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瑰

想要忘記的是愛,不能忘記的也是愛。
正文

與壇友聊《商人與藝術》

(2009-07-11 18:27:12) 下一個

村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聰明的商人也是藝術家(商業藝術)也活在明天。投資藝術品的商人就更是活在明天遼。

燭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說的是商人。弦高饗牛救鄭,說的也是商人。
所以沒法一概而論。。。人性是有差異的,和職業無關。^_^

通常無法概論,但也有大致相同的情景。但讓你說的也對,就人性來講,本身就存在著差異,跟職業無關。

笑比哭好:“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荷包滿而知藝術!哈哈~歪論哈歪論,一笑哈

thinkmyself:  沒有商人,藝術根本活不了,莊莊說的好,其實不論那一行幹得出色都象藝術家似的。

白:不太同意,藝術根本與普通職業不同,需要激情,瘋狂與忘我。當然,首先得填飽肚子,才能談藝術。

thinkmyself: 那是你對普通職業沒有激情而矣。。。

白:也許吧,缺少一點激情!

thinkmyself: 偶一直覺著脫離了普通生活的藝術就算是藝術,也不是最高境界。

你的境界太高了,俺達不到。俺隻是感慨藝術需要時間,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又是會與現實相衝突。

thinkmyself:不是偶的境界高,恕我直言,是你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太緊迫了。
需要時間和投入沒錯,但並不等於要和現實衝突,除非你沒耐心,等不及,或者一定要被現實廣泛認同。然而要知道一個藝術家或者其他什麽家,哪怕是大大大家,也不過是滄海一粟,這些人和多數不太成名的人一樣,也隻是該領域的Contributer而矣,不過是Contribute的多少有差異罷了,何況很多人的成功也是身後的事情,更不要說那些永遠被埋沒的人了。

當你一定要被認同的這種感覺比較強烈的時候,那麽才會有與現實的衝突。如果說為了經濟上糊口而不能集中精力,那麽最多不過是一年的全部集中變成兩年的50%集中,另50%力爭糊口而矣,我想大多數人還是能做到的。如果說多這麽一年也算衝突的話,那麽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有些歇斯底裏了。

白:你說的很有道理。隻不過俺還真沒到達那個境地,隻是愈發被藝術所吸引,而愈來愈不喜歡商人的角色而已。

有感的是,雖然藝術家大多是滄海一粟,但假如一個國家的藝術家多了,是否整體的藝術素質也可以提高許多呢?這也是為何我們要從下一代開始普及藝術教育。

thinkmyself :對了,想強調一下,是Contributer,而不是犧牲者。
  
白:我當然知道你說的是contributor,而我說的是犧牲者,這是兩個不同概念。但我的呼籲確實是社會需要為藝術奉獻的人,而不是大家都去做唯利是圖的商人。

thinkmyself:偶感覺你一開始有點把藝術和商人對立起來了,可能這個是分歧。

白:你這是錯誤的認識。偶不是說了這是一個協調的矛盾體嗎?
隻不過對偶自己來說,有點衝突罷了。

thinkmyself:偶同意你的協調部分,不同意你的矛盾部分。

凡事都有矛盾一麵,也有協調一麵,麵麵統一是不太可能的。
同樣看事物,也要看兩麵。不能隻看一麵,否則就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thinkmyself:普及藝術是應該的,其他方麵也一樣,好比商業知識和其他知識,有比例的平衡發展才是關鍵。當然,這個比例到底如何才合適就需要曆史實踐了,基本沒有現成答案。而且還和社會的發展階段有關,好比當前大致趨勢是商業發展蓋過大多數其他方麵的發展,包括藝術和其他一些文化領域。但這也是和人類現在的大規模經濟需求有關的。至於具體什麽比例最完美,恐怕一下也沒人說得準。

