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三次研討會發言摘編

(2017-04-09 16:08:12) 下一個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三次研討會發言摘編

文/中國文化報記者-王立元 整理

圖/舞蹈中國-劉海棟

 

 
 

由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藝術司、湖北省文化廳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2016年9月5日至9日在武漢舉辦。為充分發揮展演的導向示範和學術交流作用,演出期間,首次開展了“一場一評”,即為每一台節目舉辦一次研討會。國內藝術界知名專家、藝術家齊聚一堂,對舞蹈創作的觀念和方法進行集中研討。

 
 

 

互動交流

大家都可以在我們平台最右下角點擊

“寫留言”

留下您的寶貴觀點,

您的觀點也會被各位專家評審所看到!

 

馬 文 靜
(著名舞蹈藝術家)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的每一場演出都給我帶來興奮,帶來思考,感慨我們國家真的是舞蹈大國。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如果沒有政府的重視,不會有這樣的事業。前不久我在美國呆了5個月,很多華裔舞蹈家很艱苦,當地政府不給資金支持,他們在自己的車庫或者租一個教室,靠教學生來生存。我們國家出台扶持政策,設立專項基金來扶持藝術創作,舞蹈的生態環境太好了。我們應該去謳歌時代、謳歌人民,這是發自我內心的感受。我作為一個舞蹈老兵,希望年輕人在這麽好的條件下多出作品。

今天我想談談舞蹈形象的重要性。舞蹈節目雖然不長,但需要從頭到尾的把控,也許比做一個舞劇更難,因為需要在五六分鍾之內把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準。舞蹈形象不是一個動作,也不是一串語匯,而是對一個民族的生活的熟悉,對一個民族的情感的觀察,有了體驗,才能準確的提煉形象。民族民間舞造勢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塑造一個經典形象是不容易的。我們可以回想《鴻雁》,閉上眼睛就看到鴻雁的形象,這就是創造的,不是抄襲的,是從生活中提煉的。楊麗萍的孔雀形象,在教材裏早就有了,但是楊麗萍把它做到了極致,讓孔雀的頭會動,塑造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形象。所以我認為舞蹈形象是很重要的。編導要在生活中尋找舞蹈形象,提煉主題和動作。

群舞《黃河賦》

編導:鄒之瑞 關於 王思正

演員:張妍 張浥洙 程新然 趙惠子 李彥臻 李悅聰 翟月 紀心 

楊 笑 陽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如果沒有全國舞蹈比賽,可能就成就不了我以及我們那一批舞蹈編導,正是由於這個平台讓我從不清醒到逐漸清醒,從不會到逐漸會,到今天還依然在從事舞蹈工作。

 《雞毛信》是一個好題材。舞蹈語匯好,用一個一般人不敢用的動作作為主題動作,表現在當時環境中整個民族被壓抑的狀態,隨之進行發展,把觀眾吸引住了。它的情節結構好,很多情節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到最後一隻血手從人群中伸出來將雞毛信傳遞給一個男孩,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常年做這類作品的人,我對這個作品非常喜歡。

《悠然情韻》的演員已經42歲,但跳得很好,幹幹淨淨。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要出作品,也要出人才。如果每一個作品的演員都像這個演員這樣,就有味道了,因為她是實實在在用心在跳舞的。國標舞《黃河》我也很喜歡,用國際化的舞蹈語言來演繹中國名曲,這個想法本身就很大膽。

群舞《淮河邊的玩燈人》

編導:趙鐵春 金明 武帥   領舞:吳尚 肖金宇 黃聞捷

黃 啟 成
(深圳市藝術學校校長)

 

我認為目前缺少關於中國舞蹈發展設計的研討平台,我們需要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根據現實的情況,結合中國的曆史,用國際先進理念和長遠眼光對中國舞蹈事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包括發展方向的設定、政策製度的議定、構架模式的製定、專業平台的打造、人才發展的規劃、運行模式的管理等等。從製度上優化每一個環節的運轉,形成良性循環,推動中國舞蹈事業的整體發展。

反思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我們也要包容。這兩天都在談同質化的問題,甚至有嚴厲的批評,我認為出現模仿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們盡量少一點質疑,從問題根源著手思考對策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提三點建議:第一,轉變傳統思維觀念,與社會發展接軌。第二,改變活動的運作模式,與專業團隊合作。第三,盤活優質資源,與人民共享成果。

獨 舞《心塵》

編導:王旭東  表演:胡婕 

張  萍
(《舞蹈》雜誌常務副主編)

