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槍手

遵道貴德,道法自然,健康養生,圓滿人生
正文

緬懷張龍誌老師

(2010-05-31 15:41:25) 下一個

緬懷張龍誌老師

山西農業大學 謝文采、陳榜偉

 

張老師逝世整整十個年頭了。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記念他、懷念他,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教誨和培養。他的淵博學識、堅強的事業心、高尚的品德、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張老師長期從事教育與科學研究事業。在教學中,為了提高教育質量,他緊緊抓住教材建設這一根本環節,提倡理論聯係實際,緊密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各地區的特點為原則,從五十年代起,他帶領學生深入華北、山西廣大農村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收集和整理我國勞動人民養豬生產的豐富經驗。回憶1958年底,他帶領我們班赴我省養豬數量最多,出欄頭數名列前茅的晉東南地區進行教學實踐,組織我們參加地區養豬工作會議,會上了解當時出席會議的養豬勞模,會後組織學生赴豬場蹲點收集整理他們的養豬生產經驗,經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班共整理出十幾篇養豬論文和養豬諺語近五百例,為教材建設提供豐富和寶貴的資料。當時我國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通過教學實踐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張老師提出大力推行充分利用青粗飼料為主,合理搭配精料喂豬的養豬方式,在當時農村經濟條件下,是合乎當時的國情和省情,對養豬生產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1959年和1972年張老師兩次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養豬學教材。以總結自己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為素材,編寫了《養豬六關》、《豬的雜交及育種》、《怎樣使豬多長瘦肉》等養豬專著和科普讀物,並合譯了《實用豬營養》和部分《養豬生產》兩本書。

在科學研究中,張老師堅持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因地製宜地走我國自己的道路。50年代以來,他在總結多年試驗和參考大量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認為采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豬來改良當地豬種,在當時是不能適應我國的飼養條件,1957年,他第一次把我國南方地方豬種“內江豬”引到了山西,經過17個雜交組合對比試驗結果,在中等營養水平下,“內巴本”是最佳組合,提出了南方優種改良和提高北方豬生產性能的觀點,打破了隻能用外國豬種改良我國豬種的觀點。不久,他主持了全國近60個單位的“豬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工作,並將自己研究成果在我省幾個國營種豬場推廣。由於文化大革命,推廣工作間斷。70年代初,隨著一些政策的落實,他與助手對山西50多個國營、社隊豬場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利用“內江豬”改良當地豬種在各地開展,約占當地改良豬種90%左右,特別到了大同市種豬場和原平種豬場,看到該場仍在進行“內巴本”和“巴內本”的雜交工作,使張老師歡欣鼓舞、樹立信心,於1972年初開始組織人員一起到大同市種豬場和原平種豬場蹲點,進行了“內巴本”橫交選育工作,在此期間,張老師每年都要去蹲點12個月,與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經過長期不懈的辛勤努力,終於在1983年培育成了既有中國豬優點,又有外國豬長處的“山西黑豬”新品種,該品種不僅在山西得到普遍推廣,而且對河北、陝西、內蒙、青海等許多地區改良地方豬的工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作用。

張老師治學嚴謹、博學多識、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銘記在我們心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19968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