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閑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正文

是誰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喪鍾?

(2005-11-24 13:44:43) 下一個
是誰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喪鍾?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行, 西方商業文明的文化符號和價值觀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地湧入中國並影響著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行為和觀念.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了來自異文明的嚴峻挑戰. 捍衛中華文明, 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的迫切願望. 然而, 捍衛些什麽和如何捍衛卻是眾說紛紜. 中華文明的主要內涵誕生於農耕文明的時代. 盡管有諸子百家, 其核心內容卻是一脈相承的. 影響較為深遠的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老莊哲學), 社會內部人際關係的處世方法和價值觀念(孔孟等儒家), 法治思想(墨法), 和兵書戰策等. 這些思想的共同和核心之處就是通過自覺或強製的適當程度的個人欲望約束來實現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 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穩定. 而西方商業文明所強調的正是個人和集團利益的極大化. 正是這種貪婪的價值觀與中華文明約束欲望的價值觀基礎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和挑戰. 文明和文化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必須依賴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存在和延續的. 隨著私有製經濟的膨脹和漫延以及市場化的泛濫, 人們的私欲與貪婪正受到毫無節製的煽動與鼓勵. 這種毫無節製的私欲與貪婪已經敲響了中華文明的喪鍾. 如果我們的經濟運行機製不能支撐中華文明的延續, 僅僅靠脫離經濟生活實際的宣傳和灌輸來捍衛中華文化, 這種捍衛將是注定要失敗的. 要知道中華文明是否還存在,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文化符號是否仍然活躍於人們的生活中而不是隻存在於故紙堆裏,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是否仍然為世人推崇而不是停留在課堂上, 就要看它所包含的處世方法是否仍然為人們所遵循而不是飄渺於傳說中. 捍衛中華文明絕不能停留在將中秋端午申報世界文明遺產上, 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把這些文化符號變成死去的遺產, 而是讓它們持久地活在中國人的生活中. 如何調整我們的經濟運行機製, 在不過份傷害發展的情況下, 去創造一個能延續中華文明的經濟基礎, 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漁樵閑話 二零零五年中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