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閑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正文

腐儒批判:導言

(2005-05-11 12:01:43) 下一個
腐儒批判:導言 “文明的衝突”這個概念隨著美國人亨廷頓的文章和書的出版而名噪一時。科學和 技術的發展使不同文明之間的“安全距離”完全消失了。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正在 以硬的和軟的形式隨時隨地進行著。文明之間的交流、競爭、乃至衝突,是人類文 明發展中的一個健康化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人類使不同的文明得以去粗取精、優 勝劣汰,並以此尋找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方向。 其實我們很難準確地定義文明這個概念。不同的文明主要地是由其所包含的核心價 值觀來刻劃的。以儒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其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自覺的自我 欲望約束來保證族群的繁衍和文明的永續。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價值觀,我們才有了 “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社會道德準則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苟利國家生死以”等社會義務準則。而西方文明在經曆了“文藝複興”和資產階 級革命以後所建立的核心價值觀主要內容就是政治平等(不歧視),亦即不能因人的 出生、地位、財富、年齡、性別等原因進行政治歧視。西方文明在這個價值觀的基 礎上建立了現代法律體係和以投票選舉為主要形式的政治體係。 在文明衝突、淘汰的過程中,作為某一文明的歸屬者他應該做什麽呢?我認為他應 該按照自己所歸屬文明的價值觀,盡力去維護自己所歸屬的文明,因為隻有這樣才 能保證文明之間的衝突、淘汰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健康化過程而不是一個偽劣化過程。 他這樣做既是對自己所歸屬的文明的一份義務,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份責任。 “維護自己所歸屬的文明”絕不是要維護這一文明所包含的所有文化表象,而是要 維護文明的核心價值觀。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文化就成為中華 文明的主體。儒文化的誕生和演化是在封建製度下完成的,其文化表象不可避免地 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這些文化表象必然包含很多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化大生產 的方麵。今天,封建的經濟基礎已不複存在。然而,儒文化中的這些封建的、腐朽 的成分依然以變種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們的政治、經濟、 文化生活的種種弊端中,腐儒的影子依然處處可見,例如,君為臣綱、學而優則仕、 門戶之見、聖賢崇拜、明君和清官崇拜,等等。儒文化中的這些封建腐朽的部分曾 經桎梏了我們民族的創造力使我們喪失了誕生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而今天仍在阻 礙著我們的政治、文化進步,乃至經濟發展。如果不能徹底消滅這些腐朽的東西, 我們即使能僥幸趕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也還會由於這些桎梏而重新落 後。 沒有現代化的價值觀,我們至多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係,而不可能有現代化 的人民和文化,更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國家。對自身文明內涵的不斷地去偽存真,並 不斷地向其它文明體係學習適用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保證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對走在現代化道路上的中華文明來說,文化革命的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 漁樵閑話 2005。4。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