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即財富

陳立功的文學城博客:馳縱騁橫,談今博古,飛花揚月,行文交友
個人資料
TNEGI//ETN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與學習)外儒內法養豬狗

(2012-04-05 15:41:30) 下一個


(轉貼與學習)
外儒內法養豬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29652.shtml
/專烤填鴨 

[題記]

記得今年初在youtube上看過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鮑鵬山批《商君書》,遺憾的是,這個係列的視頻目前已經消失了。今天有幸在網上讀到了一篇網名“歸一”轉貼的博客文章,便決定轉貼於自己的博客,以供自己今後學習。這是一篇與前不久由“單親媽媽俱樂部”轉貼的對儒家滿懷深情的南懷瑾的文章針鋒相對的文章。
   
當我們試圖觸及中國古典文化時,切不可偏聽偏信。

[轉貼原文]

在此首先申明:對古代所有思想家,筆者都持尊敬態度,所有的批評隻對思想不對人。再看先秦時的社會文化遺產。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給後世留下了《論語》等四書五經;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給後世留下了治國謀略《商君書》。而秦以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雖然這話可能有些誇張,但足以證明,那時的確是百家爭鳴的社會氛圍,然而儒家並不入流。
   
而秦國,自商鞅以後以法家治國方略,取得了橫掃六國的成就,所以,奪得天下之後秦國焚書坑儒,使其它學說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基本絕跡了。然而,僅僅十五年,法家所建立的家業就破產了。這就是說,諸子百家的帝王之道都不足以維持帝王政權的穩定,都不能使帝王的江山萬年紅,都不足取。
   
所以,滅秦以後,西漢吸取了秦王朝的經驗教訓,在漢初大力推行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的利民政策。但是,在君弱臣強的形勢下,各諸侯王的勢力急劇膨脹,對漢室皇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漢室欲采用儒家學說。然而,漢朝統治者也認識到單純以儒家學說來治理國家也是行不通的。雖然獨尊法家的秦亡了,但秦橫掃六國的業績是法家創造的,是不可否認的,隻有用儒家配合法家的嚴刑峻法才能富國強兵。於是,董仲舒在強調法製的基礎上,把儒法兩家揉合為一體,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 其實質就是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外儒內法
   
外儒,給統治者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則為統治者的專製統治提供了血腥的後盾。從而為統治者提供了一條軟硬兼施的政治手段。然而,曆史還告訴我們,即使外儒內法,軟硬兼施,統治者的江山也沒牢固,漢朝也隨著統治者一起滅亡了。
   
然而,讓現代人不解的是,為什麽後來的王朝,明知外儒內法保不了江山而且會斷子絕孫,卻依然前仆後繼,屢蹈覆轍呢?下麵我們先看看法家都有些什麽東西,使曆代統治者如此著迷。
   
前麵提到過,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利出一孔,使天下隻能有一種民,入使民壹於農,出使民壹於戰——民壹則農,樸則安居而惡出。”(節選自《商君書:算地》),也就是說,使民即能種地又能戰爭,使其愚昧安居而惡出,用戶籍製度將他們控製的農田裏,即能為統治者創造財富,又能為統治者保江山,隻能聽從統治者擺布。
   
我們來看看法家是怎麽做到的。
   
《商君書》開篇便說: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禦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更法第一》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麵前,探討著變法的原則,尋求著驅使人民的策略。從後續的文章裏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國,是君主的家國;所有法律都是為了君主的利益,人民僅僅是國君驅使的某種動物!

