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

靜以養性,平以做鏡,深以承水。波濤不興,微瀾而已。
正文

吉林插隊的回憶(三):隊部

(2009-12-09 03:10:27) 下一個

我們生產隊的隊部是一排七間土坯房,其中三間沒打隔斷,一溜大通炕,上麵鋪著炕席。每逢開會,來得早的社員們脫鞋上炕,比較斯文的盤腿一坐,大多是橫躺豎臥。有的小青年調皮搗蛋,不脫鞋就往炕上躥,招來一片笑罵。後到的社員擠不上炕,隻好站的站,蹲的蹲。白天有幹不完的農活兒,開會從來都在晚飯以後。那時隊裏還沒有通電,房梁上掛著一盞馬燈,燈光搖曳,忽明忽暗,牆上人影晃動不停。隊幹部精明幹練,不用點卯,而是以屋裏的人口密度判斷社員是否到齊。不過,隊幹部最後往往要點幾個老少滑頭的名。“老齊頭來沒?大舌頭來沒?老王家的來沒?”來了,固然好,如果沒來,隊幹部也隻能嘟囔著罵一句,再提高嗓門,喝阻男女青年嘻嘻哈哈的打情罵俏、婦女們嘀嘀咕咕的家長裏短和老頭子們扯不完的山海經,然後宣布開會。

隊部有一個大院子。東側是馬棚、羊圈、牛欄,東側是碾房、倉庫,後來又蓋了一間粉房,夏天做粉條,冬天做豆腐。我們那一帶重馬輕牛,一匹中等馬能賣到千元以上,牛則便宜很多,幾百塊就能買上一頭。我們隊的牲口弱,兩位隊長和會計一合計,一咬牙一跺腳,出三千塊天價買了一匹高頭兒馬子(當地管公馬叫“兒馬子”),通體棕紅,四個白蹄,時不時一聲長嘶,體壯聲宏,煞是神駿。有見多識廣的老鄉,一口咬定這是東洋馬。大夥兒既然無從考證真偽,也就姑且從之,稱其為東洋馬。車把式王老板兒鳥槍換炮,每天下工卸完套,總要拉著東洋馬在隊部院裏溜幾圈,聽著鄉親們的嘖嘖讚歎,王老板兒縱使慣於不動聲色,這時也難免從眼角、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三千塊不是小數,那是上萬斤苞米換來的。隊幹部們不是敗家子兒,掏錢之前,委實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按照他們的盤算,買來東洋馬,駕轅拉套還在其次,主要是要它配種,生出東洋馬兒,東洋馬孫,一舉改變我們隊畜力不濟的局麵。一、兩年下來,大夥兒絕望地發現,東洋馬敢情是樣子貨,中看不中用,不僅駕轅拉套稀鬆平常,最要命的是患不孕症,不能為壯大我們隊的牲口隊伍做貢獻。一般社員說起這件事,歎息一聲,也就過去了。隊幹部們平日神氣慣了,這次買豆腐花了肉價錢,重大決策失誤,臉上未免掛不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對社員們的態度體恤溫和了許多。

隊裏資源有限,優待了馬,就虧待了牛。馬有馬棚,有圍牆,有屋頂。牛欄是露天的,無遮無欄。七零年冬天,一夜北風怒號,漫天大雪紛飛。早上,社員們到隊部集合上工,隻見幾頭牛蜷縮在牛欄裏,體溫來不及捂化急速落下的雪片,黃牛、花牛都變做白牛。麵對這種景象,生不出“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的俏皮,有的隻是對大自然嚴酷和資源匱乏的無奈感慨。定睛再看,其中一頭牛已經凍僵了,至於什麽時候死的,沒人說得清楚。牛凍死了,可憐歸可憐,還是要吃肉。那年頭兒,馬死吃馬肉,羊死吃羊肉,狗死吃狗肉,雞死吃雞肉,牛自然也不例外。哪怕是瘟死的,也照吃不誤。饑不擇食,這是在論的。屯子裏接長不短地鬧雞瘟,這和眼下的禽流感是不是一回事兒,沒有調查研究,不好亂說,不過當時的首要任務是“備戰備荒為人民”,西反美帝,北拒蘇修,解放全人類的重任在身,區區禽流感,即使有,料也敵不過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凍死的那頭牛,當天就宰了,每家出一個人,拿上臉盆,到隊部領自己的那份肉。集體戶當然也分到一份,當晚燉了一鍋,大家解饞。吃著香噴噴的牛肉,早忘了牛活活凍死的慘狀。惻隱之心,實在是豐衣足食之後的奢侈品。

馬棚旁邊是羊圈。隊裏的羊倌每天清早把幾十隻羊趕出去放,天擦黑回來,把羊趕進圈裏。《草原英雄小姐妹》歌中唱道:“天上閃爍的星星多呀星星多,比不上我們公社的羊兒多,天上漂浮的雲彩白呀雲彩白,不如我們公社的羊絨白。”看到我們隊羊圈裏那幾十隻羊,立即明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何啻霄壤。以前隻覺得《閃閃的紅星》裏的潘冬子太假,如今才知道,敢情不論是人是羊,到了革命文藝工作者筆下,一律高大全,革命接班人不容有一絲缺點,公社的羊兒不容有半根雜毛。我們隊的羊沒有肩負歌頌光輝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的政治任務,所以不但瘦,而且髒。毛色曖昧,沾著泥土、糞便,這一塊兒黃,那一塊兒黑,粘粘的,打著綹兒。透過羊皮,似乎能看到幹瘦的肋骨。有幾隻羊是社員托隊裏代放的,為易於辨識,或者用孩子的墨水在羊屁股上劃個藍圈,或者在羊耳朵上穿一根紅線。絕大多數是綿羊,隻有兩、三隻山羊,恰與聖經暗合。

隊部院子的東北角是碾房,沒有窗戶,從早到晚都是暗暗的,房子當中是一盤石磨。家家戶戶吃苞米麵、黃米麵,都少不了這盤磨。好在隊幹部體恤民情,養了兩頭毛驢,專供拉磨之用。毛驢雙眼蒙著布,倒著碎步,一圈一圈又一圈,低頭疾走。世人為逐名利,費神費力,不死不休,到頭來身心俱疲,驀然發現,原以為一直“人往高處走”,其實不過徒然兜圈子而已。人啊人,雖然大睜雙眼,自以為心智已開,其實較之拉磨的毛驢,又能高明多少。議論發過,再說碾房。大嬸、大嫂們身上係著圍裙,手裏拿條笤,跟在毛驢屁股後頭,把流到磨邊的碎苞米、碎黃米往裏掃。後來,電線拉到屯子裏,大隊安上了電磨,可很多老鄉還是趕毛驢推碾子,說是吃慣了自家磨的麵,“電磨整出的麵不知咋的,吃著就是差異。”在大隊看電磨是俏活兒,且不說比耪大地輕鬆許多,時而還被撞見開小灶。老鄉究竟是口感敏銳,當真能吃出石磨和電磨的區別,還是擔心缺斤短兩,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老鄉們的心思有時真的很細,而且說話懂藝術,講分寸。過了兩年,毛驢死了一頭,隊裏沒再添置。現在,隊裏的碾房恐怕早已不在,老鄉們也早該習慣電磨磨麵的滋味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水井 回複 悄悄話 是這話。謝謝閱讀。
royalgala 回複 悄悄話 天上一籠統,地下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