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經的教育和教育者

(2009-10-23 07:48:18) 下一個

         曾經的教育和教育者

 

    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 1949》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敘述:

 

“流亡學生的設計遠在抗戰的時候就有了,當時教育部有一個計畫,幾個中學編在一起就叫聯中,大學就叫聯大,所以聯大不隻一個西南聯大,隻是西南聯大最有名。在抗戰的時候,聯大、聯中是很成功的,很有韌性的,它讓自己的民族在戰爭中教育不終止照常運作,相當成功。很多聯合高中非常優秀,孩子們一邊流亡一

邊念書,培養了很多人。”

 

戰亂之中,邊流亡邊念書,可敬教育者的作為!沒有人領導,不是受命於誰,他們不忘為中華民族培養人。我自然想起和平年代的一幕幕,尤其是文革中的“停課鬧革命”。階級鬥爭壓倒一切,課,說停就停了,好像沒人對中華民族負責。難怪人家說咱們沒有真正的教育家,可那年月,誰敢擔當這個責任呐!

 

抗戰時大部分知識分子因為國民黨腐敗而左傾,可是龍應台的書裏說:

 

“豫衡中學很多老師比較老派,北大清華出身的,思想比較成熟,不跟新潮流起舞的那種。共產黨在那時代是很時髦的、很新穎的、很有魅力的,但是在南陽教育界有些老先生不相信這個事情。”

 

就是說老先生們不受政治左右,安於教育,忠於職守。後來的曆次運動,那一次不是階級鬥爭為綱,哪個教師不得先紅後專?誰敢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難怪人家說咱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園丁,可那年月誰敢隻顧園裏的花朵啊!

 

從龍應台的記載,園丁這個稱號遠遠不能代表當時那些老師:

 

“五千個學生跟著校長老師亡命千裏。”“老師帶著學生像母雞帶小雞一路跑,都沒有跑散,因為師生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跟著老師走,家長很放心。孩子很多本來就是住校,老師晚上拿著燈籠去查舖,一個一個小娃都睡在那裡,老師才去睡覺,那真的是像父兄一樣。”

 

現在到郊外遠足都得家長同意,上大學了家長都不放心,是不是現在的老師做不到“父兄一樣”,而令家長不放心呢?

     

我不禁想,60年來,我們學了“老大哥”,又學“紙老虎”,把自己的“舊社會”徹底推翻、砸爛,是不是舍近求遠、得不償失啊?戰亂中都“培養了很多人”,說不定那時候的教育界有許多寶貴財富值得珍惜呢。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麽呢?我想應該是政教分開和學術自由。                2009-10-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