   
1、愚民
   
《說民篇》曰: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辯慧,亂之讚也。由此看,《商君書》認為思想、學術、文化不利於富國強兵,甚或導致亡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民眾受了教育,就有了思考的能力;有了思考的能力,就會對政策產生質疑,如此則會損害君主的權威和尊嚴,破壞統一的政治格局。所以,必須愚民。

2、利用流氓、流氓政治
   
《說民篇》曰:以良民治,必釓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白話是說:利用善民來治國,國家必亂,終至於削滅;利用奸民來治國,國家必治,終至於強大。可見《商君書》這種權術必造成流氓政治。以流氓來壓服良民百姓,以小人的勾心鬥角來實現互相的糾察,這就是專製君主用官的方法。以奸民製,百姓就會隻反貪官,不反皇上,所以:以奸民治,則民親製。

3辱民、弱民、貧民
   
《弱民篇》曰: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白話為: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朝廷用刑法統治人民,人民就遵從;用賞賜來獎勵戰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因此臨戰嚴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強。民眾有自以為榮的尺度就輕視官爵,鄙視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賞賜。治理民眾,以刑法使他們知道何為真正的羞恥,戰爭時他們才會出戰。民眾貪生怕死,政治紛亂,而去與別國交戰,兵眾與農民都會怠惰,國家力量就弱。

4、製造恐怖社會
   
《弱民篇》曰: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弱之,兵重強。故以強,重弱;弱,重強。王。以強政強,弱,弱存;以弱政弱,強,強去。強存則弱,強去則王。故以強政弱,削;以弱政強,王也。白話為: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惡的東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歡的東西,人民就強。人民弱,國家就強;人民強,國家就弱。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更強,結果,兵力就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轉弱,結果,兵力就強而又強了。所以實行強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弱而又弱,國家就削;實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強而又強,就能成就王業。用強民的政策攻治強民和弱民,強民是仍然存在;用弱民的政策攻治弱民和強民,強民就會消滅。強民存在,國家就弱;強民消滅,就能成就王業。可見,用強民政策統治強民,國家就會削弱;用弱民政策統治強民,就能成就王業。

5、統治者的流氓手段
   
《去強篇》曰: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強。。如此,想叫誰富誰就富,想讓誰窮誰就窮,在這窮富折騰期間,君主的權威就顯現出來了。君主大權獨製,使百姓如握掌上,以君主來控製政治及社會的一切,令百姓及官吏的富貴之途皆出於君主之手。例如商鞅用法律手段設些圈套,廢除世卿世祿製度。規定除國君的嫡係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更顯現:國,是君的國,以一家製萬家,萬家必須低賤,以利出一孔達到:入使民壹於農,出使民壹於戰

以上是《商君書》幾萬言裏的幾個小段。而《商君書》如此直白愚民、貧民、弱民、辱民利用流氓、和流氓政治製造恐怖社會的手段,比比皆是通篇隨處可見!
   
然而,這些統治章法,秦以後,並沒有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統治者的法律上。但是,知道一些曆史和近代史及現實的,都可以在統治者的行為上,隨處看到。
   
看完這些統治秘訣,我們已經出離憤怒了,那麽,暫且消遣一下。
   
你養過狗麽?你看過別人養狗麽?你知道怎樣訓練出一條聽話的狗麽?哈哈,如果你看過《商君書》就會無師自通。而且,非常簡單。
   
1、愚民:狗天生就是民。
   
2、貧民:狗天生很,所以你隻需保持它窮的現狀,有吃的就行,切忌,不能給狗設立存食物的庫房。
   
3、弱民:狗由於缺少食物,天生怕主人
   
4、辱民:狗在不聽話和不懂話的時候,打它、罵它,再教它,它會更崇拜你。
   
5、利用流氓:狗本身就是沒有是非觀念,是僅僅聽主子口令的流氓,主子即使在強奸婦女,隻要讓狗把門,它也會赤膽忠心。
   
6、流氓政治:狗本身就有流氓本性,想讓它隻聽主子的,就不能設立長期有效的法律,設立了,它也沒記性,球都不頂,主子完全可以指鹿為馬信口雌黃,朝令夕改,一意孤行。
   
綜合以上六點,養狗很容易,隻要不讓狗有存款,有存食物的庫房,即使它的獵物,也一定要充公,讓它每天都為食物犯愁。不然,你手上的誘餌,就不起作用了。不能讓它有屬於自己的家,它就會把主子的家當成它的家誓死保衛,你在家可以隨便幹壞事。這些如果你都照做了,你管理成千上億的狗,對你隻會有利,不會有害。我們可以推斷:法家人物,從管子,商鞅,韓非,李斯,大概他們都曾是養狗天才。
   
