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這五篇外國散文 ,為什麽影響了賈平凹

(2016-11-10 11:09:10) 下一個

這五篇外國散文 ,為什麽影響了賈平凹

文/簡書作者:馬風

W

 

有一套係列叢書《一生的文學珍藏》,其中的外國散文讀本,是賈平凹選編的《影響了我的五十篇散文》。翻開一讀,猶如麵前擺著一桌西餐盛筵,色香味撲麵而來,可以嚐盡美味佳肴。?

這五十篇,分成“事物的秩序”,“寂寞的心情”,“驕傲的人格”,“思慮的快樂”,“藝術的遺產”五個單元。我從中挑選出五篇,每個單元一篇,算是五盤菜點,以少代多,與各位一塊分享。說不準,也許能窺探到賈平凹被它們影響的小秘密。?

1?

法國詩人弗朗西斯·蓬熱,我不知道他有多高,猜想不會矮過一米七以下吧。可他屈下身子,寫了篇《蝸牛》,把寫作視點,放得很低,低到了在地麵爬行的蝸牛身上。他沒有一點高等動物的自得,傲慢,對這個小東西不歧視,不藐視,還格外熱心的當成朋友,甚至知己。他成為蝸牛的代言人。?

“我如此緊緊地附著於地麵、如此令人憐憫、如此緩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離開地麵縮進我的家屋,我還有什麽憂愁?任你把我踢到什麽地方,我有把握在命運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來,重新附著於地麵,而且在那兒找到我的飼料——泥土,這最普通的食糧。”?

動人的文字,與修飾雕琢之類的表麵技巧無關。這樣的述說,語氣樸實,隨意,簡直和“泥土”一樣平常,這才叫接地氣。這是弱者的傾訴,卻不卑怯,還有幾分洋洋得意。也是強者的宣言,自尊自愛。兩者看似矛盾,卻又像水像乳一樣,分不清彼此的融合在一起了。?

用第一人稱,是蝸牛的自白,展現了小動物的心靈活動,真實,細微,可因為是自言自語,難免有一定的局限。為此,詩人再一次把敘述視角轉換為第三人稱,親自出馬,從客觀角度,現身發聲。?

“它同大自然如此親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親切的享受大自然的恩寵,它是它所擁抱的土地和菜葉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驕傲地抬起頭顱,和那雙敏銳的眼珠:高貴,從容,睿智,自豪,自負,驕傲。”?

看看,詩人接二連三用了那麽多讚美詞,甚至有點過分和誇張,目的就是要披露一種情懷,博大寬容的人文情懷,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存者,不論強弱尊卑,四海之內皆兄弟,親密相處,同歡同樂,譜寫出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激發出來的,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隻從增長寫作姿勢的角度閱讀,這篇不長的散文,會告訴我們什麽是選材的獨特,什麽是人稱的自然更換,什麽是以小見大。?

2?

這是50篇文章中,最短小的一篇,卻是感到最刺心窩,最壓抑最沉重的一篇。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作家,風靡一時的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誕生在他的筆下,讓讀者對茨威格的名字不再陌生。?

選入這裏的文章,題目是《絕命書》,讓人驚惶恐怖的三個字,寫於1942年2月22日,自殺離世那一天。?

如果為了保持人格品德節操的高尚純淨,與醜惡暴力進行堅決的抗爭,最終主動選擇自盡,比如“文革”時期的傅雷夫婦,對這樣的行為,除了沉痛哀悼,完全可以理解接受。?

茨威格不是這樣。縱觀他的人生路程,盡管並不怎麽順風順水,東漂西漂的,最後流亡到英國,加入了英國籍,仍舊無法安居,而於1941年浪跡到了巴西。但是,不管怎麽說也沒逼到無路可走的份上。能痛下決心,選擇自殺的方式了結一生,而且與夫人一道撒手西去,這樣的舉動,太像個謎團,讓人猜不透,沒法尋找到答案。?

《絕命書》,留在人間的絕筆,按理說,應該是淒淒慘慘戚戚,含淚帶血那樣。這篇可不是。話語從容淡定,不動聲色,好像暫時要去個什麽地方 ,和鄰居友人順口打個招呼。?

