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士兵們的屍骸伴著他們的靈魂就這麽躺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們沒有期盼、沒有怨言、更沒有榮耀,甚至連聲名都難以留下。
中國啟動境外烈士墓地保護 由中央協調軍方參與
作者:陳軍吉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9-23/134223205941.shtml
中國軍隊曆次出境作戰,在朝鮮、越南、緬甸、印度等周邊國家留下諸多墓地,墓地狀況如何,關乎烈士和國家的尊嚴。
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墓地均被毀,而仰光的桃將英聯邦軍隊墓地卻維護良好。那裏還葬有二戰犧牲的 12 名在英軍服役的中國藏族人,不過一直無人祭掃。
2009 年 3 月,一家雲南建築企業員工在老撾塢多猛賽省的那莫縣察看中標的工地。在工地不遠處的老撾 13 號公路旁,工作人員無意中發現一個舊建築,兩個門墩上寫的竟是中文:“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門頂用鋼管彎成弧形,上書中文的“烈士陵園” 。
他們疑惑不解地走進陵園,隨即詫異地看到:熱帶雨林中,靜臥著 81 座中國同胞的墳塋,遍布青苔,周圍雜草叢生。水泥墓碑上的姓名有的已剝落,墓體或開裂,或被泥土半掩,十分荒涼。
一塊正麵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樣的紀念碑,讓死者的身份水落石出―― 碑體背麵寫著 “堅決支持英雄的老撾人民,把抗美救國戰爭進行到底”,落款為:“中國援寮築路工程隊第301 支隊 1972 年3 月1 日。”他們是中國抗美援老時期在老撾犧牲的築路兵。
“心一涼,很難受。”在場工程師陳奇描述自己的第一反應,他從不知曉這段曆史。
這家名為“陽光道橋”的公司,主動為墓地粉刷了大門,描紅墓碑,用水泥硬化墓地,扶正了坍塌的墳墓。後來,他們又整修了老撾另一個同樣荒涼的中國烈士陵園―― 孟賽陵園。給他們“更大刺激” 的是,陵園旁有一個越南軍人陵園,卻有老撾派人專門看管,維護良好。
這令人遺憾的一切,或許會得到改觀。民政部 2011 年啟動了全國烈士紀念設施普查工作,並準備到 2014 年月 10 月前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維修改造,基本建立長效管理保護機製。 8 月,民政部施行新的《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出現了有關境外墓地的規定。據《鳳凰周刊》報道,作為上述普查活動的延伸,中國已經悄然啟動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由中央統一協調,民政部、外交部和中國軍方參與。
報道稱,目前工作的劃定範圍為新中國成立後曆次出境作戰的軍隊。其墓葬分布信息,以及境外施工中犧牲烈士的墓葬分布信息,已通過所在國大使館收集到位。因事件特殊,民政部官員麵對媒體非常低調。
異域的中國軍人墓地
中國援寮築路工程隊第301 支隊的老戰士史信章記得,1968 年抗美援越部隊進入老撾,初期來不及建烈士陵園,各部隊將烈士埋在劃定區域,用水泥立碑―― 由於是秘密出國,墓碑未用部隊番號、籍貫,隻寫“× 大隊× 分隊”。撤回國前,部隊規劃、修建了烈士陵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六卷載,抗美援老期間,中國築路部隊、高射炮部隊在老撾犧牲269人,其中210人葬於孟賽、那莫烈士陵園。此外,在美軍空襲中犧牲的5 名中國外交人員,葬於老撾北部川壙省的康開鎮烈士陵園。
除老撾外,中國軍隊曆次出境作戰留下的墓地,分布於朝鮮、越南、緬甸、印度等周邊國家。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出動高炮、工程、鐵道等部隊32萬多人,秘密抗美援越。很多人身著越軍軍服,在中越邊境的友誼關宣誓後南行。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2005 年編製的《援越抗戰烈士名冊》,1951-1976 年,中國軍隊在越犧牲1446 人,葬在越南北部、中部22個省的57個墓地。後越方將其合並為40個。
1960-1961年,應緬甸政府請求,新中國政府曾出境與緬軍共同打擊中緬邊境的國民黨軍殘部,犧牲人數、安葬情況不詳。
不為人知的還有,“文革”期間中緬關係惡化後,一批懷抱“支援世界革命”理想的中國知青和邊疆青年,越過國境,加入緬甸共產黨,反對緬甸政府。據曾負責死亡登記的原緬共人民軍五旅中國知青王曦統計,他們犧牲六百多人。
埋葬中國軍人最多的是朝鮮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2006年根據各地民政資料統計,抗美援朝期間,183108名誌願軍犧牲,絕大部分葬在朝鮮。誌願軍作戰最遠推進至“三七線”附近,韓國境內也遺留有誌願軍遺骸。2007 年後,韓國陸續發現了180具誌願軍遺體,將其安葬在坡州“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據媒體報道,朝鮮停戰後,中國在朝修建了八個大型誌願軍墓地,朝鮮則修建了兩百多處紀念碑和墓地。1973年,經中方同意,朝鮮集中合葬分散的誌願軍墓。2009年前,隻有數個誌願軍陵園開放以供祭掃,如檜倉、平壤兄弟山、開城陵園等。其中規模最大的檜倉陵園,葬有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