我們還應看到,法家的法治與西方的法治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製度。西方的法治,其基本的理論是天賦人權,而法家的法治,其基本是針對西周而來的禮治。西方的法治與民主相聯,以自由為基礎,並以法治來捍衛自由;而法家的法治是以君主專製獨裁為主的中央集權,法律的權柄完全操持在君主手中,是君主實行專製統治的工具與手段;西方的法治以權利為核心,它的作用是用來保障公民的權利,而法家的法治是以懲罰為核心,是辱民的手段,是要達到把人訓成狗的目的。
   
筆者曾論說:帝王之道,就是以一家,製萬家的流氓手段,即《商君書》是把人訓成狗的秘訣而已。下麵我們再看看儒家的帝王之道。
   
儒家是怎樣以一家製萬家的呢?
   
儒家幹脆地認為君權天授。和法家一樣,認為家即是君子的國,國即是君子的家。儒家的思想,就是治理家國的方法。
   
在《孔子家語郊問》篇中,魯定公問道: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子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效所以明天道。孟子曰: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在這些文本中,以萬物之源的姿態出現,一切尊卑貴賤是天定的,非人力能夠左右,君主的權力有上天賜予,其地位不可動搖。在此君權神授的基礎上,儒家更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支撐。
   
儒家確立了君子至高無上的領導權之後,怎樣聽從君子的領導,就是說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麽?那就是仁政,百姓怎樣服從仁政呢?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克己為首要,克己為了複禮,克己複禮就是仁的表現。
   
那麽禮是什麽呢?
   
就是社會製度,就是道德與法律的內容很寬泛。粗線條就是: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綱紀關係,其表現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可見,,三綱五常。就是國家的政治架構。遵守了三綱五常,就是的行為。成仁既是國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人民的行為準則。
   
從綱紀方麵看,儒家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無論皇家、官家、還是庶民家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都要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及社會、政治地位。《禮記》曰: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可見其範圍之廣。《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
   
可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就是禮。一方麵是說:見什麽人行什麽禮;另一方麵是說,自己是什麽人,就行什麽禮。這樣一來,禮數紛紜複雜,難怪秦國人寧可接受把人訓成狗的法治。
   
可見,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征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製度和親屬關係上的社會差異,這就是禮的涵義和本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以綱紀維係君子的絕對權威。
   
那麽,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看些案例就知道了。
   
《禮記王製》曰: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政,殺; 
   
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而非澤,以疑眾,殺;
   
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
   
此四誅者,不以聽。
所謂不以聽,既不必經過正常的由下而上的訴訟程序,殺。 公元前496年,以仁義道德君子自稱的魯國大司寇孔子代行宰相之權,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史記孔子世家》。問: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而非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這是中華曆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因思想犯罪性質的大案。哢嚓,少正卯因思想言論,被殺,人頭落地。
   
到公元前119年,大農令顏異因幣製改革問題,對武帝提了一些意見。武帝懷恨在心,令張湯關照顏異,張湯奉旨,調查得知:顏異曾與客人交談,客人說起朝延政令多有不便,顏異微反唇微反唇既一言不發,嘴唇動了動。張湯據此上奏,說顏異身九卿,見政令不便不向朝延反映,而私下腹誹,心中誹謗。於是,哢嚓,顏異一言不發,僅因微反唇這種類似本能的表現,表達了思想,人頭就落地了。這兩個四誅例子足以說明儒家的多麽殘酷,比法家的嚴刑峻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儒家還給這個君權統治架構設計了一係列細則,用細則滲透臣民生活的方方麵麵。剛、毅、木、訥近仁。,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通過 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束縛人們的思想,限製人們的行為,把人們變為統治階級的忠實奴仆,以達到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目的。也就是說:臣民遵守了這些細則,就遵守了三綱五常,就是克己複了。
   
