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居士的博客

隨便寫寫玩玩,歡迎批評指正
正文

讀書筆記 - 朝鮮戰爭

(2010-11-01 08:46:18) 下一個
今年夏天是我在波士頓十幾年裏遇到的最熱的夏天,攝氏三十度左右的高溫持續了近兩個月(往年隻有一兩個星期左右)。在緬因州連綿數裏的海灘上,我坐在遮陽傘下,右手拿著一瓶冰鎮啤酒,左手捧著一本書,書名叫《最寒冷的冬天》。

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美國和朝鮮戰爭》。作者戴維•哈爾伯斯坦早年畢業於哈佛,後來作為新聞記者采訪了美國民權運動和越南戰爭,並獲得了普利策獎。他寫了二十幾本曆史書籍,內容涉及美國政治、體育和軍事等,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和曆史作家。哈爾伯斯坦在采訪越南戰爭期間認識了很多美國軍人並且和他們成為好友,其中有不少人是朝鮮戰爭的老兵;在和他們的交往過程中他萌發了寫一寫這場戰爭的念頭。1997年他開始采訪有關人員、閱讀研究文獻資料和前人著作以及構思寫作,總共花了十年時間才完成此書。可惜就在本書定稿完筆幾個月之後,他便不幸死於車禍;《最寒冷的冬天》因此成為他的絕筆之作。

對於朝鮮戰爭,我們從小可是聽說得太多太多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歌,我們人人會唱;電影《上甘嶺》、《奇襲》,讓我們熱血沸騰;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我們如數家珍。我們都知道朝鮮戰爭是怎麽一回事:那是萬惡的美帝國主義糾結了十幾個走狗國家以及它所扶持的南朝鮮李承晚傀儡政權,悍然侵略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朝鮮半島來侵略我們偉大的祖國,企圖將我們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出動了飛機,對我國的東北地區進行狂轟濫炸;並將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要支持被我們趕到那個小島上苟延殘喘的國民黨偽政權反攻大陸,對我們進行兩邊夾擊。麵對強敵,我們毫不畏懼,派出了英勇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憑著極大的勇氣,用簡陋的裝備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從而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後來過了半個多世紀,我們才逐漸認識到,我們當年所學的的曆史,原來是作了春秋筆法的欺騙。直到近年,大批前蘇聯的國家檔案解密了,西方作者關於這場戰爭的一些書也被介紹到國內,國內史學界才半遮半掩地將一些真相告訴大家。如今看了《最寒冷的冬天》這本書,然後又接著看了其它幾本英美作家的有關作品(包括克萊•布萊爾的《被遺忘的戰爭》)以及中文網上的不少文章書籍,才使我對那段曆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朝鮮半島為日本所占領。二戰結束前,羅斯福、斯大林和邱吉爾在雅加達和波茨坦商定:戰後的朝鮮由中美蘇英四國共同托管,並且在國際組織的協助監督下進行全民選舉,從而建立統一的朝鮮政府。後來蘇軍出兵進入中國的東北地區,消滅了日本關東軍,然後從北邊進入朝鮮半島;不久,美軍在進攻日本的時候出兵從南麵進入朝鮮半島。兩軍分別肅清了占據朝鮮的日本軍隊。為了防止入朝的蘇軍和美軍發生衝突,五角大樓參謀部一位上校憑著一本中學教科書上的朝鮮地圖,建議蘇美雙方以三十八緯度線為界停止前進。莫斯科同意了;南北朝鮮分裂的源起,便因此而定了。

