,各種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的產出量,非常嚴格地符合”兩個一定”的規律:第一個是”一定會出現問題“:能源和原財料的人均產量和消費量,最低限度必須達到西方均衡體係的相應指標人均產量的50%以上,低於這個比例,一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和供不應求問題,而且隨著中國日益熔入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日益成為定局,這個比例隻會提高,不會降低。第二個是“一定沒有充分發展”:能源和原材料的人均產出和消費量,如果低於西方均衡體係的相應指標人均產量的50%,還出現供大於求,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的問題,那一定說明這個產業和相關聯的行業被人為地(行政或者體製性)壓製而沒有充分發展。

  得出這個神奇的(magic)的50%數字,就我自己來說,也是將信將疑,但是通過粗步的測算,我自己通過了它。這裏我不打斷進一步闡述,搞計量經濟學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著測算一下,看看它的真偽和可行度。

  支撐目前國內的經濟規模和世界工廠的地位,能源和原財料等基礎資源的人均產量和消費量,最低限度必須達到西方均衡體係的相應指標人均產量的50%以上。經過計劃經濟長期侵淫國內經濟學家和政府經濟管理官員,既然對重複建設這麽地感興趣,熱心,以至於“重複建設“話題幾乎成了國內任何一次經濟研討會和任何經濟學家的大眾情人,這裏也就談談”重複建設“。

  順著上麵哪個神奇的50%數字來展開,超出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產量和消費量的輸出,屬於”重複建設“,基本是沒有什麽疑問的。非常遺憾的的是,就目前而言,國內所有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沒有一種達到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產量和消費量,因此談論這個問題十分的棘手,沒有數據和空中樓閣的論述是危險和不可靠的。但是十分幸運的,國內還真有一種重要的工業產品的人均消費量達到了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消費量,那就是水泥。2002年國內水能的消費量和產量大約7億頓,人均600公斤,基本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量相同,而且國內產銷兩旺,整個行業的效益很好,也基本能夠滿足中國目前龐大的故土整治和城市化工業化的需求。麵對目前國經委會日益叫囂的整治”重負建設“,我注意到,水平行業沒有列入“重負建設”之列。這強烈說明和暗示,某項行業如果沒有受到行政的,體製的壓製而得到充分發展,即便人均產量和消費量達到西方均衡體係的水平,也不會引起“重複建設”,效益也是會得到保證。

  再回到鋼鐵。我注意到,前兩天,國家經委正式確認中國的鋼鐵業過熱,屬於”重複建設“。國家經委通過召集目前的鋼鐵公司,讓這些鋼鐵公司來決定目前鋼鐵到底熱不熱,以讓這些鋼鐵公司來決定是否允許新的社會資本投資新辦新的鋼鐵公司,等等讓撒達姆自己當法官開審判會,來決定是否判決自己死刑的滑稽荒謬性,畢竟是國內的現實,姑且不說。我們先看看這些個與會的專家們,到底憑什麽認為目前鋼鐵過熱和”重複建設“。這些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鋼材的生產和消費大約是2億噸,加上目前在建的,到2005年國內將形成鋼材生產能力3億噸,根據這些專家的”推算“,國內鋼材消費需求到2010年是3億噸。因此“鋼鐵重複建設”。看完這報道,我首先感到的是震驚。目前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鋼材消費量是500公斤,要注意這可是西方均衡社會完成大規模國土整治和工業化城市化後的消費量。中國鋼材的人均消費量目前大約是200公斤,不西方均衡社會的一半,而且中國目前正進行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密集的城市化工業化和國土整治,咱不說龐大的中國世界工廠工業鋼材需求量,也不說目前日益到來的汽車消費格局單單看國內廣闊縣鄉村大量的石拱橋而不是安全的鋼鐵橋,就知道目前國內的鋼鐵消費量的規模。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西方均衡體係,乃至印度的最大不同是,中國是個不折不扣的製造業國家,而且解決5億農民的就業問題和城市化問題,鑒於這些根本沒有享受義務教育的5億農民的教育背景,決定了解決他們的就業隻能依靠製造業,根本不可能指望需要完全教育背景支持的服務業,因此製造業在中國的比例,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隻會加重,而不是相反。相應的,作為製造業糧食和血液的鋼鐵和電力,隻可能全麵超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西方均衡社會。我敢肯定(百分之百,100%percent,向毛主席保證),即便中央采取最嚴格的抑製經濟的措施,2004年國內的鋼材消費量也會輕而易舉地突破3億噸,而不是國內專家認為的到2010年,國內鋼材消費隻有3億噸。而且,隻要目前中央不出現大的政治變動,台灣問題不發生爆炸性的攤牌,到2010年國內人均鋼材消費量一定會達到或接近目前西方均衡社會的人均鋼鐵消費量,人均500公斤,國內鋼材消費量大約是6億噸-6.5億噸。如果按照國內專家測算規劃的2010國內鋼材消費量是3億噸,屆時國內一定會出現輕則如當下的點慌,重則全國經濟重挫甚至癱瘓,總之會出現大問題。