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通過臣民遵守忠、孝、忍、隱、諱,犧牲個人本能的幸福追求,就實現了一家製萬家帝王之術。
   
行文至此,我們再消遣一下。你養過豬麽?你看過養豬麽?你想養豬麽?
   
如果你了解了儒家文化,還不會養豬,發不到財,真的很愚笨!
   
哈哈,請看:
   
你就是養豬賣肉的屠夫
   
1就是豬欄,把各種豬分門別類。
   
2就是讓豬自己遵守規矩,自己出去找食。
   
3就是讓豬自己建豬欄,自己去找食,自己進屠宰場,自己割肉。
   
4就是守的豬們,會主動殺掉不守禮的豬。
可見,儒學大師們,深淫此道,但沒有建豬欄的地,都是守禮的,連孔大司寇也不過如此。他一生,領著弟子到處遊說,指望著能有一塊建豬欄的地,實現養豬發財的夢想,但帝王們都不認可,終不得誌,惶惶如喪家之犬
   
我們還要看到:儒家認識到的天理,並不是人的天賦本能必須獲得自由才可以幸福,而是天生的父權引申的宗法製度,通過國君對天地對祖上的祭祀,類比想象出的君權神授,達到天子統治全權目的。所以,他們並沒有把本能的需求視為個人的天賦權利。而是用各種禮法殘害人的本能需求,所以,儒家走向了自由的反麵,沒有絲毫捍衛自由的民主觀念。
   
以上,我們分別介紹了法家儒家的文化。現在,我們看看這兩種文化綜合後的外儒內法是什麽樣的。
   
在董仲舒的操辦下,存天理滅人欲就成了漢朝的政治綱領。於是倫理的法製化,將一切專製禮教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觸犯禮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評判,而是法製的製裁。 從某種意義上講,專製宗法社會的結構形態,正是外儒內法統治術的必然產物。專製殘酷的律條,都披上了一層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倫理依托。
   
翻開曆朝曆代的律書,可以發現,開頭都冠冕堂皇地戴著一頂仁德的倫理樣式的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麵,可以為統治者的包庇縱容犯罪留下後路,又為律條向每個社會細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門。隻要是統治者不願懲罰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輕鬆地寬恕之,給予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麽做,不僅不會有枉法的責任,反而顯示出統治者的寬厚仁慈,體恤下情,使法律漏洞冠冕堂皇。
   
當出現統治者恨之入骨,或排除異己時,便可以羅織欺君犯上罪名,堂而皇之的大開殺戒。所以統治者又可以將某個家族成員的罪刑放大為整個家族的罪刑。以族內未能很好地執行禮教,以致出此敗類為名,堂而皇之的滅其九族。於是連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成為統治工具。滿門抄斬就是以此為依據得以執行起來的。
   
與此同時,這種儒法結合的統治方式,還可以延伸到封建宗法社會的每個細胞組織之中,特別是集權統治的後期,國家將法製下放到宗族,族長有權采取法律的手段懲罰族人,而法律這時保護的不是族人的利益,而是宗族製度的穩定,及社會的穩定。隻要族長認為有錯,就可以到宗祠裏對族人實施懲處。統治者之所以支持這樣做,還在於族人的不滿,最多對抗族長,不會對抗皇權。所以私設公堂在專製社會之所以不是犯罪,原因正在於儒法結合所提供的合理性。
   