 

舞蹈編創者應該有更高級的價值判斷,一定要做真正的自己,可以講一個道理,或者講一個題目,也可以講一段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可以塑造人物或者動物的形象。以作品為例,《悠然情韻》打破了花鼓燈原來的動作連接,音樂用的是《漁舟唱晚》,追求的不是保留花鼓燈的民間氣質,而是帶有花鼓燈元素的中國風的舞蹈。變的是形,留的是神。

作品《父子》已經集聚了舞蹈和身體的審美,比如說它用的自行車,通過自行車四個不同的變向來傳遞出父和子的關係,這就是很高的手段,在自行車的不同空間調度上,產生出所有的構圖,會感覺充滿了小情趣,但是我覺得有一點不足,當車子調到背對觀眾的時候,父子的矛盾到了升級狀態,父親一個巴掌上去的時候,我就感覺這個作品突然低了。一個巴掌的張力真的不足以表明這對父子當時的關係,其實還可以有更好的手法。

群舞《雞毛信》

編導: 謝飛  王玉  演員: 李萌 王彥琪 黃麟淼 王曉雯 等

王  舸
(國家一級編導)

 

昨天我看到很多作品在編舞上很真誠,不管手段高低,或者是編得好與壞,我有一種很真誠的感受。作品《尋》,雖說有些問題,但是很有想法。我認為可貴的是編導努力在作品中尋找解決方法,這種作品一定要鼓勵。這個作品使用了一些道具,這些道具用在這個題材裏覺得很舒服,雖然變化、調度不是那麽嫻熟,還顯得匆忙,但是它有追求,像一個作品而不是小品。不是說講故事就是作品,但要有一個完整的表達,這個表達是有頭有尾的,有重要的觀點和主題,才具備一個作品的屬性,不然就會顯得有缺失感。

《愛·年輪》的基本思路還是清楚的,在手段上或處理方式上顯得幼稚一點。《父子》使用自行車作為道具,很危險,但還是用了,勇氣可嘉。父子感情的表達還是不錯的,在動作語匯的提煉上還要往前再走一步,現在是行為偏多,更進一步就可以把生活的行為變成舞蹈動作語言,這一步一定要邁過去,否則會感覺到散。後半部分的一巴掌確實有點牽強,是不是兩父子一定要不開心,這個值得商榷。

群舞《尋》

編導:高東 馬巍 尹恒  演員:楊安琪 盧雯 劉晨瑜 高雪蓉 張家萌等

周 莉 亞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編導)

 

這3天看了39個節目,學習到很多,最想說的是純粹。關於編導在創作上選擇的純粹性,一是題材的選擇,二是視角的選擇,三是表現形式的選擇。隻有編導清晰知道自己的選擇,清晰認識到自己要什麽、不要什麽,才能夠做到單純、極致,才能夠做出精致的作品。選擇是確定你要說什麽,選擇了要說什麽之後再選擇用什麽方式去駕馭作品。編導的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把握節奏。我說的節奏是廣義的,一個是結構的鋪排,有些作品可能是娓娓道來的,發人深思的,有些是激情澎湃的,讓人興奮的;一個是肢體語言的空間占有,分橫向和縱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留白非常美妙,除了人的肢體在此時此刻存在的空間感,更高級的是看到肢體語言之後能夠想象到肢體以外構造的空間環境。

這兩天我把自己放在觀眾的角度上,反思為什麽要進行創作。我覺得舞蹈是一種信仰。所以我特別想告訴創作者,台上的你都不盡興,台下的我怎麽感動,我們一定要做到純粹。

雙人舞《愛·年輪》

編導:張雄 吳雪嬌  演員:張雄 吳雪嬌

盧  慧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舞蹈係主任)

 

《嬉戲——花》、《舞動的琴弦》是運用本地域的民間舞蹈語言創作的,從節目語匯以及民族情感上來說,體現了東北秧歌的火辣、熱情,以及蒙古族骨血中崇拜英雄的豪邁氣質,具有很強的個性。《嬉戲一花》作為一個教學劇目是成立的,具有很強的訓練功能。但比較直觀的感受是動作的堆砌。題材的選擇也要考慮,最重要的是立意是否獨特,意境是否高級。《舞動的琴弦》讓我非常感動。這個作品沒有為了表現陽剛而起舞,沒有強迫觀眾,而是很注重琴和情的融合,抑揚頓挫用得非常好,越是先抑,後麵的揚越顯出雄壯之美、豪邁之美,值得學習。如果結構能夠一氣嗬成,我感覺會更好。

