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敏,女,蒙古族,1962年5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內蒙古自治區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一級導演。
創作的主要作品有舞蹈《頂碗舞》《盛裝舞》《向天歌》《吉祥頌》《布裏亞特人家》《暖雪》,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等,編導的舞蹈作品曾獲 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獎、服裝金獎、音樂金獎,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文華獎音樂舞劇雜技劇類優秀劇目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一等獎、最佳節目獎,全軍文 藝匯演總導演一等獎等。擔任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開幕式晚會、東盟博覽會、國際民歌節等重大活動的主創導演。
常年下基層采風、慰問。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軍先進文藝工作者、北京軍區“十大女傑”。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她是著名的蒙古族舞蹈家,是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她曾獲得文華獎最佳劇目、荷花獎金獎、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等中國舞蹈最高獎項;她是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開幕式晚會、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的主創導演;她編創的舞蹈作品,多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
何燕敏4歲起就特別喜歡跳舞,5歲隨著同為邊 防軍人的父母從內蒙古去了山西。從小學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跳舞開始,到在葉三舟的鼓勵下考取山西省藝術學校,何燕敏的藝術人生便與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這 孩子天生就應該去跳舞”,鄰居叔叔這句打趣成了她一生真實的寫照,她的全部興趣和職業都與舞蹈有關。
何燕敏小時候性格比較安靜,但內心當中有自己 所堅持的小想法。進入山西省藝術學校後,係統的舞蹈學習讓她漸漸地對一些不感興趣的課程產生了抵觸情緒,索性不去上了。這個外表乖巧內心倔強的小女孩在老 師眼中顯得很不刻苦,但父母並沒有苛責於她,反而認為隻要有進步就非常好,這給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更培養了她勇敢地表達自己觀點和喜好的性格。
畢業後在山西省歌舞劇院沒待一年,隨著父親的一紙調令,何燕敏又跟著家人回到闊別10年的家鄉。一切就像安排好了似的,已撤編10年的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此時正在重新組建,入伍成了何燕敏的不二選擇,她成為文工團的一名舞蹈演員,在較短時間內就擔綱了獨舞。
1993年,為反映邊防軍人的精神與生活,內 蒙古軍區準備創作一台大型歌舞劇,當時團裏專業編導不足,因何燕敏平時愛參與編舞工作,團長就把編導第一幕的重任交給了她。最後,6幕的劇,她負責編排了 3幕,還擔任了舞蹈的主演,從一個小姑娘演到一位妻子、一位母親。演出大獲成功,這台名為《魂係北疆》的大型歌舞劇風靡一時,並作為當年的國慶慶典劇目在 京演出,之後又進行了全軍巡回演出。