還應該看到,外儒內法後,儒生完全放棄了口頭上的安貧樂道,也走上法家利出一孔的跑官之路,與耕戰農民相同的是:終其一生,忙碌在統治者為其準備好的八股文裏,不敢越雷池一步成為沒有思想,隻能背書的動物。要麽,學習禮教傳承禮教,做一頭貢獻自身的豬;要麽,考得功名,進入體製,做一條統治者的狗奴。
   
至此,外儒內法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了。
   
大家也該明白:被這套政治架構逼反了的農民,為什麽拋頭顱灑熱血坐上了江山後,依然用這套政治架構。哈哈,豬狗是現成的嘛。
   
然而,必須告訴大家是:禮製是自上而下的壓製,是人治的權謀係統,是隻認親疏遠近,沒有公法,沒有正義的辨證係統。無論多大的官員,向上看,都是青麵獠牙的主子的主子的主子。向下看,都是夾著尾巴的狗奴的狗奴的狗奴。這是一套沒有回流的單向係統,底層的憤怒民情被層層阻斷,甚至統治末年,高層情願裝聾作啞,因為,重整綱紀,會遭到體製內的強烈抵製,盤根錯節的利益幫派使整個係統禮崩樂壞,已經無力回天。
   
曆史也反複的證明,這套係統的官員,自上而下的貪欲和上層為了挾製下層,有意放縱下層內鬥的權術,勢必造成官員道德低下。
   
還應該看到,儒生們在這套係統中,隻能被稱為狗奴,已經失去了孔子、孟子創造知識的膽量和環境。並隨著一次次的改朝換代,不斷地給自己增加絞索來求得生存,也使得各個朝代越來越黑暗,越死越快。到了滿清,儒生們連狗都不如了,他們為了升官,大肆屠殺同胞竟然在家書裏津津樂道,狗奴之欣欣然,躍然紙上。
   
所以說,儒文化流傳的土地,沒有自愈自救的功能,隻能越來越黑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歸一 回複 悄悄話 儒將保命之道:像狗一樣活著——一雙筷子讓一代名將喪命

周亞夫之忠可謂愚忠,而漢景帝則是巨奸。在集權時代,即便像漢景帝這樣造就“文景之治”的皇帝,也是相信不得的。

公元前143年的一天,未央宮內肉味撲鼻,酒香四溢,原來,漢景帝劉啟要宴請條侯周亞夫。宮殿之上,歌舞升平,氣氛和諧。與往日不同的是,有一個14歲男孩兒——太子劉徹。

待到景帝一聲令下,周亞夫才注意到,自己案幾之上的肉並沒有切成肉塊,而且也沒有筷子。周亞夫以為負責酒席的官員失誤所致,臉上立刻顯露出不悅的神色,回頭向他們索要筷子。

景帝冷笑著說:“此不足君所乎?”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曆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可以看出景帝對周亞夫的表現是不滿的。

周亞夫聽出皇帝的語氣有些譏諷不滿之意,但是不明白為什麽,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索要筷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終於,有一件事讓景帝抓住了周亞夫的把柄。周亞夫的兒子從皇家的作坊為他購買了500套陪葬的甲楯,被工人告發牽連到周亞夫。麵對責問的獄吏,周亞夫不做任何解釋。被激怒的景帝就把周亞夫直接交給了廷尉處理。廷尉依據是“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麵對莫大的侮辱,周亞夫以絕食進行抗爭。五天之後,一代名將周亞夫吐血而亡。

周亞夫做河內守的時候,當地的傳奇術女許負曾經給他相麵:日後將封侯拜相,結果卻被餓死。周亞夫質疑道:既然被封侯怎麽會被餓死呢?許負解釋說,是因為周亞夫長有橫紋入口,是餓死的命相。

