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養生保健,關愛健康。
正文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六

(2009-05-13 14:50:23) 下一個

 

客觀全麵的認識佛學文化》之六

作者:樊振林   郵箱:bml689@gmail.com

 

第四節   密乘佛學階段

 

這一節的內容主要有:

一、密乘佛學產生的背景

二、密教發展過程中經曆的兩個階段

(一)、初期雜密階段

(二)、後期密教階段

三、佛教在印度的結局

下麵就具體介紹。

 

密乘佛學階段:也就是“密乘佛教時期”,約在公元七至十二世紀,這一時期內密乘經典出世,密乘佛教盛行。到了公元十一世紀末期,印度佛教就滅亡了。

在八、九世紀時,由於波羅王朝諸王的保護,是密教的全盛時期。十世紀以後,波羅王朝勢力逐漸衰退。波斯的教徒有組織的入侵印度。十二世紀中葉,波羅王朝第十七代的馬達那波羅王,被來自南方的印度教徒所推翻,其第十八代的瞿賓達波羅王被趕到中部的孟加拉。之後突厥係回教徒所建立的古爾王朝,其軍隊席卷北印度,在1202年到達孟加拉。1203年當時密教中心超岩寺(超戒寺或超行寺)被燒毀,僧侶四散,印度佛教至此就全部滅亡了。

 

一、密乘佛學產生的背景

密宗是印度後期佛教的一大特色。密宗,又稱密教,也稱為“密乘佛教”。

佛教密宗的興起和發展與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係。公元七世紀中葉之後,印度教融合當時印度的各種學說(包括佛教)而複興起來,這對佛教來說是一個有力的競爭者。而當時的大乘佛教不僅局限於“經院哲學”的範圍之內,而且更以思辯煩瑣的學風,正在脫離廣大群眾。為此,大乘佛教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挽回自己的頹勢,從而積極接近印度教或婆羅門教,從他們那裏開始接受曾經竭力批判的東西,如禳災、祈福和密咒等觀念,並對此進行合理化或佛教化,最後形成相對獨立的密教體係。可以說“密教是佛教與印度教結合的產物。”

 

二、密教發展過程中經曆的兩個階段

從密教的整個發展曆史來看,密教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初期雜密階段和後期密教階段。

(一)、初期雜密階段

大乘佛教最終成為密教,可以說是突如其來,也可以認為有其源遠流長的曆史背景。所謂突如其來,是因為在釋迦牟尼時代,佛教極力反對神權,貶斥神秘,否定方術,一切咒語均為被拋棄的東西。可見,佛祖不提倡方術、密咒等植根於民間的觀念或信仰。

其曆史淵源,如在《長阿含經》卷十四·二十“梵動經”有載:“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複驅遣,種種祈禱,無數方道,恐熱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或為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刹利咒,或誦象咒、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吃、能為解咒,或誦知生死書,或誦夢書,或相手麵,或誦天文書,或誦—切音書,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可見,密咒及其使用早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就已出現。不過,密咒最早還是發源於婆羅門教,釋迦牟尼在世時盡量禁止密咒在佛教學說中出現,後來加入佛教的外道人數漸多,他們習慣用咒語治病。至部派佛教時,如法藏部,推崇目犍連,盛說鬼神,咒法漸行。

佛教密宗的思想萌芽見於《阿含經》。認為唱誦巴利文《律藏》和《長阿含經·大會經》等中某些簡單經文,依此功德就可除災招福,此為明咒信仰。這種形式的密教叫“雜密”。還有以特定的文字、語句為特征,冥想與此有關的深刻含義,以期達到精神統一的陀羅尼。這些明咒、陀羅尼被稱作“真言”。這些就是最初的雜密

密教的萌芽早在原始佛教時期就已存在,隻是沒有得到發展而已。至部派佛教時期,密教已經積累了許多素材;到大乘佛教時期,密教已經有了部分理論性的東西(例如:在僧護時代,就有事部和行部二類)。但是,瑜伽與無上瑜伽二類,此時尚未出現,直到後來波羅王朝時,始見弘揚傳播。顯然已流行約有二百年了。至此,密教的傳承係統還很模糊,也比較雜亂。既沒有出現權威的密教著作,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傳承製度。所以說公元七世紀中葉以前出現的零散密教都可歸入“初期雜密”的範疇。

(二)、後期密教階段

中世紀,隨著印度社會的不斷發展及其複雜變遷,佛教徒們加大順應社會變化的力度。這主要表現在他們所崇奉的佛教的變化上,佛教徒竭盡全力將後期大乘佛教逐漸向密教化方向發展。在這場大變革運動中,印度的幾座著名佛教寺院,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位於印度王台城北麵僅有幾公裏處的那爛陀寺,則是雲集當時各派學僧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波羅王朝第四代達摩波羅王(766829年),對佛教倍加推崇,嫌當時的那爛陀寺規模不夠宏大,又在恒河南岸的小山上,創建了一座新寺院。這就是以王的一尊號命名的毗俱羅摩屍羅寺(一般稱超行寺或超戒寺或超岩寺),其規模超過那爛陀寺。