何燕敏很快調入文工團編創室,從事專業編導。 在這裏,她用有著鮮明何燕敏標識的舞蹈動作,創作的《頂碗舞》獲得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漠柳》獲得“孔雀獎”金獎;《盛裝舞》獲得中國舞蹈最高規格的獎 項“荷花獎”金獎,更成為向世界展示內蒙古的一張名片;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一舉拿下中國舞劇的最高獎“文華獎”優秀劇目獎……
何燕敏把這些成績歸因為“認真”。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年複一年、走遍內蒙古8000裏邊防線上每一個邊防哨所、紮實進入12個盟市的牧區村落采風和研究得來的。
一次下部隊體驗生活,何燕敏和同事在巴丹吉林 沙漠遭遇了沙塵暴,沙子像湍急的河水一樣洶湧地流動。“在隨時有可能掀翻的車裏,我很無助,頭一次感到,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相比是那麽脆弱和渺小。”就在這 時,何燕敏突然在狂風中發現了一個更為渺小的生命——沙柳。它們剛剛泛綠還沒有長出新葉,飛沙走石卻始終無法折斷它們纖細的腰身。邊防軍人的形象一下子就 躍入她的腦海,這柔韌的枝條不正代表著邊防軍人嗎?這成了她創作舞蹈《漠柳》的靈感來源。
何燕敏去大漠深處的額濟納旗采風時,聽說當地 有一對年屆古稀的雙胞胎姐妹對土爾扈特民歌、民間舞很有造詣。她帶上一箱白酒,以女兒般的真誠去拜訪兩位老人。姐妹倆邊喝酒,邊低聲吟唱古老的土爾扈特歌 曲,手舞足蹈起來,向何燕敏傳授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蒙古族民間習俗和禮節,這讓何燕敏更進一步體悟到了蒙古族生活中滲透著的藝術性,為她日後創作《盛裝舞》 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呼倫貝爾大雪原》是帶給何燕敏生命體驗最 多,也是她投入感情和努力最多的一部作品。2008年,她專程去呼倫貝爾采風一年。去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那天,零下40攝氏度,刮著白毛風,他們的車 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雪地公路上艱難地蝸行。那時候何燕敏還未明確自己要創作什麽。她望向車窗,結了厚厚一層霜,用手摳開一小片,還沒等看,霜又結上了。 這讓她有些焦慮。當地的文化局長諾敏一直陪著她,不停地介紹當地文化,說笑話逗她開心。何燕敏不由地想起在一戶素不相識的鄂溫克族牧民家喝酒唱歌、牧民以 貴賓之禮待她的情景。“呼倫貝爾寒冷的冬天始終讓我感覺溫暖,這是因為有呼倫貝爾人,我的劇就創作呼倫貝爾的冬天!”《呼倫貝爾大雪原》贏得了近10項大 獎。
除此之外,何燕敏獲得的各類獎項不勝枚舉。 2004年全軍第8屆文藝會演中,她導演的綜藝晚會《草原的祝福》獲全軍總導演一等獎;2009年編導的舞蹈《向天歌》獲得第9屆全軍文藝會演創作金獎, 並於2012年獲得第4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節目獎;《布裏亞特人家》《吉祥頌》等多部作品獲得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藝術之心:
追求完美的創作者
然而何燕敏從未在意這些獎杯。當領獎台上喊出 她的名字,何燕敏會找個人代替她去領獎,自己悄悄地站在一旁或索性宅在家繼續做接下來的工作。她認為這些榮譽屬於關愛她的集體,她內心裏更在意的是藝術探 索和日常工作本身。當著名舞蹈評論家趙國政要采訪她時,她婉言謝絕,覺得自己沒做出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何燕敏的創作總是從零負擔開始,不會帶著與作品無關 的目標,她的作品統統收放自如,始終悠然自得,做著自己喜歡和感動的事。也許正是這份從容,和她的作品、為人所透露出的典雅和真摯,讓她的合作夥伴總是給 予她最大的信任。
2010年6月下旬,2011年春晚歌舞總導 演柳鋼給何燕敏打電話,希望何燕敏能夠創作一個符合節日氣氛的作品,對何燕敏說:“怎麽編排你做主,我相信你。”這時候其他4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節目已經選 出並且開始排練了,何燕敏才“救火”般地投入創作。春晚5大民族歌舞《幸福大家庭》在黃金時間8點36分演出,何燕敏編創的《吉祥頌》獲得2011年中央 電視台觀眾最喜愛的節目特等獎。