近年來,二戰時期犧牲在緬甸戰場的中國遠征軍日益受矚目。雲南學者戈叔亞統計,其人數約為10萬:第一次緬甸作戰犧牲6萬人,多被草草處理或遺棄;第二次緬甸作戰犧牲4萬人,墓地主要集中在史迪威公路沿線。公路零起點至五六十公裏處的印度段有七八處墓地,印度東部加爾克漢德邦藍伽也有一處,緬甸境內當年不下15處,分布於密支那、八莫、西保、南坎等地。上世紀50年代後由於政治原因,緬甸的遠征軍墓地被全部搗毀,在原址建起了市政廳、小學、菜園。
“他們在情感上很難接受”。現存墓地中,除遠征軍墓地外,越南、朝鮮、老撾的墓地均由墓地所在國管理,前兩者維護較好,老撾相對較差。
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前武官劉崇裕最早編製抗美援越烈士名冊。他介紹,中越1979年開戰後,墓地有的被損壞了。1990 年後,越南中央政府要求重修墓地。2005 年,為迎接前來掃墓的抗美援越老兵,越方再次整修墓地。
每年清明,中國駐越大使館會去掃墓,越中友好協會、墓地所在省派人陪同。如有圍牆倒塌、墓地塌陷等問題,中方當場提出,由越方維修。“(中越就墓地)沒有簽訂任何協議,保護都是自覺行為。”越中友好協會秘書長阮文美說。
赴越掃墓的高炮62師士兵楊寬讓來到越南太原省同喜縣靈山陵園,吃了一驚,“比中國自己的陵園修得還好” 。越方對墓地進行了水泥硬化,豎起中越文的石製墓碑和紀念碑主碑,主碑上寫著“中越友誼萬古常青” 等字樣。烈士陵園整潔肅穆,圍牆三麵是樹林,大門麵對青綠的稻田。
與越南不同,在朝誌願軍墓地大部分位於未開放地區。1954年,誌願軍總部成立誌願軍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部隊“各建各的,再移交給當地政府”,誌願軍21軍62師老兵張悟新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1994年金日成去世,中朝政府和民間往來基本中斷。不久,朝鮮進入“苦難行軍”的嚴重經濟困難時期。2000年,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樸鍵一參加高級訪問團赴朝。在一個誌願軍陵園,守墓人從原來的幾人減為一人,墓地雜草很高。麵對不滿的中國客人,守墓人內疚得流淚:“實在對不起,我們太困難了。”
2009 年,朝鮮首次向掃墓的誌願軍烈屬和老戰士開放了部分未開放的墓地。一些烈屬和老戰士發現,誌願軍烈士合葬後,有的墓碑不見了,隻剩下大合葬墓,前麵立有一塊朝文“中國誌願軍烈士墓” 主碑。“他們在情感上很難接受。”國務院參事馬力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老撾對陵園維護較差
老兵史信章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2000年,第一批老兵到老撾掃墓,發現部隊當年為那莫陵園打的一片水泥地,竟成了當地百姓的曬穀場。
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墓地均被毀。在緬甸果敢的一塊鴉片地裏,戈叔亞發現過一塊幸存的遠征軍紀念碑,大理石底座上刻有陣亡將士姓名。相比較而言,仰光的桃將英聯邦軍隊墓地卻維護良好,那裏還葬有二戰犧牲的12名在英軍服役的中國藏族人,不過一直無中國人祭掃。
中國駐緬甸前大使程瑞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使館每年清明會派人去同古為遠征軍掃墓――同古是遠征軍第一次緬甸作戰處,立有遠征軍紀念碑,一度僅存基座,上世紀90年代由華僑重修,成為緬甸第一個重建的遠征軍紀念碑。據“老兵回家”活動發起人孫春龍介紹,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墓地即使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也未被破壞,但一些位於中印領土爭議地區的墓地,印度禁止外國人進入。
雲南經貿廳曾前往印度阿薩姆邦利多鎮的一處墓地,發現遍地荒草、糞便,僅兩塊墓碑佇立,景象淒涼,當即捐款請當地政府代為清理。上世紀80年代,華僑從台灣募資修建了加爾克漢德邦的藍伽墓地。戈叔亞2009年到現場,發現藍伽墓地維護良好,有當地人看門,台灣當局每月發給工資1600盧比 ( 當時約合人民幣320 元) 。
海外墓地管理真空
2011 年3月,年近八旬的烈屬田淑蘭第一次到越南北江省安世縣陶美烈士陵園掃墓。分別44年後,她最終找到了丈夫的墳墓。“終於尋見你了!”她一頭撲在墓上,泣不成聲。
陶美陵園是越南境內安葬中國烈士最多的一個陵園,葬有中國高炮和鐵道兵部隊的217名烈士,現存墳墓216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烈屬和老戰士申請出境掃墓,很多人不知道親人的境外安葬地。田淑蘭一直以為丈夫埋在廣西,曾多次去公社詢問墓地位置,得到的答複是:“不知道”。
對於海外墓地,中國政府2011年前,並未在任何公開文件中提及。1980年,國務院發布《革命烈士褒揚條例》,未提及墓地管理。民政部 1995 年發布《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保護辦法》,規定縣級以上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的維修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解決,但這隻針對國內墓地。