“在我自己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淪亡和我精神上的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後,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從頭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了。”還有,“年過花甲,要想再一次開始全新的生活,這需要一種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無家可歸的漫長流浪歲月中業已消耗殆盡。”?

正是這麽三個“業已”,擰成一股繩,拉著茨威格走向不歸之路。於是他坦然地說,“這樣,我認為最好是及時地和以正當態度來結束這個生命。”?

對於任何人僅僅隻有一次,父母賜予的血肉之軀,無比寶貴的“生命”,這樣“結束”,真的是“及時”和“正當態度”嗎?是不是過於衝動,有點輕率?做為圍城之外的人,我在感歎惋惜之餘,說不出什麽,徹底無語了。?

短短一篇《絕命書》,倒是布滿了深奧的玄機,如何生,如何死?緊緊關聯著這個永恒的命題,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思考,皺起眉頭用勁琢磨去吧。?

3?

《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國的海倫·凱勒,一個從小就沒了視覺和聽覺的女生,卻讀完了兩所大學,以頑強的生命力,書寫出令世界震驚,感天動地的傳奇。她有一顆堅硬博大的靈魂,是個精神上的強者,可在身體上,她有生理缺陷,是個弱者。?

這篇散文,傾吐的正是一個日夜被黑暗籠罩包圍,並且被吞噬了的弱者,發自屬於本能的渴望,乞求“光明”,而且隻要短暫的“三天”,一點不過分,不貪婪。讀了,不由得心間充滿哀憐,還有酸楚,翻來覆去的不是個滋味。?

假如真有上帝,那麽我相信許多人都會劃上無數個十字,懇切請求救世主,一定得滿足海倫的可憐要求,賞賜她三天光明吧,哪怕讓自己失去三天,甚至三十天光明也行。?

海倫為假想中的“三天”,從第一天直到第三天,做了那麽認真周到,一絲不苟的安排,寄托著多少細密的心思和情愫啊。?

“在第一天裏,我將看看那些以他們的慈愛、溫情和友誼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首先我一定要長久地打量我親愛的老師安妮·沙莉文·梅西太太……我不但要細看她麵部的輪廓,讓它存留在我的記憶裏,而且要研究她那張麵孔,找出生動的證據,說明她在完成對我的教育這項艱苦的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溫和與耐性。我要從她的眼裏看見她性格的力量。”?

麵對海倫的“看看”,我作為一個視力正常的人,感到十分羞愧,抬不起頭。我也有值得尊敬的老師,可我卻沒有認真仔細的看他們“麵部的輪廓”,更沒有“研究”,一雙眼睛好像白生白長了。海倫質問得好:“你們大部分有眼睛的人,對人家的麵孔是不是經常隻隨意看到一點外部輪廓就放過去了呢?”?

所以她感歎:“啊!我如果有三天光明,我能看到多少東西啊!”?

這篇文章具有的震撼力量,突破了生理這個層麵,直搗人們的精神心窩。用佛教徒的話說,讓人醍醐灌頂,用俗話解釋,就是恍然大悟。悟的是,對你所持有的東西,千萬不要不當回事,一定要像看待寶貝那樣珍惜。一旦失去,那可就後悔一輩子了。?

海倫的文字,具有女性作家的溫柔細膩,又有殘障人士獨有的苦澀淒涼,融合成別具一格的美感,帶來極大的閱讀享受。?

?4?

《性與美》,奪人眼球,好像出自標題黨之手,作者是英國的大衛·勞倫斯。他的代表作《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緊緊與情,與性捆綁在一起,被當成小黃書或者大黃書,擁有來自五湖四海近於天文數字的鐵粉。?

這篇散文,正是他對自己最熱衷最拿手的性愛主題的集中解說。由於語言犀利,深刻,透辟,已經接近了哲學高度。劈頭一句,不是按照慣例,亮出自己的觀點,而是繞了個大圈子,從反麵切入:“遺憾的是,性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十分醜陋的字眼,醜陋得簡直令人無法解釋。”?

用“遺憾”,很有禮貌,卻斷然徹底的,否定了把“性”與“醜陋”劃成等號的愚蠢和偏見。不必說,“醜陋”的對立麵,恰恰是“美”。就是用這種方式,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命題,“性與美”。?