在即將到來的猴年春晚中,何燕敏導演的5大民 族歌舞類節目擬在黃金時段與觀眾再次見麵,這將是何燕敏的創作第4次登上央視春晚舞台。早在2007年和2008年,何燕敏已經連續兩年擔任央視春晚開場 舞導演,分別創作了《花開中國年》和《飛向春天》兩部作品。《花開中國年》已經成為央視春晚開場舞的範例作品。
由此,在中國舞蹈界和觀眾的心目中,何燕敏已經是一位能夠駕馭國家級大型晚會的一線編舞家。
盡管如此,何燕敏依然堅持每天6點起床,7點半準時開始一天的工作。而每晚9點以後以及周末,則是完全屬於她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她十分寶貴和珍惜的學習時間,於她而言,挑燈夜戰已是常態。
“我其實不太敢跟別人說我這麽刻苦,因為隻有 笨的人才會這樣。我覺得自己特沒出息,每天都有一種心急如焚的感覺。”她的自謙讓記者有些驚訝,她已經是一位聲名遠播的藝術家,沒有人要求她這麽做,是對 藝術的執著和強烈的緊迫感使她不放鬆地嚴格要求自己。家人曾建議她周末放鬆,弦不能繃得太緊,可是休息了一段時間後,她變得特別焦躁,還有一種負罪感,反 倒不踏實了。
何燕敏在十幾個本子上麵密密麻麻記錄了她的 “創作日記”:對作品的點評、一瞬間的靈感、對藝術語言的心得等等。“別人看到我這些本子常說,你走火入魔了!你對自己要求太嚴格,都快成病態了。但是我 覺得這是一種幸福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感到很快樂。”何燕敏眼睛裏閃耀著虔誠的光彩。
1996年何燕敏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2003年又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了中國語言文學。她能獨立設計舞蹈服裝、撰寫文本,這兩種學問也直接浸潤著她的編舞,輔助她創作出更加唯美的藝術作品。
低調、守信、勤勉、踏實已經成為何燕敏深入人心的性格標簽,被她指點過的學生也都受益於她的這些可貴品質。
“何老師工作非常認真,小到局部的動作設計,都親力親為,她甚至常常生病的時候仍然堅持為我們排練,堅持為我們示範動作。何老師的創作真的是一滴一滴汗、一嗓子一嗓子積累起來的。”團裏的舞蹈演員李婭麗說。
2015年9月15日,在第4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會上,何燕敏是本屆唯一一位獲得“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的內蒙古人。
赤子之情:
用舞蹈傳播蒙古族文化
何燕敏帶著對藝術、對民族文化強烈的責任感和 使命感,創造出這些充滿靈性的作品,讓世界矚目。《頂碗舞》向世界展示了蒙古民族內心的“疆域感”——冉冉升起的太陽,奔馳的駿馬,和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舞蹈給予觀眾自信的力量;《盛裝舞》傳達出蒙古族女性的自豪、自信與滿足,這是一種向上的生活態度,她們對精神和物質文明的高品質追求,是令人欽佩的優雅 和高貴,而盛裝的儀式感是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蒙古優雅》則承載了許多人的中國夢、草原夢,在何燕敏的舞蹈裏,幸福就是平靜、富足的生活, 以及不炫耀的狀態……
草原上滄桑古老的森林、蒼茫遼遠的戈壁、悠揚 婉轉的長調、慈眉善目的老阿媽、在風雪中仍站立成鬆的邊防戰士……這些優美又淳樸的意象給了何燕敏無限的靈感與想象。“草原和軍隊這兩個綠色是我創作的根 源,我更希望自己在這方麵做得很‘高’。”何燕敏希望通過自己攀爬的藝術高峰對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所引領和裨益。有了這樣的目標,何燕敏創作時自然 就帶上了一份虔誠和慎重。“我的作品所有的題材,都是我能‘觸摸’得到的東西,通過自身的體會來確認我要表達的情緒的溫度、質感和由此產生的審美。這樣我 傳達給演員、團隊、觀眾時才準確,作品才會更有感染力。”
在何燕敏的辦公室,記者被辦公桌上厚厚的一摞關於騎兵的書震撼了,《永遠的騎兵》《騎兵之歌》……每一本都是大部頭,有的甚至是20多年前的舊書,何燕敏把它們一一找來,細細閱讀。記者下意識地問:“排一部劇需要看這麽多書嗎?”
