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養生保健,關愛健康。
正文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一

(2009-05-02 19:07:58) 下一個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一

作者:樊振林   郵箱:bml689@gmail.com

 

 

第一篇   佛學發展史概要

 

 

第一章   印度佛學發展史

 

 

第一節   緒論

 

這一節的內容主要有:

一、佛教誕生的地理位置

1、古印度的位置及麵積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羅衛國

二、佛經的結集

三、印度佛學發展的幾個階段

下麵就具體介紹。

 

一、佛教誕生的地理位置

在現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誕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個。

1、古印度的位置及麵積。

印度位於亞細亞南端的半島,其國土初看象三角形,實際上是不規則的四邊形。在現代來看,印度麵積有三百二十八萬平方公裏,但從曆史上看,現在獨立國的巴基斯坦、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國土範圍之內。所以,從曆史上來看印度,它是一個曆史悠久、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氣候、生產、種族、語言都極為複雜的地方。唐玄奘三藏在《大唐西域記》中,說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大體上說的確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連峰鄰於阿富汗,東北以雪山相隔鄰於西藏。下麵的半島,西南望阿拉伯海,東南望孟加拉灣,半島尖端下麵,有一個扇形的海島,就是古代的師子國、後來的口蘭,今日的斯裏蘭卡。由於四麵都為山海所包圍,與他國隔絕,所以,形成它所特有的曆史文化。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羅衛國。

信仰佛教的人,沒有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這伽毗羅衛在什麽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實際上是在印度東北邊境。雪山北麓是我國的西藏,南麓是現在的尼泊爾,古代的北天竺。

在現代尼泊爾的泰來地區,是一處高原性的盆地。在天氣晴朗時,由此遠眺,可以看到喜馬拉雅山萬年不化的積雪。夏季一部分積雪融化,匯成許多條河流,其中有一條羅泊提河,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羅衛國,就是在雪山南麓,羅泊提河東北的一片土地上。許多佛教書籍上稱迦毗羅衛地大物博,社會富饒。那是誇張之詞,迦毗羅衛國:土地約長二十公裏,寬十六公裏,麵積約三百二十平方公裏。據說這片土地上有十個城邦,共有八萬戶人家,約有五十萬人。十城邦各有城主,早先是由十位城主開會,推出一位有德威聲望的人為王——類似聯邦製的主席,後來演變為世襲,這世襲的王就是迦毗羅衛城的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王。

釋迦牟尼與中國的老子、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老子生於公元前580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據傳說是中國農曆的四月初八),在公元前485年(據傳說是中國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去世。釋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是佛陀的稱號,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所以釋迦是族名。

 

二、佛經的結集

第一次結集。

在為佛陀治喪完畢後,發起遺教結集。此事得到摩揭陀國阿闍世王的支援,在僧團中選出五百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郊外的畢波羅窟進行結集。(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85年)

結集,我們想象中是“編輯”的意思,事實不是這樣,那是五百比丘共集一堂,選出一名比丘,背誦佛陀說過的教法或戒律。一段一段的背誦出來,由上座長老鑒定無誤,再由全體合誦,如無異議,就算“定稿”。

在這次結集中,由大迦葉任“主席”,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原始聖典《四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結集完成。這次結集稱為“五百結集或上座部結集”。

據說,在畢波羅窟結集進行的時候,沒有通過選舉自行組織的千餘名比丘,也另外集會,由師婆迦主持,另行結集出了“經、律、論、雜、禁咒”五藏,他們的結集稱為“窟外結集”,或“大眾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

在佛陀去世後一百一十年(大約是公元前370380年)的時候,由於“十事非法諍”事件,教團開始了第一次分裂。

十事非法諍事件,發生在毗舍離城,是該城比丘在戒律上的偏差行為。毗舍離城的比丘,在每月的八日、十五日等幾天,持著盛了水的缽,站在街頭向路人募化,聲稱投錢入水者可獲吉祥。路人有投錢者,也有非議出家人不該向人募化財物者。據說的耶舍長老途經該地,獲知此種情形,便加以製止。該城比丘不服,反而共逐耶舍。耶舍奔走各地,聯絡諸上座長老。諸長老一致譴責,毗舍離城的比丘就與他們爭辯。

事實上,毗舍離城比丘違犯戒律的行為不止這一件,總計有十項。《五分律》中記戴著“十事非法諍”的內容,其名稱是:一、鹽薑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淨。三、複坐食淨。四、越聚落食淨。五、酥油蜜石蜜和酪淨。六、飲闍樓伽酒淨。七、作坐具隨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求聽淨。十、受畜金銀淨。

