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華人怕孤獨是因為哲學原因?

(2011-02-25 12:01:26) 下一個

看到注意到了海外華人的一個通病”, 讚賞這篇文章。


 


我看過一些哲學的文章。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得,就是中國的哲學側重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西方的哲學側重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印度的哲學側重在人和人自身世界的關係。


 


哲學不是我的專業。說多了隻能貽笑大方。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是有道理。


 


比如中國人的成功標準,往往通過自己和他人的比較。象學習成績好壞,官位高低,工資多少和房子大小等等。許多中國人在國外其實過得挺好,但是沒有足夠的對比在那裏,也覺得自己不夠成功。還有中國人特別講究“會做人”,“會來事”,就是察言觀色,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沒有群體,中國人特別缺失方向感和安全感。


 


中國人對於自然的欣賞和保護程度的確和西方有差距。這可能也是因為國情的關係,環境破壞得太嚴重了。我讀過的寫景華文,大多是古文。相比之下,第一次出國的人,會覺得美國或者加拿大簡直太漂亮了。而且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好像自然就是為人服務的,無論是出產農作物,還是供人觀賞。而西方的哲學受基督教影響很深。基督教論證神的存在時,說可以“通過所造之物”,也就是美好的大自然來感受神意。所以西方人對於自然還是有敬畏感的,有更多保護的自覺。


 


中國人對於內心世界的探索,坦率地說,比起印度文化,差之甚遠。古印度把人生分為四階段,梵行期(學習期),家住期(結婚生子事業),林棲期(卸掉俗事事務,轉向內心修行),遁世期(解脫期)。當中國的老人和小兒女們“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時候,印度老人已經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心世界的挖掘和升華上了。


 


哲學這麽深,文化這麽廣的東西,我是寫不出來什麽的。尤其要把這三種文化做個比較。就我的所知所聞,就寫一個感覺吧。比如如果提前知道快到生命的終點,中國人許多人選擇死在愛人身邊,死在家人身邊,也就是還是會選擇人群;西方人則不少選擇旅遊,到各美景處轉轉,滿足自己早年因為時間和錢的限製而不能實現的夢想;而印度文化,則關注內心解脫之道,以平靜喜樂的心舍棄此生舊皮囊,力求早日轉世。而對家人和美景的眷戀,都被視為俗事牽掛,是要盡快放棄的。


 


這麽粗淺的水平,拿出來現眼,是挺難為情的。隻是為了支持寫了那麽好的文章的網友。


 


其實信奉什麽都行,隻要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開開心心就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飛來寺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哲學側重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這樣嗎?那是儒家偏重的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