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朝鮮戰爭》,第一章
(1)六月二十五日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淩晨4時:戰爭開始了- 誰打誰?
素有“晨謐之邦”美稱的朝鮮在公元前不久就開始了有文字記錄的曆史,但是戰爭卻成為了這個曆史始終的主題。由於居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斷受到強國的占領和踐踏。 - 強國是誰?翻翻曆史,中國乃是占領和踐踏朝鮮的強國之一。
1866年7月,一艘叫做“舍門將軍”號的美國船闖入朝鮮大同江,向這個國家索要財物,揚言不給就炮轟平壤。······· 結果,在朝鮮人民的奮起抗擊下,美國人落荒而逃。如今,在朝鮮的曆史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塊“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12個大字,下麵的一行小字是“戒我萬年子孫”,另一行是“丙寅作辛未立”。 - 中文寫的碑?中國的年號?
(朝鮮)它猶如一塊伸向日本海的跳板,既是強國入侵遠東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徑,又是抵製入侵的天然的橋頭堡壘。 - 更是蘇聯向亞太地區擴張的戰略要衝。一位美國作家說:它像一枝刺向日本的槍尖。另外,這裏的強國,是指誰?歐美列強,若想入侵遠東,絕不會選朝鮮。
美國人當時真正的想法是:全朝鮮有那麽多日本兵,要是去占領“可能遭到重大傷亡”,還是讓蘇聯人去承擔吧,美國等著坐收漁利就可以了。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的通告。9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從各個方向突入中 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蘇聯的幾個紅軍師越過中國的東北,向朝鮮急速推進。 - 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那一天,八月九日,也是美軍在長崎投了第二顆原子彈和日本宣布投降的同一天。美軍的第一顆原子彈於八月六日投向廣島;在此之前美國和日本已經交戰數年。蘇聯則是在八月八日對日本宣戰。是誰在等著坐收漁利?
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參謀人員中一位叫迪安。裏斯克的年輕上校指出,既然沒有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部隊,加上時間和空間上的因素,搶在蘇聯軍隊前麵進入朝鮮是不可能的。國防部長助理讓迪安和另一位上校參謀到隔壁的第三休息室盡快搞出一個“既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衷方案”,並且“要 在30分鍾之內搞出來”。兩位年輕的職業軍官在休息室裏麵對著朝鮮地圖發呆,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從沒有關注過這個遙遠的國家。 - 美軍中做到上校,至少是三十大幾或四十以上,不年輕了。迪安·裏斯克當年三十六歲,他曾經是史迪威將軍的部下而在中國呆過。他當時的職務是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後來成為肯尼迪總統和約翰遜任期內的美國國務卿。作者後來也提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不是職業軍人(他是三十年代在牛津留學的羅德學者)。
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就這樣被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朝鮮的年輕的美國參謀在30分鍾的時間裏,分割成了兩半。 - 當時的朝鮮並非一個主權國家:自1910年起她便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作者自己在同一章前兩段裏說:“後來日本人趕走了俄國人,把整個朝鮮半島並吞為自己的殖民地。”
(38線)從它再次產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上的強國都意識到遠東這個被分割為兩半的國家,必定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依舊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 - 此言根據何在?中國在1945年就意識到這一點了?如果美國意識到這一點,為什麽不作準備,以致於後來麵對北朝鮮的進攻全無防範?
第三,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立刻開往台灣海峽,阻止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軍隊進攻台灣——注意這個第三:這是一個至今仍讓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建議,它針對的是戰爭之外的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事實上的第三:保持台灣海峽的中立無戰事:阻止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軍隊進攻台灣,同時也阻止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因為當時蔣介石因朝鮮戰爭的爆發而非常興奮,認為這是反攻大陸的良機。可是美國不願看到戰事擴大,希望將戰爭局限在朝鮮本土,所以要阻止蔣介石惹是生非。這一點,在美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上寫得非常清楚;可是中國方麵從來不提。
對於鄰國發生戰爭,毛澤東並不感到意外。 - 因為蘇中朝早已商量好了。斯大林告誡金日成:如果要動手,事先一定要通知中國同誌。
(2)台灣
台灣不可能成為國民黨殘兵敗將的苟且之所,解放軍大規模的渡海作戰和對台灣的最終解放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對此,毛澤東胸有成竹,蔣介石則是心有餘悸…… 150海裏的台灣海峽在300年前尚且阻擋不了鄭成功的木船船隊和手持冷兵器的兵勇,現在又如何能抵擋得住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沿海,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三野的幾十萬精銳部隊、各種型號的船隻皆在準備之中。- 忘記金門之戰了?後麵作者自己又說:“解放金門島的戰鬥,由於渡海工具的簡陋和渡海作戰的難度,解放軍傷亡巨大。沿海作戰尚且如此,打到台灣去的難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的確,300年前的台灣海峽沒有擋住鄭成功的木船。可是,300年前有飛機大炮嗎?作者的糊塗邏輯,由此可見一斑。
美軍在撤離之前向李承晚政權提供了價值達1.9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其中美製和日製步槍15萬多支,各種火炮2000多門,坦克5000輛。 - 不知道這些數據從何而來。美國人寫的曆史書中說,美國為李承晚政權僅僅提供了輕武器,沒有火炮和坦克,因為怕李承晚有了坦克大炮後會進攻北朝鮮。這一點有官方文件為證。作者自己在後來描寫南韓軍隊麵對北朝鮮軍隊的坦克進攻而倉惶逃退時大叫:“我們沒有坦克!”