對於周亞夫的死,並不是因為他有橫紋入口,司馬遷說得很到位:“足己不學,守節不遜。”一個人無論到什麽時候,都需要學習,就是今天所說的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周亞夫善於韜略,長於治軍,並且忠貞為國,不計私利,固然使他能夠走向人臣的至高點。可是一旦他處於權力最高峰時,就不能很妥當地處理好相權與皇權的矛盾,雖然堅持臣節,卻缺少足夠的理智和智慧,顯得不夠謙遜,最終給自己帶來無可挽回的結局。

太子看著這位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尷尬略有些惶恐的周亞夫,隻好摘掉帽子,告罪請退,快步離去。看著離去的周亞夫,景帝憤憤不平地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周亞夫生於將相之家,精通韜略,長於治軍,頗有其父周勃之風。公元前174年,周亞夫駐軍細柳(今鹹陽西南、渭河北岸)抵禦匈奴入侵,文帝劉恒親自視察細柳營並勞軍。由於“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文帝也必須遵守軍中之令。一身戎裝的將軍周亞夫以軍禮參見文帝,文帝大受感動。出了軍門,眾臣皆驚。文帝卻說:“嗟乎!此真將軍矣!”文帝在臨終之時,特意囑托兒子劉啟:封周亞夫為車騎將軍,如果天下有危急,周亞夫可以帶兵。

為消除諸侯王勢力對朝廷威脅,漢景帝劉啟采納禦史大夫晁錯的建議著手削藩,從而引發“七國之亂”。周亞夫臨危受命,以太尉之職率兵平叛。周亞夫成竹在胸,以梁國為誘餌,讓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擔任正麵抵抗,吸引七國主力,自己則繞道敵後,斷敵糧道。最終,周亞夫不負眾望,平叛成功。可是,他的平叛戰略有著極大的冒險性:如果劉武那裏發生意外,長安城就會失掉屏障,後果不堪設想。所幸,沒有發生萬一。即便如此,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劉武,豈能和周亞夫幹休。於是,劉武每次上朝,經常和竇太後說周亞夫的不是。

不久,由於景帝的器重,周亞夫被任命為丞相。丞相統領百官,輔治天下,需要精通權術,需要懂得權宜。周亞夫性格直爽,忠於職守,堅持原則,他的相權又豈能不和獨裁的皇權發生激烈衝突?栗姬失寵,景帝因此要廢掉沒有過失的太子劉榮。周亞夫從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據理力爭,堅決反對;景帝因竇太後之請,想封王皇後的兄長王信為侯。周亞夫以高祖遺詔“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為由,回絕了景帝和竇太後。景帝想封歸降漢朝的匈奴王徐盧等五人為侯,周亞夫認為這些人背主失節,又不同意。於是,君臣隔閡越來越深,矛盾越來越大。周亞夫又耍起了性子,借口有病,請假不上朝。尷尬的景帝趁機免掉周亞夫的丞相一職。

可是,景帝仍然對這個功高蓋主、名盛一時的周亞夫心懷顧忌放心不下。為了試探一下周亞夫,景帝煞費苦心,終於想出這條妙計——宴請免官的條侯周亞夫。如果周亞夫姿態恭順,也許會考慮讓他做劉徹的輔政大臣。反之,這頓飯就成了“鴻門宴”。

如此“怠慢”功勳元老,周亞夫對這些負責宴席的官員有些不滿,雖然有些小家子氣,可也在情理之中。周亞夫哪裏知道,這正是景帝設下的一計。麵對景帝的嘲諷,周亞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麽過錯,更難讓他心服口服。周亞夫的道歉,不過是出於對皇權的敬畏,出於對景帝的尊重。其實,這本是件小事,可是如果通過這件事,把周亞夫與太子劉徹聯係起來,問題就複雜了。何況,這本就是景帝設下的一計,其結果理所當然的就是上綱上線。
歸一 回複 悄悄話 儒家讓你喪失智商,儒家的所謂法律就是君王的號令