群舞《女書·聽》

編導: 周智輝  演員: 李凡  任一帆 張錦 趙佳欣 羅紫玥 唐靖雯 郭悅

田  露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藝術家都應該有自己的定力,應該堅持自己的東西。我看到一些民間舞僅僅是素材的堆砌,雖然好看,但都是借鑒別人的,這不是創作作品。隻有通過理解,把素材轉化為你自己的,這才是創作。

《悠然情韻》把傳統的東西從具像的化為抽象的,給傳統舞韻注入了新的內涵。《田埂地壟一片雲》把具像的民間舞和比較實的素材虛化了,產生了意韻美。但編排得太滿了,最後出現一片具象的雲,畫蛇添足。“女書”是七言的詩體,寫在扇子上的,有一種女人的特殊韻味,但《女書·聽》沒有這種韻味,服裝有點莫名其妙,立意比較模糊。素材要通過藝術家的智慧表達在舞台上,而不能直接搬上來。

獨舞《悠然情韻》

編導:萬素    演員:蘇雪冰

羅  斌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

 

舞蹈創作一直以來比較回避談觀念,尤其是現代舞,有了編舞技法之後,大家認為作品就出來了,沒主題,先編動作。就像寫文章遣詞造句一樣,總要先造一個句子,慢慢才能成為一個自然段,最後才能成為一個篇章結構,但是千萬不要誤認為遣詞造句就等於篇章結構。在國際上參加比賽必跳《天鵝湖》,那是檢驗一個演員或者學生是否能夠出道的前提,但到了自己創作的時候不能以此為標準。除了技術以外,我們要探討創作本身到底應該由哪些元素構成,這些元素在具體的藝術和教學實踐中是否完整形成了結構,如果沒有構成,你的作品就是不能看的,就是小品。

    舞蹈編導應該有作家的思想。藝術家永遠在創造,每一個新作品都是在挑戰以往和挑戰自我。觀念對於創作來說是第一位的,獨創性使你的意識不同於以往,不同於自己以前唯一認為可以有意義的東西。創作作品首先要確定觀念層麵的道是什麽,用這個東西表達什麽,其次是氣的層麵,用什麽方法和手段實現你的道,如果實現不了,說明這中間有問題,一看這個作品“跑風漏氣”了,這些縫隙就是你自己修煉過程中不完善的地方。

群舞《黃河》

編導:王鑫   演員:宋源 柳智彥 衛詩禕 陳芯怡等

左  青
(原總政歌舞團團長)

 

《黃河賦》一開場就有大紅綢的運用,時而似滾滾的黃河水,激勵著中華兒女奮勇向前,時而又像纖繩,拉動萬眾一心的大船,在高潮的時候眾人舞動紅綢,營造出黃河之水永遠奔湧向前的氣概。演員的呈現是成功的,但在編排上稍微單薄簡單了一點。現在各個藝術院校的學生進入到中國舞蹈的主流表演隊伍,他們共同的優點是充滿了青春朝氣,但編導為他們編排作品時要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達,使表演盡可能貼近作品本身,避免組合化、動作化、單一化。舞蹈教育不僅要教技術,也要教如何用肢體語言表情達意。

雙人舞《父子》引起我的情感共鳴。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健康成長是所有父親共同麵臨的課題。這個作品有生活、有觀察、有真感情,兩個演員的表演也很精彩,特別是限定在一輛自行車上,無論是肢體傳情達意,還是在自行車上的技巧設計,都有亮點。當然也有不足,如果編導緊緊抓住上自行車、下自行車這個細節再深挖、精挖,如果演員與自行車道具更巧妙地結合,把生活中的動作轉化為舞蹈的呈現,如果結尾中兒子鄭重地穿上父親的衣服,鄭重地擺正了自行車,鄭重地摸著、看著父親留給自己的自行車,開始自己人生的路程,可能會使這件作品更意味深長。

《黃河賦》以宏大敘事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情懷,《父子》又從小的視角關注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元,兩個作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也具有了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

雙人舞《父子》

編導:郝繼偉 劉海旭 高天   演員:卿慶 張洋

許  銳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係主任)

 