戰後百廢待興,中國又發生了內戰,朝鮮問題未能及時解決。聯合國成立之後,它派出朝鮮事務團前往朝鮮半島,以期在那裏組織民選建國。可是那時蘇美之間因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而有了矛盾,所以三八線以北的蘇軍拒絕聯合國朝鮮事務團進入北朝鮮。無奈之下,聯合國朝鮮事務團在美軍所占的三八線以南於1948年五月組織了選舉,七月份立憲,最終於1948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了以李承晚為首的朝鮮共和國,即南朝鮮。而蘇軍所占的北朝鮮則隨後宣布:他們已經在1948年9月9日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南北朝鮮分別建國後,蘇美軍隊都撤離了朝鮮半島;不過雙方都留下了軍事顧問團(美軍顧問團有500人,蘇軍顧問團人數不詳)。同時南北雙方都在加緊建立自己的武裝:李承晚請求美國幫他建設和裝備一支10萬人的軍隊,並提供重炮、坦克和飛機;可是美國認為他隻需要一支五萬人的保安隊就可以了。美國為這支五萬人的保安隊提供了輕武器,但是拒絕提供重炮、坦克和飛機;因為他們怕李承晚有了重家夥就去打北朝鮮了。另一方麵,蘇聯和中國對北朝鮮則是鼎力相助:蘇聯提供了大量的重型坦克、機械化火炮和飛機;而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的三個精銳師和大批作戰經驗豐富的師團級軍官直接換了軍裝就變成朝鮮人民軍了。南北相比,北朝鮮的軍隊無論在人數、裝備還是在戰鬥力上都占了壓倒性的絕對優勢。

1950年六月25日拂曉,朝鮮人民軍發動了對南朝鮮的全麵進攻。南朝鮮的軍隊幾乎全無還手能力,三天後南朝鮮的首都漢城就失陷了。金日成對斯大林保證:北朝鮮將在三個星期內完全消滅李承晚政權,統一朝鮮半島。

由於時差,美國政府在六月24日夜間得到了北朝鮮進攻南朝鮮的消息。六月25日,聯合國一致通過了82號決議,譴責北朝鮮武裝入侵南朝鮮,並敦促其立刻停火撤軍。北朝鮮置之不理;於是聯合國又於六月27日通過第83號決議,授權各成員國為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授權動武需經過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而當時作為常任理事國的蘇聯因抗議聯合國保留國民黨政府的中國席位、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而拒絕參加聯合國的任何會議,按照聯合國的憲章算自動棄權,所以聯合國出兵支持南朝鮮的決議就順利通過了。

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十五個其它國家提供了軍隊,另有五個國家提供了醫療隊。根據聯合國決議,美國總統杜魯門於六月27日下令給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讓他們出動空軍支援南朝鮮的地麵部隊。七月五日,聯合國軍的先遣部隊(一支540人的美軍)在烏山首次和朝鮮人民軍交火。由於美國方麵在戰前毫無準備,軍力又受到二戰後大裁軍的嚴重影響,再加上其戰略重點放在歐洲,入朝的美軍士兵多為既無作戰經驗、又未經訓練的新兵,裝備大多是二戰遺留的剩餘物品(他們的反坦克火箭炮對蘇製坦克毫無作用),軍官們也多半以前從事參謀工作、沒有帶兵實戰經驗、而且即將退休,所以在戰爭初期(1950年七、八月份)連連潰敗。可是到了八九月份,聯合國軍的入朝人數逐漸增多,作戰經驗不斷豐富,來自美國本土的精銳部隊和優秀的軍官陸續到位;而朝鮮人民軍戰線越來越長,前方軍隊連續作戰無法休整和補充,後勤供應又受到聯合國軍空軍和海軍的襲擊而受到巨大損失,所以戰況便有了逆轉: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受阻,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建立了穩固的釜山防線。

1950年九月25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了仁川登陸行動,在朝鮮半島的蜂腰處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他以仁川登陸部隊為鐵砧,以來自釜山防線的突擊部隊為鐵錘,對朝鮮人民軍施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朝鮮人民軍從此潰不成軍,被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一直追擊到鴨綠江邊,金日成的政府逃入中國避難。

就在聯合國軍即將大獲全勝、麥克阿瑟已宣稱要讓士兵們回家過聖誕節的時候,數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規部隊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名義突然出現在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毫無防備,倉促應戰,終於無法抵擋中國軍隊排山倒海般地攻擊,再次潰敗而後撤。

