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

靜以養性,平以做鏡,深以承水。波濤不興,微瀾而已。
正文

吉林插隊的回憶(六):食無魚

(2009-12-12 07:04:25) 下一個

為免誤解,先甩個文詞兒:釋題。幾個北京知青,滿麵塵灰土坷色,一身衣服經日曬雨淋汗浸,色澤曖昧,七扭八歪打著補丁,躺在土炕上,無鋏可彈,隻能手拍炕席,歎一聲“食無魚,出無車”。斯時斯地斯人,心向往之的“魚”和“車”,其實和當年馮鍰老先生想的完全不是一碼事兒。所謂“魚”,絕非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隻要能多吃幾頓細糧(大米、白麵),時不時沾點兒葷腥,就算得“食有魚”,大可心滿意足了。所謂“車”,自然不是“上海”、“伏爾加”,甚至不是公共汽車、自行車,而是琢磨著哪天上街(我們那兒把去鎮子叫做“上街”, “街”音“該”)能搭上一段馬車。上街次數畢竟有限,而一日三餐絕不可少,所以我們就是為“食無魚”而歎。

社員的口糧標準是每人每年毛糧四百五十斤,知青是六百斤。吃飽,絕無問題,不過都是粗糧,苞米、穀子、糜子。貼餅子、小米兒飯是主食。貼餅子實著,抗餓,可吃多了會燒心,從胃裏冒酸水兒。城裏人偶爾換換口味,熬小米粥喝,香噴噴的,但要長年累月地吃小米兒飯,那就別是一番滋味了。糜子碾出來是黃米,黃米磨成麵就是黃米麵,可以撒黏糕,也可以蒸黏豆包兒,好吃不好做,我們始終沒有掌握技術要領,隻好做黃米飯,很黏,不好消化,不能多吃常吃。在東北,黏豆包兒是飯食中的精品,黃米麵做皮兒,大雲豆做餡兒,口感韌,味道香,妙不可言。社員家蒸黏豆包兒,都有獨門絕技,秘不傳人。黏豆包兒質量高低,往往是評判婦女們烹調手藝的標準。“瞧人家喜山屋裏的做的黏豆包兒,一咬,嘎兒嘎兒的!”這是最高評價。每年臘月根兒上,家家戶戶蒸出十幾鍋黏豆包兒,裝進麻袋,放在院裏凍起來,留待春節過後慢慢享用。

我們那一帶風調雨順,大澇大旱,都是幾十年不遇,所以習慣靠天吃飯。不搞水利,小麥產量就低,隊裏每年隻種一點兒小麥,每戶能分二十多斤,逢到過年過節,烙餅、包餃子。集體戶這幫知青都是饞鬼托生,整天打著那小半袋子小麥的主意,不放到肚子裏不放心,哪裏等得到過年過節,於是便引證“哪天吃餃子哪天過年”的老話兒,先吃為快。包餃子工序多,大家怕麻煩,於是就蒸饅頭、烙大餅。二十多斤小麥,磨出來不過十八、九斤白麵,不消三頓五頓,就吃得一幹二淨。

說完主食,再說菜,一年四季,都是以白菜、土豆、蘿卜為主,自留地裏種點兒黃瓜、豆角,換換口味,隻能算做點綴。白菜、土豆、蘿卜本是大路菜,無所謂好壞,精工烹製,就是美味佳肴,頓頓用白水熬,就讓人反胃。戶裏挖了一個菜窖,以備白菜、土豆過冬之用。蘿卜是醃在缸裏,上麵總飄著一層白沫兒,間或有蛆在其中載沉載浮。每次取用,拿水舀子邊兒把沫子、蛆撇到一邊,撈出幾個蘿卜,用水衝衝,就上案板。現在想起來,不免有點兒惡心,但當時覺得無所謂,很自然。

洗衣、做飯,都要到井台挑水。大隊有一個井房,兩個井倌在裏麵搖轆轤,用大水罐從十幾米深的井裏把水打上來,倒在井台一個熟鋁做的水槽裏。各家用水,都是一根扁擔兩個桶,到井台去挑。到了冬天,水槽撒出的水結成冰,極滑,每次挑水,都戰戰兢兢。戶裏無論男生、女生,都喝生水。灶間放著一口大水缸。下工後,抄起洋鐵皮大舀子,每人痛痛快快來一頓牛飲。《紅樓夢》裏的妙玉有言:“喝一杯是飲茶,喝兩杯是解渴的俗人,喝三杯就是飲驢”。妙玉有幸,其生也早,沒有見到北京知青不論杯、論大舀子的喝法兒,否則肯定當場嚇死。不過,妙玉雖算不得假清高,但多少有點兒矯情,所以也可能佯做昏倒,以示嬌弱。所謂“金枝玉葉”,都是環境打造而成,無論您什麽金身玉體,從太陽冒頭,把您放到我們那疙,不消日頭下山,管保讓您放下身段。

小米兒飯、貼餅子、白菜、土豆,時間一長,腸子裏的油被刮得幹幹淨淨。實在饞了,哥兒幾個就湊點兒錢,歇一天工,走八裏地,上街下館子。鎮裏有四家飯館,分別稱為“一飯店”、“二飯店”、“三飯店”、“四飯店”。四家飯店的格局差不多,小門臉兒,十幾副座頭兒,菜碼價碼基本一樣。我們通常去道裏的一飯店和道外的四飯店。一飯店服務員跟知青熱乎,賣米飯盛得冒尖兒,賣饅頭就多給兩個。四飯店座頭兒幹淨,不像一飯店到處油漬麻花,瞧哪兒都是黑的,摸哪兒都是黏的。為了解饞,我們從來不點素菜。葷菜的價錢從四毛到六毛不等,記得炒三樣兒、炒腰花兒、攤黃菜、螞蟻上樹都是四毛一盤,焦溜裏脊、烤方子是六毛。我們湊份子,一般是每人出一塊多,點上十幾道菜,幾瓶啤酒,半斤老白幹兒。有時候,服務員為了證明白酒沒羼水,就把一隻飯碗扣在桌上,在碗足裏倒一點兒酒,然後劃著火柴湊上去。望著藍紅相間的火苗從酒中慢慢燃起,我們總是很捧場,假充內行地喝一聲采。一群餓鬼,麵對一桌好飯好菜,不消說,必定往死裏招呼。每次下館子,都是嘴上享福,肚裏受罪。胃撐得又疼又脹,還消化不良,臭嗝連連。

大家陸續停筷後,桌上總還剩下一些飯菜。當時不興打包,我們也從沒想到把剩飯剩菜帶走,現在回想起來,總覺有些奇怪。為了麵子?怕麻煩?似乎都不是。吃完飯,起身就走,理應如此。不成文的規矩,常顯威力於無形,人們囿於其中而不自知。近年來把剩飯剩菜打包,似乎是西風東漸,而不是“窮則思變”的結果。無論如何,下館子不帶走剩菜剩飯,說明我們這幫知青當時還遠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