小說家離不開形象,寫作飽含議論色彩的散文,也不缺乏形象。勞倫斯除了用孔雀 ,夜鶯作為例子之外,還有“如果說直覺是葉,美是花,那麽性就是根”。這個“根”的比喻很到位,但他可能覺得缺乏動感,於是來個提升,想到了熠熠閃耀的“火”。?

“性是什麽,我們尚不理解,但性必定是某種火,因為它總是傳達一種溫暖,閃爍的感覺,而當這閃爍變成一片純粹的光輝時,我們就獲得了美感。”這麽說,覺得意猶未盡,又向深處開掘,不遮不掩,直接爽快地道來,“真正的性感染力,是性之溫暖和閃爍的傳達。性之火在我們體內或蟄伏或燃燒,即使活到九十歲,它仍存在。”說得多麽幹脆利落,讀的人會從字句中受到感染,體驗到了烤人的溫度,這可全仰仗一個“火”字。?

文章的結尾,勞倫斯繼續延用“火”的比喻,使它發揚光大,轉換出極強烈的燃燒能量,攪動得讀者熱血沸騰:“假使我們的文明教會了我們怎樣讓性感染力適當而微妙的流動,怎樣保持性之火的純粹和生機勃勃,讓它以不同的力量和交流方式或閃爍、或發光、或熊熊燃燒,那麽也許我們就能——我們就都能——終生生活在愛中”。?

出人意料的,熱烈亢奮的話鋒突然一轉,變成低調,不見了火光,“然而,現在生活中卻有那麽多死灰。”這樣的暗淡加冰冷的結論,正好呼應了開頭的“遺憾”,流露出莫大的失望。看來,“性”與“美”的結合,沒有平坦的捷徑可走,必得經過一個艱苦的曆程呢。?

5?

提到英國溫斯頓·丘吉爾的大名,第一時間自然和首相官銜,和政治家紐結在一塊。不過不能忘了,他也是個作家,50歲那年一不小心,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爆出冷門,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他這篇題為《我與繪畫的緣分》的散文,倒是寫的有景有情,有滋有味,文采十足。40歲,他賦閑去了鄉村。一個偶然機會,孩子們的玩具水彩,不知道觸動了他的哪根神經,誘惑他興致勃勃地立刻買了一整套油畫器具,由此他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新鮮天地,與繪畫結緣。?

“畫筆撲通一聲浸滿鬆節油,繼而扔進藍色和白色顏料中,在我那塊調色板上瘋狂地攪拌起來,然後在嚇得簌簌直抖的畫布上恣肆汪洋地塗了好幾筆藍顏色。緊箍咒被打破了。我那病態的拘束煙消雲散了。我抓起最大一支畫筆,雄糾糾氣昂昂地朝我的犧牲品撲了過去。打那以後,我再也不怕畫布了。”?

一連串用了那麽多極度誇張的詞組,成語(也要歸功於譯者),讀者並未覺得生硬,繁瑣,而學畫者那種由恐懼逆轉為驚喜的心態,被描繪得如此細致逼真,活潑動人,不禁要來一番點讚。?

驚喜還從有限的畫布,拓展到了無限的空間。“我一邊散步,一邊留心著葉子的色澤和特征,山巒那迷夢一樣的紫色,冬天的枝幹的絕妙的邊線,以及遙遠的地平線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時候,我便本能的認識了自己。”由此歸納出一個結論,“這種對自然景色觀察力的提高,便是我從學畫中得來的最大樂趣之一。”這“樂趣”,一定還有之二之三,之N。?

可以把這篇散文當成一篇啟示錄來讀。既然能與繪畫產生緣分,那麽與音樂與品茶與坐禪,甚至與小貓小狗以及其它什麽的,就都能產生緣分,都能帶來驚喜和樂趣。關鍵在於,你得有機敏的發現,有積極參與的熱情,敢於實踐的勇氣,還得有沉浸到思考領悟中的本事。?

丘吉爾是個好榜樣。“緣分”並未使他成為一個畫家,可他收獲的,遠遠勝過了一個畫家的身份。?

 

 

馬風:簡書原創作者。

 

 

「簡書微信公眾號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簡書 App 上用戶原創內容」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係原作者。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