同時,為了配合南朝鮮的”北進統一“,美國的高級軍事官員,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空軍參謀長博格等人先後到達日本,以加 緊美軍在遠東地區的部署。其中,美國第七艦隊增加了兩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和六艘驅逐艦。美國空軍三個B-26和B-29轟炸機聯隊、六個殲擊機聯隊、 兩個運輸機聯隊都集中在了日本的基地。美國駐日本的第八集團軍各師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 - 美軍的這一切其實隻是為了防衛日本。高級軍事官員去日本的目的是了解真實情況,因為麥克阿瑟在許多問題上不向華盛頓作準確的匯報。作者從西方書籍中抄了大量內容,卻無視這些書在許多關鍵問題上的陳述。作者在下一節描寫了遠東空軍在接到轟炸進攻中的北朝鮮軍隊時如何混亂無效;後來又描寫了美國政府和五角大樓如何“艱難”地作出派出地麵部隊的決定。如果美國早就計劃幫助南韓北進統一,應該不至於如此混亂和艱難吧。
關於南、北朝鮮到底是“誰打的第一槍”這個問題,至今還在戰史學家那裏爭論不休。涉及朝鮮戰爭的各國戰爭檔案還沒有完全解密。但是最終在“誰打的第一槍” 問題上糾纏是沒有本質意義的,因為,朝鮮戰爭爆發的性質是解決民族內部統一問題的內戰,而朝鮮戰爭爆發的根源是美蘇兩個大國在日本戰敗後對朝鮮的分割占領。沒有那個叫迪安的上校在朝鮮版圖上隨意畫出的三八線,就不會有這場發生在遠東的戰爭。 - 誰先挑起戰爭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朝鮮戰爭爆發的性質是解決民族內部統一問題的內戰”,難道民族內部統一非戰不可?“根源是美蘇兩個大國在日本戰敗後對朝鮮的分割占領”,如果是英美兩大國或中美兩大國,是否依然要戰?為何不提意識形態問題?
(3)漢城大逃難
“美帝國主義及其南朝鮮走狗精心策劃了朝鮮戰爭。”這是朝鮮戰爭中北朝鮮一方至今堅持的戰爭結論,並作為圖片說明文字配在了杜勒斯視察三八線這張著名的照片下方,使之成為經典的曆史記錄。 - 作者隻敢說“北朝鮮一方至今堅持”而不是“中朝方麵堅持”。中方至今的戰爭結論是什麽?為什麽不敢明確地告訴讀者呢?
在鐵原——議政府一線,北朝鮮人民軍由蘇製T-34坦克開道,在重炮、迫擊炮和重機槍火力的支持下,兩個師加一個團,共2.8萬人,迅速突破南朝鮮僅一個不滿員師的戰線,然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 - “精心策劃戰爭”的一方僅有一個不滿員師。
議政府方向是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理走廊,坦克可以從此展開,這個方向是漢城淮一的屏障。駐守在這裏的南朝鮮第七師麵對的是人民軍最精銳的第三、第四師。 - “精心策劃戰爭”的一方在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理走廊、漢城唯一的屏障上隻有一個師。
最可靠的消息來自那些從前方下來的傷兵,傷兵們說不清楚戰局的全貌,但都異口同聲地說:坦克!北方的坦克厲害!我們沒有坦克! - 前麵不是說有5000輛嗎?