舞蹈創作中什麽是恰當,看到一個好作品時覺得很多東西正好是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在技法和分寸的把握上都是這樣,有些作品就覺得好像過了一點,這是火候,就像熬中藥,熬過了或者熬得不夠都不行。大家要堅持自己主體的東西,還要吸收很多優秀的東西,這是一個磨煉的過程。

《愛·年輪》選擇了對現實生活的觀照,非常值得鼓勵,對於情感的把握、編導的技法都很不錯,但是小細節不夠精煉,就是把人的一生的狀態敘述了一遍,結構稍微有一點不清晰。《雞毛信》的編導在創作道路上一直堅持自己,磨煉到了一個比較純熟的階段。創作主旋律的作品要注意分寸,在這種作品中首先要看到人,其次再看別的東西。如果人都不真實,那就一定假。這個分寸在《雞毛信》中把握得非常好,為了送信獻出生命,這個事是曾經存在過的,內心的價值追求在某個特定情境中可能比生命更高,《雞毛信》將這種立意把握得非常好。從具體手法來說,有三點可以借鑒:一是結構。結構和舞蹈本身的調度融合得好,傳遞和掩護都是身體可以完成的東西,構成了舞蹈本身融合度很高的結構,具有完整性。裏麵還有巧妙的閃回,有兩個人的愛情,巧妙的融合在整個群舞中。二是留白空間,最後一個布滿鮮血的手從人群中穿出來,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任何表達要留一點想象的空間和回味的空間,如果一個人滿身鮮血跑出來,留白的空間就沒有了。三是節奏處理上把握得特別好,音樂一氣嗬成,沒有明顯的停頓和轉換。轉換全靠調度和人物的情緒、關係轉變,在流動中很好地把握住了節奏。

群舞《田埂地壟一片雲》

編導:滕永山   演員:賀蕾 林卉子 王采 郭怡文 等

歐 建 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

 

難道現代舞就應該是壓抑的、低沉的、灰色的?美國現代舞最壓抑的東西是上世紀40年代的,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上世紀60年代之後進入後現代舞時期,上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是後後現代舞。我們要做的,是把前人的東西學過來,融會貫通,有一點點小突破你就是英雄。國內很多做現代舞的年輕人以為現代舞就是要世界末日的感覺,這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後後現代舞有很多陽光燦爛的、多元的作品。

我看了《心塵》之後很難受,也許編導就是要觀眾難受,體會找不到出路的感覺。做一個作品還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小我”的情調宣泄。大凡在舞蹈史上流芳千古的作曲家、編舞家都是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古往今來很多作品都是代表著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本初》可能就是人之初,很簡單,又加上一個很哲學的概念,似乎很深奧,結果什麽也沒說。跳純舞,身體條件、能力、技術、形象,有一點瑕疵都不行。身體沒有解放到那種程度,氣息就不通。一定要把題材選好,主題定好,一定要想清楚你到底在幹什麽,你想幹嘛,這是最重要的。不管什麽舞,主題都沒有搞清楚,等於就是無效傳達。希望更多人參與到現代舞的創作和演出中,希望看到更多好的作品。

雙人舞《本初》片段

編導:李翩翩  譚遠波   演員:劉卿羽  賀敏

馮 雙 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從本次展演來看,青年編導非常棒的登上了曆史舞台,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精神高度。《尋》所講的拐賣兒童這個事非常真實。現實題材特別難做,孩子丟失這件事情本身也是非常難做的。我非常佩服編導的勇氣,敢去碰觸傷疤,敢去碰觸人生當中非常極致痛苦的、無助的東西,這個勇氣一定不可缺失。《尋》從結構上,從推進程度上還有很多欠缺,特別是媽媽的形象,很多丟失孩子的父母一輩子就是痛苦的。劇中媽媽的形象還是顯得簡單了一點。《雞毛信》中的舉手投降的動作,碰觸了當時整個民族非常悲哀的狀態。《雞毛信》敢刺痛這個點,應該說是在中國舞蹈中第一個碰觸這樣的問題。

 《長恨》總體感覺還不夠勁,所有藝術元素都沒有集中在“長恨”兩個字上。唐明皇的身份、情感、身體、動作是“長恨”這個詞的要害,這樣就碰觸了一個自古以來愛江山還是愛美人的主題。楊貴妃以及群舞與“長恨”這個主題的關係也有點遊離,長長的白綾和長恨的情感表達多少有一點不搭,還缺少一點力量。   

群舞《長恨》

編導:王舸  莊麗   演員:趙宏偉 朱韻凝 張漪 吳瑛 王丹等

 

往 期 回 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