“這些在無意識當中都會體現在作品裏!”何燕敏飛快地回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經過無數次的思考過後,才著手編排的。
就拿騎兵係列來說,從1999年《當兵的爸爸》,到2004年《我的父親》,再到2009年《遠去的騎兵》和準備在2017年推出的大劇《騎兵》,每隔5年,何燕敏對騎兵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循著這些關於騎兵的作品,就可以找到何燕敏思考的脈絡。
何燕敏的父親是一位騎兵出身的老軍人,但是當 騎兵這個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的兵種逐漸退出曆史舞台,與一個老軍人的壯懷激烈相對的隻有遺憾和悲傷……父親給何燕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她決心把騎兵 這個題材搬上舞台,用舞蹈來記錄那個時代獨有的騎兵文化。《當兵的爸爸》講述了一群在內蒙古邊防戍邊的軍人和他們的孩子們的故事,這是何燕敏對騎兵最直觀 的印象和她最美好的回憶。隨著認識的深入和對父親的理解,她明白了盡管騎兵這個兵種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騎兵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輝。她在《我的父親》裏采用時 空交織的手法進行了描述:舞台上,一位年老的軍人正在動情地擦拭著一把馬刀,他的身後,一群英姿颯爽的騎兵正馳騁在戰場上……最後老人站在一群騎兵雕像 前,耳邊馬蹄聲漸漸遠去,傳來現代化武器的呼嘯聲,當從新時期、新裝備、新軍人身上看到騎兵精神依然存在時,老人眼裏充滿了自豪。舞台上亦真亦幻的場景, 使父親的身影一下子就拉到了眼前,那一刻,連台下坐著的母親都落了眼淚。
何燕敏把一個舞蹈題材研究透徹才出手的習慣,讓著名劇作家趙大鳴深受感動,他與何燕敏談劇本時,她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麽,劇本還沒寫,就已經把曆史節點、人物情感歸納和梳理清楚,這絕對不是信口而出,也不是一個激情的爆發點,一定是有很多的積累。
何燕敏對民族文化的展示、對藝術完美的追求, 也贏得了業界的尊敬和好評。著名舞蹈教育家潘誌濤評價:“她的作品表現了當代蒙古民族自信、高貴、富足、和諧的狀態。”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理論家江東稱讚 何燕敏的作品:“經常會湧現出恢弘的‘史詩’般場麵。她的作品展示出蒙古族人民遼闊而寬厚的內心疆域和富於力度與雍容的民族文化,大氣而飽滿。”
也正如何燕敏自己所說:“隻要給我傳達蒙古族文化的機會,我一定要把民族內涵完整地展現出來。”
“導演是個體力活兒”
2009年10月,在呼倫貝爾民族藝術學校的排練廳裏,何燕敏開始了大型民族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的排練。
為了貼近最真實的情感,她選擇了當地烏蘭牧騎的舞蹈演員,甚至起用了一些連把杆都沒有摸過的牧民。這讓何燕敏在排練過程中耗費了巨大心血,示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到位,哪怕是重複幾十次,她都會認真完成。幾天下來,她的腿都紅腫了。
該劇進入劇場的技術合成、彩排階段後,何燕敏仍然感到不完善,一次接一次地排練。演員可以輪番休息,而何燕敏作為導演卻已經連續工作了16個小時。何燕敏的女兒看到媽媽如此辛苦,心疼地說:“導演不僅在創作的時候需要大量腦力勞動,還是個體力活。”(院秀琴)
“承諾必須兌現,否則就是謊言”
2008年文化部的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謝曉泳和音樂總監溫中甲找到何燕敏,想和她一起創作一個漢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牧羊歌曲和情景舞蹈表演的節目,然而何燕敏卻認為這不能完整地展現蒙古族傳統文化。