杜魯門和他的高級官員們更沒想到的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的對手不是他們一直擔心的蘇聯,也不僅僅是北朝鮮人民軍,而是一個對於美國人來講十分神秘的國家——中國。 - 因為杜魯門和他的高級官員們一心想要和新中國和好,而從未將中國看成敵手。看來。美國人真是太天真、太單純了。
(4)美國將軍的逃亡和中國的保衛國防會議
在這個最初的軍事行動中出現了兩個美國將軍:一個是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另一個是第二十四師師長迪安。他們兩人在以後戰爭中的命運是:一個死於中國軍隊的進攻中;而另一個被俘虜,在中朝戰俘營中待了三年。 - 事實上,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在視察部隊時死於車禍。
作者描寫中國的保衛國防會議:1950年7月7日,周恩來主持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7月13日,中央和軍委動用最精銳的戰略預備隊,即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軍,即刻集結東北地區,組成東北邊防軍。10天以後(應該是7月17日),經毛澤東批準,中央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然而,作者後來又說:第四十二軍軍長吳瑞林在6月29日就奉命登上一列從齊齊哈爾開往沈陽的專列,到達沈陽後,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簡明地向他傳達了第四十二軍七天之內(7月7日)集結於通化、梅河口一線的命令。 - 四十二軍向中朝邊境的調動行動顯然早於作者所說的保衛國防會議和東北邊防軍成立。是誰在精心策劃?
(5)仁川登陸
對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事先預測,中國是否向北朝鮮方麵打了招呼,通過什麽渠道給予了金日成警告,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記載。 - 是沒有記載,還是記載沒有公開?這最後一句話邏輯混亂。記載是記當時發生的事情,和至今無關。
(6)艱難的抉擇
很滑稽的是應用北朝鮮官方關於撤退的一番話: 原來北朝鮮人民軍的失敗原因之一是反革命分子竊取了關鍵位子,包括在西部戰線地區我軍部隊負責地位的以金雄為首的反革命反黨宗派主義分子們,和北朝鮮的外交部長樸憲永、司法部長李承燁。使人聯想到中國的曆次黨派鬥爭和文化大革命。金雄曾長期在中國共產黨內任職,是延安時期的朝鮮族中共幹部,後來被派到朝鮮,扶助金日成。北朝鮮建國初期的領導人之中有一大批像他這樣的人,被稱為“延安派”,後來盡數被金日成清洗。
接著是李承晚的感謝詞。全世界的人都從那一天的報紙上看到了這個老頭子“泣不成聲” – 中國人民也看到了?
如果說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是外來勢力介入朝鮮內戰,那麽,如果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朝鮮戰爭的“內戰”性質就不存在了,聯合國軍武裝進入並且明確要征服的是北朝鮮這個國家,朝鮮戰爭將完全國際化。 - 又是邏輯混亂。既然北朝鮮是一個國家,朝鮮內戰從何說起?蘇聯為北朝鮮人民軍提供全副武裝、軍事顧問和空軍,中國則將幾個師的中國軍隊直接送給北朝鮮,這不是外來實力介入嗎?
可是,誰都知道,美國大規模介入朝鮮戰爭的真實目的並不在於一個遙遠的南朝鮮,而是在於美國在整個遠東的利益和與蘇聯冷戰對峙的需要——美國不希望有北朝鮮這個存在。 - 這個“誰都知道”的“誰”,大概隻是一廂情願的作者和他所代表的某些人吧。美國大規模介入朝鮮戰爭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阻止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勢力在全球的擴張行為。如果美國真的不希望有北朝鮮存在,為什麽不在南朝鮮建國以後就立刻采取行動,消滅北朝鮮?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遠不怕反抗侵略的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 日本是不是中國的鄰人?阿富汗是不是中國的鄰人?當時美國侵略了日本,後來蘇聯和美國都侵略了阿富汗,中國不都是置之不理了嗎?
