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鹹菜、窩頭、西廂記

(2005-05-07 00:12:47) 下一個
我不知道西廂記最初是為了什麽緣故寫出來的,除了男人一向對豔遇的想入非非以外,大概還有對女人的一點教化意義在裏頭--中國古典戲劇、小說或民間故事裏,嫌貧愛富的女人總是教人不齒的,而她們的下場也往往悲慘。當然好心腸的作者大多舍不得給美麗的女人設計壞的結局,所以更願意把她們寫得善良,而作為對比給她們安排一對嫌貧愛富的父母。這樣一來,故事結局的安排就相當自由了:如果作者想把大家弄哭,就可以安排一場無效的抗爭,最後男女主人公雙雙殉情(<<梁山伯與祝英台>>) ;如果作者的心情還不算壞,那麽就可以安排男人中狀元,回來娶他所心儀的女人,同時把嶽父嶽母羞辱一番(<<珍珠塔>>);甚至可以發生這兩種結局的奇妙結合:女主角憂鬱而死,而男主角的癡情終於感動上蒼而使女主角還魂(<<牡丹亭>>)。這些故事大多被改編成了戲劇,當時這是我外婆唯一的娛樂,而她卻並不識字,所以很多情節還是需要我來負責解釋。在看完無數本越劇,紹劇和黃梅戲後,我突然發現戲劇裏的快意恩仇其實很符合我庸俗的審美觀,於是我在整個兒童和少女時代就不斷地借元代話本和明清筆記小說回來看,癡迷於那些雷同的故事,同時認為世間但凡可稱為愛情的東西,必要如此唯美高尚方可。 後來我上了大學,對愛情這種事情的藍圖,基本還是停留在<<西廂記>>的基礎上。同寢室的人大多出自同樣保守殷實的江浙一帶家庭,所以看法常常驚人的相似。這是好事,因為在上海這個不很寬容的城市,與眾不同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不過終於有一天,還是來了個不一樣的人--一個插班聽課的進修生,忘了是什麽地方來的,總之是某個偏遠的小縣城,父親是當年插隊的知青,和當地人結婚生了她。大家對於寢室多一個人,自然很是不快,再由於生活語言等各方麵的不同,這個女孩除了每天回來睡覺,和大家並無太多交流。她旁聽了一個多月就離開了,而離開的原因在當年也算是死水般校園生活中的一大新聞--她要遠去澳門嫁給一個年紀很大的小老板,有三個孩子的。這種事情當 時自然是叫人不齒的,熟讀西廂的人一說起來都是輕蔑的一撇嘴--伊也肯的?吃不消伊。說的人多了,想來她也有所耳聞,竟也不動氣。臨走那天,她忽然問我們:“你們吃過鹹菜窩頭嗎?” 問得奇怪,大家都不知道怎麽回答,她說你們都沒有吃過是吧,我知道你們沒有吃過,所以你們有空談戀愛。 從此以後再看西廂,就覺得有些好笑了--崔鶯鶯哪裏算得上是女之楷模,試問天下哪個用燕窩漱口的女人不想找個麵如冠玉的張生?能視金錢如糞土,能隨心所欲地愛誰誰,能和張生彈琴對詩,都是因為你有錢。如今再看西廂,橫看豎看隻剩下四個字:有錢真好。沒錢的女人玩不起這些,隻好爭取嫁給王老虎,同時還要給寫書的男人罵--寫書的男人大多窮,他們真誠地痛恨王老虎,祝願王老虎找不到老婆。 最近去看Aviator,演到Howard Hughs去Katherine Hepburn家吃飯,Hepburn的母親說他們家裏不談錢的事,Howard Hughs說:“Because you already have it. ” 頓時想起了西廂,鹹菜和窩頭,又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篇安徒生童話<<小鬼和小商人>>:小鬼住在小商人家裏,小商人負責提供一碗粥,閣樓上住著一個窮學生,沒有錢,但有很多書,小鬼很想搬去和他一起讀書,不過考慮再三,認為還是選擇小商人比較好--“為了我們的粥。” 為了我們的粥!!! 由於經曆與處境的不同,很多年前讀過的東西,現在再回想起來,感覺竟然完全不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wombat 回複 悄悄話 好一個“為了我們的粥!”的確,填飽的肚子才可以談風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