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生活在我國遼闊的北方大草原,是一個曆史悠久、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久負盛名的蒙族舞蹈背後蘊含著蒙古族深厚的曆史文化,經過了廣場民間舞 ———課堂民間舞———舞台創作民間舞的發展曆程,經過了一代又一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提取、研究、創作才最終登上了大雅的舞台。“學院派”的民族 民間舞也成為了專業院校的一門必修課程。蒙族舞蹈中的基本體態、動律特點、步伐以及風格性表演組合的提取都是蒙古族曆史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情感、觀念、信 仰、文化交織的精神集合體,體現了蒙古族的審美觀念以及蒙古人的文化素養、性格特征。本文試從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體態入手,分析蒙族舞蹈蘊含的曆史文化背 景。
一、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體態
體態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行為舉止。舞蹈體態是舞蹈藝術的基本要素和構成單位。體態包括了“形”與“態”,是身段、線條等人體靜立時的外觀形 態,也是人體所展現出的一種運動中的“姿態”。體態訓練是舞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族舞( 女子) 的基本體態是: 後點步位,上身略後傾,頸部稍後枕,立腰、拔背、敞胸,造型動作典型,在動作流動中也不失這一基本特點; 目光遠視,氣息下沉,穩重、端莊、含蓄、柔中帶剛; 在基本體態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配合手位、步伐、動律以及呼吸的應用,步伐上講究躺和拖,上身要交錯平扭、劃圓,逐步進入肩、臂等各個部位的訓練。蒙族舞的動 作風格特征體現出蒙古族人民柔中帶剛、細膩從容的一麵。
二、體態與遊牧的生活方式
舞蹈來源於生活,它是生活方式的一種特殊的象征,舞蹈獨特的魅力在於通過肢體表達來搭建一個虛擬的空間,揭示出真實生活的內涵,體現人類的精神世界, 因此民間舞蹈是各個民族生活的藝術寫照。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與大草原有密切的聯係,遊牧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馬是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素有“馬背 上的民族”之稱。在蒙古族的生產勞動、行軍作戰中幾乎都有馬的蹤影,因此在蒙族舞蹈中有“馬步”這樣特殊的步伐,許多舞蹈的動作都是模仿騎馬時的姿態而形 成,有輕騎馬步、輕跑馬步、奔馳馬步、刨吸馬步等各種具體的神態。這些舞蹈元素的提取都來自於牧民們與馬朝夕相處時的觀察與模仿。蒙族舞蹈上半身的“碎抖 肩”、“硬肩”、“軟肩”、“饒肩”、“笑肩”等動肩的語匯都源於豐富的馬步。蒙古族居住的北方草原氣候比較嚴寒,多半的時間是在蒙古包中生活,或者是在 馬背上度過,因此牧民們的上半身比下半身活動頻繁,在舞蹈中體現為上肢動作比較靈活,下肢變化比較少,而且具有上身放鬆、下盤比較穩的特點。為模仿馬的神 態,在舞蹈體態中突出前胸寬而厚,強調昂頭豎耳,目光也隨著草原的視野遠望,借馬的形象象征蒙古人的精神力量,這樣的體態滲透到蒙族舞蹈的其他形式中,體 現出蒙族舞蹈總體上粗獷、豪放、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三、體態與蒙古族的民俗
遠古時代,人類對整個世界都是無知的,生活中到處都是他們無法解釋的謎團,人類在不停地探索著,現有的理論總是無法解釋現象,因此人們開始相信神靈的 存在,開始在虛幻的世界尋找解釋,宗教觀念慢慢地滋生,舞蹈成為了原始宗教活動中一種重要的表達形式。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結婚、喪 葬、節慶等儀式上都會以舞助興。在古代部落中,蒙古人每次出師征戰前都要舉行盛大的戰前儀式,在最高軍事統帥的帶領下,圍繞高大的薩滿樹跳集體舞; 每次狩獵前後,大家都要圍著篝火跳狩獵舞蹈; 人生病的時候,會跳一種“安代舞”以驅除病魔; 在餐桌上隨手拿起筷子和盅碗會跳起“筷子舞”和“盅碗舞”助興……就這樣薩滿舞、狩獵舞、安代舞、筷子舞和盅碗舞等民間舞蹈形式形成了。隨著社會的進步, 人類慢慢地不再相信鬼神,但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信仰崇拜,民間舞蹈被保留並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成為了節日慶典上一道豐盛的大餐。每一次的翩翩起舞都把蒙族 人民的智慧與喜悅、明朗與新穎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舞蹈時配合上歡快的音樂,給人以熱情奔放、情緒激昂的美感,體現在蒙古舞的基本體態方麵更多的是一種神 態,是人們內心對生活的一種積極的表達。基本體態的目光中滲透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狀態,安詳、端莊、沉著冷靜又不失一種正能量的傳遞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純 樸熱情、彪悍勇敢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與向往。
四、體態與民族性格
所謂的民族性格,是指一個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會文化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共同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模式。我們平時所說的民族 性格就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整個群體在基本人格類型、民族性以及社會性等方麵體現出來的共性特點。比如說,我們在提到山東人的性格特點時會聯想到豪爽, 在提到維吾爾族的性格特點時會聯想到熱情,等等。每個民族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都深深地烙上了該民族特有的曆史印跡。蒙古族的基本性格可以概括為: 崇尚自然、自由奔放、英雄崇拜、深沉堅韌。以遊牧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是迄今為止最環保的一種自然生產方式,蒙族人民對蒼天的那份敬仰與情感是生活在草原以外 的人無法感受到的; 特殊的生存環境無形地塑造了草原人民自由奔放的性格,在舞蹈中體現為奔放美; 蒙古族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草原文化孕育了英雄文化,在舞蹈中體現為力量美; 在風沙烈日、冰雪幹旱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草原民族練就了強壯彪悍的體魄,養成了深沉堅韌的性格,在經曆了無數的戰爭之後,蒙古族成為了一個善戰的民族, 他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因此,在蒙族舞蹈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自由、奔放、力量美,以及蒙古人特有的故鄉情懷。例如在作品《狼圖騰》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老 狼對小狼的一種母愛,更是借狼說人,體現了蒙族人身上具有的狼性,他們同生死共命運,積極陽光地生活著。蒙古族女子舞蹈中多體現出端莊大方、含蓄典雅的神 態。例如在作品《蒙古人》中,蒙古族剛毅粗獷、豪情倔強的民族性格用舞者身體動態語言詮釋得淋漓盡致。
總之,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精彩展現在於對該民族舞蹈風格與審美特征的把握,風格的把握主要靠動律體態來體現,動律體態中元素的提取就成為了關鍵。舞蹈元 素來源於生活,是曆史文化的結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的產物,它與蒙古族宗教、民俗民風有著密切的聯係,同時是蒙古族民族性格 藝術化的詮釋。在了解曆史、了解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去學習、創作和發展蒙古族舞蹈,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