毛澤東認為中國當前存在著一些困難,這是事實。但是現在美國在逼著中國打這一仗。 - 事實恰恰相反:美國最不願意的就是讓中國參戰。
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布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令:(-)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現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 不知道這個發布的範圍有多大。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顯然是不知道的。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可謂欺世盜名。難怪第一批中國軍人被美軍俘虜後立刻宣稱:我們是中國的正規軍,來朝鮮不是自願的。
(7)威克島——美國式的政治遊戲
隨著聯合國軍進入北朝鮮,朝鮮戰爭開始進入一個不可捉摸的危險階段,這是當時美國朝野的普遍看法。杜魯門的政敵們強烈地攻擊他正把美國帶入一個極大的風險中,因為他們固執地認為蘇聯和中國絕不會看著麥克阿瑟的軍隊如此順利地向北推進而不管,這些自稱把共產黨“看透了”的美國政客們對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即將爆發深信不疑。 - 根據美國人寫的曆史書,事實正好相反:杜魯門的政敵一直攻擊他和美國政府對共產黨太軟弱,他們堅決支持麥克阿瑟的主張,不僅要求政府支持武力統一整個朝鮮,還要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杜魯門政府堅決拒絕了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要求,但是在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下不得不同意美軍進入北朝鮮。
在與麥克阿瑟相互往來的電報中,麥克阿瑟在戰爭是否會擴大這個敏感的問題上總是含糊其辭。 - 非也。麥克阿瑟在和華盛頓的通訊聯絡中反複強調:中蘇(特別是中國)絕對不會介入朝鮮戰爭。有記錄為證。
應該說,在對待共產黨國家和台灣的問題上,杜魯門與麥克阿瑟沒有根本的原則衝突。 - 非也。麥克阿瑟堅持反對中國,保護台灣;杜魯門政府則放棄台灣,希望和中國交好。
由於參加會議的人禁止記錄,因此威克島會談的具體內容至今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參加過會議的人對會談的回憶出入很大,而且,麥克阿瑟在他日後的回憶錄中幾乎沒有提到這次會見,因為他認為這次會麵“相對來講不很重要”。而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對這次會見的記述也不多。所幸的是,一位叫維爾尼斯。安德遜的小姐,一位隨軍的臨時速記員,在門外僅僅隔著一條門縫把會談的內容速記了下來。她說她這完全是“職業上的習慣”。撇開她的記錄在今後所引起的麻煩不說,從她對麥 克阿瑟發言的較為完整的記錄中,可以令人想象到麥克阿瑟當時的固執、倔強和堅定不移。 - 前後矛盾:先是說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後來又說安德遜小姐作了較為完整的紀錄。事實上,因為安德遜小姐是一位專業的速記員,她的記錄雖然未經授權,卻在日後成為這次會談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該紀錄後來被公開發表。
會議的鋪墊全部完成了以後,杜魯門問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您認為蘇聯和中國幹涉的可能性如何?”
麥克阿瑟堅決的、不容懷疑的態度讓在場的人於事後的多年中依然印象深刻:“可能性很小。如果他們在頭一兩個月進行幹涉的話,那將是決定性的。我們已不再擔心他們參戰。我們已不再卑躬屈膝。中國人在滿洲有三十萬部隊,其中部署在鴨綠江沿岸的大概不會超過十至十二萬人。隻有五至六萬人可以越過鴨綠江。他們 沒有空軍。現在我們的空軍在朝鮮有基地,如果中國南下到平壤,那一定會遭受極為慘重的傷亡。”
對於中國軍隊戰鬥力的評價,麥克阿瑟慣用帶著一點血腥味兒的話說:“麵對聯合國軍的強大攻勢,他們會血流成河,如果他們幹涉的話。”
關於蘇聯出動空軍支援中國地麵部隊的可能性,麥克阿瑟語氣中充滿了對蘇聯軍事力量的蔑視:“他們之間的配合會十分差勁兒。我相信蘇聯空軍轟炸中國人的機會不會少於轟炸我們的機會。” – 這段話是事實,但是和作者先前關於麥克阿瑟在戰爭是否會擴大這個敏感的問題上總是含糊其辭的說法相互矛盾。
麥克阿瑟對中國軍隊參戰的可能性的判斷,並不完全是憑空的傲慢,作為一個具有長期作戰經驗的高級指揮官,他的結論是建立在對大量情報分析的基礎上的。可惜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是美國遠東情報局,在中國是否會參戰這件事上犯了曆史性的錯誤。 - 的確,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中國是否會參戰這件事上犯了錯誤。但是作者沒有提到的一個事實是:極其自負的麥克阿瑟根本聽不進他不喜歡的情報;而由於他已經將位於日本的遠東司令部變成了他的獨立王國,他的首席情報官員威洛比將軍專門匯報麥克阿瑟喜歡聽的情報,盡管他已經從多條渠道得到中國出兵的消息。
(8)打敗美帝野心狼
美帝國主義占領朝鮮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本土。 - 此話根據何在?美國是為了幫助南朝鮮而介入戰爭的,而不是有計劃地先占朝鮮,後打中國。對人民的欺騙,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援助朝鮮的問題,官兵們接觸到~個嶄新的概念:國際主義義務。 - 中國幫助北朝鮮、美國幫助南朝鮮,都是國際主義義務。
認真分析與美軍相比中國軍隊的優勢:一、中國軍隊在政治上占優勢。因為是為了反侵略而戰,師出有名,得到國內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美軍是為侵略而打仗,是非正義的,遭到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反對。 - 哈哈。
這一段中描寫了毛澤東是如何獨自決定出兵的。美國總統和政府,真是太天真了。他們一直將目光關注於蘇聯,同時希望和新中國交好;卻不知道毛澤東因為其自大和政治狂熱而自願地將中國引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