中國軍隊的出現,使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幾乎可以說,一場新的戰爭開始了。

這場戰爭,持續到1953年七月底雙方簽訂停火協定為止。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美軍死亡了三萬八千多人,其它聯合國成員國死亡了四千人左右,南朝鮮死亡了十四萬軍人和三十七萬平民。中國官方宣布的誌願軍死亡人數為十八萬人,北朝鮮據說死亡了二十一萬軍人和一百五十多萬平民。戰爭結束後,對於朝鮮來說,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南方和北方依然以三八線附近為界分成兩個敵對國家(南方多得了一些土地),直至今日。

以下是一些我覺得比較有意思而國內介紹不多的情況:

1. 在朝鮮戰爭期間擔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是一個強調節約幾近瘋狂的省錢人。為了消化美國因二戰而產生的巨大財政包袱,杜魯門在政府預算上極度摳門。他將美國軍事預算砍掉了四分之三,兵員砍掉了近三分之二;而剩下的兵力因為無錢維持,五角大樓不得不將其中的三分之一放假回家。

2. 由於原子彈的出現,美國軍政界有不少人認為傳統軍隊已經沒有太大用處了,所以軍隊訓練、裝備更新等都被極大地忽略了。因此,在朝鮮戰爭的初期,如下的現象非常普遍:當一個營或一個團投入戰鬥時,其中一半人事先還沒有放過一槍;一個反坦克連對著朝鮮人民軍的坦克連發十一炮,結果十炮是啞彈,第十一炮沒啞,擊中了坦克,卻被彈飛了;營部和連部新拿到的通訊設備無法使用,打開一看,電池早已爛在裏麵,電路都被腐蝕壞了,等等。總而言之,朝鮮戰爭初期的美軍實力,和二戰期間的美軍實力完全無法相比。國內的宣傳總是強調美軍如何裝備精良,物力強大,事實並非如此。

3.朝鮮戰爭期間,以國務卿艾奇遜為首的美國國務院一直希望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善意,想讓中國脫離蘇聯陣營而傾向美國。因此美國的國策一直是將朝鮮戰爭看作是一場局部的、有限的戰爭,甚至在戰爭初期將美軍的作用定義為“警察行為”。可是位於東京的遠東司令麥克阿瑟卻將它看成是一場在全球範圍內抑製共產主義擴張的行動,不惜與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作戰。

4.麥克阿瑟是一位非常自負傲慢的將軍,他將美軍遠東司令部搞成了他的私人大本營。他和他的親信參謀長阿爾蒙德一意孤行,從不會接受任何人的建議;他的情報官隻為他提供他所喜歡的情報。他屢次對總統、國會、五角大樓和國務院撒謊和隱瞞軍情,並常常擅權越位,直接違抗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命令。出於他的聲望和資曆(他曾經擔任西點軍校的校長,美軍的頭麵人物如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布雷德利等都可算是他的門生或下屬)以及美國形象,華盛頓對他一忍再忍,可是他變本加厲,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為入朝的美軍帶來嚴重的傷亡。最後杜魯門不得不撤了他的職務,將他招回美國養老。而在國內的書籍文章中,麥克阿瑟和杜魯門是合穿一條褲子的;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消滅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5. 由麥克阿瑟所設計和指揮的仁川登陸行動雖然是一場偉大的軍事行動,但卻不是像人們經常宣傳的那樣,是天才軍事家麥克阿瑟的獨創。相反,它是美軍半島作戰的經典戰法,早已寫入陸軍教科書。二戰期間美軍曾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屢次使用。