2010年,民政部下發了“關於做好烈士親屬祭掃接待工作的通知”,明確組織祭掃的範圍和經費來源――都不包括境外祭掃。2011年8月施行的新《烈士褒揚條例》,亦未涉及境外祭掃。
老兵楊寬讓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政府不通知家屬具體安葬地的原因包括:國家未公開,地方政府不了解,烈士所在部隊變更――當年的秘密援外部隊,歸國後多已撤銷,原始資料難以查找。“另外,國家怕影響穩定。”
2004 年,中國駐越大使館武官處參考劉崇裕整理的烈士名冊,用兩年時間實地考察、編製《援越抗戰烈士名冊》,為烈屬祭掃提供了很大便利。但老撾、朝鮮烈屬迄今無此名冊,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經常接到烈屬電話詢問。研究部主任詹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也不知道埋在哪裏。”
多數烈屬是通過網絡得知親人埋葬地的――多年來,一些老兵堅持自發搜尋戰友的安葬信息,並通過網絡交流。田淑蘭到 2010 年,才得知丈夫葬在越南。
出境並非一帆風順。有誌願軍老兵去公安局辦護照,公安局發現是“去朝鮮掃墓”,便拒絕受理。還有老兵反映,2006年前,對於境外祭掃和某些時間的邊境祭掃,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都進行勸阻。
“不提倡大規模、有組織地出去。很多老兵打著‘抗美援老’、‘抗美援越’的橫幅去掃墓,國與國之間會出現矛盾。”雲南省民政廳一位幹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廣西自治區民政廳一位幹部說,有時,對確實貧困、幾十年間未去境外祭掃過的烈屬,地方民政部門會在經費和手續上給予一些幫助。不過,“國家沒有境外祭掃的專門經費,一旦都去,哪個民政部門能負擔得了?”雲南省民政廳上述幹部說。
給烈士以尊嚴,還國家尊嚴
在老戰士和烈屬推動,以及人大、政協代表、委員與學者呼籲下,境外烈士墓地的保護、烈士遺骸安置等問題,終於提上議程。
有民政部門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 2010 年春節前,國家民政部領導就提及,想將在朝烈士墓地遷回國。同年,有中央領導提出,對境外烈士陵園、烈士墓地進行修繕,該遷的要遷。
2010 年“兩會”,針對朝鮮誌願軍墓地合葬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參事馬力提出議案:保護在朝鮮誌願軍墓地,建立抗美援朝誌願軍烈士名錄碑,為著名英烈塑像。
在中國舉行紀念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大型活動後,形勢開始明朗。2011年4月,國家民政部、外交部、財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墓地設施考察和祭掃代表團,赴朝進行了為期 8 天的訪問。
不久,國家民政部發文,要求邊境省份對境外烈士墓地進行普查。雲南省民政廳、外辦、財政廳、公安邊防總隊和西雙版納州民政局在 7 月組成境外烈士陵園調研小組,赴老撾實地考察,並向國家民政局匯報了考察情況。
雲南省民政廳在一份新聞稿中稱,這次考察“為國家和我省境外中國烈士陵園管理保護和修繕做好了前期調研工作,為出台我國境外烈士陵園管理實施意見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2011 年8月1日起,新《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出現了有關境外烈士墓的規定:對於境外的中國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外交部等有關部門辦理。
此次國家軍人海外墓地保護暫未涉及遠征軍。但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已有華僑準備重建密支那遠征軍紀念碑,中國駐緬甸曼德勒領事館多次向緬甸政府交涉,對方基本同意。此外,一位中國高官在領事館工作人員陪同下走訪曼德勒和密支那,看到日本人二戰後建的慰靈碑、慰靈塔,受到刺激,當時就表態,回國後在這一方麵要有所動作。
2011 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軍旅作家裘山山提出了關於搜尋遠征軍抗戰烈士遺骸的議案,反響強烈。一位將軍還提出:海峽兩岸應一同參與。南方周末記者就此詢問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答複是:“相關工作剛起步。”
目前對遠征軍墓地、遺骸的保護,仍以民間行為為主。戈叔亞和孫春龍等人已聯合在緬華僑,將在墓地原址掘出的 19 具遠征軍遺骸移靈回國,歸葬騰衝國殤墓園。孫春龍說,考慮到墓地現狀,全部移靈不現實,不能移的可修建紀念碑就地保護。“現在中緬關係非常好,緬甸政府應該會支持。”
裘山山呼籲,中國應參照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派專門機構管理、維護仰光墓地的形式,成立專門的海外烈士墓地管理機構,對遠征軍緬甸墓地舊址、印度現有墓地進行重新整修、管理維護――這不僅僅是給烈士以尊嚴,也是還國家以尊嚴。
“雖然晚了一點,但是現在做還來得及。”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1&postID=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