以上十條,都是不合戒律的,違犯者是不淨。而這些比丘們認為是‘淨’,那就是化非法為合法。那時佛去世時間不長,竟然有比丘提出這種主張,就難怪上座部長老們認為事態嚴重。最後雙方協定重行結集,以定是非。這次結集在毗舍離城召開,參與集會者共有七百人,由耶舍長老主持,雙方各舉出四人為審辯,會中重誦戒律,逐事審辯,結果斷定毗舍離城的比丘錯,上座長老獲得勝利。據說該城比丘不服,另行集合了上萬人自行結集,另成團體,名叫“大眾部”。從此僧團分裂為“上座、大眾”兩部,各行其是。由於這次結集,使佛教開始分裂。

這次結集,隻是結集律藏,後世稱此為“七百結集”,或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是在公元前251年,這時是印度孔雀王朝時代。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代,又有第三次結集的舉行。原來阿育王崇信佛教,對僧伽的供養十分豐厚,一般外道窮於衣食者,也改換成僧裝,混入僧團,一方麵獲得衣食供養,同時把外道的教義混入佛法經義中。阿育王為辨別真偽,就有了第三次結集的舉行。地點在國都華氏城——即早年的波吒離邑。由長老目健連子帝須主持,千名精通三藏的比丘參加。據說,這一次結集,會中誦出經、律、論三藏,目犍連子帝須以會中辯論的記錄,編輯為一部《論事》,計有千條之多,記下了正反麵辯論的意見。後來有兩百六十多條傳下來,這時上座部大眾部又各自分裂,《論事》中已有化地部、犢子部的名稱。

第四次結集。

在佛陀去世後六百年左右,大約是公元2世紀初期,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時代,還有一次第四次結集。以世友菩薩為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薩(在家優婆塞)參加,造出注釋經律論三藏的釋文各十萬頌——即《優婆提》十萬頌以注釋經藏,《毗奈耶毗婆沙》十萬頌以注釋律藏,《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以注釋論藏。後來隻有《大毗婆沙論》流傳下來,其他的已失傳了。

這一次結集有了文字記錄,據說是鏤於銅片之上,封於石函之中,不許妄傳國外。

注意事項: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總結出的隻是經與律,第二次結集,隻是重誦律藏,既沒有經,也沒有論。在第三次結集時才有的論藏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洲:是河中的島,這裏的意思是“依靠或工具”。

以己為洲,以法為洲,就是“自皈依,法皈依”。以上教諭,見於《雜阿含經》,也見於《相應部經典》。

結集

時間

地點

參與者

寫出的作品

第一次結集,稱為“五百結集或上座部結集”。

當時還有“大眾部結集”。

公元前485

王舍城郊外的畢波羅窟

大迦葉、優波離、阿難誦。

《四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八十誦律》

第二次結集,稱為“七百結集”。

公元前370380

毗舍離城

由耶舍長老主持

這次結集,隻是結集律藏。

第三次結集

公元前251

國都華氏城——早年的波吒離邑。

由長老目健連子帝須主持,千名精通三藏的比丘參加。

據說,這一次結集,會中誦出經、律、論三藏,目犍連子帝須以會中辯論的記錄,編輯為一部《論事》

第四次結集

公元2世紀初期

 

以世友菩薩為上首,有五百大德比丘及五百菩薩參加。

造出注釋經律論三藏的釋文各十萬頌:

《優婆提》十萬頌注釋經藏,《毗奈耶毗婆沙》十萬頌注釋律藏,《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注釋論藏。

後來隻有《大毗婆沙論》流傳下來,其他的已失傳了。

注意事項: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總結出的隻是經與律,第二次結集,隻是重誦律藏,既沒有經,也沒有論。在第三次結集時才有的論藏。

 

三、印度佛學發展的幾個階段

1、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四個時期”具體是: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密乘佛教時期。“密乘佛教時期”又分為:A、初期雜密,B、後期密教。

2、從佛學內容發展的角度看,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中共經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具體是:小乘佛學階段、大乘佛學階段、密乘佛學階段。

四個時期與三個階段的關係,具體如下圖:

原始佛教時期

小乘佛學階段

發展過程                  部派佛教時期

大乘佛學階段,即“大乘佛教時期”

密乘佛學階段,即“密乘佛教時期”

下麵我們就分別具體介紹。

 

引用網址:http://zhenxishijian.spaces.live.com

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請到上麵的網址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