何燕敏性格當中不輕易妥協的因子又活躍了起 來,為了能夠在這個重要的舞台上完整地展現蒙古族舞蹈,何燕敏花了大量的時間向導演闡述作品的創作思路,並立下了軍令狀:“我吹了個小牛,說一定會是最棒 最好看的節目,這是給自己施加壓力,同時也是給總導演一個承諾,這個承諾我必須去兌現,否則就是謊言。”最終,何燕敏創作了舞蹈作品《女子彈撥樂和情景舞 蹈——天鵝》。
何燕敏用了90個大阮、中阮和小阮現場演奏經典曲目《天鵝》,沒有任何交響樂隊伴奏,與60位演員的舞蹈融合,共同演繹了美好祥和的今日草原生活,沒有喧鬧、沒有快節奏,卻撥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弦。
何燕敏1962年出生在內蒙古軍區大院,蒙古 族,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導演,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內蒙古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現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團長。2015年被評為第4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 馨文藝工作者。2013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她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被授予中國人民解 放軍“先進文藝工作者”稱號。2012年被評為北京軍區十大女傑。2011年被收錄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當中,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僅有的兩 位蒙古族軍旅舞蹈家之一。2009年、2011年分別擔任建國60周年音樂舞蹈史詩《複興之路》、建黨90周年史詩《我們的旗幟》執行導演和編導。連續 12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雙擁晚會編導,她的作品應邀在國家大劇院、中法藝術年、中俄藝術年、香港回歸7周年、東盟博覽會、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 動會開幕式進行演出,並成為北京舞蹈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高校的經典教學劇目。
評語
著名舞蹈評論家趙國政:“何燕敏所在的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是全軍最小的文藝團體之一,但她從未產生過此乃土丘而慕他山林蔥木秀、腳下水淺而羨大江大海浪湧濤飛的浮躁心理。這份淡定、這份默守,既是過去也是未來成功的前提。”
著名舞蹈理論家江東:“《盛裝舞》用了30位身著深紅色蒙古族盛裝袍服的女演員,在不停地流動與穿插中,組成一個又一個富於極高形式意味的優美構圖,讓人看後深受感染,久久難以平靜。《盛裝舞》是一個極富文化底蘊和豐厚形式感的難得的舞蹈精品!”
著名舞蹈編導、教育家、理論家肖蘇華:“《盛裝舞》的作者很懂‘聲部’在舞蹈中的作用,因而層次感很強,很豐滿。如果說過去某些類似形式的舞蹈還能看出俄羅斯‘小白樺’舞蹈團的痕跡,《盛裝舞》則徹底擺脫了它的影響,完全是中國自己的‘小白樺’。”