1、密教的正式形成及原因。

密教在公元七世這一時期盛行起來,本來印度自古就有招福消災的咒文,至此發展為具有冥想與願力的咒文,以透過秘密的儀式。實現與宇宙精神合一為目的,當時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的人,甚至於婆羅門教與其他外道,很多都綜合了密教的修行方式,這在當時成為一種風尚。

公元七世紀初,那爛陀寺就開始重視密教中的陀羅尼,並編纂了密教根本典籍《持明咒藏》,還形成了設置壇城的禮儀,壇城中巳出現供奉的神。這說明後期大乘佛教,由於煩瑣的理論,不為群眾所接受,為了爭取廣大群眾信徒,斷然采用了專長神秘儀式的印度教的宗教禮儀。從此那爛陀寺便成為發展密教的重要基地之一。

公元九世紀時,波羅王朝的勢力達到恒河上遊地區。波羅王朝對佛教頗為保護,先後為佛教興建了高岩寺、超戒寺(超岩寺)等僧院,規模雄偉壯觀,成為當時的佛學中心。當時盛行的主要是密乘佛教。

2、密乘佛學的兩大基礎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

傳說法身佛大日如來,於金剛法界宮,自受法樂,恒常演說此真言密教,上首金剛薩埵,遂結集成《大日經》、《金剛頂經》,藏之於南天竺鐵塔之中,佛死後七百年——公元2世紀,龍樹出世,開鐵塔親禮金剛薩埵,承受大法,傳之於弟子龍智,龍智化行於南天竺及師子國,壽七百歲傳法於善畏、金剛智——善無畏及金剛智是7世紀人,善無畏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來中國漢地,二年後金剛智也來中國漢地,弘傳密教。

公元7世紀後半葉左右,才產生了對以前密教學說進行係統結集的理論著作,即《大日經》,緊接著又出現了另一部密教理論著作,即《金剛頂經》。

應該注意的是:密教兼有求生西方淨土及印度教之與梵天合一的雙重優點,在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這一思想的形成,就是出現了《大日經》。因此,也可以說《大日經》的產生標誌著密教理論的形成。

1)、《大日經》

《大日經》共六卷三十一品。

《大日經》的根本中心思想是“即事而真”——現事實相即是真理的教法,重菩提心,行大悲行,使人於現實事相中能直觀宇宙的真理。

實際上這一思想源於《華嚴經》的“事事無礙”,並參照了“梵我一致”的印度教的核心思想,從而提出“即身成佛”的教理。

《大日經》這一係統被稱為“真言乘”,這在後來被稱為右道密教,《大日經》代表密教理論的一方麵。其曼陀羅被稱為“胎藏界曼陀羅”。

2)、《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繼《大日經》後出現的又一密教重要經典,我國唐代由不空金剛譯師(705774年)譯成漢文,共三卷。

《金剛頂經》屬於瑜伽行派係統,《金剛頂經》的思想是引用瑜伽學派理論,由心識之說以組織其教理。而其中包括有“大樂思想”。是以“心識說”為中心思想而發展起來的,是一部瑜伽密典。從密教的修煉次第來講,《金剛頂經》在內容上比《大日經》更高深、更全麵一些。

《金剛頂經》這一係統被稱為“金剛乘”,或被稱為左道密教。其曼陀羅被稱為“金剛界曼陀羅”。

在佛教中,依於“止”及“觀”之觀行,與正理合一相應的情態,便稱為瑜伽

3)、綜述《大日經》與《金剛頂經》

一般把《大日經》《金剛頂經》這兩經係統的密教稱為‘純密’,它們通過曼陀羅的組織,把印度的俗信統一於佛教的中心部位。

“真言乘”以理論為主,是理論性的,在實修方麵進步較緩;因為缺少實踐的一麵,所以沒有振興起來。到八世紀,印度密教大師因陀羅菩提以後,就僅剩金剛乘流行了。

金剛乘以實修為主,而其實修的方式,後來又與由婆羅門教演變成的印度教中的性力派相結合。印度地處熱帶,人民發育成熟甚早,性欲需極強。古時的婆羅門教,即設有“廟奴”,以供祭司欲樂。印度教承襲此風,將男女交合稱為“雙身法”,認為是修持的一種方法。金剛乘與此派結合,也將男女交合視為瑜伽最高境界的實踐。

由於密乘佛教的盛行,大乘佛教附屬於密乘佛教。這樣,密乘佛教就把大乘佛教看作初步階段,被稱為“經言乘”或“波羅蜜多乘”,而密教自身則是高級階段,名為“真言乘”及“金剛乘”。

