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動軍閥時期傲人的增長率
(2010-06-04 14:02:05)
下一個
現時諸多學者依據翔實的曆史資料研究袁世凱執政期間社會發展狀況,他們共同認為,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政治上有野心’,‘在經濟上卻並不排斥資本主義發展’,由於袁世凱政權頒布和貫徹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因而民族經濟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其具體措施為:
1.提倡和保護民間興辦企業,鼓勵提倡設立公司,同時注重引用外資;
2.推行獎勵製度,鼓勵墾荒,獎勵棉、糖、羊毛等農副業的生產,對經營實業成績較著的工商業者給予榮譽獎勵;
3.提倡國貨,對工業產品及原料調整或減免捐稅;
4.疏通金融,改革幣製,提倡新式銀行;
5.製定內容比較詳盡、種類比較齊全的經濟法規和工商、路礦、金融等條例、規則,鼓勵民間投資,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6.通過設立示範場所,開辦國貨展覽,參加外國博覽會等方式,以資達到振興工商業的目的。
插入一句,現在的“國酒茅台”、“金獎白蘭地”就是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贏得金獎揚名天下的,至今仍被子孫享用。袁世凱被“二十一條”糾纏中仍不忘組織各地產品參會,在該次博覽會上,中國展品獲各等獎章1218枚,為各國獲獎之冠。美國學者麥金農認為,‘他追求權力的目的是要拯救中國,創立一個與外國並駕齊驅、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竇坤著:《莫理循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204-205)
北洋政府的經濟成就是顯著的:“1912-1920年,按總產值計,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6.5%,按淨產值計,為13.4%。又依珀金斯所引資料,計算1912-1921年淨產值的年增長率為11.7%。”(許滌新、吳承明著:《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第二卷,P874)“官僚資本的發展在1911年以後就進入頹勢,外國資本的發展也在1914年以後受挫,惟民族資本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全時期平均發展速度為13.8%,還略高於外國資本的13.1%。這說明它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工業化希望之所在。”(同上書,P14)
比較驕人的工業成就是:1920年中國從棉紗的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1919年福州船政局造出第一架水上飛機,到1931年共生產了11架。中國首批飛機設計師、技師和飛行員在此時湧現出來。江南造船所1918年獲得美國海軍運輸艦4艘建造訂貨,這四艘萬噸輪每艘排水量14750噸,1921年交付完畢。(同上書,P810)
如果我們知道這套資料係周總理於1960年指令許滌新擔綱,國內各權威機構及著名院校奮力合作編撰,直至1983年始定稿出版的權威著作,其涉及麵極廣闊,無法過多摘錄,其數據理應不會有浮誇成分。如果拿改革開放以來傲人的增長率比較一下,九泉下那些“反動軍閥”絲毫不輸於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