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

靜以養性,平以做鏡,深以承水。波濤不興,微瀾而已。
正文

殺?還是不殺?這是個問題

(2010-01-04 05:43:55) 下一個
日前,中國處決了英國毒品走私犯沙伊克。此前,英國政府和沙伊克的家人三番五次呼籲中國“針”下留人,但這位英國公民終於做了異鄉之鬼。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原是中國的老理兒。走私毒品,足以奪人性命,因此與殺人等量齊觀,判處死刑,也並不離譜。沙伊克案之所以引人關注,大約是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沙伊克是中國處死的第一位歐洲國家公民。其實,星移鬥轉,甲午戰爭、庚子之亂等等,已是陳年往事,如今洋人在中國犯法,無論殺與不殺,都毋需浮想聯翩。如果說,殺了沙伊克,便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不殺沙伊克,便是中國尚未“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似乎有些不著邊際。

值得注意的,倒是中國領導人對死刑的態度轉變。毛主席、共產黨“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馬上得了天下,下得馬來,並不沿循舊朝慣例,與民休息,而是殺心不收,繼續革命,定出指標、比例,大殺地富反壞。究竟殺了多少,沒有明確說法 -- 並非不敢明確,而是不屑明確。毛主席曾經豪言:用四億中國人民的生命換來世界大同,值得。四億中國人民的死活隻在偉大領袖的一句話,區區數百萬階級敵人的性命自然更不在話下。孟子嚐雲: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為寇仇。毛主席去世三十餘年,如今仍受萬眾頂禮膜 拜。倘若孟老夫子看到這種景象,不知會做何感想。

中國古代死刑有秋決一說。除謀反等幾項滔天大罪之外,死罪定後,要經三司會審,等待秋後處決,以示慎待人命。毛主席自詡“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曆來主張“破”字當頭,死刑也不例外,所謂“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 畝產萬斤、大煉鋼鐵如此,殺人也如此。在毛主席治下,殺人如同斬瓜切菜,不但殺得多,而且殺得快。黃世仁、南霸天們五花大綁,鬥爭會後,拖出會場,一槍斃命,好不痛快。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曾是判處死刑的標準。民憤大小,無法定量分析,隻能運用模糊概念,甚合毛主席凡事大而化之的詩人情懷。新中國建於1949年,但1979年才通過第一部刑法,而且拖至1997年才付諸實施。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竟然刑法闕如長達數十載,可謂近代文明世界的一大奇觀。

改革開放後,中國領導人一是主張與時俱進,二是提倡與世界接軌。於是,中國對死刑的態度悄然改變。

減少死刑、限製死刑、廢除死刑,是世界潮流所向。全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目前隻有四十六國實行死刑製度。美國五十個州,大半已經廢除死刑。即使那些保留死刑的州,對執行死刑也慎之又慎,唯恐錯殺。犯人判處死刑之後,一般都能踏踏實實再活十年以上。

反對死刑主要依據兩點。就宗教意義而言,生命是上帝賦予,人無權剝奪。就世俗意義而言,研究結果表明,死刑對犯罪的威懾作用沒有明顯作用。

共產黨是無神論者,所謂“生命神授”無異對牛彈琴。至於死刑對犯罪的威懾,中國似乎並不認同所謂“沒有明顯作用”的結論。不過,既然要與時俱進,既然要與世界接軌,便不免做些勉為其難的事,譬如北京奧運期間禁吃狗肉。

與國內朋友們說到減少、限製死刑,他們不但大惑不解,而且擔憂、憤怒:如今官員貪腐已近瘋狂,如今再得免死金牌春風相助,這貪腐之風豈不要變成燎原野火?萬一東窗事發,隻需拿出銀子打點,便有高級牢房備好伺候 -- 乖乖,中國當真是貪官的天堂了。

多年來,中國每年執行死刑人數都占世界死刑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據國際組織統計,中國去年對至少五千人執行死刑,占世界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七。為什麽隻說“至少”,而不提出準確數字?原因很簡單:死刑數字在中國屬於國家機密,因此隻能根據中國官方媒體的相關報道做約略統計。中國雖然還是世界頭號死刑大國,但礙於世界輿論,殺得收斂了,殺得低調了,殺黃世仁、南霸天們的盛大場麵和威風氣勢退出了舞台。

殺?還是不殺?這在中國本來從不是一個問題,如今卻成了問題。在世界潮流麵前,堅持中國特色毫不含糊的中國領導們,對於駕輕就熟的殺人一事,竟如哈姆雷特,變得猶豫不決起來。世道真的變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