6.蔣介石將朝鮮戰爭看成是他反攻大陸的機會,他向美國(特別是麥克阿瑟)表示,他將配合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行動,進攻中國大陸。而美國政府非常擔心朝鮮戰爭擴大和中蘇卷入戰爭。在總統給第七艦隊的命令中明文寫道: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是為了保持台灣海峽的穩定,“阻止中華人民解放軍攻打台灣和台灣軍隊反攻大陸”。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一直是中國政府重點強調的一件大事,說這是抗美援朝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它阻止了我國的統一大業(我還是不太明白,抗美援朝和統一大業到底有什麽關係)。至於第七艦隊的任務之一是防止蔣介石反攻大陸,那就不提了。

7. 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集結在中朝邊境、但尚未改名入朝時,軍中有不少前國民黨軍人。他們曾經利用我軍電台給台灣發報,將中國軍隊即將入朝參戰的消息告訴台灣政權。台灣隨即通知了華盛頓和麥克阿瑟,華盛頓也警告了麥克阿瑟,可是麥克阿瑟置之不理,堅稱中國和蘇聯絕對不會軍事介入朝鮮戰爭。後來美軍和中國軍隊交了火、俘虜了中國士兵、被俘的中國士兵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且好幾個軍的中國正規軍已經進來了,麥克阿瑟的司令部仍然堅持那些中國士兵是朝鮮人、在撒謊。

8. 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是一個行事魯莽的將軍。他常常坐著小飛機飛到前線戰場,在超低空飛行(離地麵隻有十幾米)的小飛機上直接對地麵的美軍喊話發令。他開車莽撞是全軍聞名的:他的敞篷吉普車上裝配了警報燈和特製扶手,所以他可以在吉普車飛速行駛時站在車上。朝鮮戰場的道路很差,他的一位下屬警告說他這樣早晚會出事。最後在一次撤退時他飛馳的吉普車和一輛南朝鮮的軍車相撞而喪命。國內的書上則說他“死於中國軍隊的進攻中”。

9.沃克死後,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後來麥克阿瑟被撤職後又繼任為遠東司令。他恪守美國的既定方針,將戰爭局限在朝鮮半島。他很快發現了中國軍隊在人數上的優勢和聯合國軍在空軍和火力上的優勢,於是決定:戰爭的主要目的不是將共產黨趕出朝鮮半島,而是利用火力優勢最大程度地殺傷中國軍隊的兵力。他的理論是:如果共產黨軍隊流血太多,他們就無力進攻,隻能和談。這一戰術被稱為“絞肉機戰術”;從此以後,美軍的損失很小而中國軍隊的損失極大。李奇微的目的最終達到了。而國內的書則說:美軍被我軍打得無力還手,隻能乖乖地求和。

10. 我相信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這件事:朝鮮戰爭結束後,一位美軍高級將領悲哀地說:“我們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充分表明,經過朝鮮戰爭,世界上的頭號強權發現,中國已經是一個不容輕視的強大對手了。可是事實的真相是:麥克阿瑟被撤職以後,美國國內的一些強硬派共和黨政治家借此攻擊美國政府,並要求彈劾總統杜魯門。為此美國國會進行了長達四個多月的聽證會。在會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四星上將布雷德利作證說:“如果我們聽從了麥克阿瑟的主張,將朝鮮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那麽我們將會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11. 總的來說,美國人認為,對於美國來說,朝鮮戰爭是自上而下、從總統到五角大樓到麥克阿瑟到前線的軍長師長團長營長的一連串錯誤。不少美國人至今仍然認為那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但是也有很多美國人認為: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了幫助一個和他們毫無關係的國家的人民抵抗專製暴君,而付出了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正如新近落成的韓戰紀念碑上所銘刻的大字:“自由不是免費的(Freedom is not fre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依依漢南 回複 悄悄話 那是一場瞞天過海的戰爭,犧牲幾十萬其實隻為太子一人建功立業。所以沒有空軍,照出兵不誤,曆史還將證明,哪怕沒有炮兵,沒有禦寒的棉衣,沒有食物,還是會照樣出兵。
所謂保家衛國,純粹子虛烏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