著名舞蹈編導張繼鋼:“我們的編導今天編一段 蒙古舞,並不是很難,編一個既是蒙古族的,具有蒙古族濃鬱的傳統風格,同時還具有時代感,這是很難的。從《吉祥草原》中,我們看到了蒙古族的大氣、寬闊, 和像鴻雁一樣的精神,同時我們還看到了蒙古族的善良,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發生的巨大變化。”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 旗幟》總導演陳維亞:“《我們的旗幟》大型演出裏麵,56個民族這一場叫《人民的心聲》,以何燕敏為首的導演組,很好地完成了整體的創意,用最好的創作方 法,讓所有的演員在舞台上盡情高歌,層次豐富、高潮迭起,成為一個大的亮點,剛一拉開帷幕,全場就會被帶到一個感情興奮的沸點上。”
2011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陳臨 春:“《幸福大家庭》這個節目本來是被安排在12點以後的,但是當我們看到這麽優秀、震撼的歌舞時又將其調在了前麵。《吉祥頌》作為打頭節目非常關鍵,一 開始就把整個氣氛調動起來了,不但是這個節目的亮點,也是整個春晚的亮點。何燕敏多年為春晚奉獻了精彩的歌舞作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為春晚做出了重要 貢獻。”
軍區大院有一個愛跳舞的小女孩兒
11月24日,記者對何燕敏進行了專訪。電話那端傳來的沙啞聲音,讓記者以為何燕敏是一個十分粗 獷豪放的女編導。可是,站在記者麵前的何燕敏是一個有點清瘦,舉止優雅而且十分美麗的女人。何燕敏簡單介紹了自己:“我不喜歡太張揚個性。我編排的舞蹈拿 了大大小小各種獎項,但是我把這些榮譽翻了過去。”
何燕敏的父親是一名邊防軍人,父親雷厲風行的作風一直影響著何燕敏。她說:“父母對我們兄弟姐妹的愛好從來都是支持的。上學時,我最企盼的就是父親的來 信,那種圖畫式的語言讓我終身難忘,而且母親那種追求完美的性格也一直影響著我。我覺得我現在能在舞蹈方麵小有成就,與父母的教育分不開。”
在她很小的時候,軍區大院裏總能看到文工團許多漂亮的阿姨。她常常趴在練功房外看她們排練,她認 為那些跳舞的阿姨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那時,何燕敏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學跳舞,長大了也要像那些阿姨一樣漂亮。從此軍區大院就有了一個愛跳舞的小女孩 兒。那時,部隊組織到基層慰問演出,當中總能看見何燕敏小小的身影。
1971年,何燕敏一家搬到了山西省太原市。上學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師問何燕敏:“你是不是會跳 舞?”何燕敏大聲說:“老師,我會。”於是,何燕敏就在當天的開學典禮上跳了人生的第一支獨舞《北風吹》。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是,何燕敏卻因為跳舞 得了許多獎項。她笑著對記者說:“媽媽為了鼓勵我,就把每一張獎狀都掛到牆上,把一整堵牆都掛滿了。當時還有獎品,是帶有那個時代標記的筆記本或者是一本 《雷鋒的故事》。現在回憶起那段往事,感覺十分美好。”
差一點兒錯過學舞蹈機會
10歲那年的一次文藝匯演,改變了她的命運。
在演出謝幕的時候,一個老師拉著她的手親切地問:“叫什麽名字?家在哪裏?父母叫什麽名字?”何燕敏後來才知道,那是藝校負責招生的老師。
在接下來的幾天,有兩位老師到何燕敏家家訪。第一位來的老師是晉劇係的,他說何燕敏的扮相特別好 看,適合唱晉劇。於是,何燕敏的媽媽就帶著她來到山西省藝術學院,她們看見了扛著大旗正在練功的演員們,何燕敏表示不喜歡這些。於是,第二位老師來家訪的 時候,她沒有問是什麽係就拒絕了,後來才知道第二撥的老師是舞蹈係的。當時,媽媽對何燕敏說,藝校就不要上了,還是好好學習吧!因此,何燕敏對上藝校的事 情也就死了心。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何燕敏再次下定決心學習舞蹈。不久,少年宮組織學生們到藝校的舞蹈係參觀。 一走進練功房,她看到學員們穿著藍顏色練功服手扶把竿練功,一個穿著粉色西服盤著頭發的女老師坐在鋼琴旁邊。這一場景,一下子把何燕敏童年的舞蹈記憶喚醒 了。於是,她下定決心報考藝術學院舞蹈係。
