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槍手

遵道貴德,道法自然,健康養生,圓滿人生
正文

寒門貴子

(2010-05-31 15:14:42) 下一個

寒門貴子

紀念張龍誌教授逝世十周年瑣憶

 

山西農業大學高級實驗師

盛壽藻

新加坡“星中國際美術”顧問永久理事

 

 

張龍誌教授(19101986.9.6)陝西榆林人,中共黨員。畢業於美國依阿華大學,獲生物統計學與育種學碩士。曆任私立銘賢學院、山西農學院、雁北農學院、山西農業大學教授、係主任、教務主任、副院長、校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第一、三、四屆理事,山西畜牧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第二、三、四屆理事長。山西省及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工作者”獎狀。榮膺山西人民政府授予“農業勞動模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所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張龍誌教授出身於一個中醫世家,十幾歲時,曾在一家中藥鋪當過學徒。

榆林道地處陝西省與鄂爾多斯間,中隔長城,與塞外毗鄰。過去,這裏是蒙漢騾馬交易中心。地廣人稀,土質脊薄,廣種薄收,生產落後,風沙彌漫,生活貧困。艱苦的自然環境鍛就了他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高貴品格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足弱冠之年,便立下科技救國宏願,毅然隻身負笈跋山涉水投奔山西太穀孔祥熙辦的銘賢學校,克服了非凡的艱難困苦,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及至出國留洋深造。

張龍誌教授光輝的一生,學術上頗多建樹,對國家對人民作出卓越的貢獻。茲舉其犖犖大端:

          pnb0利用本國優良豬種,培育了既保留中國豬優勢,又有外國豬特長的山西黑豬。改變了凹背大腹拖地為平背小腹,瘦肉比例增多的新品種。

          組織領導全國部分農業院校養豬專家,闖南走北,進行廣泛深入地到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集體編寫了全國統一的《養豬學》教材,為培育研究動物科學人材提供理論依據。

          從人口眾多的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的養豬方針,解決了人畜爭糧的矛盾,發展了養豬業。被譽為“青粗飼料派”鼻祖。

          pnb0發表了具有科學價值的論文專著40餘篇(部)。

          pnb0過去在養豬科學領域裏“唯洋是奉”,一直沿用燕麥飼料單位。我國南北各地盛產玉米,廣大群眾習慣以玉米喂豬,龍誌先生從實際出發,洋為中用,創建了“玉米飼料單位”。

張龍誌教授從不以教授、專家、學者自居,平易近人,不恥下問。我本“豬盲”,他卻不以問道於盲為恥,竟和我合作撰寫了《山西豬的生產性能和體質外貌》(“山西畜牧與獸醫1955年創刊號”1955.6)等一些文章。

我愛豬,並對畜產品加工感興趣。對豬的屠宰、火腿醃製本屬薄技,他把我推上講壇都把它們組織到養豬學的教學實踐中去。

山西農大養豬場,原在北院與南同蒲鐵路相毗鄰,因擴建搬遷到現址時,豬舍設置的格局,從構思到製圖的任務,都放手交我提出方案,由他拍板定局。

龍誌先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我無限景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決心從目不識丁的Α、Б、В、Г、Д開始,自學俄文。通過努力,當他看到我的譯文《抗生素副產物在肥畜豬時的利用》(發表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編輯的《蘇聯農業科學》19583期),他熱情地鼓勵我,拍拍我的肩膀說:“好樣的,有誌者事竟成……繼續努力吧!”

他常手持文稿,自謙地說:我文詞不行,你改改……。其實“不行”是謙詞,使人樂於為豬工作,才是目的。

正因為他知人善任,才敢在全院群眾集會上說出“不要兩個助教,寧要一個盛壽藻”的話來。當我被編入另冊後,他多次挨批,“你眼中看重的是什麽人?”

山西農學院一分為四時,張龍誌先生被任為雁北農學院副院長,在“自由組合”班子時,我也被雁農列為所組對象,最後惜因未獲太穀批準,沒有放行。張先生說:“我知道不會放你。”

喝水不忘掘井人,龍誌先生還有個高貴的品德,念念不忘他的恩師許振英,感恩戴德,推崇備至。

他大事堅持原則,生活方麵卻不拘小節,茲略舉鮮為人知的一些瑣事於後。

對教育事業,忠誠不二。

兩袖清風,從不以權謀私,深知“公生明,廉生威”的哲理。

龍誌先生有個胞弟,張龍田是繼承祖業的著名中醫,因胞兄久別家園自榆林專程前來太穀探親,在為時短暫的探親假中,龍誌先生見縫插針,從胞弟到達之日起至離開,每天安排他打掃榆、槐等落葉(無償的),充作喂豬用的粗飼料。他說,哥是哥來弟是弟,不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難看出“天倫”與“豬”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