  最後說電力。先說說我前一篇文章開頭為什麽說電力問題極可能成為西方所謂中國經濟崩潰的導火線,為什麽說我看到國內十五電力規劃後嚇出一身冷汗。因為我發現即使是今年電慌後修訂的國家十五電力規劃,與我測算的支撐中國經濟所需的電力,差額仍然十分巨大。電力是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人失血過多肯定死,同樣,一個現代社會如果大麵積失電,一定會癱瘓,一定會完蛋!目前國內的電力的人均消費量大約是1000千瓦,西方均衡體係的人均消費量是6000千瓦,中國的人均消費量不到西方均衡社會的20%。在幾乎所有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指標中,國內電力的指標與西方均衡社會的比例幾乎是最差,而要命的是,電力幾乎是所有這些個經濟數據中最重要的,一個社會缺少點別的什麽,最多延遲發展,但是缺電,這國家一定會癱瘓和完蛋。國內的電力人均消費不到西方均衡社會的20%,前2001年前卻出現嚴重的供大於求,出現賣電難,這是極端不正常的,這隻可能是,要麽我們的GDP嚴重做假(不一定是中央統計部門,更多可能是地方),要麽是我們的國民經濟被嚴重被人為壓製(94,95年經濟熱後,粗暴一刀砍下經濟發展,美其名曰“軟著陸”,“宏觀調控”)還沒有緩過來。有人說電力需求下降,但是GDP高增長,是因為中國的節能措施搞的好,或者經濟結構調整好,這純粹是自欺欺人。中國電力前兩年的“供大於求”是一種典型的虛假“供大於求”,一種典型由於體製行政乃至經濟規劃壓製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導致某項指標畸形的虛假的”供大於求“的典型案例。具體的就不再細說,否則就又是一個長篇。

  目前中國的電力的裝機容量大約是3.180億千瓦(2002年),電力消費總量是14200億千瓦。十五電力調整後的規劃,年新增電力裝機量是2500萬千瓦,這幾乎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目前中國的電力的最大問題,是總量的嚴重不足。目前國內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電力的需求隻會呈加速趨勢。根據我的粗步測算,無論是按照西方均衡社會的人均消費電力量測算,還是國內目前的發展現狀,電力的年裝機容量的增長最低要求,不能低於15%,年裝機容量如果低於15%,一定會出現問題。這樣算來,年新增裝機電量應按是5000萬千瓦。如果能保證年新增裝機量5000萬千瓦,那麽到2010年,國內的年裝機容量大約達到6億-7億千瓦,人均電力消費量可以保證在3000千瓦左右。年裝機量5000萬千瓦是個最低要求,考慮到電力裝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到2010年的國內裝機容量達不到6-7億千瓦,不要說屆時開始大規模安置5億左右城市化農民的生活和就業用電問題不能得到解決(目前這部人的用電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就是單單支撐屆時的國民經濟規模,也絕對是不夠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自80年代進入製造業的韓國,或者德國,驗證一下我的結論。
  最後說一下結構調整來結束本文。國內改革幾十年來的結構調整曆史表明,行政化的經濟結構調整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有任何實效,最後的結果無一例外的是打擊國民經濟正常發展,使國民經濟進入蕭條和緊縮狀態,94年等的整頓就是明顯例子。目前國內不卻資金,相反,有大量的社會資本在找出路。我的一個印度的同事告訴我,印度今年想中國出口大量的鋼鐵成品,當然包括鐵礦石。進口鐵礦石好理解,但是進口成品鋼鐵我就非常吃驚了。因為,目前國內就業問題非常嚴重,既然國家進口大量鋼鐵成品,就說明國內的鋼鐵是供不應求,而且國內節節高漲的鋼鐵製品也說明這一點。既然這樣,為什麽不讓國內的民族資本開辦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自己生產鋼鐵,以解決就業問題?  
清穀子 ----2006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