說起考舞蹈係的經曆,何燕敏說,當時媽媽給她準備了一條瘦腿褲子和一件黃襯衫,特別好看。但是, 她卻執意要穿裙子,她認為隻有穿上裙子才好看。從初試到最後的複試,她都是一個人參加的,媽媽怕她壓力大,一直沒有陪伴她。當時沒有練功鞋,還是一個老師 借給她一雙練功鞋。考完第一場,考官發給她一個小紙條,讓她交給家長,上麵寫著“順利”。就這樣,每一次考完試就會有一張小紙條,一直到最後一輪考試,她 終於拿到了錄取通知書。當時,軍區大院裏所有的人都知道何燕敏考上了山西省藝術學院,那一年,她11歲,是班裏最小的一個學生。
畢業之後,何燕敏被分配到了山西省歌舞劇院,剛剛才開始實習的時候,她就已經擔任領舞了,這在那個時候並不多見。
藝術從不斷顛簸中走來
上世紀80年代初,何燕敏的父親被調回內蒙古軍區,她也隨著父親調回了內蒙古軍區文工團。1991年她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我的父親》是何燕敏曾經編創的一個舞蹈節目。它通過一位老騎兵對過去軍旅生活歲月的回憶,來體現那種一往直前、不可阻擋的騎兵精神在邊防戰士中的延續。
何燕敏說:“我是騎兵的後代,從小生活在軍人家庭,後來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軍人。小時候父親經常 給我講述騎兵的故事,講騎兵們如何克服困難。但是,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騎兵的威武、瀟灑。長大以後,父親告訴我,那是騎兵精神。”把騎兵精神 搬上舞台,用舞蹈的語言來詮釋邊防戰士們戍邊衛國的精神,這一靈感的湧現,使何燕敏在短時間內就編排出《我的父親》。
何燕敏對記者說:“在內蒙古軍區文工團工作的這些年當中,我已經走遍內蒙古,因為在那裏駐守著我們的邊防官兵。一年當中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是在基層工作,基層中發現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感動著我。所以,我的大部分靈感都是從不斷的顛簸和行走中來。”
給舞蹈以生命力
何燕敏對內蒙古軍區文工團的舞蹈充滿自豪:“2006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我們承擔了8個節目的舞蹈表演。”她說,在國內的各大舞蹈比賽上,內蒙古軍區文工團拿遍了所有金獎。
在談到剛剛獲得“荷花獎”的《盛裝舞》時,何燕敏說,傳統中蒙古族婦女對服飾特別講究,每逢盛大 節日、隆重慶典、那達慕大會等活動,愛美的女人們必須是盛裝出場。何燕敏還記得,外婆曾經教育她,女孩子的服裝可不能隨便,那是教養和身份的象征,這種文 化理念也就是《盛裝舞》創作的動因。但是《盛裝舞》的本體是舞蹈而絕非借舞蹈展示的服裝,因而怎樣舞,讓何燕敏費盡心思。她不滿足於現成的教材化蒙古族舞 蹈,她要深入民間尋找更具生命力的舞蹈活體。據說土爾扈特部族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掌握原始的民歌和舞蹈,於是她不遠千裏來到大漠深處取經。開始兩位老人 不願意傳授,她以女兒般的誠懇,並且買了一箱白酒作為禮物相贈,兩位老人才把舞蹈的真經傳授給她,並且給她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禮儀和習俗。
何燕敏說,所謂《盛裝舞》實際是裝與舞、舞與人的結合——盛裝給舞以雍容大雅,舞蹈給人以氣質高貴,是集蒙古族服裝文化與蒙古族人文精神完美統一的形象表達。其風格濃鬱純正,動作特點讓人有些陌生,這種陌生就是來自第一手生活之源和文化之本的鮮活。
舞蹈研究家江東先生對這個作品盛讚有加,並在一篇述評中給出這樣的評價:“這個作品展示出蒙古族 人民遼闊而寬厚的內心疆域和富於力度與雍容的蒙古族文化,大氣而飽滿。舞蹈用了30位身著深紅色蒙古族盛裝袍服的女演員,在不停的流動與穿插中,組成了一 個又一個富於極高形式意味的優美構圖,讓人看後深受感染,久久難以平靜。《盛裝舞》是一個極富文化底蘊和豐厚形式感的難得的舞蹈精品!”
