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養生保健,關愛健康。
正文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四

(2009-05-02 19:15:57) 下一個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四

作者:樊振林   郵箱:bml689@gmail.com

 

 

第二,部派佛教時期

部派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後50年。這一時期是佛教派別形成和發展的階段。

由佛陀去世後一百一十年,以“十事非法諍”導致佛教分裂(另一種說法認為佛教分裂是“大天五事”所致),到公元1世紀中葉,這四百年左右,在佛教史上稱為“部派佛教時期”。

在第一次結集時,就有上座部和大眾部名稱的出現,但真正分裂是第二次結集以後的事。

所謂“上座、中座、下座”是以比丘出家的時間長短確定的。從開始出家到九年以內稱為“下座”,出家十至十九年稱為“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稱為“上座”,五十年以上則稱“長老”。

上座比丘及長老,多為老成持重,思想較為保守者;“大眾部”則多為下座年輕比丘,人數眾多,多為思想較開明而進取者。最初分裂,隻分為上座、大眾兩部,後來這兩部又各以對法義見解的不同,由大眾部中又分裂出八部,由上座部中又分裂出十部,加上座大眾本部,共有二十部之多,一般稱之為“小乘二十部”。

 

一、上座部

在“上座部”中分裂出來的十部具體是:

1、說一切有部。

上座部中,以最早分裂出來的“說一切有部”為代表。上座部本來是繼承大迦葉的遺教,首弘經教,次弘律論。佛陀入滅後三百年間,長老迦多延尼子,為對抗大眾部盛倡新說,強固本部理論,他主張首弘論藏,經、律為次,以此與上座部分裂,自成說一切有部。他造《阿毗達磨發智論》,組織有部教義。

第四次結集時所造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就是以《發智論》為主,《六足論》為輔而編纂成的。

有部哲學理論,主張“我空法有”,並且是“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最具體扼要闡述有部理論的著作,是世親所造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也就是中國俱舍宗所依的論典。

2、雪山部。

3、法上部。

4、犢子部。

5、賢胄部。

6、正量部。

7、密山林部。

8、化地部。

9、飲光部。

10、經量部。

 

二、大眾部

在“大眾部”中分裂出來的八部具體是:

大眾部的理論,與上座部是對立的。例如:該部最早分裂出來的“一說部”。

1、一說部。

“一說部”認為“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而‘名’就是‘說’,所以稱為“一說”。

2、說出世部。

“說出世部”認為佛說的法,都是出世間的法,故名“說出世部”。

3、多聞部。

後來在多聞部出家的訶梨久跋摩,造《成實論》,其學說就是“我法皆空”,也是後來中國“成實宗”所依的論典。

4、雞胤部。

5、說假部。

6、製多山部。

7、西山部。

8、北山部。

 

現把“小乘二十部”列表如下:

大眾部

一、

1、一說部

2、說出世部

3、雞胤部

二、

4、多聞部

三、

5、說假部

四、

6、製多山部

7、西山部

8、北山部

上座部

一、雪山部

二、說一切有部

1、犢子部

2、法上部

3、賢胄部

4、正量部

5、密林山部

6、化地部(法藏部)

7、飲光部

8、經量部

 

通過“緒論”與這一節的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佛經中水分極大,並且在流傳過程中被教徒添枝加葉。

如:釋迦牟尼出生的迦毗羅衛國:土地約長二十公裏,寬十六公裏,麵積約三百二十平方公裏。據說這片土地上有十個城邦,共有八萬戶人家,約有五十萬人。許多佛教書籍上稱迦毗羅衛地大物博,社會富饒。那是誇張之詞。

再如:據佛教經典中說,淨飯王為太子完婚,給他在宮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廣造池台,栽種花木,並以許多宮娥彩女隨侍。淨飯王希望以人間宮室犬馬,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以免他出家修道。關於這些,經典中有許多誇張性的敘述。關於完婚,則謂:“王即令諸臣擇采吉日,遣車萬乘,而往迎之”。關於宮中生活,則說:“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彩女,三殿凡六萬彩女……”雲雲。這些都誇張的十分離譜。迦毗羅衛國距天臂城隻有一河之隔,“遣車萬乘”迎親,怕不把道路塞滿?以人口約隻有五十萬人的小國,怎麽會有六萬名適齡的少女呢?

2、釋迦牟尼隻是一個人,而不是信徒們口中的神。

釋迦牟尼死(涅槃)後,由於後世弟子對於佛陀的崇敬與懷念,或為了宗教上的原因,把佛陀聖化、神化、梵化、塑造成了大乘經典中理想化的佛陀。這位理想化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與法力,他超越了人間,上升到天界。他不是人間的覺者和智者,而被塑造成了神——眾神之上的神,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有些經典中誇張的稱:佛陀居則金剛寶座,行則地湧蓮花,外出則梵天執傘,帝釋前導;講經則天龍八部護持左右。在特殊事故時,則大地震動,天雨香花。這種超乎常情的渲染,絕不是佛陀生前的真麵目。

3、釋迦牟尼所講的內容並不是全由他一人所創,而是在繼承了他當時的一些已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4、在佛學典籍中有很多都是托古之作,並且也有一些虛擬的人物。

5、佛學文化是很多人從不同角度,探索人生、宗教的總匯。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學文化,則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由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形成的,並非所有典籍都是釋迦牟尼一人所作。

6、信徒們口中的神佛是不存在的。

佛教中所謂的神佛,充其量隻不過是一些有所悟或有些特異功能(異於常人功能)的人而已。

關於45所談到的問題將在下一節中具體講述。

引用網址:http://zhihui68.blogspot.com

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請到上麵的網址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