現代的法律是有契約性質的,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儒家的所謂的法律是君王的命令。君王的話可能互相矛盾,可能與錯誤,也可以隨意改變。但是儒家要做的就是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下屬。把一切榮譽都算在君王頭上。權利有君王享有,過錯有下屬承擔。

所以嶽飛類型的悲劇層出不窮,人民的創造性被遏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統治階級任意魚肉,卻要感恩戴德。

有個蘇聯的笑話關於非契約性質的法律的故事:

三個人被關在古拉格(所謂“古拉格”,即“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裏,彼此問著被關進來的罪名.
第一個人說:”我上班遲到,他們說我破壞生產,是社會的害蟲.
第二個人說:“我上班早到,他們說我一定是外國派來的間諜,想竊取重要機密.”
第三個人說:“我上班準時,不早也不晚,他們說我的表一定是外國貨,不愛國.”

儒教的封建王朝處死嶽飛用的死莫須有,就是可能會這樣,荒唐透頂的法律,出於儒家的聖人(聖上,無不是的君)之口,用秦檜執行。還有意欲罪殺死於謙,另外還有腹誹罪。儒生們從來不考慮君王的法律的和理性,和君王是否正確。

秦檜是遵循皇帝的忠臣(注:不是說秦檜好,是說儒家社會下的畸形兒,罪在儒教),是因為另一個皇帝修改了遊戲規則,而被打倒的。總之是皇帝永遠是正確的。皇帝的寵臣們來西方的寵物都不如。西方對寵物還愛護,儒家社會的寵物還要滿足主人的口福。

儒家敵視理性,重視格言(《論語》就是一部格言集,是沒有經過論證的,沒有界定使用範圍的一本相當差勁的書。)馬克思的老師黑格爾就最看不起《論語》,認為孔子太弱智。

如果不加理性分析,果迷信格言俗話古人說,你的智商會變為零。不信?請看下文:

平時我們在寫東西或者與人交談的時候,常常會用到“俗話說得好”這樣的話來說服別人。那這俗話到底好在哪呢?大家看完下麵的這些俗話就明白了……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
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俗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俗話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
可俗話又說:近水樓台先得月!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可俗話又說:狗改不了吃屎!

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可俗話又說:開弓沒有回頭箭!

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
可俗話又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俗話說: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可俗話又說:薑還是老的辣!

俗話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可俗話又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可俗話又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俗話說:量小非君子!
可俗話又說:無毒不丈夫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
可俗話又說:寸金難買寸光陰!

俗話說:邪不壓正!
可俗話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可俗話又說:不蒸饅頭蒸(爭)口氣!

俗話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可俗話又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俗話說:愚公移山
可俗話又說:胳膊擰不過大腿!

俗話說:哪裏跌倒哪裏爬起!
可俗話又說:一失足成千古恨!

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
可俗話又說:親兄弟,明算帳!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可俗話又說: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俗話說:明人不做暗事!
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可俗話又說:老虎屁股摸不得!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
可俗話又說:樹倒猢猻散!

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
可俗話又說:殺雞給猴看!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
可俗話又說:瞎貓碰著死耗子!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可俗話又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
可俗話又說:不撞南牆不回頭!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可俗話又說:一條道走到黑!

俗話說:禮輕情誼重!
可俗話又說:禮多人不怪!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可俗話又說: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
可俗話又說:爬得高,摔得重!

俗話說:一口唾沫一個釘!
可俗話又說: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我是一元黨 回複 悄悄話 呃,好吧。我就不評論作者對儒家的誤讀了。至於法家,我當然認為這是強權政治的思想。作者談論的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隻能說是明清的統治思想。如果把他當做中國古代所有朝代的統治思想,則不敢苟同。

反正這篇文章作者,我認為隻能說是對中國政治思想隻懂皮毛,然後再加上自己意淫的推理。竟然可以將宋朝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搬到了漢朝的董仲舒的口中。也能完全曲解仁義道德和禮的意思。

博主不要見到觀點相同的文章,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轉和學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