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世凱稱帝

(2010-06-04 13:30:04) 下一個

袁世凱稱帝,不管何種動機,老袁腦子裏“剪不斷理還亂”的大一統情結導致他稱帝。老袁之錯不在於稱帝,而在於他並未達到稱帝的火候。英國“光榮革命”就是從共和走向帝製的。法國大革命不也革出個拿破侖稱帝來。叫皇帝還是叫主席,僅僅是個形式,皇帝的外皮可以包民主的餡,麥克阿瑟就用天皇外皮包了民主餡;主席的外皮也可以包獨裁的餡,毛主席就堂而皇之自稱“你罵我們是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

老袁稱帝僅僅兩周,12月25日雲南即起兵討袁,一篇義正詞嚴的討袁檄文,曆數袁氏19大罪狀,然後宣布:“凡屬中華民國之國民,其恪遵成憲,翊衛共和,誓除國賊,義一;改造中央政府,由軍府召集正式國會,更選元首以代表中華民國,義二;罷除一切陰謀政治所發生,不經國會違反民意之法律,與國人更始,義三;發揮民權政治之精神,實行代議製度,尊重各級地方議會之權能,期策進民力,求上下一心全力外應之效,義四;采用聯邦製度,省長民選,組織活潑有為之地方政府,以觀摩新製,維護國基,義五。建此五義,奉以綱維,普天率土,罔或二心。”(王丕震:《唐繼堯傳奇》,P133)

時至今日,九十多年前的這些主張難道了無新意麽?隨即,西南各省紛紛響應,護國軍東進北出,就連老袁的女婿、四川將軍陳宦也宣告獨立反袁了,3月22日袁氏隻得順應民意取消帝製恢複共和。這表明自下而上的意誌決定了權力取向,也表明北洋政府的基本性質。袁死後,黎元洪、段祺瑞經與各省各派協商,依據民國元年3月的《臨時約法》,召集國會,速定憲法。新政府廣納各方賢士,初具共和之實。然而,北洋之後的中國中央政府重歸集權之路,恢複自上而下的意誌決定權力取向模式,從這個意義上看,不過複辟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割烹倭寇 回複 悄悄話 北洋時期最容易讓人揪住辮子的是外患。可是孫大炮不給人家機會靠外交慢慢糾正。對政敵隻看失誤,不看成績。對民主和進步隻看形式不看實質。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