另外我說滄海一粟是說他們在從事藝術的人的這個群體中是滄海一粟,不是說搞 藝術的少的不值一提或不需要搞藝術的。

至於比例的問題,目前在中國,的確是經濟法長得需要蓋過了藝術的發展需求,但長遠來看,這個比例需要大大提高,人民的素質才能提高,生活的質量及社會文明程度才能大大提高,偶說得對嗎?
  
thinkmyself藝術隻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方麵而矣,應該占多少偶不知道,但偶覺著不到10%

白:偶以為絕對超過10%,起碼占40%以上,你看現在的小孩業餘都在學什麽?鋼琴,芭蕾,繪畫,滑冰等,哪樣不是跟藝術有關?

thinmyself這恰恰中國教育誤區之一。外國家庭偶不能說很了解,但要說中國家庭的話, 從古至今隻要是有點經濟能力的,有多少不是這麽幹的?可為什麽你還是覺著商業社會占了主導呢?素質教育不夠呢?

嗬嗬,所謂詩詞書畫,禮樂棋藝千年來一直都是中國家庭不曾忘記的主流教育思路,如果這個配置合理的話,你還用擔心什麽素質教育麽?

白:沒錯兒,“詩詞書畫,禮樂棋藝千年來一直都是中國家庭不曾忘記的主流教育思路。”古代人從小就進行這些教育,可是我們現代人做的夠嗎?真是因為不夠,所以要多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把老祖宗的傳統延續下去。

thinkmyself:我說的千年來包括現在,偶不認為現在的素質教育問題出在藝術教育方麵 .還是那句話,藝術教育應該有,但隻是素質教育一方麵,也不是主要部分。主要部分首先是學會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藝術。對一個人或者社會來說,從現代社會的角度說,更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個合格的公民,會不會和周圍的人相處,有沒有公德心,生活理念是否陽光積極向上,是否善解人意,關心他人,等等。簡單講就是是不是一個好人和快樂的人。而不是懂不懂藝術。藝術也教不會這些。

中國人說如何做人,那都是儒家的學說,西方可沒有如何教你做人一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學藝術本身就是很好的素質教育,當然這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西方把體育也放到重要部分,競技精神也是拚搏精神的一部分。

thinkmyself嗬嗬,MM偶不同意你把儒家抬的過高,偶從來是反孔的,更談不上覺著儒家 .在如何做人這點上不論是其理論還是其實踐技巧上有很高明之處。中國還有很多文化,豈是一個儒家就能代表的中國人的?儒家的教育理念從來都強調和注重藝術方麵的修養,結果如何呢?連MM你都不能認同,實在是不怎麽樣啊~~~這是其一。

其二,就偶在美國兩個大學裏待到現在雖然不多,但也有六年的經曆,偶所看到的西方教你如何做人的可多了去了,涉及各個層麵,而且也絕不乏說教和灌輸,其手段也不僅包括藝術和體育,還有曆史,宗教,科技,文化上的等等,可以說無孔不入。所謂潛移默化,那是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說法也可以是拐彎抹角,攻心為上。值得稱道的不是其內容、重點是否為藝術和體育,而是教與被教者之間總營造一種討論交流,尊重彼此獨立思考,平等自由甚至溫馨的氣氛,這才是其能夠比較成功做到潛移默化的原因,而這主要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範疇,和藝術體育並沒有直接關係。

白:“值得稱道的不是其內容、重點是否為藝術和體育,而是教與被教者之間總營造一種討論交流,尊重彼此獨立思考,平等自由甚至溫馨的氣氛,這才是其能夠比較成功做到潛移默化的原因。”

教授,說到這點,玫瑰特別讚同。偶以為國人缺少的正是此方麵的修養。通常開口就罵,很少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地討論。這點美國人做的很好,無論在法庭上還是學校及朋友之間,都能夠養成很好的辯論習慣,值得稱道。

玫瑰終於在這點上找到了咱倆的共同之處。

thinkmyself:嗬嗬,還不是教授呢~那是這的網友捧場捧的~

白:大學六年還不是教授,太慢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