《華嚴經》→《大日經》。

瑜伽學派 →《金剛頂經》。

3、《時輪經》

《時輪經》,這部經典是繼《大日經》和《金剛頂經》之後產生的密教重要經典。從藏傳佛教的角度講,《時輪經》比前兩部經典更加重要。《時輪經》產生的時間約在1040年前後。後來阿底峽尊者入藏,他在西藏宣講《時輪經》,使《時輪經》最終在西藏得以流傳,並發揚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由於《時輪經》在印度產生的時間較晚,在藏族地區出現的年代也很晚,據說《時輪經》在藏族地區最先由阿底峽尊者宣講,逐漸在西藏傳播開來,後來得到空前發展,並成為藏傳佛教各宗派推崇的最高密法理論。因為《時輪經》是一部包括無上瑜伽在內的密教大法,由於時間、地緣等關係,在其他佛教支派中沒有傳播《時輪經》,這部經典目前唯獨在藏傳密宗中完整地保存著。這也是藏傳密宗有別於其他佛教密宗的因素之一。

1)、從內容結構看,《時輪經》屬於阿提瑜伽體係,是一部包括無上瑜伽在內的密教最高大法。

據考證,《時輪經》很可能是阿提瑜伽現存唯一的重要著作,經中提出的部分禪定製度類似於瑜伽女體係,因為其修習者在他的身體裏麵看到全宇宙,有一個增添的特點,時間相等地以呼吸過程的形式潛藏在身體裏麵,對如此理解的時間的禪定思維產生了這個新法門的名物——時輪乘。《時輪經》比其它密教經典更加強調神經係統作為瑜伽基礎的理論,雖然這也在《大悲空智金剛王經》、《寶篋經》中和它處出現過大體輪廓。沒有身體,成就最高幸福是不可能的,這一陳述是以身體的成就為基礎,與《大悲空智金剛王經》是相類似的。現在的目的是與無所不包的佛陀的時輪相結合。這裏也強調無差別性,但這完全不是新的。不過有些新的著重點,尤其與禪定對比的瑜伽(此指身體鍛煉),將時間和空間的宇宙帶進統一的體係。這裏主要說明了《時輪經》與其它密教經典之間的相似處和不同點,從而強調了《時輪經》的突出特點。

對於《時輪經》,已故著名佛學家呂澄先生也曾作過研究,他指出:密教發展到最後,還有所謂“時輪乘”。“時輪乘”特別崇拜的是本初佛,認為釋迦牟尼之上還有最初的佛,是那個最初佛發生一切的。同時,他們還對人的生理作了很多研究,提倡用瑜伽的方法來控製身體內部的所謂“有生命的風”(相對外部自然界的風說的),就可以使人的生命不受時間流轉的影響,而得長壽,以致於脫胎換骨,變人身為佛身

實際上,《時輪經》是一部詳述密教獨特的修行儀軌的既神秘又複雜的甚深秘奧經典。

2)、密教最重視法統的師承,傳受密法,必須有金剛上師(秘密阿闔梨)的灌頂。修持密法的儀軌,還須請金剛上師的加持。因為金剛上師是師師相承的大日如來的代表,也必須是修法有了成就的瑜伽行者。密教是心法,不同顯教可借語文而領受,密教必須師弟秘密授受。這一觀念在婆羅門教的梵書至奧義書時代,已很風行。

在密教儀軌中,將許多印度教的神,吸收到曼陀羅中,並依據自己的信仰特色,對包括佛、菩薩在內的諸神形象作了嚴格規定。這樣,諸神形象包括其姿態麵相等等,雖呈現各種各樣、千姿百態的外貌,但實質不變。

總之,“密教很重視修行實踐,儀軌複雜、繁瑣、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入教法儀式)等皆有嚴格規定,由阿闔梨(導師)秘密傳授。他們認為:“眾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口誦真言(咒語)、心觀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相應,即身成佛。”所以,對廣大信教群眾來說,密教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三、佛教在印度的結局

到了十二世紀,印度波羅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時代,伊斯蘭教軍隊更加深入,佛教的最後據點——東印一隅,也被一掃而光。於是,密教的大師們四處逃脫,其中許多經克什米爾進入西藏避難,部分則逃至尼泊爾一帶。當時,那爛陀寺也僅剩七十餘人,不久,王室又改信伊斯蘭教,未能逃出的佛教徒,隻好改信伊斯蘭教或並入印度教。

1203年伊斯蘭教軍隊把印度僅存的密教中心超岩寺燒毀,僧侶四散,以此為標誌,至此印度密教乃至整個佛教,在印度本土上就全部滅亡(絕跡)了。

引用網址:http://ltsmjs.spaces.live.com

如果想了解更多情況,請到上麵的網址查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