閑談中,他常相提並論的是“龍、虎、狗與豬”,從“舔犢情深”,足可洞見其對豬之深情。

五十年代,規定每周都要進行一次生活會,用以總結回顧各自一周的工作與生活,會議都安排在業餘時間(早飯前或晚飯後)進行,在對龍誌先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內容中,屢屢提到他“不是一個完全的人”,因為他的生活中缺乏“休息、娛樂、體育鍛煉”三項。

一生為豬操勞,不知有倦。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其餘時間(包括晚上、星期、節假日)全部都在辦公室,看書寫講稿(當時尚無養豬統一教材,需邊撰邊講)抽煙、喝茶。他不太按時吃飯,他的三屜辦公桌,其中之一常存放食物,大多是幹饃片之類,隨時用以充饑。

五十年代各辦公室都配備有專職清潔工友,畜牧係辦公室的工友是李守先,老李告我說,張主任(當時張龍誌為係主任)每天滿滿一缸煙灰,但煙蒂隻有一個,老李疑惑不解,不知其所以然。原來他抽煙把前支煙的煙頭都接到第二支上去了;他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喝茶習慣,一隻特大的搪瓷茶缸,茶水衝得滿盈盈的,喝淡後的殘茶,再加進新茶葉,繼續再泡再喝。冬天還放到取暖的火爐上Ÿ躋徽螅?恐蘢疃嘀懷溝濁愕掛弧⒍?巍£

他有一種“談豬色變”的特殊感情。“唯豬是問”。隻要談“豬”,就眉飛色舞。時間再長,談鋒不減。畜牧係的人,不問分工所事,隻要為豬辦事,一律歡迎。他常說,畜牧係的中心在於豬。背後有人“二話”幹脆叫“養豬係”算了,他聽到了也置若罔聞。有一次在辦公室取暖的火爐上,烤著一圈黃璨璨的不知名狀的東西—是烤幹了的牛糞,(當時正在進行牛糞養豬試驗研究),為什麽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聞起來香噴噴?感情使然。

我和他同一個辦公室,隻能奉陪,等於天天給我上養豬課,日夜得到豬的熏陶。組織批準我每學期除工作外,可自選聽課兩門,他最喜歡我聽養豬課。是永不畢業的必修課。我自詡為不在冊的“養豬研究生”。

我們在辦公室相處的時間太多了,難怪運動中有人提出畜牧係有個包括我在內的“張龍誌小集團”。實際是誤解,捕風捉影的子虛烏有。

由於他傾心於豬的教學與研究,思維高度集中,有次在課堂上被學生發現他腳上穿的兩隻顏色反差極大的襪子,顯然,那隻色彩斑爛的是他夫人的,被他錯穿了。雖然學生並未在課堂上公開提出,但事後仍爆為新聞,傳為美談。

我的書畫,很少受到他的青睞,但有次被接受了,且掛在他家中的書桌前,作為座右銘。是有關戒煙的內容:“抽煙是對健康的自我摧殘,智者所不為”。為他提供了戒煙的理論根據。

有一次,在座右銘前,他手中點燃的煙被龍虎們強製撚滅。過會兒他隻好重新點燃,反反複複,如此而已!

是教授,沒有教授的架子,留過洋,卻沒有洋氣,生活上看似“稀裏糊塗”,但搞起科研來,卻十分嚴肅認真。在豬的科研試驗中,他經常提醒我:對於所取數據,要求十分準確,首先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需要一絲不苟。他說,不要說弄虛作假,如果記錄不準確,那末,有一天,你會對自己也失去了信任。所謂實事求是,就是科學的態度,是即是,非即非,主觀的思維是客觀的反映。張先生確實教給我許多學問。

我最初認識張龍誌教授,是在五十年代初,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運動的主要內容是肅清親美、崇美、恐美思想。由於他特殊的曆史條件,使他自然地成為曆次運動的焦點。然而,“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其誌甚遠也。”(蘇東坡“留候論”)。他也嚐告誡我,有就是有,沒有決不要胡編。由於他的坦誠,最後終能撥開雲霧,成為一名在全國養豬三張1 中位居老大的新中國紅色養豬專家。

張龍誌先生集“兩極”於一身,他擁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等最高榮譽,他也曾是山西農大的文革中一頭最大的“牛鬼蛇神”。他褒貶由之,寵辱不驚,始終都以老黃牛“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中國人民的養豬事業,實現了他生前的誓言,倒在養豬的講壇上罷休,騎上鶴背飄飄然仙逝而歸西!

安息吧!龍誌先生。

(本文承高會燕同誌謄清繕寫,謹致謝意)

一九九六年秋脫稿於山西農業大學聽濤廬)



1 “養豬三張”指張龍誌、張照、張仲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