何燕敏是一位軍中女性舞蹈編導,現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導。讓何燕敏在業界名聲大噪的,是她創作的那一支讓人過目難忘的《盛裝舞》。
當年,《盛裝舞》甫一出現,便引來一片片喝彩叫好之聲,舞中那綿延不絕的群舞調度、那沉穩大方的動態設計、那重彩精美的服飾、那獨特新奇的節奏,捕獲了觀者的眼和心,讓人佩服這位編導的藝術感覺。我是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解放軍專場”的現場觀看的這支舞蹈力作,看完立刻就禁不住地向坐在我前排的趙國政評委表達出我內心的激動,並於後來不久以《雍容華彩盛裝舞》為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寫了一篇短評:“這個作品以其雍容華美的視覺形式美感,展示出蒙古族婦女遼闊寬厚的內心疆域和富有力度與厚度的蒙古族文化。”舞中的女舞者們“身著設計精良的深紅色蒙古族袍服,在不停地穿插中構成了一幅又一幅富於濃鬱形式意味的精美構圖,把一幅幅靜動搭配妥帖的舞蹈意象,一波蓋過一波地向觀眾拋灑過來。那些醇馥的舞蹈意象,像是後浪推前浪的審美大潮,為觀眾帶來不盡的視覺美感。”的確,《盛裝舞》是中國舞蹈界民族舞蹈領域中結出的一顆碩果,不但將蒙古族舞蹈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讓當代中國舞蹈的審美高度有所加強和體現。
從那個時期起,人們便開始關注到這個名字:何燕敏。她於那個時期推出的另一部蒙古族女子作品《頂碗舞》,同樣以其大氣的調度手段,贏得了人們的掌聲。於是,何燕敏開始在中國舞壇浮出水麵,而她作為女性編導所特有的那份細膩和精致,幾乎讓她創作的所有作品都給人帶來了酣暢淋漓的審美快感。
幾年之後,在又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於首都舞台上綻放時,由何燕敏為內蒙古代表隊創作的大型舞蹈詩《呼倫貝爾大雪原》再一次獲得了滿堂彩。這部氣勢恢弘的大型舞台作品,以其精湛的呈現和成熟的表現在會演音樂舞蹈組近30台作品中名列第二。何燕敏對於蒙古族文化的那份理解和摯愛以及她在作品中呈現出的那份精致感,再一次為她贏得盛譽,也再一次展現出她作為一名女性編導的那份獨有的藝術氣質。
見到何燕敏本人,首先為她的美麗和幹練所深深打動。這位美麗的女性,工作起來卻不見得那麽“美麗”了,她的那份從容與幹練,讓她思維敏捷、角度獨特,極強的自信和精準的控製讓她在排練場和舞台上儼然一位久經戰場的總指揮,用運籌帷幄的智思揮灑著她流光溢彩的藝術感悟,她那十分較真的工作狀態,讓她為社會捧出了一部又一部、一台又一台讓業界矚目的佳作。
這位蒙古族軍旅編導,16歲進入軍營,成為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一名專業舞者。在長年的軍旅舞蹈生涯中,她不但練就了一身軍人般的氣質,更夯實了她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基礎,藝術之思就這樣在她長年的積累中,成為她認識世界、追求人生理想與價值的表達空間。她憑借著天賦和後天努力,漸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舞蹈編導。
在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舞台上,我們再次看到了何燕敏的創作,在名為《築夢邊關》的解放軍專場中,來自內蒙古、西藏、新疆3個軍區文工團的藝術家們集中展示了軍旅民族歌舞藝術的最新成就,而何燕敏以《蒙古優雅》再次讓人們看到了她對於舞蹈藝術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表達,那份舞中的優雅何止於舞中,那正是何燕敏自身藝術感悟和藝術氣質的真實記錄和反映,也是對她熟知的、摯愛的蒙古族人民及其文化的一種發自內心的讚美和弘揚。至此,何燕敏的舞蹈理想及其特色已經非常明顯,那種傳神的細膩和講究的精致始終充盈在她的舞作之中,“舞蹈美”的藝術本質成為她舞蹈作品的根本和底色。
厚積而薄發,正處在藝術最佳成熟期的何燕敏,成為當今中國舞蹈界的一名實力幹將,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正在讓她長年的潛心積累集中綻放。前不久,何燕敏剛剛把榮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音樂劇《相思樹》推上舞台,而由她執導的另一台大型舞劇《漠魂》也問世在即。透過這些精彩紛呈的舞台作品,我們不難看到一位為了藝術和榮譽而嘔心瀝血的舞者之心,這些作品再次彰顯出何燕敏作為一位女性編導所特有的藝術情懷。在以往的多年創作中,何燕敏獲得過各種獎勵,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經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讓自己獲得曆練並進而成為當今中國舞壇一位主流並且優秀的舞人,讓藝術理想伴隨著時代自如地在民族舞蹈的天空中翱翔。可不是嘛,何燕敏獨特的藝術氣質和對人生的豐富積累和咀嚼,正在成為她飛向藝術製高點的有力支撐。(江 東)